剛才,在網上看到有網友吐槽。
那網友說是她有個寶媽網友,天天在朋友圈裡曬娃。
次數多了,這網友看著覺得煩,就在那寶媽的朋友圈裡留言說:「這孩子好醜啊,還整天曬,有意思嗎?」
那寶媽網友見自己的孩子被人說醜,也氣憤地回覆說:「我曬娃我樂意,醜到你了,你可以不看!」
這網友就接著回覆說:「你這人就是聽不進真話,我說你也是為你好。」
事後,這網友還把對方朋友圈的狀態截圖下來,自己也發了一個朋友圈說:「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不能說真話,說真話還被人責怪!」
字行裡間無不透露出一副好心被當成驢肝肺的委屈樣。
2
不管那寶媽的孩子長得是美是醜,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個發朋友圈感嘆「不能說真話」的網友,她在人家的朋友圈裡說的那句「你孩子好醜啊」,毫無疑問算是在「表達真實感受」。
也就是說,她個人是真覺得那孩子醜,但問題是,這種「表達真實感受」等同於「說真話」嗎?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剛生了一個胖兒子,人們抱過來左誇右誇,但其中有個人把兒子抱過去仔仔細細地看了半天后說:「你兒子將來會死!」
很明顯,這句話就是他的「真實感受」,甚至是「事實」,但你必須要知道,這句話並不等同於「真話」。
曾經在一個微信群裡看到,有個人發了一個「砍價連結」進來,有個網友說:「『砍價』發到這裡來有意義嗎?誰有這個閒心幫你砍價?」
對方聽後立刻回懟說:「要你管?有沒有人砍是我的事。」
那人又說:「鬼來管你,和我有什麼關係?自己反思反思吧,這個社會就是不能說真話!」
不管發送「砍價連結」的行為是不是讓人厭煩,但那個網友也只是真實地發洩了自己對「砍價」的厭惡情緒而已,根本算不上是在「說真話」。
直到別人表示抗拒之後,他才悄悄地偷換概念,把「表達真實感受」甚至是「發洩真實情緒」轉換成了「說真話」,指責別人是一個聽不進真話的人,感嘆自己說真話還被人懟。
事實上,「表達真實感受」或「發洩真實情緒」,和「真話」的最大區別在於「立場」:
前者的語境主體是「我」,是「我」在表達我的感受,比如「你這件寬鬆版的衣服真難看」、「你唱歌真難聽」;
而「真話」的語境主體是「你」,是「我」站在「你」的立場上,真心地說出或許對你會有幫助的話,比如這兩句話就可以說成「你穿修身的衣服更有氣質」、「你唱歌時壓低聲調會更好聽」……
3
昨天,有個微信網友告訴我,老師要讓她在家長會上發言,讓我看一下她準備的發言稿。
我讀過後覺得她那發言稿的「態度」很有問題,滿滿的全是說教。
作為朋友,我不能只是用「寫得挺好」來敷衍,所以我對她說:「家長會上發言稿重在『分享』,而不是『說教』,你只管對家長朋友分享你的做法就行了,不必教導別的家長們應該怎樣做父母,否則別的家長們聽著可能會排斥,你如果覺得我說得有道理就修改一下『態度』的問題吧!」
對方很欣然地接受了,並向我表達了謝意。
我對這個網友說的也是我的「真實感受」,但我的語境主體是「對方」,我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出於對對方或許會有幫助的善意,用巧妙而客觀的方式來表達,這才叫「真話」。
如果我說的是「你這發言稿太糟糕了,家長們聽著一定會很反感」,就話語本身來說,這就算不上是「說真話」,只是在「表達真實感受」而已。
因為我沒有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表達對對方或許會有幫助的善意。
4
前兩天,我寫過一篇關於「醉駕」的文章。
當我把這文章發布到公眾號以後,一個朋友打我電話說:「老吳剛剛因為醉駕被拘留了,你的標題裡還出現『醉駕』兩個字,已經有人在背後說你拿老吳開涮了,過幾天老吳出來後也可能會對號入座,要不就把文章刪了吧。」
老吳是我們共同的朋友,前兩天剛因為醉駕被拘留了,這事兒我倒是知道的。
不過我這篇文章和老吳完全沒有關係,但這個朋友的話也是值得重視的,所以我對他說:「感謝你的好意,但文章一刪掉反而說不清楚了,好像還真是因為心虛所以刪了文章,不過你的話也很有道理,我以後寫文章或起標題要更謹慎一些才對。」
就這樣,朋友的好意我也理解並接受了,我雖然沒有刪除文章,但朋友也感受到了我對他的尊重並理解了我不刪文章的原因,雙方感受都不錯。
我朋友對我說的這番話就算得上是「說真話」,因為他站在了我的立場上,給出一個對我或許會有幫助的建議。
我們經常說「真話也要好好說」,其實是指「不要只是說你自己的感受」。
只要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真實地表達善意,即使是再真實地表達感受也會惹人嫌,就像那句著名的「你兒子會死」——
學會說話真得會讓你有個好人脈。
你說的有可能是「真相」,人家會不會從你說的「真相」中吸收營養,那是人家的事情,但就你的話本身來說,那一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