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窮人思維」的父母,只能養出目光短淺的孩子

2020-12-16 乾貨幫知識精選

1.「窮養」孩子的父母,都是什麼樣子的

最近,微博上有一個熱帖,一個女孩通過前男友的故事,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窮養」背後的故事。

她的前男友是典型窮養大的,不僅總是花女孩的錢,他們去吃飯的時候,女孩點一盤25塊錢的茄子,他都要說半天。自己明明沒什麼錢,卻最怕別人知道自己沒錢,寧願花錢買二手潮牌衣服,也不買一件普通的新衣服。

這個男孩家裡是真的窮到不行嗎?應該也沒有。可他的很多行為,的確讓人覺得不舒服。

他的行為背後,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自己家裡沒車,但是開單位的車就要享受費油的「爽」,為了五毛錢坐公交也要想辦法「騙乘」。

父母從小教給孩子要處處算計,不花錢的東西都是甜的,孩子長大後就會為了不花錢的東西而「不羞不臊」。父母告訴孩子昂貴的物品不屬於我們,長大後孩子一旦有了消費能力就會反撲,證明自己「配得上」。

貧窮的確可怕,可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心窮的父母,養不出坦蕩的孩子。

後來,女孩遇到現在的老公,從小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卻懂得尊重女性,自己秋褲破了自己補,也從來不追求潮牌,買東西更注重性價比。

同樣是條件不太好家庭養出來的男孩,一個吝嗇醜陋,一個優雅踏實。

「窮養」的本質並不是有錢沒錢,而是父母如果看待貧窮與富有,如何給孩子恰如其分的教育。

2.貧窮最大的副產品,是不安感

其實我相信,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步入全面小康社會。真正窮到要窮孩子,苦到要苦教育的家庭,應該不會很多。

可是,卻有很多家庭依然奉行「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理論,刻意給孩子製造成長的困境。

《少年說》中有一期,一個男孩說,從小媽媽就給他傳輸一種我們家很窮的思想,讓他一度以為自己可能下一頓就吃不上飯了。

有時候買一支筆,都要跟媽媽軟磨硬泡好久。

後來他才知道,原來家裡只有他一個人過著苦寒的生活,媽媽每天美容SPA,爸爸每天大魚大肉。

男孩站在上面喊話,下面的人都笑得不行。

但是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段子,尤其是男孩說出那句「我經常覺得自己吃不上飯」,那種無助與不安的感覺,令人心疼。

媽媽回應孩子,你以後還是要勤儉節約一點,媽媽做美容的錢是自己掙的,你以後花錢也要自己掙。

媽媽的出發點是沒錯的,做人需要勤儉節約,不能驕奢淫逸,自己掙錢自己花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教給孩子道理的方式有很多,嚇唬威脅是最糟糕的一種。

大人也許覺得,孩子只需要學習,別的事不用管就最好了。可是,孩子的世界也是一個「小社會」,他們也有脆弱的自尊心。

貧窮可怕的不是貧窮本身,而是一個人害怕別人注視他眼光不同的那種窘迫感。

窮到與別人不同,並不會讓一個孩子奮起直追,努力學習,只會讓他們敏感脆弱,自卑謹慎。

TED有一個關於「為什麼窮人往往做出最差勁的決定」的演講,演講中提到了一個實驗。

印度的甘蔗農民,每年60%的收入是來自甘蔗的收成。研究表明,甘蔗收割季之後,農民的智商比收割前平均多了14分。這相當於一整夜失眠,或者酒精的影響。

而所謂的「不貧窮」是什麼樣子,又能給人們帶來多大的好處呢?

演講中同樣提到一個實驗,加拿大多芬的一個小鎮,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就是吃飯穿衣,孩子教育問題是不用擔憂的。

但是多年後,這個小鎮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他們的人民變得富有、聰明、健康,學生成績提高,住院率下降,連家暴事件也在下降。

這兩個實驗中,人們的經濟相差很多嗎?也就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已。可是,人們的變化卻如此之大。

因為貧窮會讓人「想得多」,花更多的精力去處理更多的瑣事。而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之後,也就有了安全感。

大人與孩子的感情是共通的,讓大人缺乏安全感的處境,孩子同樣會缺乏安全感。

3.讓孩子「窮」,可能是見不得孩子快樂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種「確認感」的,他們需要確認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否安全穩定,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是否可以保障,他們也需要確定,自己是否是足夠優秀並值得被愛的。

有了這種確認感的孩子,他們自己就能確認自己的優秀,不需要從他人的眼光中獲得贊同。

而那些刻意「窮養」孩子的家庭,告訴孩子貧窮的同時也在向他們傳達「你不配」的理念。

他們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告訴別人,也是告訴自己「我配得上好的一切」。

父母為什麼喜歡窮養孩子,或者給孩子製造各種挫折?

原因有可能是孩子如果過得不順利,父母還有指手畫腳的權利。可如果孩子過得很快樂,父母就會無從下手。

可能父母小時候是在貧窮窘迫中長大的,如果父母性格健全,他們可以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

可如果父母把孩子當成「潛在的競爭對手」,他們內心的某個角落就會被觸動,那個角落可能是他們自身被壓抑的痛苦與尷尬。他們的潛意識會問自己問孩子:我都沒這麼輕鬆滿足過,你憑什麼擁有?

家長希望讓孩子「苦中作樂」,也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與孩子建立無法割捨的聯結。

父母本身是匱乏的,他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的快樂。

我們傳統的觀念裡,男孩應該窮養,是希望通過貧窮的生活,讓男孩獲得責任感,將來能夠撐起一個家庭。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那麼家長該多「無助」。孩子以自己沒有見過的方式長大,或者是孩子以與傳統觀念不同的方式成長,這條路是家長沒有見過的,他們到底要怎麼「管」孩子呢。

我們可能有很多理由,讓孩子苦一點長大。可那都是我們在說服自己所用的措辭,本質上是我們不敢讓孩子輕鬆快樂,只能以「挑毛病」「教化他們」的方式,獲得自己的滿足感。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挫折的,可是那並不意味著父母要刻意去製造挫折,去強調「父母掙錢不容易,都是為了你」,而期待孩子能夠感恩。

這種被強迫的感恩,可能會在孩童時期起作用。等孩子長大之後,他們會憎恨自己,他們恨那個本應該感恩卻完全感動不起來的自己。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能夠觀察到自己家庭的情況,不用父母多言他們心裡清楚。父母越是身教大於言傳,孩子越能感恩父母。

我老公小時候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可是他從小都沒有覺得自己是個窮人。雖然別的小朋友家有很多零食,他沒有吃過,他也饞也羨慕,可卻從來沒有「自己是窮的」這個概念。

因為他的爸爸媽媽也從來沒有跟他說過「我們賺錢不容易」「賺錢都是為了你」這樣的觀念,而是告訴他,只要靠自己雙手賺錢就不丟人。寒冬臘月開著電三輪去送貨,回來凍得鼻子耳朵失去知覺,但從沒跟他哭窮過,而是告訴他:人只要努力一點,生活就可以好一點。

這才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而不是用貧窮去擊垮孩子的自尊心,再指望他奮起直追。

4.單純強調窮養富養,是教育的無力

這個世界上永遠有窮人有富人,真正給一個孩子造成影響的不是窮富本身,而是他們如何應對物質與精神的貧瘠。

單純強調物質的窮養,會讓孩子自卑敏感,他們可能因為自己沒有一雙白球鞋,而錯過摯愛的姑娘;

單純強調精神的窮養,刻意製造挫折讓孩子「吃得苦中苦」,會讓他們對生活充滿恐懼,畏手畏腳;

單純強調男女不同,不僅是性格偏見,也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男孩也需要見世面,女孩也需要內心強大。

「感謝貧窮」的北大女孩王心儀,家境貧寒,母親臥病在床,父親一人做農活養活一家六口。可是父母從小教他們自信樂觀,靠雙手的力量創造未來。

她說:儘管貧窮刺傷了我的自尊,但仍想說:謝謝你!我不相信手掌的紋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人窮志不窮的父母,永遠不會給孩子窮養。

人不窮卻志短的父母,才會讓孩子心窮。

窮養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我們可以讓孩子獨自面對生活的磨難,讓他們完成獨立的成長,但是完全沒有必要刻意窮養。

家裡有什麼條件,就應該以自身情況去養育孩子。有錢沒必要裝窮,沒錢更不能讓孩子奢侈。

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窮也好,富也好,我們跟別人家沒有什麼差別。掙錢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它卻可以實現你的價值,也能讓生活變得舒服一點。

教育本身就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刻意強調什麼,也許只是我們自身害怕什麼。

相關焦點

  • 有以下表現的父母,是「窮人思維」無疑,不改將來孩子也難有錢
    針對當下,父母們努力在教育上給孩子投資,目的不還是為了孩子將來出人頭地,能有個比較光明的未來,起碼不必為錢發愁。身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孩子的思維就是以父母為思維底板的。估計大多父母不知道,有以下表現的父母,是「窮人思維」無疑,不改將來孩子也難有錢。
  • 你的「窮人思維」可能會影響下一代,別讓父母格局限制孩子的發展
    「窮人思維」這個詞可以說是非常刺耳,好像貧窮是一種宿命,生來貧窮的人,註定難以走出這個怪圈一樣。但是當我們把這個詞語輸入百度百科,得到的卻是這樣的結果:只顧眼前利益、不進取、不積極思考,沒有一種互利共贏的思維。
  •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父母的這種節儉,只能養出沒格局的娃
    父母最常跟小李說的話就是,咱家沒錢,這個買不起。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李很小就立下了大志願,一定要考上大學,走出農村。經過十年刻苦的學習,小李終於金榜題名,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大學。之後又順利地考上了碩士和博士。畢業後他任職於一家大公司,同時也交了個漂亮的女朋友。可最近,小李不太順。
  • 「窮養」孩子也要有度,父母不正確的養育,只能養出「自卑娃」
    孩子有正確的金錢觀孩子小時候一直都是接受父母的付出,所有的物質都是父母提供的,這讓孩子對於金錢觀並沒有太多以及正確的認知,很容易就會養成大手大腳的性格。窮養孩子是讓孩子有正確的金錢觀,明白金錢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並且去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努力創造,而不是一直讓孩子「節儉」,什麼都不能買。
  • 父母的「窮養思維」,讓優秀的孩子與成功「失之交臂」,越發普通
    想要孩子出人頭地取得成功,跟父母的教育理念不無關係,家長朋友要始終謹記,自己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導者,其他人都無法代替。你可曾留意過在辦公樓彎著腰拖地,收拾廢紙片的年老阿姨;在寒冬酷暑中頭髮花白的清潔工;在餐廳中唯唯諾諾端著盤子的老者。
  • 越是「窮人家的孩子」,越愛吃這三碗飯,養出不孝子卻不自知!
    有句話叫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家境越是窮苦,孩子就越有志氣,能夠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從小就獨立董事,也比較早熟,能夠吃苦耐勞地幹出一番事業,讓家庭跨越階層,過上好日子。但如今這種形式變了,窮人家的孩子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富二代」,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白眼狼,這其中跟父母的教育分不開,而越是窮的家庭,越愛讓孩子吃這三碗飯,養出了白眼狼而不自知。
  • 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有什麼區別——解讀《富爸爸窮爸爸》
    書中主要精髓: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有什麼區別?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作者羅伯特.清崎的親身父親和朋友父親對金錢觀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導致兩位父親的人生財務狀況也截然不同。富爸爸會說:努力學習能發現並將有能力收購好公司。窮爸爸說:我不富的原因是因為我有孩子。富爸爸說:我必須富的原因是因我有孩子。
  • 一定要看清當下主流教育方式,家長完全是在培養孩子的窮人思維
    人類總有一個永恆的話題叫「賺錢」,也有一個永恆的痛點叫「怕窮」。過去父母喜歡給孩子攢錢,如今父母賺的錢夠不夠還房貸還在兩說,給孩子存錢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專家三天兩頭冒出一個大談教育的觀點,家長的思路就像擺渡一樣忽左忽右,從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天賦正在被一點點耽誤,同時還有更可怕的一點,家長如此努力換來的其實是早早給孩子鎖定了窮人思維的發展方向。那麼家長到底是因為哪些細節忽略才造就了這樣的結果呢?
  • 《天道》窮人和富人思維方式為什麼不一樣
    丁元英一般不帶人玩,因為帶人玩有個前途,就是所有參與者有利可圖,沒有實際的利益關係,誰都經營不好人脈和圈子,因為人脈和圈子的立場是共同利益,是能夠用得上,不然參加圈子的意義在哪裡。丁元英用上帝視角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我們自己能幹成什麼和想幹成什麼是兩回事。富人有富人的智慧,思維和格局,富人自強不息,窮人等靠要。
  • 有錢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到底差在哪兒?這部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如今這個社會,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20%的人牢牢掌握著80%以上的財富,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了。很多人覺得,有錢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只是隔著錢的距離。然而,現實遠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殘酷,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錢,而是認知。
  • 富人的思維訓練,窮人最快的掙錢方法
    窮人的思維:窮人覺得生活就該如此,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去改變現實,沒有長遠的打算和規劃美好的將來,沒有上進心,做事目光短淺,大的利益看不見,小的得失計較的很仔細,做大事時膽怯,不敢向前邁步,只懂得退速,以便失去很多創造財富的機會,這便是窮人的思維。
  • 格局越小、層次越低的人,越有兩種窮人思維,不克服,會越來越窮
    一個人之所以發展受限或者變得越來越窮,往往不是因為身份的高低貴賤,而是因為他們的格局太小、層次太低,思維和認知所能達到的「高度」有限,大多停留在窮人思維階段。而擁有大格局和高層次的人,才能擺脫窮人思維的束縛,才能改變現狀,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境界。
  • 窮養和富養哪個對孩子更好?最可怕的教育就是窮人家的孩子富養!
    文丨木棉媽媽樂嘉說:沒有一種教育是完全適合每個孩子的。但是好的教育方式父母也是可以借鑑的,雖然不能完全照抄,根據自身孩子的性格特點,這些育兒經驗也是可以運用到孩子身上的。其實不管窮養和富養,其實說的都不是經濟上窮養和富養,而是眼界和格局上的窮養和富養,本質上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有值得借鑑的地方,但是最可怕就是錯把富養當窮養,尤其是窮人家的孩子偏偏要富養。
  • 「窮人式思維」,讓人越來越貧窮(深度)
    6種典型的「窮人式思維」,只會讓人越來越貧窮。 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 你不說話,大把的人跟領導說話;你消極怠工,對領導而言,只是消耗掉了幾張鈔票而已,大把的人正在幫他賺回來。而你卻消耗掉了自己的青春和人品,最後勢必會變得越來越貧窮。
  • 如何「富」養孩子?親子專家給出的四個階層,父母必須要知道!
    不花錢也能富養孩子,你想知道嗎?這裡的「富」並不一定就是指有錢。親子專家給出「富養」孩子的四層臺階:第一層:肯為孩子花錢;第二層:肯為孩子花時間;第三層,肯為孩子學習;第四層,肯為孩子改變。花錢、花時間這兩層不用多說,中國大部分家長都是很願意的,但是也有很多家長受自己的思維限制,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教育孩子是個慢活,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達到自己如願的。很多父母嘴上說的很好聽,為了孩子什麼都願意,但是真正做的到的父母少之又少。
  • 想要養出「別人家孩子」,首先要培養「冠軍思維」,關係孩子未來
    對啊,我也覺得孩子總是很難堅持做好一件事情,作為家長,我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改變孩子的這種想法。"說到孩子的堅持問題,很多人都感覺到自己的孩子並不是總是能夠與堅持,並不是每個人都要能夠獲得冠軍,獲得最好的成績。確實,冠軍只有一個,最後是誰的,都只能靠自己去爭取,在爭取的路上肯定也不簡單。
  • 「窮人家」孩子為何一眼就能認出?李玫瑾:身上這3點根本藏不住
    窮人和富人總有那麼多的話題,說也說不完!如果在舊社會中窮人就是衣服破爛,渾身汙垢,沒有有一點的尊嚴可談;富人則是服裝光鮮亮麗,舉止優雅大方,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現如今依然存在貧富差異,但是在外表上顯示的就不那麼明顯了,更是從其他方面表現出來,例如心理上,性格上,氣質上,等等以及其他全方面的差異。
  •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難有大出息?因為父母沒有懂得這「1個道理」
    01父母懂得這「1個道理」,窮人家的孩子也能有大出息小陽來自一個農村家庭,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太好,小陽從小就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大山,將來才能改變一家人的窮苦命運但是由於農村裡教學條件有限,小陽的成績算不上太好,距離考上比較好的大學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小陽的父親提出讓小陽高中畢業後就出去打工,畢竟家裡弟弟妹妹也要讀書,光是靠父母務農根本無法支撐。
  • 「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而中國式的父母就像北風,一心想用外力幫助孩子成長,結果卻適得其反,不但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甚至還把孩子養廢了。據統計,中國式父母在孩子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這些年一直排在世界前列。統計還顯示,大多數中國式父母都做好了為孩子的成功犧牲的準備,包括犧牲自己的時間、生活、工作等等。
  • 富家子弟更加努力,窮人孩子不會奮起......真相了!
    豪門的貴子們,這麼拼,可是,寒門卻屢屢傳來因為父母的溺愛養出敗家子的消息。最極端的一個例子近日發生在河南省羅山縣。楊鎖嫌學習累,退學在家無所事事,還要身體有病的老母親伺候一日三餐。「給他飯吃,他都想讓你直接餵到他的嘴裡」一個當地的村民說。楊鎖18歲那年,積勞成疾的母親去世。5年之後的一個雪天,懶惰成性的楊鎖活活餓死在家中。從小到大,楊鎖一直都泡在父母的嬌慣裡,父母離世後,他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只能在苟且的舒適區裡耗儘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