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火、湖人,會師了,他們重返總決賽,分別用了六年和十年。
這輪總決賽,是帕特·萊利、埃裡克·斯波爾斯特拉、安德烈·伊戈達拉、邁阿密熱火,與勒布朗·詹姆斯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恩怨怨。
先說最簡單的吧,與他第五年迎面撞上的,安德烈·伊戈達拉。
12-13賽季打完,伊戈達拉揭露了掘金在季後賽裡對付庫裡的壞念頭,兩人抱了一抱,而後伊戈達拉便加盟勇士,成為了勇士的首發小前鋒,陣容中最奇特的一環。14-15賽季,不再首發,把位置讓給了巴恩斯,大抵上從那時起,就奠定了「棺曼巴」的基礎了。
總決賽裡,變陣、首發、奇兵,收穫生涯最高的個人榮譽,FMVP。
14-15賽季起,連續四年,伊戈達拉在總決賽撞見勒布朗·詹姆斯、撞見克利夫蘭騎士,並贏下了其中三盤。15-16賽季,勇士橫掃八荒的死亡五小,伊戈達拉在其中;杜蘭特加盟之後的「Hamptons Five」,伊戈達拉也在其中;四大名捕,伊戈達拉仍在其中。
得分不高、三分也不見得穩,但有空切、組織、頂級的防守與經驗。
16-17賽季總決賽G3,最後一攻,勒布朗底線接球幹拔三分,伊戈達拉切球。這已經是他不知道第幾次,在關鍵時刻、在總決賽,展示自己史詩級的切球本領了。他有1.98米的標準得分後衛身高;2.11米的超長臂展;2.68米的站立摸高;3.18秒的3/4場地衝刺;11.17秒的底線折返跑;以及8個扣籃過百的賽季,08-09,他扣了最多的153個。
而勒布朗與韋德,職業生涯單賽季最高,16-17與05-06賽季,才不過是145與152個。
如果沒記錯的話,現役外線球員,伊戈達拉的單賽季153扣,是最多的罷?
15-16賽季總決賽G7,勒布朗對伊戈達拉,一次載入史冊的追帽。
後兩年總決賽,伊戈達拉都扣還給了勒布朗,但16年的總冠軍,回不來了。
這是安德烈·伊戈達拉與勒布朗·詹姆斯的恩怨,在於總決賽、總冠軍、扣籃與蓋帽。
之所以,伊戈達拉與勒布朗的恩怨是最好說的,是因為他們只是對手罷了。
而勒布朗與熱火、斯波、萊利的情仇,怎麼可能是涇渭分明的呢?甚至,你都不可能將這三者分開闡述,因為他們與勒布朗的故事,是交織在一起,是不可能被單拎出來的。
而這一切,都得從勒布朗驚煞世人的決定一,新世紀最具爭議的抱團說起。
我無意對勒布朗、韋德、波什組建三巨頭做什麼批判,但,他們確實聚首了。
熱火為了籤下勒布朗,付出一些代價,但這顯然是值得的。尤其是是考慮到此後連續四年殺入總決賽,並且拿到了兩連冠,毋庸置疑,收穫大於付出。
但是,勒布朗的野心太大,大到他喊出了Not1、2、3、4、5、6、7……
熱火的第一年,勒布朗打不來無球,做不了副攻,那年季後賽,他場均23.7分,時至今日依然是職業生涯最低。總決賽場均17.8分,G4出戰46分鐘,卻交出單場8分的答卷,堪稱職業生涯最恥辱一戰,甚至沒有之一,最終敗倒在帶病的諾維斯基與小牛面前。
於是,從第二年開始,勒布朗主攻,韋德做副攻,他生涯第一次奪冠了。
到這裡為止,邁阿密熱火與勒布朗·詹姆斯,尚且處於奪冠可以遮蓋一切的甜蜜期。
但這個被寄予厚望、本應長久的甜蜜期,只維持了很短時間,隨後,匆匆宣告結束。
如果說,加盟熱火時,不會終老於此的念頭就生了根;那麼在10-11賽季出人意料的敗北之後,這顆種子就發了芽;而在12-13賽季之後,勒布朗想要離隊的念頭,恐怕就已經滋生到了不可遏制、無法阻擋的地步了,那個時候,他大概就決定要走了。
儘管那個賽季,他連續第二年奪冠,加冕了MVP與FMVP,卻依然於事無補。
那個時期的熱火,確實強大,但容錯率並不高,看似一騎絕塵,實際上卻埋下了禍根。
第一個賽季的失敗,註定了一件事:勒布朗必須,也只能當第一持球核心。
那幾年,熱火最出名的,是快攻,更準確地來說,是上線施壓、斷頭臺、快攻。
韋德與勒布朗,對持球人上線施壓,包夾也好、身體對抗也罷,總之就是儘可能造成對方的失誤,在第一線就解決掉對手,得球立刻下快攻,如此,成就了韋德-勒布朗連線,但最好不要給對手陣地戰的機會。因為,儘管勒布朗、巴蒂爾、韋德的防守沒有問題,勒布朗甚至在那幾年交出了生涯最完美的防守表現,但波什和熱火的內線防守,是弱環。
12-13賽季總決賽,29歲的波什場均11.9分8.6籃板,搶七甚至吃了鴨蛋,得分掛零。
而老邁的馬刺隊中的老邁的鄧肯,場均18.9分12.1籃板,那年,他39歲了。
而斷頭臺這種防守,實在是太吃身體了,勒布朗鋼筋鐵骨,也許可以硬撐,那進聯盟時就已經摘掉了半月板,打法剛猛到自損八百的韋德呢?
那四年,韋德場均25.5、22.1、21.2、19分,逐年下滑。
到了季後賽,韋德場均24.5、22.8、15.9、17.8分,依然如此。
12-13賽季總決賽G6,靠著雷·阿倫那顆足以名垂青史的三分球,續上了命;G7,韋德彰顯何謂拼搏的名場面——倒地爬行,只為了把球點給勒布朗,只為了能下一次快攻。
題外話,同一場比賽,蒂姆·鄧肯的名場面——退防時怒拍地板。
所以,12-13賽季,熱火雖然奪冠了,但與上一年的4-1相比,過於艱難。
那時起,勒布朗就知道,要如何處理自己6年1.1億,14-15賽季球員選項的合同了。
能怪誰呢?怪勒布朗?怪斯波?怪萊利?又或者,誰都怪不著?
勒布朗、斯波爾斯特拉、萊利,他們都渴望著總冠軍。
只是,在總冠軍之外,勒布朗還想要能左右周遭的一切,想要自己的商業帝國,以及,更高的歷史地位;萊利還想要一支屬於自己的球隊,想要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
換而言之,勒布朗和萊利,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盤,有控制欲。
最無辜的人,是夾在勒布朗和萊利之間;是直到萊利打定主意拿下勒布朗之前,不知道勒布朗要來熱火;是直到萊利逼走韋德,才知道自己又得看菜下飯的斯波爾斯特拉。
斯波是一門心思做學問的人,務實、誠實、踏實,工作上,妥妥的老好人。
很少發脾氣,情緒總是很穩定,不會像波波維奇、科爾那樣突然暴躁,對著球員或戰術板發火;也沒什麼控制欲,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所以他能和萊利搭檔這麼久。
但同樣,作為一個甚至有些逆來順受的主教練,他的職業生涯,也貢獻了一個名場面:
三巨頭第一年,10年11月28日,熱火客場負於小牛,在一次暫停時,正在下場的勒布朗撞到了主教練斯波的肩膀,由於當時熱火9勝8負,戰績不佳,外加上勒布朗對斯波不滿的新聞滿天飛,傳得沸沸揚揚,一度引發了大量的討論,史稱「撞肩/肩撞門」。
「撞肩/肩撞門」兩天後,斯波和勒布朗齊齊回應,這不過是一場意外。
然後是四個月前,20年5月8日,斯波又說了一次,他相信勒布朗不是故意的。
換做幾年前,我是斷然不會相信這種解釋的,勒布朗又沒有低頭玩手機,也不是近視眼,雖說斯波不是馬揚諾維奇,但好歹也是個正兒八經的七尺大漢,就這麼直挺挺、都不帶躲避地撞了上去,不是頂撞是什麼,你騙鬼呢你?
但隨著年齡增大,我發現,勒布朗也許真的不是故意的。
因為,如今我在家中走動時,時不時總會一肩膀撞上門框,得疼半天——門不小、我也不是瞎子,但就是腦子轉不過彎來,知道要側身,但身體沒反應。
嘖,說不定勒布朗就是這樣,雖然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沒可能。
仔細想想的話,還有幾分道理:那幾年的勒布朗,抽筋的頻率,職業生涯最高。
14年慘敗後,三巨頭熱火徹底解體,勒布朗打出回家的口號,留下一地雞毛。
勾心鬥角、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東海岸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清宮戲。
具有變態的控制欲的帕特·萊利,是絕對不會讓勒布朗騎在頭上作威作福的,吉爾伯特和大衛·格裡芬能向勒布朗俯首稱臣,但帕特·萊利不可能,到死都不可能。
萊利此人,智慧卻狡詐、精明但絕情、嚴苛而狠辣,頭勢清爽,心卻不是。
勒布朗走的那個賽季,韋德跳出了2年4200萬的剩餘合同,但萊利沒有奉上頂薪長約,到底是萊利猜出勒布朗要走,爭冠無望,卻依然裝作不知,哄騙韋德降薪;還是勒布朗瞞天過海、虛晃一槍,害韋德一聲不吭降薪,吃了暗虧,誰都說不確切。
於是,14-15賽季,熱火三巨頭解體,韋德1500萬;下一年,2000萬。
不跳出合同的話,2年是4200萬;這回,2年才區區3500萬?
行,這些都罷了,但在16-17賽季,工資帽上漲到了9400萬。那是一個波什休戰,卻依然有2300萬合同在手;懷特賽德橫空出世,從98萬漲到2200萬的賽季。而對去年尚且場均19分4.6助攻4.1籃板,33歲的隊魂韋德,萊利給出的第一份報價,才1000萬。
舉世皆驚,這不是降薪合同,這根本就是帕特·萊利在羞辱德維恩·韋德。
所以,後續合同給到了2000萬,但韋德沒要,去了只多給了320萬的公牛。顯然,多出來的那320萬不是關鍵,他只是不想留在熱火,不想被萊利這麼羞辱罷了。
於是,14-15賽季,勒布朗打著「家鄉籃球」的口號,回了克利夫蘭。
維金斯,走;維特斯,走;勒夫,提前說好了會來;歐文,留下;JR,來。此後,只要不是巨星,勒布朗要誰來,管理層都盡力而為,他甚至開始為隊友張羅,要管理層給自己的兄弟們漲薪。所以,場均不過8+8的特裡斯坦,能在15-16賽季,籤下一份5年8200萬的高薪長約,被球迷奚落為「八賢王」——那年,他只比歐文便宜50萬。
可是,能向管理層施壓,為特裡斯坦漲薪的勒布朗,甚至沒有對韋德袒露實情。
既然能為特裡斯坦漲薪,那麼,提前知會韋德一聲,讓他別太早跳出合同,別降薪太多,私底下坦白自己的決定,這才是勒布朗作為韋德的好兄弟所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嗎?
何必瞻前顧後,難道韋德知道了勒布朗的決定,就會提前公之於眾,對勒布朗不利嗎?
哦,對了,早幾年說好了回家了就不會再離開的勒布朗,兩年前又去了湖人。
想走,不是不行,去哪裡、幹什麼,都是一個人的自由,但滿口飯好吃,滿口話難說。
如今,勒布朗來到了職業生涯的第17年,萊利的制服組人生甚至超過40年。
這二位,誰都不是易與之輩,不論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壓榨韋德價值,騙他降薪;還是瞞著隊友拍屁股走人,留下韋德默默吃虧,都是萊利與勒布朗能幹得出來的事兒。
以及,人生是一個圓:14年勒布朗回家了,但是事情卻並不如預想般一帆風順。
10年,凱爾特人三巨頭在第二輪4-2擊敗騎士,總決賽搶七敗給湖人,科比·布萊恩特拿下兩連冠,第五座總冠軍獎盃,背靠背FMVP,一時風頭無兩。
但倒退回35天前,倒退回凱文·加內特淘汰掉勒布朗的騎士的那一天。
那天,5月14日,加內特不知道出於什麼心理,說了一句後續被發現左右了聯盟格局,並持續影響到十年後的今天的話:「Loyalty is something that hurts you at times.」
凱爾特人搶七失敗前35天,凱文·加內特對勒布朗·詹姆斯,說了這番話。
16年休賽期,雷霆的35號,另一個凱文,踐行了這個凱文的名言。
12、13年的總冠軍,得益於這番話;17、18年勒布朗的絕望,也出自於這番話。
嗯,這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循環。
反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