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點(Match point),又稱為賽末點,是指網球、桌球、羽毛球等球類比賽進行到最後階段,一方再得分即可獲勝,這時稱為比賽的賽點。比如說,如果甲再得1分即獲勝,則稱甲獲得(拿到)了賽點。
對於賽點,還有兩種常見的說法,一是叫做兌現賽點,比如,甲獲得賽點並順利拿下了1分贏得了比賽,則稱甲兌現了賽點;二是叫做浪費賽點,比如,甲獲得賽點後丟掉了下1分,則稱甲浪費了1個賽點,以此類推。
獲得賽點或面臨對手的賽點,是最能考驗運動員技術和心理素質的時刻。而多次在重大比賽中挽救賽點並逆轉獲勝的運動員,常被稱為心理素質過硬的「大心臟」。在網球場上,去年以來有兩場挽救賽點逆轉獲勝的比賽令人印象深刻。一場是2019年溫網男單決賽,費德勒在手握連續2個冠軍點的情況下,被德約科維奇逆轉奪冠。另一場發生在今年澳網男單八強比賽中,費德勒挽救7個賽點,最終逆轉擊敗桑德格倫,成功晉級四強。
那麼,當今網壇的費納德三巨頭中,他們挽救賽點的情況怎麼樣?我們不妨來盤點一下(註:以下統計數據來自於網友「源花桃中夢」,時間截止到2020年1月底,在此表示感謝)。
首先來看一下費德勒的表現。費德勒職業生涯挽救賽點並逆轉贏得比賽共有22場,分別是:4場在大滿貫,3場在年終總決賽,8場在大師賽,剩餘7場在ATP500及以下賽事。
其次來看一下納達爾的表現。納達爾職業生涯挽救賽點並逆轉贏得比賽共有14場,分別是:1場在大滿貫,1場在年終總決賽,7場在大師賽,剩餘5場在ATP500及以下賽事。
第三來看一下德約科維奇的表現。德約科維奇挽救賽點並逆轉贏得比賽也是14場,分別是:5場在大滿貫,1場在年終總決賽,4場在大師賽,剩餘4場在ATP500及以下賽事。
那麼,費納德三巨頭中,誰挽救賽點能力最強呢?又該用什麼方法才能相對科學公正地予以評價呢?
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用三人的逆轉賽點總場數來評價。因為,每場比賽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球員在面臨賽點時的壓力與比賽的重要程度顯然是相關的。比如,對德約科維奇來說,2019年溫網決賽挽救賽點要遠比ATP250賽事中挽救賽點要重要得多。照這個思路來分析,賽事越重要,球員面臨賽點的壓力就越大,體現球員挽救賽點的能力就越強。如果簡單以挽救賽點的比賽場數來評價球員挽救賽點能力的話,顯然是不夠科學合理的。
既然我們認為球員挽救賽點的能力與賽事級別成正比,那麼不妨按不同賽事積分來作為權數,以此來綜合評價球員挽救賽點的能力。
從冠軍積分來看,大滿貫賽事積2000分;大師賽積1000分,ATP500賽事積500分,ATP年終總決賽的積分比較複雜,為簡單起見也以積1000分來計算。基於以上比較,我們將大滿貫賽事賦的權重是100%,大師賽及年終總決賽賦的權重是50%,ATP500及以下賽事賦的權重是25%。那麼費納德三人的得分計算如下:
從以上得分來看,德約科維奇排名第一,費德勒排名第二,納達爾則排名第三。當然,這種評價方法肯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評價結果也僅僅只能作為參考。
說實話,剛看到這個分數時,相信很多奶粉是拒絕的,畢竟單就挽救賽點逆轉次數來看,費德勒對德約是22-14,但我們再稍加深入分析的話,這樣的得分排名還是比較合理的。首先,就大滿貫來比,德約是5-4領先費德勒的;其次,德約的14次挽救賽點逆轉比賽中,僅費德勒就送了6次,在大滿貫就發生了3次,其中又有2次是費德勒發球局40-15領先時被德約逆轉的(2011年美網半決賽和2019年溫網決賽),剩下的1次是德約發球局15-40落後時逆轉費德勒(2010年美網半決賽)。
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更高更全面的視角來看,挽救賽點能力只是評價球員綜合能力的要素之一。事實上,全面、客觀、科學、準確地評價一個球員的能力與成就從來都是一個很複雜的技術難題,正如GOAT之爭一樣,現在還難有統一的衡量標準。以後,我們會不斷思考設計更科學的方法來評價球員,儘量做到客觀公正,敬請期待。
如果您有任何好的意見建議,也歡迎在留言區留言一起探討。(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雲捲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