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百褶褲的研究

2020-12-18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縫製精細的百褶褲一營 盤出土衣飾在新疆庫魯克山南麓的營盤古遺址中發現古墓葬內有毛紡織物、衣飾、木器等文物,呈現了這一時期的特徵。營盤古文化遺址據推測約相當於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年代是我國歷史上充滿了動蕩、遷徙的時期,這在社會經濟、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反映。在大遷徙的流動中,西域各民族有的入居中原,中原漢民族有的遷居西域,僅從服飾文化交流中,就可看出明顯的印證。百褶褲營 盤古墓出土的百褶褲,為手工紡織的純毛織品。它不僅質地細軟、柔和,且式樣新穎,做工細緻、複雜,呈現了變化多端的形態。這種褲裝形式僅此一例。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

百褶褲呈多褶狀,褶紋清晰,折褶較有層次,多而不繁。色澤為淺駝色毛織物,長度115釐米,是男性褲裝。褲腰連縫百褶褲身,穿連毛線編織的辮狀褲帶,由於褲身多褶而顯得寬鬆、舒適。褲緣鎖邊,星小口褲狀,自然形成一種褲身寬、小口燈籠褲狀。褲裝原是古代西部邊塞各部族人民的創造,起源較早,穿褲裝適宜遊牧地區騎馬、涉水。褲褶服的盛行也緣於此,亦即民族衣飾文化的歷史和心理結構的文化鏈,背景是時代與地域文化象徵。出土的百褶褲,堪稱蘊含時代特徵的,蘊含地域性創造個性風格的,織造精細而款式新穎的,代表著一定褲裝形式的不斷變化發展的衣飾文化。

百褶褲

彩繪紋飾靴營盤出土的剌繡紋飾靴。式樣別致,紋飾富有裝飾風格,色彩古樸典雅。形式清楚、細緻微妙,在古代靴鞋中也不多見,是靴鞋文物珍品。靴底為皮革,靴面以麻布為質地,繡織雲彩紋樣與「C」形紋樣穿插,好似雲朵自由飛騰,又如行雲流水般富有節奏感。色彩為赤、青、黑,整體效果泛著深沉的光澤。為保暖禦寒,靴內裹著柔軟輕薄的毛織物,它能產生一種厚度,特別是靴筒,顯得厚實、溫暖。剌繡紋飾的靴是古代民族在創造物質產品的同時,不僅滿足於生活的需求,而且審美性的精神文化也相繼誕生。它包含一定的文化內涵與精神需求,以及古代民族對「紋飾」的特殊情感。

彩繪紋飾靴

毛織剌繡枕紅色毛紡織刺繡枕,色澤鮮亮,濃鬱沉厚。它的形式為中間低洼,兩頭尖。枕面繡飾的紋樣是草原文化圈內少見的孔雀紋。表現了邊塞民族喜愛內地的動物紋飾,從欣賞、喜愛進而採用它。裝飾紋樣來自動物原型,這隻繡花枕選取了孔雀的尾部造型,呈放射狀,似孔雀開屏那璀璨的瞬間,四周間以菱形小花紋飾,將孔雀尾部置放於中心,又以紅色為底,黃、白色顯花,泛著火熱的光澤,紋樣與色澤融會,奪目而耀眼。

繡花枕

織成履是彩色絲線編織的,是一件相當於東晉時代的鞋履精品,是珍貴的傳世文物。它的發掘對了解古代鞋履製造工藝水平是重要的實物依據。織成履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阿斯塔那與哈拉和卓是位於吐魯番盆地火焰山腳下的兩個相鄰的村落。阿斯塔納,維吾爾語稱「首府」,漢語名「三堡」;哈拉和卓相傳為古代維吾爾某王國的一位大將名字。漢語名「二堡」。慕葬歷史約為西晉初年至唐代西州時期,即公元3世紀至9世紀。漢代以後,內地漢人陸續西遷,流居吐魯番盆地的人為數不少。墓葬中發現有漢人墓與隨葬品,漸漸地使觀者看到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印證。質地、造型與不同時期的鞋履。展現了每個朝代的特徵,彌補了研究古代西域人穿著實物考證的不足。

古代西域人服飾

織成履出土時色澤如新,是緣於吐魯番氣候乾燥降雨量少的原因。織成履採用紅、褐、白、黑、藍、黃、土黃、金黃、綠色等絲線,按鞋履形式,以「通經斷緯」方法挑花編織,細密而精巧。鞋面上織有隸書漢字「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長」的吉祥語。鞋頭方圓,鞋面織成寫意的瑞獸紋樣,鞋緣織成散花式小菱形花紋,鞋面又夾有倒山紋、忍冬紋,整體莊重而豐滿,色調濃而不豔,具有一種祥和、寧靜之美。

西域人鞋子

鞋底則用麻線編織,耐用而輕巧。鞋面花紋複雜多樣,卻十分和諧。這雙織成履的款式與質地,是漢、晉文獻中記載的「絲履」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製造工藝的傑出水平。這雙華麗絕倫的鞋履,隨著時代的流逝,變成了歷史文物,形成某種特定意昧的標誌,它是創作者智慧的升華,它那審美意蘊則永遠閃耀著光芒。織成履編織精湛、造型雅麗、整體色澤濃豔相宜,保存完好,冠全國之首。

參考資料《絲綢之路服飾研究》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西域龜茲裝
    出現在畫面中的供養人像或神像,真實地再現了當時龜茲人穿著的衣冠服飾。石窟壁畫、塑像不僅是佛教人物造像的寶庫,也是西域龜茲人各個歷史時期衣冠服飾的反射。挎褶褲褶服袍服腰帶從西漢行使對西域的管轄開始,這一時期的龜茲服飾表現為漢、龜茲互融的浸染。壁畫中龜茲供養,人的衣冠服飾,從漢代、南北朝、隋唐延續各歷史時期,基本形式是挎褶。褲褶服。即翻領。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假面舞服
    半臂衣錦面飾連珠紋、動物、花卉紋樣,色彩以青蓮、綠、黃、粉紅為主色調,間以赭、藍等色。褲裝有綠綾綢橫襠大口褲或緊腿褲。褲身貼體,以助舞姿。腰東連珠帶並三角形彩巾和褶邊方巾小裙飾以及兩片長及腳踝。尾部開衩的彩帶,足穿尖頭軟底錦靴,靚裝豔服,獨具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樂舞服飾
    龜茲位於「絲綢之路」北道中樞,是古代西域城邦諸國與綠洲地區的大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伎樂圖、樂舞圖是龜茲石窟的主要題材,石窟壁畫中那一幅幅嫵媚多姿的樂舞者。手執排簫或懷抱琵琶,亦歌亦舞,十分熱烈。樂舞服飾是龜茲服飾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頗具特色。衫、裙、帔帛、紗巾為龜茲樂舞服飾的主要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這是一次更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中華服飾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交流融合的階段。北方遊牧民族在中原定居後,既受到漢族服飾的影響,又有意接受漢族的服飾制度,如魏孝文帝勵精圖治,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嚴令本民族改穿漢服就是典型的例子。影響自然是雙方的,北方遊牧民族出於生活需要,衣著以衣褲為主,即所謂"褲褶服」,上身穿褶,下身穿褲。
  • 瑤族服飾傳統紋樣剖析
    【提 要】本文從豐富多彩的瑤族服飾實物出發,結合有關考古、民族民俗資料,探究瑤族服飾傳統紋樣的文化內涵,揭示服飾文化與民族歷史、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民族意識形態的關係。20世紀90年代初,廣西博物館為舉辦《中國瑤族服飾》展覽,在廣西及毗鄰的湖南、廣東、雲南、貴州等瑤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徵集、收藏了各種瑤族服飾近百套,幾乎囊括了國內50多個瑤族支系的服飾,為瑤族服飾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本文擬從這些服飾實物出發,結合有關考古及民族民俗材料進行研究,對瑤族服飾紋樣作一探討,挖掘深藏於其中的文化內涵,揭示服飾文化與民族意識形態的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節奏與韻律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節奏、韻律具有特色。以圖案紋樣為例,它是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它之所以深入人心,除了其工藝的精緻、色彩的豔麗外,還有它在服飾上充滿節奏感的重複構成形式,這種形式從視覺上給人反覆出現的印象,無法輕易忘懷,因此成為打動人之亮點。
  • 服飾藝術|中國傳統紋樣!(漲姿勢,25種中國傳統紋樣圖鑑
    sdfd 中國傳統紋樣,指的是由歷代沿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藝術風格的圖案。主源於原始社會的彩陶圖案,已有6000~7000年的歷史。可分為原始社會圖案、古典圖案、民間和民俗圖案、少數民族圖案。
  • 中國傳統服飾的過往
    服飾是文化與歷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也被稱作「穿在身上的歷史」。中國古代服飾主要介紹了中國由商周時期到清朝的服裝形式,制度,從原始社會的貫頭衣,到上周時期的曲裾深衣,隋唐襦裙,宋褙子,明襖裙,中國服飾在朝代更迭中既保持著統一性,又極富時代色彩,為中華文明留下了一抹豔麗。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民族服飾傳統面料講一講對傳統圖案的研究與運用,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服飾圖案,是表達意境與人心靈情感最細膩和最豐富的形式,是一個有豐富資源的寶庫。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中國傳統紋樣150張
    有粉絲留言說,想看中國風、傳統的……別急,咱們慢慢來。 今天便先給大家分享一組中國傳統紋樣,希望為你的繪畫帶來小小的靈感,需要的記得收藏自取哈! 從服飾到玉器,每種紋樣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這些中國服飾的傳統紋樣圖案巧妙地運用花卉、蟲魚、鳳凰、龍蟒等紋樣,實用美觀,藝術之光生生不息。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流程現象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啞鈴圖式」看「衣冠王國」中國服飾的發展可以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大時段。儘管該時期有不成熟的過渡性特徵,但對數千年中國服飾衝擊之巨大,如霹街發聾振聵,今天的服飾大幅度西化,實際上是它的餘波。當然,這一重要轉折不是一夜間發生的。 自19世紀中葉以來的清朝晚期,中西文化的碰撞已在醞釀著這場劃時代之變。但真正使封建朝廷的服飾制度消亡的,則是辛亥革命,這正是近代服飾發展以其為起點的主要原因。
  • 中國傳統紋樣,美得驚心動魄!
    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大眾接受中國風越來越容易。中國傳統紋樣,從古老的青銅器到精美的玉器;從獨一無二的青花到繁複莊重的服飾;瓷器上的紋飾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明、清官窯瓷器紋樣中,龍紋、花卉紋是其大宗,嬰戲紋 、獅子紋常用。紋飾的畫面依時代的變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講一講服飾配件,服飾配件主要指除服裝以外的所有附加在人身上的飾品,民族服飾中配件紛繁複雜,有首飾、帽飾、圍腰、背篼、包袋、綁腿、鞋靴等。用植物製作染料的過程,各民族採用的方法稍有區別,但過程大致相同。民族服飾的圖案特點各民族在服飾中用圖案的現象比較普遍,無論在服裝上還是服飾配件上都少不了圖案。圖案的內容以動物、植物、人物、幾何圖形、文字為主,從結構上看有通感聯想、固定程式、主觀構成等特點。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冕服的形制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古代的衣裝服飾雖然豐富多彩,但有關穿著的禮儀規定甚至服裝制度的條例,其名目在數量上也不亞於服裝款式。正由於此,我們可以說朝服的款式、色彩、飾物、紋樣是我國服飾文化中最豐富的一類。公服公服又稱 「從省服",是低一級的朝服。在使用上禮重則著朝服,禮輕則著公服,這是朝服與公服的區別。章服本指有紋章的服飾。按《考工記》:「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在唐、宋是在品官的服飾上束以金、玉帶並加佩金、銀魚袋者謂之章服。
  • 舊夢入衣裳——莊學本攝影及館藏服飾展 | 彝族
    涼山及冕越的裙子,很寬大,需要三四件布,最少亦一二件布方能縫成,裙子的寬度在八尺以上,冕越的裙子共四接,自膝蓋以下的兩接 都是重疊的網褶,自膝以上的兩接則為平整的 桶狀。昭覺為三接裙,自膝蓋以下的百褶為一接,西昌的裙子比較緊小,百褶短促,桶部長逾膝下四五寸。」引自莊學本《西康夷族調查報告》 第三一頁至三二頁
  • 中國傳統紋樣一百張,這些很中國!
    中國傳統紋樣一百張,這些很中國!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祖先創造了很多紋樣藝術 不僅造型別致,而且紋樣獨特
  • 中國傳統紋樣——這很中國!
    中國紋樣,自古以來就是美的驚魂,來自東方的想像力全都凝聚在纖細又曲折迂迴的紋路裡。畫紋樣的藝術,開啟於夏朝,世世代代由簡入繁,從以記載自然事物,到宗教的敬仰。
  • 透過《絹衣彩繪木俑》:看大唐服飾特色,喚醒服飾文化自信
    三尊絹衣彩繪木俑最特別的地方來自身上的服飾:綾羅錦絹,歷經長久,仍然顏色如初,再現了初唐時代的流行風尚。一件寶物,一個故事,一段歷史,一種傳承。透過木俑的前世今生,我們看到這背後折射出不可復刻的大唐服飾文化,彰顯文化自信。審美唐朝服飾文化在《全唐詩》中,有1500首收錄作品,涉及了裙,襦,履這樣的女性服飾的詩句,足見唐朝對服飾美的文化欣賞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