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縫製精細的百褶褲一營 盤出土衣飾在新疆庫魯克山南麓的營盤古遺址中發現古墓葬內有毛紡織物、衣飾、木器等文物,呈現了這一時期的特徵。營盤古文化遺址據推測約相當於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年代是我國歷史上充滿了動蕩、遷徙的時期,這在社會經濟、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反映。在大遷徙的流動中,西域各民族有的入居中原,中原漢民族有的遷居西域,僅從服飾文化交流中,就可看出明顯的印證。百褶褲營 盤古墓出土的百褶褲,為手工紡織的純毛織品。它不僅質地細軟、柔和,且式樣新穎,做工細緻、複雜,呈現了變化多端的形態。這種褲裝形式僅此一例。
百褶褲呈多褶狀,褶紋清晰,折褶較有層次,多而不繁。色澤為淺駝色毛織物,長度115釐米,是男性褲裝。褲腰連縫百褶褲身,穿連毛線編織的辮狀褲帶,由於褲身多褶而顯得寬鬆、舒適。褲緣鎖邊,星小口褲狀,自然形成一種褲身寬、小口燈籠褲狀。褲裝原是古代西部邊塞各部族人民的創造,起源較早,穿褲裝適宜遊牧地區騎馬、涉水。褲褶服的盛行也緣於此,亦即民族衣飾文化的歷史和心理結構的文化鏈,背景是時代與地域文化象徵。出土的百褶褲,堪稱蘊含時代特徵的,蘊含地域性創造個性風格的,織造精細而款式新穎的,代表著一定褲裝形式的不斷變化發展的衣飾文化。
彩繪紋飾靴營盤出土的剌繡紋飾靴。式樣別致,紋飾富有裝飾風格,色彩古樸典雅。形式清楚、細緻微妙,在古代靴鞋中也不多見,是靴鞋文物珍品。靴底為皮革,靴面以麻布為質地,繡織雲彩紋樣與「C」形紋樣穿插,好似雲朵自由飛騰,又如行雲流水般富有節奏感。色彩為赤、青、黑,整體效果泛著深沉的光澤。為保暖禦寒,靴內裹著柔軟輕薄的毛織物,它能產生一種厚度,特別是靴筒,顯得厚實、溫暖。剌繡紋飾的靴是古代民族在創造物質產品的同時,不僅滿足於生活的需求,而且審美性的精神文化也相繼誕生。它包含一定的文化內涵與精神需求,以及古代民族對「紋飾」的特殊情感。
毛織剌繡枕紅色毛紡織刺繡枕,色澤鮮亮,濃鬱沉厚。它的形式為中間低洼,兩頭尖。枕面繡飾的紋樣是草原文化圈內少見的孔雀紋。表現了邊塞民族喜愛內地的動物紋飾,從欣賞、喜愛進而採用它。裝飾紋樣來自動物原型,這隻繡花枕選取了孔雀的尾部造型,呈放射狀,似孔雀開屏那璀璨的瞬間,四周間以菱形小花紋飾,將孔雀尾部置放於中心,又以紅色為底,黃、白色顯花,泛著火熱的光澤,紋樣與色澤融會,奪目而耀眼。
織成履是彩色絲線編織的,是一件相當於東晉時代的鞋履精品,是珍貴的傳世文物。它的發掘對了解古代鞋履製造工藝水平是重要的實物依據。織成履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阿斯塔那與哈拉和卓是位於吐魯番盆地火焰山腳下的兩個相鄰的村落。阿斯塔納,維吾爾語稱「首府」,漢語名「三堡」;哈拉和卓相傳為古代維吾爾某王國的一位大將名字。漢語名「二堡」。慕葬歷史約為西晉初年至唐代西州時期,即公元3世紀至9世紀。漢代以後,內地漢人陸續西遷,流居吐魯番盆地的人為數不少。墓葬中發現有漢人墓與隨葬品,漸漸地使觀者看到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印證。質地、造型與不同時期的鞋履。展現了每個朝代的特徵,彌補了研究古代西域人穿著實物考證的不足。
織成履出土時色澤如新,是緣於吐魯番氣候乾燥降雨量少的原因。織成履採用紅、褐、白、黑、藍、黃、土黃、金黃、綠色等絲線,按鞋履形式,以「通經斷緯」方法挑花編織,細密而精巧。鞋面上織有隸書漢字「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長」的吉祥語。鞋頭方圓,鞋面織成寫意的瑞獸紋樣,鞋緣織成散花式小菱形花紋,鞋面又夾有倒山紋、忍冬紋,整體莊重而豐滿,色調濃而不豔,具有一種祥和、寧靜之美。
鞋底則用麻線編織,耐用而輕巧。鞋面花紋複雜多樣,卻十分和諧。這雙織成履的款式與質地,是漢、晉文獻中記載的「絲履」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製造工藝的傑出水平。這雙華麗絕倫的鞋履,隨著時代的流逝,變成了歷史文物,形成某種特定意昧的標誌,它是創作者智慧的升華,它那審美意蘊則永遠閃耀著光芒。織成履編織精湛、造型雅麗、整體色澤濃豔相宜,保存完好,冠全國之首。
參考資料《絲綢之路服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