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西遊記》的人,對哪吒之父,大名鼎鼎的「託塔天王」一定不會感到陌生。記憶中的這位天王,劍眉倒豎,不怒自威,手裡託著一座金燦燦的寶塔踏雲而來,激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託塔天王,手裡託的到底是什麼塔?」託塔天王的佛教原型,據說是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掌中所擎的正是古佛舍利塔。通常來說,佛門德高望重的高僧圓寂以後,後學僧眾一般都會為其建起一座舍利塔,逢清明、冬至與圓寂日等時節掃塔緬懷,以追思感懷,並一同誦經回向。掃塔是追思高僧前輩的常見儀式,不過,起塔的習俗究竟從何而來,而塔中又有何物?這,還得從佛教的火葬文化說起。火葬,在佛教中有另一個名字「荼毘」,有焚燒之義,是古印度水、火、土、鳥四種主流葬法之一,也是阿闍世王七年釋尊在拘屍城涅槃後所採取的葬法。據《大般涅槃經》記載,如來涅槃之時,城內男女,無不悲怮。而其遺體則被大眾以深切敬重之心扶入金棺,注滿香油,在大迦葉的主持之下舉行荼毘典禮。然而儀式過程中,一切天人所持的炬火,都不能夠荼毘如來的寶棺,直到如來以自己的大悲願力生出火焰,才使得這場盛大的荼毘葬禮得以完成。經文對此奇事,也有著如下描述:「爾時,如來以大悲力,從心胸中火踴棺外,漸漸荼毘,經於七日,焚妙香樓,爾乃方盡。」這齣自印度的火葬儀式,雖然在我國古代的少數族群中也能覓其蹤跡,如先秦時期呂不韋所言:「氏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系壘,而憂其死不焚也」。然而,當時在漢族地區,上至皇室下至民間的主流喪葬形式依然還是土葬。
而佛教的傳入,加之釋尊荼毘的傳說,較深地影響了漢地世間的葬俗。據學者考證,遼代時期的火葬墓幾乎均分布於彼時佛教盛行的區域,這與佛教東傳和當時統治階級的支持有著密切聯繫。對此,遼大安五年時便有文證曰:「及佛教來,又變其飾終歸全之道,皆從火化。」不止遼代,在佛教大興的唐宋時期,由「荼毘」所演化而來的火葬,包含著舍色身而靈魂不滅的觀念,也作為一種帶有一定佛教色彩的社會習俗流傳於民間。宋人所著的《搜採異聞錄》裡便說道:「自釋氏火葬之說起,於是死而焚屍者,所在皆然。」
而這類火葬與期間超度、建墓幢、做功德,從而為父母君主、至親朋友滅罪積德、祈薦冥福的喪葬儀式,也代表著佛教超越的生死觀與中國傳統禮孝觀念、文化的融合,寄託著世間眾生對超脫苦海、往生極樂的美好嚮往,帶有佛教對於生死彼岸的思考與對眾生的關懷。前文所述如來在拘屍城涅槃,荼毘寶棺的故事,其實還有後半段。釋尊「火化」後所遺留下來的遺骨舍利,由彼時八王分為八份,各自帶回自己的國家,建起佛塔,並將舍利子保存在塔內,時時供養。也有一說為佛陀荼毘後,餘下三千多顆舍利子,而其弟子僧眾照佛陀遺訓,拾其舍利建造佛塔,為後世佛弟子所禮敬供養。
而釋尊荼毘後的舍利、起塔供養的故事,作為佳話流傳於各朝各代的譯經裡。其中,在《眾許摩訶帝經》中對這個故事還有著更細緻具體的描述:「彼佛亦在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作大佛事,化利畢已即入涅槃。時世有王名羯裡計,常於彼佛恭敬供養。佛既入滅,王以種種香木荼毘世尊,復以乳汁灑滅餘火,即收舍利貯四寶瓶,又選勝地起大寶塔。其塔高聳量一由旬,王及人民常作供養。」故事中頻繁出現的「舍利子」,是一個十分「出圈」的佛教詞彙,在梵文中意為骨身,或是遺骨。舍利子本意指的是釋尊荼毘後所留下的五光十色、堅硬清透的珠狀寶物,是其修行有為,功德圓滿所煉就的,後來也用於泛指菩薩、高僧荼毘後的遺骨寶珠。
佛頂骨舍利
譬如《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裡佛陀給阿難所講述的故事中,乾陀摩提國有一位名叫栴檀摩提的太子,溫厚仁慈,樂善好施,辭別父母去了深山修行。當時寒冬大雪,山中有著一頭帶著幼子的母虎饑寒交迫,幾乎要吃掉自己的幼崽充飢,當時山中諸仙見到此事,問道:「誰能捨身救濟眾生?今正是時。」
太子聽後答道:「善哉!吾願果矣!」便跑到懸崖邊,看到受凍餓之苦的老虎母子,生大悲心,以身飼虎,讓老虎母子得以存活於隆冬。而太子的父母來到山崖,看見骨肉狼藉,不免悲號,又「即收骸骨,出山谷口,於平坦地積栴檀香薪及種種香木,諸香,蘇油,繒蓋,幢幡以用闍維太子。收取捨利以寶器盛之,即於其中起七寶塔,種種寶物而莊挍之。」
其中,「闍維」即是指荼毘,太子的父母火化了這位飼虎菩薩的遺骸,並收取其舍利子,建起七層寶塔,作為紀念緬懷。而後世高僧圓寂,弟子在其荼毘後起塔,也皆是作此念。不過,荼毘碎身,舍利起塔,除了出於信眾弟子對大德的殷切緬懷,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呢?《大莊嚴論經》有云:
「佛亦如是,入涅槃時為濟眾生故,碎身舍利,八斛四鬥,利益眾生,所碎舍利雖復微小如芥子等,所至之處人所供養與佛無異,能使眾生得於涅槃。…欲為濟拯故,布散諸舍利,乃至遺法滅,皆是供養我。」《大方廣佛華嚴經》裡也有如此妙語:「或現舍利全身、碎身,分布人天,令興福佑。」碎身舍利,雖微小如芥,然而分遍各方,終究是普惠無數眾生。佛陀碎身利樂有情的大慈大悲精神,也鼓舞著每一代高僧信眾,而「碎身」一詞,除了用於形容碎身施捨眾生的大愛行為以外,也演化為對僧人現身弘法利生事業的指代,激勵著佛門弟子勇猛精進。雖比之廣大宇宙,「我」只是微小芥子,然而無我心懷,卻能納得下這無數眾生,此等大情懷,我輩又當作何觀?童年記憶中八三版經典西遊記裡《掃塔辨奇冤》一集,唐僧默然清掃那落灰的石塔時,背景音樂的吟唱,仿佛就是最好的解答:
「烏雲壓頂夜森森,塔鈴響聲聲。一片禪心悲眾僧,師徒掃塔情殷殷,驅散妖霧乾坤淨,換來晴空月兒明。」代代師徒間以言傳身教令正法久住,清澈而又赤誠的慈悲大愛,雖不知近前的道路是否月色黯淡,昏燈嚴寒,然而一片禪心,堅守正念,定能換來坦途。菩提樹下,風響鳥啼,晴空月兒明。
南普陀寺微信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