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國與古希臘文明的比較

2021-02-15 漢典文化傳播

作者簡介:孫皓暉,生於陝西三原,曾任西北大學法律系教授,現任西北大學特聘教授、秦文明研究院院長。中國當代四大歷史小說家之一。同時以創建「中國民族強勢生存」「中國原生文明」理論,成為整體研究中國文明的重要理論家。歷時十六年,創作了長篇小說《大秦帝國》。2011年,《大秦帝國》入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並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和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獎。*著有《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上中下)《強勢生存》《大爭之世:戰國》。

對早期中國與古希臘進行比較,可以揭示一些基本的文明差異。從生成國家的時間上說,中國的夏王國建立的時間,與古希臘城邦聯盟形成的時間,大體接近。中國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希臘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從第一時期生成的國家實體形式上說,古希臘與同期中國也相對接近,大體都是當時世界的「邦聯國家」。雖然,中國周代已經發展為成熟嚴密的聯邦統一國家,但也與「邦聯」具有接近性,並不是本質性差別。這些,都是相同之處。但是,在進入國家文明之後的第一時期中,兩國的歷史腳步所表現出的國家文明特質,卻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表現為這兩個早期的邦聯國家文明,在客觀基礎、內在構成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搞清楚了這些具有歷史基礎意義的差異,對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前我們已經知道,古希臘所處的愛琴海區域,半島不多,島嶼林立,多達400多個。城堡相望,則難以計數。這種自成小單元的島嶼地理環境,決定了這一地域人群的基本生存狀態——每個島嶼地域狹小相互隔離,每個島內又多山地而使村莊(城邦)相互隔離,從而形成無數個「群星」式的生存小單元。在古代社會條件下,多水、多島、多山、多城邦的星散居住,是非常險惡的一種生存環境。如此條件下,人非強悍不能生存,族非強悍必遭毀滅,不毀於人禍,亦毀於天災。這樣的地理環境,這樣的人群特質,是古希臘文明的先天基礎,對古希臘能夠形成什麼樣的國家文明,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事實上,古希臘邦聯的「貴族民主制」,正是在這樣的島嶼列布的地理環境下,在這樣的氏族林立而相互難以徵服的社會條件下,由氏族領袖「共同協商」而產生的一種保障最基本生存需求的「最大公約數」性質的國家文明。就國家文明發展的歷史實踐而言,古希臘邦聯在實質上只是一個特定的文明區域圈,而不是明確的國家實體。在近現代以來的文明史著作中,只要涉及古希臘邦聯國家如何如何,頓時便沒有了「素材」;但若涉及具體的城邦國家,則頓時頗具豐富性。顯然,克裡特如何,邁錫尼如何,雅典如何,馬其頓如何等等,是更具體、更具有歷史內涵的。如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帝國」之後,西方史學家將受到希臘文明影響的國家稱為「希臘化國家」一樣,都是一種後來的歷史認定,而不是當時的歷史實際。也就是說,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所產生的邦聯國家文明,其具體的權力形式與國家機器等,是很模糊的——雖然,我們很難說它沒有這些基本的國家元素,但是在更為根本的意義上,我們幾乎可以將它視作一種「虛擬國家」。就生存地域說,早期中國地處大陸,邊地臨海,兼具某種程度的海洋環境。當然,海洋環境在早期中國人的生存活動中,尚不是基本方面。早期中國人的生存環境的基本面,主要還是大陸的大河流域。具體地說,早期中國族群所處的地域,多峻坂(丘陵高地)高山,多大河湖泊,多平原盆地,地理環境的複雜性與遼闊性,遠遠超過了古希臘的島嶼環境。因為地處廣闊的大陸,縱然是山川河流阻隔,也無法阻擋各族群因尋覓新的生存空間而引發的流動遷徙,無法阻擋他們對生存地域的大規模地無序爭奪。在遼闊的生存地域中,中國族群在前國家時代(按照傳說歷史,主要是神農氏時期與黃帝時期),曾經經歷了嚴酷而長期的無序爭奪,對無序生存的危害性有著深切的體察。但是,這種大規模的流動遷徙,大規模的生存空間爭奪,也帶來了一種必然的歷史結果,那就是各個族群間大規模的、全面深入的融合與交流。一個典型的故事,治水領袖大禹族群當時的居住地域,是今日河南省的嵩山地區。可是,大禹卻娶了今日江淮地區的「塗山氏」女子——女媧為妻(不是遠古神性女媧氏),相距千餘裡之遙。正是這個女媧,為大禹生下了一個成為強勢後繼者的兒子——啟。可見,當時中國族群的通婚範圍,已經非常廣泛了。另一則著名事例,商王國的創建者——商人族群,在1000餘年的時間裡有過13次大規模的遷徙,範圍遍及長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此所謂「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可見,當時中國大陸的族群流動規模何等之大。而如此大規模的頻繁遷徙,如此大規模的相互戰爭,帶來的各族群之間的普遍深入的交流與融合,是可以想見的。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這種具有大規模融合效用的生存競爭活動,是早期中國的歷史特質。正是具有如此歷史特質的生存競爭環境,產生了早期中國族群聯合起來進行大規模治水的歷史壯舉。其後,歷經治水時代的嚴酷整合,才錘鍊出了具有深厚基礎與嚴整體系的國家文明。基於如此的地域環境、如此歷史特質的生存競爭,中國族群對無序爭奪的災難認知感、對文明共同性的認知感,都遠遠高於古希臘族群。應該說,在當時嚴酷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對經濟活動方式與生存方式之共同準則的強烈認可,大大增強了早期中國族群緊密聯合起來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強了早期中國族群的生存能力、聚合能力與競爭能力。為此,早期中國才能在廣闊的地域內相對徹底地擺脫無序爭奪狀態,形成了根基堅實、秩序井然的國家文明,有效地保持了社會生活的不斷改變與提升。古中國與古希臘,都有眾多的氏族、部族,都是族群國家。歷史地看,中國的夏、商、周三代王國,其地域內都有眾多的黃種人族群。雖然,他們也有部族、氏族的不同,其居住環境與生存方式,及早期的圖騰崇拜與諸神信仰等,差別也很大。但是,從國家文明的意義上看,所有這些部族群落,基本上都屬於同質文明;他們對國家文明的認可,也都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從基本方面說,在重大的關乎生存根基的共同法則上,當時中國的諸多族群歷經長期錘鍊磨合,已經具有了自覺以「王畿」為文明尺度、以「王族」為聚結軸心,不斷向共同的國家文明聚合的普遍精神。具體地說,在曆法紀年、農耕制度(井田制)、工商制度(工賈食官)、基本法律、文字形式、權力體系、諸侯對王權的承認與服從等等最主要的國家文明方面,中國的夏、商、周三代都是基本統一的;各區域族群(諸侯國)之間,對這些帶有根本性的「社會制度」,是沒有根本性爭議的。這種第一時期的社會生存法則的基本統一,是中國國家文明一開始就具有的鮮明的歷史特徵,也是世界其餘所有早期國家都缺乏的。古希臘不同。以諸多氏族城邦為基礎,所形成的古希臘城邦聯盟的各族群,其間的文明差異性是很大的,其共同承認的社會生存準則的覆蓋範圍很小。具體地說,古希臘的幾個主要城邦國家——克裡特、斯巴達、邁錫尼、雅典、馬其頓,其在不同時期創造的國家文明,差異程度都很大,基本上不具有內在性質的繼承性,因而很難形成連續發展的文明形態。一個典型的事實是:古希臘在第一時期長達1000餘年的歷史上,各城邦國家之間始終沒有共同認可的曆法,也沒有共同認可的紀年方式。在人類早期歷史上,所有的氏族、部族、民族,尤其是早期國家,幾乎都有過共同的曆法與紀年。因為,居住在同一地域的各個族群,基於農耕、商事、軍事等方面最基本的共同需求,在天文觀測方面是最容易接近共同性的;其大體相同的觀測結果,也很容易形成共同認可的曆法或紀年方式。在國家文明的範圍內,尤其是這樣。但是,古希臘城邦群卻不是這樣。它們各有曆法,各有紀年,卻就是沒有諸多城邦共同承認的曆法與紀年方式。在進入到「荷馬時代」末期公元前800年之後,古希臘才共同承認了一種紀年方式:以「奧林匹亞賽會」開始年——公元前776年為希臘歷史的開始年。但是,這是一個紀事年份,是一個社會性年份,而不是基於大自然天候法則基礎的客觀紀年,所以其影響力很小。依據歷史實踐,這並不意味著古希臘從公元前776年才開始有了天文曆法與自然紀年。而是說,從這一年——「奧林匹亞賽會」開始,古希臘城邦群的共同性與社會性,才開始活躍起來。也就是說,從文明基礎的意義上看,古希臘城邦群之間「天然」地缺乏共同性,或者缺乏追求共同性和凝聚性的精神自覺。這一歷史特質,決定了這個早期邦聯國家缺乏最基本的向心力,決定了希臘國家文明的脆弱性。這一點,與早期中國的差別是很大的。古希臘文明的發展,及其進入國家文明的歷史脈絡,大體是這樣幾個基本階段:其一,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300年,愛琴海地域以西克拉底斯群島為中心,形成了「原始社會」的西克拉底斯文化。這是愛琴海地域在國家文明之前的歷史。請注意,西克拉底斯文化,並不是後來的克裡特文化的直接源頭——兩者地域不同,創造主體也不同。其二,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700年,以愛琴海地域的克裡特島為中心,原始氏族社會瓦解,由米諾斯人創建了以希臘語中的「海洋生存」為基本特質的初期國家文明。米諾斯人的造船業發達,海上交易繁榮,並且出現了青銅兵器與陶器製造,公元前1700年時,創造出了線形文字。這就是西方文明史上著名的米諾斯文化,是古希臘最初的國家文明,地域為克裡特島,主體軸心是米諾斯人。也就是說,克裡特創建的初期國家文明,與此前愛琴海區域的西克拉底斯文化,並沒有傳承關係。其三,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100年,以伯羅奔尼撒半島為中心,由利利格人和皮拉斯基人,創建了包括數個城邦的「邁錫尼」城邦聯盟。邁錫尼,是位於半島中心的大型城堡,是聯盟的中心地區。此後,這裡的居民便被歷史稱為「邁錫尼人」。邁錫尼的海上力量強大,取代了此前克裡特島的地中海經濟霸權。這次,古希臘國家文明的中心地域是伯羅奔尼撒半島,主體軸心是邁錫尼人。同樣,邁錫尼國家文明,也與此前的克裡特國家文明並沒有傳承關係。其後,因為強勢的「多利安人」入侵,邁錫尼文明毀滅,古希臘的國家文明消亡,進入被歷史稱作「黑暗時代」的大混亂時期。其四,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700年,被歷史稱為「荷馬時代」。這一時期的總體狀況,是長期的混亂爭奪,即所謂「黑暗時代」。在這一時期的末端,大約是公元前800年左右,愛琴海區域的某個島嶼或半島,又重新創建了城邦國家文明,重新出現了一批新的城邦。據說這一時期的古希臘,已經開始了使用鐵器的歷史並進入了鐵器時代。其時的社會生活,尤其是戰爭、冒險、英雄拯救等等生活,主要保留在詩人荷馬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之中。我們所熟知的俄狄浦斯、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阿伽門農、奧德修斯,以及特洛伊戰爭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半神話英雄人物。但是,這一時期末端重新出現的國家文明發展的具體情形,卻不甚了了。譬如,就基本方面說,「荷馬時代」後期所重新創建的國家文明,究竟在愛琴海哪個地方(島嶼或半島),主體軸心是哪個氏族或部族,都不清楚。是邁錫尼文明的直接延續嗎?也不清楚。其五,公元前776年,古希臘眾多城邦公認的有明晰記憶或記載的國家文明歷史開始。這一年,是開創「奧林匹亞賽會」的年份。在城邦林立,各有紀年的情況下,這一年是古希臘人共同認定的希臘歷史的開始年。這個年份,大體與中國的春秋時代開端期接近。請注意,這一時期與「荷馬時代」後期的再度創建國家文明,是同一時期。我們將它列為一個階段,只是強調古希臘國家文明的明確紀年從此開始。這就說明,在「奧林匹亞賽會」舉行之前的數百年「黑暗時代」,古希臘的文明中心地域都是不清楚的。這裡,一個重要的參照事實是:奧林匹亞賽會的舉行地點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伊利斯小盆地。據此推斷,「荷馬時代」後期再度創建的城邦國家聯盟,其中心區域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與該半島早期的邁錫尼文明的歷史影響力相關。但是,歷經數百年中斷的「黑暗時代」,很難說新的城邦聯盟就是邁錫尼文明的延續。依據上述階段的歷史足跡,可以看出古希臘兩個最基本的歷史特徵:其一,國家文明的發展不具有連續性與繼承性,時有突然中斷;其二,多中心替換性,不同島嶼的不同族群,在不同時期再度創建。古希臘國家文明的突然中斷性,與古印度文明的突然中斷性極其相似。都是強勢異族入侵,都是原生文明毀滅,都是陷入黑暗與混亂深淵。同時,對這一時代的社會生活,也都是只有詩性的模糊記憶,在古希臘是《荷馬史詩》兩部,在古印度是《梨俱吠陀》1028行。多中心替換性,與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有絕大關係。數百成千個島嶼林立,各氏族相互處於隔離狀態,保持文明的連續繼承性所需要的基本的人口規模,及其內部變化的豐富多樣性,都是單個島嶼或半島所無法積累起來的。於是,一個島嶼的文明一旦毀滅,其殘餘的少量人口往往淪為戰勝方的奴隸,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都不可能再度復興。文明的中心,便必然轉移到其他島嶼、其他族群去了。彼伏此起,就形成了西克拉底斯島、克裡特島、伯羅奔尼撒半島(邁錫尼、斯巴達)、阿提卡半島(雅典)、希臘半島北部(馬其頓)等,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部族所創建的古希臘國家文明。雖然,它們所創造的早期國家文明形態,都具有相同社會條件下的基本同一性。但是,從國家文明的意義上看,它們卻沒有內在的傳承性與連續的發展性,而只是同一的國家文明在不同地區的先後複製。中國不同。即或是「五帝」時代的早期歷史,也具有明晰的國家文明基礎的特徵,其歷史事實的豐厚堅實也遠非那些「模糊詩性」可比。中國第一時期的夏、商、周三代王國,歷時1000餘年,其國家代次的更替,都是這個人口規模龐大的同一族群內部裂變所發生的「革命」所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強大異族入侵而帶來的毀滅原生文明的結果。因此,早期中國的政權更替,不是同一國家文明的突然中斷毀滅,而是內部裂變所發生於自身的重大歷史變化。因為這種變化發生於同一族群之內、同一國家之內,所以從本質上說,作為國家文明形態的夏、商、周三代,是一個沒有中斷、沒有隔絕、沒有毀滅的連續發展的歷史過程。其間的三次政權更替,只是這一文明形態向更高級階段發展的具有標誌性的歷史事件而已。另則,早期中國的國家文明的發展,脈絡清晰、輪次分明、記載翔實,國家行為非常有力而活躍,國家制度的體系化已經形成了堅實的獨立文明根基。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國家文明的發展,表現出了鮮明的主體傳承性與連續性遞進的發展性:同一國家的同一族群,在每個王國時期都創造了較前具有進步意義的國家文明,在國家形態上表現出邦聯制——緊密邦聯制——聯邦制的連續發展性。第四,文明凝聚性及文明形態的整體強度,有很大不同。由上述差別構成的兩種文明的歷史效應,也是大不相同的。這種歷史效應,我們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文明的凝聚性;一是文明形態的整體強度,也就是國家文明的生命力。從文明凝聚性上看,古希臘文明的凝聚性顯然很小,各城邦文明的離心力或獨立性顯然很大。在古希臘的全部歷史上,只有後期的馬其頓相對強大一時,組成了較大規模的軍隊,基本在形式上「統一」了希臘。這種「統一」,在實質上只是一種軍事佔領與實力控制,而不是內在的文明統一。後來,馬其頓在亞歷山大時期遠徵東方,短暫地建立了「希臘化」的亞歷山大帝國,之後不久便轟然解體。這種「希臘化」,同樣不是希臘文明統一了徵服地區,而僅僅是基於軍事戰勝的威力而出現的一種一定程度的歷史影響力,尚不能看作真正的文明凝聚力。雖然如此,這也是古希臘歷史上唯一的一次文明生命力的擴張。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緊緊依附於軍事徵服的文明「彌散效應」,而不是真正的文明形態的強大生命力的「爆發效應」。唯其如此,古希臘在進入國家文明第二時期不久,便幾無聲息地崩潰滅亡了。早期中國不同。夏、商、周三代的中國,鮮明地呈現出一種越來越強烈地趨於走向文明同一性的歷史過程。也就是說,文明的向心力與凝聚力,都呈現出不斷增強的歷史趨勢。其外在的歷史形式,就是「國體」的正向發展——從鬆散的邦聯制,到緊密的邦聯制,再到嚴格體系的聯邦制國家。這一歷史過程的實際內涵是,中國文明的「聚合效應」已經開始了自然的增速,500餘年之後終於爆發,形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統一文明國家。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一種文明之所以具有向心力與凝聚力,是由它的基因——文明形態的內在構成——所決定的。這種基於文明形態的內部結構而產生的天然凝聚性,與那種以外在的軍事徵服為形式的「規模擴大」的「張力彌散」,是絕然不同的兩種歷史效應。歷史實踐所揭示的秘密是:古希臘那樣的始終建立在城邦分治基礎上的國家文明,最終無法形成「聚合效應」;其所能達到的最大生命強度,就是以軍事徵服為手段,通過「規模擴大」的路徑,形成一種「文明彌散效應」。但是,恰恰是這種強力的「文明彌散」,往往最終一舉釋放了這一文明稀薄的內在能量與僅有的外在能量,導致其全面崩潰或突然滅亡。無論是古希臘,還是西亞地區的早期帝國,都是這樣的歷史結局。上述諸多差別,決定了東西方「種子」國家不同的歷史命運。那時的歷史大圖景是:當世界國家文明行進到公元前700餘年的時候,16個「參賽選手」中,大部分都被「淘汰出局」了。僅存的5個國家,已經成為世界國家文明的「種子選手」。在這5個「種子選手」中,古埃及與古希臘,大體上依循著舊有形態發展,處於進退無定的動蕩徘徊境地;古印度混亂模糊,身不由己地盲目打旋,行將跌倒;古亞述國則長期陷入軍事擴張,狂熱昏亂,屢屢發動戰爭,正處於自我爆炸的前夜。只有亞洲東部的中國,已經穩步進入了早期國家的高級階段,創造出了非常成熟發達的國家文明——體系精密、運轉有效的聯邦制國家形態。這就是歷經4000餘年的第一時期的世界文明與中國文明。

——摘自 孫皓暉 《強勢生存:中國原生文明的核心力量》

購買本書請點擊閱讀原文


漢典:zdic.net

相關焦點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序公元前 7 世紀古希臘作家阿里斯提斯在詩作《獨目人》記載,大陸的東方盡頭住著一群稱為「北風以外的人」。那是古希臘對中國的最早想像。古代歐洲人稱呼中國做「賽裡斯」,就是來自古希臘語「賽裡」——絲綢的意思。古希臘人使用從貿易得來的精貴絲綢,他們不知道絲綢究竟怎樣製作,亞歷山大大帝認為絲綢從東方某種樹上長出來的白毛。
  • 古希臘文明的興衰之克裡特文明
    古希臘文明的興衰之克裡特文明西方文化和我們中國文化一樣也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程。當西方人在談到他們自己的文化中啊,往往會有這麼一句話叫言必稱希臘,正如我們中國文化也要追根溯源,會追溯到黃河流域中下遊的夏商周三代文化一樣。
  • 歐洲人的家園—世界史之古希臘文明(上)
    雖然,相對於其它古文明尤其東方古文明,古希臘文明起步較晚,但是,後來居上和全面超越以及廣泛傳播包括深刻影響等,成其鮮明特點之一。古希臘文明處在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及其周邊,大致範圍北到歐洲大陸南到克裡特島且西到今天義大利東到今天土耳其。就愛琴海文明而言,一般既要提到克裡特文明還要提到邁錫尼文明,其實兩者之前還有一個希克拉底斯文明。
  • 古希臘文明的起源——克裡特文明
    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古希臘文明的來源——克裡特文明。地中海的東部,愛琴海的南部盡頭,有一座鯨魚形狀、面積約為82200平方公裡的島嶼,在荷馬史詩中,這座島嶼被稱為克裡特:「有個地方叫做克裡特,在酒綠色的海中央,美麗又富裕,四周是汪洋。那裡居民稠密,有數不清的數量。九十個城市林立在島上。」
  • 神奇的古希臘文明
    如果去研究天文學歷史,不得不說的是古希臘,因為現在的星座起源於它,很多可考證的天文著作也是古希臘的,自然天文學家也非常多。正因為這種關係,我又去研究了一下古希臘的歷史,邊了解邊驚呼,古希臘文明真是太神奇了。首先要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話。
  • 張維為:古希臘是如何被強行重塑為「西方文明源頭」的?
    中國文明也從其他文明,包括西方文明中借鑑了很多東西,所以才有今天我們中國全方位的崛起。」5月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17期節目中,節目主嘉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解讀古希臘文明,強調文明互鑑的意義。觀察者網整理節目演講部分,以饗讀者。
  • 透過《古希臘文明的光芒》追尋古希臘的璀璨文化
    學生時代,便常聽起古希臘有過輝煌文明,然而那時的歷史課本講到的四大文明古國並沒有古希臘,於是我的潛意識告訴我,古希臘文明沒有那麼重要,它不過徒有其表,遠不如那四大文明,所以之後一直對古希臘文明沒有過深究。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而西方文明又影響了世界。這時,我才有心想了解一下西方史。
  • 古希臘文明的發展歷程:從邁錫尼文明到城邦政治的轉變
    前言經過多次戰爭和徵討,古希臘文明從部落社會邁向了城邦時代。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古希臘,它們土地上的各個城邦不僅僅是一種國家制度,還是一種政治制度。而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城邦政治都對後來歐洲文明的萌芽與興起,都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
  • 【古希臘列國志】雅典(一):早期
    雅典(一):早期 雅典是一個古希臘城邦。城邦時代,位於阿提卡平原,科林斯灣和愛琴海的匯流之地。
  • 早期中國文明具有獨特演進路徑
    早期中國文明在「多元」與「一體」的互動中逐步形成,並有著獨特演進路徑及文明標誌。跳出「早期中國」,走進「早期中國」,才能使我們更好地觀察這種文明發生、發展的「多元」與「一體」的互動歷程。從世界古老文明的發展歷程看,不論是埃及文明、印加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還是古希臘、羅馬文明,都是在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下呈現出不同的文明特質。湯因比撰《歷史研究》,曾對人類近6000年的歷史發展中數十個文明形態進行了分析、研究。在他看來,文明之間存在極大的差異性和不同特質。正是由於古代世界呈現出的生態環境及社會發展的多樣性與不平衡性,使各個文明具有不同文化特質與參照標誌。
  • 克裡特是古希臘文明史的開始,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起源
    克裡特是古希臘文明史的開始,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起源,這是兩句都是西方學者的表述,但是學者卻不會說克裡特是西方文明的起源。為什麼有這個邏輯卻不能直接認定克裡特是西方文明起源呢?雖然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起源,而古希臘的文化有很多元素是基於克裡特發展來的,但是古希臘文明不是由克裡特文明直接發展來的,克裡特文明在古希臘文明形成時就已經消失了,古希臘是繼承了這個消失文明的一部分。西方文明的開始是古希臘,這是西方人自己一直很確認的事實,但對於古代希臘文化史是從克裡特島開始這個認知,在19世紀70年代之前他們都以為克裡特島是虛構的。
  • 一束古希臘文明的光,帶你穿越歷史,與諸神共返古老的精神家園
    這部電影使我與古希臘文明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年來一直希望弄懂古希臘文明是怎麼回事,以及古希臘人如何從0到1創造出驚艷后世的制度和文明。最近拜讀了趙林教授編著的《古希臘文明的光芒》上下兩冊書,自己才了解到原來古希臘文明被稱為」西方文明的搖籃」,是整個西方文明的源頭。換句話說,全面了解古希臘文明,就等於拿到了一把解開西方文明之謎的金鑰匙。
  • 趙林《古希臘文明的光芒》:古希臘神話之光,照見西方文明的源頭
    武漢大學珞珈傑出學者趙林教授在他的新書《古希臘文明的光芒》裡回答了這個問題。古希臘神話的影響之大,原因有二:一是和古希臘神話的優美文化形態有關,二則是它有著極為分明的神話譜系。再之後的羅馬人,則是把古希臘神話中神的名字換成拉丁名字後繼續傳播,所以古希臘人、古羅馬人是從小聽著系統的神話開始告別蠻荒、走向文明的。這就又留給我們一個思考的問題:到底古希臘神話的譜系是如何成型的呢?是天然地自成一系,還是各方神仙齊聚一堂呢?
  • 薦書| 海妖與聖人:古希臘和古典中國的知識與智慧
    薦書 | 海妖與聖人:古希臘和古典中國的知識與智慧 2020-10-17 2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斯巴達,雅典,誰能代表古希臘文明?
    古希臘作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歷史國度,但留給人們考證的歷史卻屈指可數。古希臘擁有數百城邦,但真正可供世人考證的只有斯巴達和雅典兩個城邦,但是這兩個城邦在歷史類型和文明上又迥乎不同,在這個小國寡民的城邦世界中,此二者都太大了,倘若非要在這兩者中取其一作為古希臘文明的代表者,那麼答案只能是:雅典。
  • 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母親,那歐洲文明的「外婆」是誰?
    古希臘文化,幾乎以一己之力孕育了整個歐洲文明的誕生,無論是西方哲學、政治,科學,民主制度還是數學等諸多學科,無一不是從古希臘文化衍生發展的。而這些制度以及文化在歐洲後來的發展裡的深刻的影響了其整個文明的發展體系。
  • 古希臘與古希伯來文明勢均力敵,「死對頭」為何最後卻能融為一體?
    行至今天,古希臘文明已不僅僅限制於當年的幾個小城邦,古希臘的文明輻射到了藝術、哲學、文學、科學等各個領域,早就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成為西方當代文明的瑰寶。希臘人最鼎盛的時期就是這時,他們看不起其他的任何民族,就像中國中原地區的漢族稱邊緣民族為「蠻夷」一樣,希臘人同樣認為別的民族是野蠻的,根本無法與自己民族比較。這一時期,希臘文明佔據了西方文明世界的統治地位。後來,古羅馬崛起,打敗了希臘人,因此羅馬文明又成為世界頂級文明。
  • 遠景篇2(上):早期文明階段--新月沃地文明​
    這是《西方的歷史-遠景篇》的第2篇:早期文明階段 -- 新月沃地文明。 史前史之後,人類開始進入農耕社會,文字發明了出來,文明出現。西方歷史學家就把西方歷史中從文明出現後到古典希臘階段之前的這段歷史叫做早期文明階段,時間上大概是從1萬年前到公元前539年 (這一年波斯帝國覆滅了新巴比倫王國)。
  • 獨特文明的功勞!人類唯一的自然理性,文明起源就是古希臘?
    若說人類文明的唯一起源是古希臘,我覺得有待商榷,但也並不是說一下子就將它否定,如果更嚴謹一點來講,人類唯一的理性文明起源於古希臘,我認為是可以的。為什麼要在文明之前加一個理性呢?相比於其他古代文明而言,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和科學是在最樸素的唯物主義和經濟基礎的情況下發展跟建立的,可以說在世界其他文明發展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文明,能夠將自然的種種現象以當時最為科學,最為客觀的理念進行解釋。
  • 歐洲文明的真正起源--古希臘文明
    上一篇我們說到歐洲最早的文明是愛琴海文明,愛琴海文明包括克裡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而克裡特文明又早於邁錫尼文明,在邁錫尼文明衰敗之際,多利亞人入侵邁錫尼,專橫的多利亞人使文明倒退幾個世紀,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八世紀,這段時間被稱為古希臘的「黑暗時代」。在這一時期,希臘社會經歷了一次全面的倒退和中斷過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前750年,雅典、斯巴達等實力雄厚的城邦出現,希臘的文明才開始日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