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近日來,基金髮行市場再度爆款頻出。
6月18日,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混合、華泰柏瑞景氣優選混合和招商創新成長混合3隻大額募集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宣布成立,首發規模分別為79.11億元、58.66億元、40.86億元。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22日,年內新發基金份額高達8789.5億份,平均發行份額15.78億份,其中誕生10隻百億基金,35隻基金的首募規模在50億元以上。
爆款基金頻出的同時,「贖舊買新」現象再次成為行業熱點。
日前,有基金公司人士抱怨,某些銀行在內部設置止盈線,引導客戶贖回賺錢的老基金,將資金用於認購新基金。
實際上,這是基金行業所謂「幸福的煩惱」。某國有大行個金部人士6月19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行情不好的時候,公募基金乏人問津,理財經理為了完成銷售指標而煩惱。
又一個權益發行高峰
在「爆款基金」名詞出現之前,公募基金有過兩次權益基金髮行高峰,分別出現在兩個大牛市。
其中,2007年1―9月合計成立了31隻權益基金,募集規模合計2806.8億元,平均單只募集90.54億元;2015年上半年成立了394隻新基金,合計募集規模超過1萬億元,平均募集規模25.89億元。
6月22日,某資深基金研究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儘管今年基金募集火爆,但伴隨著市場日趨成熟,基金公司靠發大基金「一夜暴富」已越來越難。
「年內新基金平均首募規模15.78億份,但與前兩次高峰期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從這個角度說,2007年和2015年分別是公募基金的『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而現在,則最多算是『黑鐵時代』。」該人士說。
上述人士還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07年新基金市場是真正的搶購,而目前很多爆款基金有較多人為痕跡。
追溯爆款基金概念的流行,其實始於興全合宜的一日售罄。
2018年,明星基金經理謝治宇擬任基金經理的興全合宜發售,首募327億元。業界當時有「興全忙活一天,我們努力十年」的說法。此後,興全基金(現興證全球基金)與東方紅資管、睿遠基金一起,成為了「爆款專業戶」。
曾有基金渠道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復盤興全合宜的首募。在他看來,該爆款是很多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於想在代銷方面有所建樹的銀行而言,提高自己對基金公司的議價能力方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打造爆款。而興證全球多年來在行業內的口碑,以及擬任基金經理既往出色的業績,也催化了興全合宜的首募火爆。
據一位知情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回憶,興全合宜首募規模超出預期,在結束募集前還曾內部按下剎車鍵。
不過,興全合宜的出現,無疑讓業界看到了爆款基金帶來的諸多好處。該基金設置兩年封閉期,打開時基金規模達到372億元,基金公司和銀行均獲得了不錯的管理費、佣金等收入。
銀行渠道強勢的結果
隨著爆款基金而來的還有爭議。
對基金公司而言,最擔心的是渠道鼓勵客戶「贖舊買新」。坊間一直流傳著基金公司為銀行「打工」的說法,主要就是緣於基金行業總是重首募,輕持續營銷。
6月22日,某滬上基金公司高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與銀行的強勢地位有關,首發基金最符合銀行利益。受此影響,基金公司不得已不斷發新基,背後邏輯是你不發新基金,市場份額就會被侵蝕,結果變成基金數量越來越多,很多基金公司的權益基金規模卻不斷縮水。
事實上,監管層也曾為此推出了相關制度安排。如2013年8月,《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實施,試圖通過懲罰性贖回費消除基金銷售過程中「贖舊買新」的頑疾。
當然,也有業內人士對此持有不同意見。
上述國有大行個金部人士就指出,新基金成立以後規模縮水很正常,跟投資者心理也有關係。有的基金虧損嚴重能拿個十年八年,潛意識裡是盼著有朝一日回本,但碰到牛市賺了點錢反而會心慌,想著贖回。
「有人說營銷人員鼓勵投資者『贖舊買新』不對,但什麼時候是贖回基金的最佳時機卻沒有定論。這種做法影響了基金公司的利益是肯定的,卻未必影響投資者利益。極端點說,基金業績差,投資者虧損,銀行丟了客戶,基金公司也不會賠償。」上述資深基金研究人士直言。
該人士認為,歸根結底為客戶不在基金公司手上,市場經濟下,各個環節都會做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
某銀行系基金公司前高管亦透露,基金代銷本質是商業行為,銀行也是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
爆款的爭議B面
對於「贖舊買新」的抱怨,其實不僅來自基金公司渠道人士,也有基金經理向時代周報記者抱怨過,稱為了應對贖回,已嚴重影響到基金運作。尤其是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額贖回,基金經理難免操作「變形」,為保證流動性而被迫忍痛拋售。
「對開放式基金而言,流動性管理本來就是基金經理的重要職責之一。為何封閉式基金會消失,開放式基金成為全球共同基金市場的主流,就是因為流動性對投資者非常重要。」6月22日,上述資深基金研究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從基金公司的角度來說,不管怎麼運作似乎都是銀行得利。但現實中,很多贖回是投資者自己做的決策,未必來自客戶經理引導。」6月22日,某基金公司中層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如今的爆款,實際上也有門檻。真正的爆款專業戶,都是那些品牌較受認可的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這在行業內也是稀缺資源。」該人士說。
上述國有大行個金部人士也指出,「我們這邊的客戶經理推薦客戶買基金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是很多客戶對基金如何運作並不了解,買了之後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銀行對於中間業務的考核近幾年來呈逐漸加大趨勢,但在銀行的收入佔比中仍然不高,而基金代銷也不是中間業務的全部。
安永此前發布的《中國上市銀行2019年回顧及未來展望》顯示,51家上市銀行2019年共實現營業收入52652.37億元,其中,中間業務收入為9347.5億元。
上述基金公司中層還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投資短期化行為不僅僅是銀行渠道的「鍋」,利益機制也決定了代銷機構的行為。譬如,某些第三方銷售平臺通過基金投顧等名義包裝基金組合,將基金當成股票來炒,相比銀行渠道,這對於基金產品的管理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