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子的日三省吾身,到王陽明的致良知,真誠懇切自修的踐履精神

2020-12-16 飛仙時空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7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

一提到「忠」,現代人可能會反感,認為「忠」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在任何一部儒家經典著作中都找不到這句話,甚至找遍整個網際網路都找不到出處。

而這句話多次出現在明清兩朝的小說中,所以這兩句話很可能是在明清兩朝極端的皇權統治之下才出現的。說這句話的人是歷史的罪人呀,歷史上沒有人敢站出來親口承認這句話是他說的,沒有人敢承擔這個歷史責任呀。所以,不要把那些亂七八糟的思想或主張都抹黑到儒家來,更不要污衊孔子以及歷史上的聖賢。

那到底什麼是「忠」,朱熹的解釋是「盡己之謂忠」,盡己就是儘自己的本分、儘自己的能力,這就是忠了。

為人謀而不忠乎?每個人每天都要扮演很多角色,自己是不是盡了各種角色的本分?在公司作為員工,是否盡了員工的本分,沒有消極怠工?在父母面前是子女,是否盡了為人子女的本分,是否對父母和顏悅色?在配偶面前,是否盡了夫妻的本分,關愛對方而又給予對方空間?在孩子面前,是否盡了為人父母的本分,是否和善而又不失威嚴?在社會上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是否盡了社會公民的責任?這些都是對忠的拷問。

在《三國演義》中有兩個人就是「忠」與「不忠」的典型代表,關羽是劉備的拜把兄弟與部將,他曾經投降曹操,他對劉備是絕對的忠心。雖然他投降曹操時也曾經「身在曹營心在漢」,不過他在曹操麾下的時候也是盡心盡力地替曹操辦事,在曹營的時候,關羽對曹操依然是忠。而另一個不忠的反面代表就是呂布,他做丁原的義子,非但不盡義子的本分,反而為榮華富貴而殺丁原;他做董卓義子的時候,還是不盡義子的本分,為了一位女人而殺董卓;當他走投無路,劉備好心收留他,他非但不思恩圖報,反而奪取劉備的徐州。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朱子說「以實之謂信」,實,就是不虛、不假的,不要玩虛假的那套。古代人的生活與職業角色都較少,放在今天,同學、同鄉、同事、工作夥伴、顧客、生意場上的朋友,都算是朋友。在朋友間是否講信用,不跟朋友玩虛的,不欺騙朋友,就是信。

借了朋友錢,說好過幾天還,幾天之後是否真的還了?

賣給顧客的商品是否能保證質量,沒有以次充好?

販賣的食品,是否保證食品安全?

說好了愛人家一輩子,這個承諾堅持了多久?

一被這樣地拷問,有些人也許心虛了,有些人甚至惱羞成怒了。

可以拒絕,可以不給承諾,但是要誠信。對他人的不誠信,就是對自己的不誠信。是自己給自己貼上大標籤告訴別人「我不誠信,你們以後不要在我身上有任何期望」。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傳不習乎?

朱子對「傳」的解析是「受之於師」,「習」是「熟之於己」,傳習兩個字都是對自己而言的,老師教授給我是為「傳」,我把知識技能操之熟練是為「習」,「習」強調的是熟練,並非僅僅是指複習,因為複習還不一定意味著已經熟練。再重複一遍:「習」強調的是熟練。這樣「傳習」兩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把老師教授給我的學問,反覆練習,操之熟練。做到「傳習」這兩個字,就不辜負老師的一番教,也不辜負自己的一番學。

曾子每天都在「傳習」二字上檢視自己,一方面是他對老師的信任和誠敬,另一方面是他對學問的敬畏之心。

明朝中期,王陽明的弟子們匯集多人的力量,前後耗時約四十年的時間,彙編成一本書,名為《傳習錄》,「傳習」二字就出自曾子這裡,他們熟讀朱熹所編寫的《論語集注》,對「傳習」二字的理解可謂滾瓜爛熟、深入骨髓,可見王門弟子們對老師的敬重以及對陽明心學的敬畏之心。

踐履精神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每天都在「忠」、「信」、「傳習」這三件事上反省自己,他就這樣切記下功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朱子評價曾子說:「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曾子如此真誠懇切地自修,可以說他是掌握了為學的根本。朱子又說:對於「忠」、「信」、「傳習」這三件事,則又以「忠」和「信」作為傳習的根本。意思是在孔夫子所教的那麼多學問之中,朱子認為「忠」和「信」是孔夫子所教的根本。

反觀現在的社會問題,在「忠」、「信」、「傳習」這三件事上,社會上已經不再傳習孔夫子的學問,否定批判的聲音不絕於耳,嗤笑「忠」為愚忠,人與人之間不誠信,社會出現信任危機。社會的走向跟孔子、曾子、朱子的本意背道而馳。

尹氏說:「曾子守約,故動必求諸身。」「守約」在網上找到兩種解釋:一是「保持儉約的德性」,二是「遵守約定的事」。個人認為這兩種解釋都不能很好地解釋「曾子守約」的意思。

曾子守約,首先守約有守住自己、約束自己、管理自己的意思,他不是管人、不是管外界。他聚焦在自己的身語意上,而不是聚焦在他人的身語意上。

「守約」另外一層意思,只好借用佛家的詞彙來解釋,佛家講戒定慧三無漏學,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曾子守約就是他做到了戒和定,戒是不做不該做的事,定是定力。曾子堅守住「忠」、「信」、「傳習」這三件事,不做不忠不信的事,不管生活工作多忙,他都傳習老師所教他的學問。他不是口頭說說而已,他真的做到了,並且有定力,不受外界的誘惑。

最容易讓世人淪陷的莫過於財色,口頭說自己不貪不義之財、不好色,這很容易。可是一旦真的面臨財富的誘惑,面臨美色的誘惑,是否能夠抵制誘惑,是否能夠繼續持戒,是否能夠保持定力,這才是真功夫、真境界。

謝氏說:「孔子很多弟子,有很多傳人,可是他們越傳越失真,到後來都失傳了。唯獨曾子這一學派,專門向內用功,反求諸己,傳承不會失真,從曾子的後代傳人子思、孟子就可以看出來了。聖人的嘉言善行,不能全部流傳在世上,唯有曾子這一派倖存而未泯滅,學者怎麼能夠不盡心傳習呢?」

曾子守約,能夠約束自己、管理自己,能夠持戒,不做不該做的事情,把時間精力聚焦在自己的身語意上。這就是曾子的誠意正心,這就是曾子的格物致知,這就是曾子的致良知,致吾心之良知於日常事務上。曾子每天都在檢視自己,每天都在致良知,乃至一輩子都在檢視自己,一輩子都在致良知。正因為如此,曾子做到了戒和定,因而生慧,有大智慧,所以他被稱為「宗聖」,配享孔廟。

相關焦點

  •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是指哪「三省」,答案藏在後半句
    從小時候耳熟能詳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到中年後有感而發「善始者眾,善終者寡」,儒家似乎已經沉澱為華夏兒女骨骼裡的基因。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在浩浩蕩蕩數千年的歷史,和汗牛充棟的文獻史料中,儒家可以歸納為一句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儒家修身治學的方法途徑,又是儒家的終極目標。
  • 三省吾身是反省三次?
    我們常常說三省吾身以為是一天要反省三次,其實不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著作《大學》,對待老小問心無愧
    提起曾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由此可以看出曾子對於自己的要求有多麼嚴格。不過要說廣泛流傳的則是這兩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君子慎獨」。這兩句話一個成為後世讀書人一生的理想抱負,另一個成為高潔之士必不可少的性格特徵。
  • 王陽明一生只講這三個字:致良知
    王陽明是心學集大成者,後世把他的學說稱為「陽明學」。陽明學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對當代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王陽明通過重新闡釋「致知」和全面繼承孟子的「良知」,並全面發展了良知說,形成了後來王陽明思想中重中之重的致良知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至於現在也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的「三省」可歸於兩點,一為治學二為處世。「為人謀」和「與朋友交」這是為人處事;「傳習」是治學 。先講治學,什麼是「傳」?古人尤其是先秦時期,由於紙張未能發明,字只能刻於竹板故簡冊繁重。所以口耳相傳者多。
  • 王陽明:浮雲掩日,人只貴於自修
    王陽明:「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人只貴於自修,若自己實實落落是個聖賢,縱然人都毀他,也說他不著。」誹謗是從外來的,即使聖人又如何避免呢?人貴在自我修養,如果自己確確實實是個聖賢,縱然大家都毀謗他,也傷害不到他。
  • 羅志祥,當「吾日三省吾身」
    從娛樂圈發酵到情感圈,從情感圈發酵到生活圈,從生活圈發酵到社會圈,從社會圈發酵到財經圈,即便閣下並不喜歡圍觀,總有一個圈子將你圈進去圍觀。多年的戀人之間的底線,可能因為羅志祥與周揚青一夜發生改變,靈魂一問,以後要不要查對方手機?這是情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 曾子的「慎獨」
    (《人心與人生》)先秦文獻中常見「慎」,而「慎獨」一詞則源出於和曾子密切相關的《大學》,牟宗三先生斷定曾子就是首創者:「慎獨這個觀念孔子沒講,孟子也沒講。如果你要追溯這個觀念的歷史淵源,那當該追溯到誰呢?當該是曾子。」(《中國哲學十九講》)探討曾子的「慎獨」觀,有著獨特的思想史的認知意義,特別是對於理解儒家而言。《大學》第六章中,先後兩次出現了「慎獨」一詞。
  • 「論語心解」「吾日三省吾身」
    ——張珊老師寄語學而篇第四則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原文】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曾子說: 「我每天都要數次檢查自己: 為別人謀劃辦事,是否做到忠誠了呢? 和朋友交往, 是否恪守信用了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溫習了呢?」
  • 成語故事:三省吾身
    近義詞:一日三省、吾日三省 反義詞:泰然自若、心安理得 出處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吾日三省吾身,心安而後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謀事以忠,交友以信,學而習之,唯如此方能心安,心安而後進。其實反思大家都會,只是大部分人反思的是利益的得失,今天是賺了還是虧了?這件事怎麼做才能利益最大化?
  • 《四書直解今譯》「吾日三省吾身」
    愛的語言學習中心 阮胤華論語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直解今譯: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參。省是省察。忠是盡心。信是誠實。傳是老師所傳授的。習是熟練掌握。曾子說:「我每天常常從以下三個方面反省自己。
  • 論語閱讀:吾日三省吾身,開啟內在覺性
    湖南桃源野地小稚菊再讀《論語·學而》,曾子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句話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名參,字子輿,是孔子的學生。曾子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吾日三省吾身」,來踐行仁德之道的。與孔子、孟子、顏回、子思並稱為五大聖人。這裡特別要談「教人以善謂之忠」的「忠」字。這個忠,特別容易讓人誤解為「跟定一人」。現在的一些影視作品中,往往也這樣宣揚:「沒有好人、壞人,大家只是各為其主」顯然,這是一種錯解。如果君主做惡,屬下也得緊跟著他作惡才是「忠」的話,豈不很荒唐?
  • 曾子說每日三省吾身,你知道省的是什麼嗎?
    【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數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辦事,是否做到忠誠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恪守信用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溫習了呢?」
  • 王陽明:男人想要成功,人脈次之,修煉7字真言,遲早會實現!
    男人想要成功,人脈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我國的國情就是非常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人脈對自己在平時的幫助的確非常重要,但其實真正還是要看自己,心學大師王陽明在這方面說明了自己的觀點的觀點,他所追崇的心學——心外無物,就是強調有些事情還是得依靠自己的力量辦1.心王陽明認為,大多數的問題都是取決你的心,相由心生,情隨心遷,在生活中的很多糾紛,剝除種種外衣後,其實都是心來主宰。
  • 傳習|世界讀書日,學習王陽明智慧必讀5本書
    肉體和精神上都能得到極大的滿足。《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學生在跟隨遊學的時候,集錄的王陽明語錄,以及師生之間交流學問的書信。一開始偷偷記錄的叫徐愛,《傳習錄》這個書名也是他起的,來源於《論語》中的《學而》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是中後世被譽為「儒學宗聖」的曾子說的。「傳習」的意思就是,老師教的學問,要好好地複習呀。
  • 被很多人視為精神導師的王陽明,他的「心學」到底有多厲害?
    被很多人視為精神導師的王陽明,他的「心學」到底有多厲害?文/無計讀書1508年,這是一個神奇的一年,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很多的事情。從全球的範圍來看,大明帝國的劉瑾創建了臭名昭著的內廠;西班牙人把非洲的尼格羅人運到西印度群島作為奴隸,美洲「黑奴」從此開始;在歐洲,神聖的羅馬帝國進攻威尼斯共和國失敗……細心的人也許會注意到此時此刻,馬丁路德正在歐洲鼓吹著自己的宗教思想。但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到在大明帝國的貴州龍場發生的一件事。
  • 「吾日三省吾身」!省的到底是哪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這一流傳千年的儒家思想確實在很多方面明確了為人準則,備受推崇並非沒有道理!
  • 王陽明的本體功夫論與禪學
    王陽明的良知本體與佛教的本心、自性有很多共通之處, 這種形上本體的一致性必然會反映到形下的修養功夫上。落實到具體的為學方法、修養途徑上, 王陽明與傳統理學有較大的分歧, 而有許多禪學影響的痕跡。王陽明以此超越於善惡倫理之上的良知作為儒家形下各種道德準則、修養方法的本體歸依, 不僅為儒家學說注入了禪宗無滯無礙, 灑落自得的精神境界, 而且這樣一種物來順應, 卻過而不留, 具有無滯性的良知本體在理論上更有利於將本體功夫融攝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