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訊大王」王士光:名門貴公子,《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的原型

2021-01-07 河東史子

在延安的通信兵陳列館裡,陳列著一本叫《通信戰士》的雜誌,上面有著毛澤東為通信兵的題詞:

「你們是科學的千裡眼順風耳!」

這句話從此成為我軍通信兵的座右銘,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直以來,做通信兵的大多都是無名英雄,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一部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第一次將我黨隱蔽戰線工作者的故事呈現在大眾面前。

電影上映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觀眾才注意到在戰鬥歲月裡,那些用科技手段為民族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優秀兒女。

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就是有著「電訊大王」之稱的王士光同志。

《永不消逝的電波》

如果你了解過這位革命事業的領頭人,可能也要忍不住驚嘆聲:「這真真是個奇男子!」

論出身,他是名門望族的貴公子,論學歷,他先考北大後入清華機電系,論長相,更是十分英俊帥氣,連他的親外甥劉源在受訪時,都毫不掩飾道:

「舅舅極其的高大英俊,正直而隨和……」

普通人若是擁有這其中一點,就夠吹一輩子,但厲害的人還能有更多……

他是偉人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的胞兄,也就是偉人劉少奇大舅子,也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英雄的原型之一。

他的愛情更是十分感人,曾為了黨的地下工作與戰友假扮戀人,在共同戰鬥中產生真情而結為夫妻,最後苦等對方八年,再執手一生。

後來,在動蕩年間,身陷2年牢獄,但為了祖國的電子工業,他又在獄中寫下了密密麻麻的70萬字的寶貴資料。

可以說,從戰爭歲月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在通信事業上立下汗馬功勞的偉人,王士光先生必須有姓名。

1915年,王士光出生於天津的一個名門望族(他原名叫王光傑,參加革命後改名),父親王治昌早年東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改學商科,回國後進入了北洋政府一路從農商部的參事做到了總長。

他一生參加過兩次極為重要的會議,一次是一戰後的巴黎和會,另一次是華盛頓九國會議。

他的母親董潔如是個真正的大家閨秀,受過良好教育,思想新潮開放,對於兒女的理想極為支持。

王士光從進入校門,就展現出了和妹妹王光美一樣的天資:理科成績門門都是班裡的扛把子,妹妹在中學裡被同學稱為「數學女王」時,他就已考入了北京大學數學系讀書。

第二年,尋著自己的愛好,他又轉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無線電工程。

試問,這得多優秀,北大清華的大門能隨時為他敞開……

王士光妹妹王光美

關鍵是這樣一位理工科的學霸,顏值還非常高。

在妹妹王光美的兒子劉源寫的《漫憶舅舅王士光》一文中曾明確的寫到:

「對舅舅,我印象很深,他高大又英俊,正直而隨和,穩重又幹練,有堅定的原則和意志,記不清什麼時候,我記得他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英雄的原型之一。」

所以說,帥的人,都奉獻給了國家……

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受進步書刊的影響,王士光參加了「一二九愛國運動」,1936年,他追隨黃敬同志加入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成為了王家投身革命的第一人。

受哥哥的影響,王光美也捨棄了去美國留學的機會,奔赴了延安,最後嫁給了劉少奇同志。

而後,他的其餘三個妹妹也相繼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中。

一家子,都是值得尊敬,無私奉獻的愛國革命者。

王士光(中一)

1938年,中共北方局需要在天津建立秘密電臺。

姚依林同志知道王士光是一名清華大學機電系出身,精通無電線技術,是籌建秘密電臺的最佳人選,就將他從北平招到了天津,把他安排在天津的英租界伊甸園中,在此建立秘密地下機關,設置電臺。

也就在這時,他的愛情開始了。

在那個年代出於革命工作的需要,組織就會安排黨員們假扮夫妻來迷惑敵人,王士光從事的工作極其重要又隱秘,上面就調來了一位女同志與他裝扮成夫妻,互相掩護。

這位女同志,就是王新。

在幾個月的相處中,王光傑生病時她如真正的戀人般守護著他,王光傑太忙時她就學習如何發報來減輕他的負擔。

漸漸的感情的種子,在彼此的心中紮下了根,本著共同的理想,這對戰友發展成了夫戀人,經過組織批准後,這年年底他們結婚了。

王士光與王新夫婦

婚後不久二人接到上級命令撤銷秘密電臺,一同奔赴去了平西革命根據地,王光傑憑著出色的工作成為了晉察熱遼軍區司令部無線中隊電機務主任。

妻子王新則去其他地區開展婦女工作。

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夫妻二人失去了聯繫。

在那個通信遭到敵人破壞的年代,他們根本接收不到對方的信,竟然斷絕音信長達8年,卻互相矢志不渝的等待著對。

直到1947年他們才再次重逢,王士光握緊了妻子的手,這次再也沒有鬆開過。

不同版本《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這一年敵人集中了火力,率領25萬的大軍開始進攻陝甘寧邊區,王士光和戰友們每晚7點堅持收聽陝北臺的播音動態,他要做的就是「決不能讓黨中央的聲音中斷!」

1948年王士光又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電子元器件和無線電通信裝備的生產上面 。

他與被毛澤東主席譽為我軍通信兵——「 開山鼻祖」 的王諍將軍心心相印,肝膽相照。

他們為了新中國通信事業的發展,幾乎沒日沒夜的勞動著。

就是這些通信裝備,讓西柏坡的一個個命令下達到前線,而前線的所有捷報再傳到了後方,歡快的奏響了新中國的樂章。

王諍將軍 通信兵開山鼻祖

1950年10月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志願軍使用了數以萬計的電臺,電話機,交換機等通信裝備器材,這些都是哪裡來的呢?

其實有些是在抗戰時從國軍、美軍、日軍手裡繳獲的,還有些是從蘇聯買來的,另一部分就是新中國自行生產的。

哪種最好用呢?

根據志願軍的通信兵反應:最好用的還是我們的國產電臺,好在體積更小,總量更輕,功率也大,所以深受作戰部隊的歡迎。

而這些國產電臺的性能如此優良,離不開王士光同志做出的貢獻。

通信兵

1963年,王士光開始分管電子工業的科技和生產,他深入科研第一線,為原子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國防工程提供了測控設備,又為艦艇、坦克、火炮等武器提供了配套電子設備。

不幸的是,在那個動蕩的時期,他因為胞妹受到牽連,被關進了監獄中。

在獄中,他拿著1支蘸水筆和1把小尺子,在本應寫交代材料的紙上,寫下了密密麻麻的近70萬字的寶貴技術資料。

這些資料有多珍貴呢?經過多位專家的研究,一致得出結論:

「這些資料所涵蓋的有關雷達、通信、電子戰、聲納等軍事電子裝備方面的設計方案,其範圍之廣、論述之嚴謹、計算之準確和畫圖之專業,實在令人嘆服!」

老爺子的暮年就是這麼牛氣,在獄中他都要想著為國家貢獻一份力,在這70萬字的手稿中,他還寫下了一句話:

「我在這裡一定要努力看書學習,盡我最大的努力,力爭為革命事業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2年之後,王士光老先生終於出獄,看著百廢待興的新社會,年過半百的他,因為這十年國家失去了眾多的棟梁而深感痛心。

他用加倍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一直忙到以70歲的高齡退休。

那時作為中國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的他,被電子部一致推舉為院士,王士光堅辭不受,他淡然的說了一句:

「年齡大了,當院士沒實際意義,要讓年輕人當,國家的強盛,要靠年輕一輩。」

僅此一句,足以展現這位「電訊大王」的高尚品德。

2003年,王士光同志悄然無聲的辭別了人間,享年88歲,坦蕩無憾。

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在送別哥哥後,為他題寫了12個字:

人民的功臣,兄弟姐妹的楷模。

劉少奇夫人為四哥的題字

回首這位「電訊大王」的一生,從抗戰時期,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發出的紅色電波,離不開他;

從解放區廣播的戰報背後,我們知道有他;

從陸海空軍和民用手機的信號磁波中,仍可找到他;

一直到今天,家家戶戶的電視劇和家電,始終沒離開他……

偉人身已逝,但精神早已融合在了黨和國家不滅的希望中——與那永不消逝的電波共存!

相關焦點

  • 情節取材真實歷史,《永不消逝的電波》有怎樣的傳奇故事?
    「夕陽照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這是1958年上映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插曲《延安頌》。一曲《延安頌》,把我們拉回到了那個如火如荼的的革命年代。在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地下工作者李俠,其忠心耿耿、臨危不懼的共產黨員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 永不消逝的電波(七)
    (未完待續) 相關連結 永不消逝的電波(一) 永不消逝的電波(二) 永不消逝的電波(三) 永不消逝的電波(四) 永不消逝的電波(五)> 永不消逝的電波(六) (責編:嚴遠、軒召強)
  • 永不消逝的紅色電波——「上海紅色通信之旅」啟動
    自今年5月份籌備以來,主辦方根據《初心之地——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全記錄》匯集的1000個紅色革命紀念地,梳理出19個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電臺資源點,包括「永不消逝的電波」原型李白烈士在貝勒路的電臺、劉鶴孔秘密電臺等和中國革命相關的電臺,並在「紅色通信在上海」展廳展示。同時,主辦方還完成六條紅色通信線路的尋址工作。
  • 八一廠經典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50年代兩大帥哥主演
    上次回顧了195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戰爭題材電影《渡江偵察記》,這次為大家回顧的是195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講述潛伏於白區的無線電通訊工作者李俠的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由王蘋導演,孫道臨、袁霞、王心剛主演。
  • 根據我地下黨真實故事改編,諜戰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堪稱佳作
    《永不消逝的電波》是由智磊執導,餘飛編劇,趙立新、焦俊豔、施京明、閻娜主演的諜戰劇,它改編自老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但同時又補充了很多新的內容,使整個故事更加完整,細節脈絡更加清晰,這也得益於這部電視劇創作者嚴謹的態度。
  • 紅色經典《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廊坊絲路中心上演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劉棟輝、周禹佳)近日,由上海歌舞團出品製作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廊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簡稱「絲路中心」)連續演出,好評如潮。  該劇以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李白烈士的真實故事為素材,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原創,融入青春色彩、紅色記憶、浪漫情懷、諜戰氛圍等元素。扣人心弦的劇情和曼妙婀娜的舞蹈以及悠揚深邃的音樂,讓觀眾跟隨演員們回到解放前夕的上海,感受了當時諜影重重的氛圍和風聲鶴唳的鬥爭場景。  電報機的滴滴聲有序而堅定,聲音的背後是敵我雙方的生死鬥爭。
  • 「永不消逝的電波」官方授權號開通試運行
    100年後的今天,由中國人民解放軍61001部隊官方認證授權的「永不消逝的電波」,正式開通入駐新媒體七大平臺,從此,人民通信兵的時代風採通過紅色電波傳遍世界。今天,我們在七大新媒體平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信通血脈,講述咱通信兵自己的故事,讓電波永不消逝。話不多說,快來看看有哪些平臺吧。我們開設了學習強軍、紅色「通」史、信息制勝、嘹亮軍號、家國情懷、兵說兵事6個欄目。
  • 歷史上的今天:再登珠峰、《永不消逝的電波》原型人物犧牲
    另外,老人是蘇聯英雄卓婭和舒拉的母親。9、1973年05月07日,《華盛頓郵報》因披露水門事件而欽譽全國。10、1967年05月07日,魯迅二弟,現代散文家、文學翻譯家周作人病逝,享年82歲。著有《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魯迅的故鄉》等,譯有《日本狂言遜》、《伊索寓言》、《歐裡庇得斯悲劇集》等。
  • 追夢之影(28)|永不消逝的電波——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典電影剪輯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永不消逝的電波》。影片以李白烈士的事跡為原型,講述了中共黨員李俠潛伏在敵佔區,為革命事業奉獻出生命的故事。李 俠只要我的工作對黨有利,調我到哪我都沒意見!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何蘭芬別人在流血犧牲,我在這享福當太太,這是什麼革命工作。
  • 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演滿200場,全國觀眾隔空祝福--上觀
    「Hi,《永不消逝的電波》。時間過得好快啊,轉眼就迎來了200場,這是我人生中看過的第一場舞劇,還記得當時的熱淚盈眶和內心震撼,希望「電波」還有第300場、400場、500場。越走越遠,愛你哦。」12月18日晚,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廣東佛山大劇院贏來第200場演出。
  • 永不消逝的紅色23號電波
    麥可喬丹二、紅色23號是永不消逝的電波2、永不言棄進入NBA後,季後賽連續折戟於活塞,技術特點、團隊意志、拼搏精神、飛的勇氣都是他對籃球事業的新要求,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喬丹在每一個新賽季都變得更強。終於在90-91賽季東決中橫掃活塞。
  • 浦東文化藝術節開幕,《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國家級劇目獻演,公益票...
    7月30日晚,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首次來到浦東,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獻演,這標誌著第十屆浦東文化藝術節正式拉開帷幕。演出前夕,6位上海援鄂醫療隊代表共同啟動開幕裝置,賦予了本屆藝術節「人民盛會」的特別內涵。
  • 雅加達之聲,永不消逝的電波2018
    在視頻時代的今天,以聲音為主體的直播形式卻得到了觀眾們空前的喜愛和讚揚,他們將這樣的直播形式形象的稱之為——「雅加達之聲,永不消逝的電波2018」。尊重版權是關鍵在以往的各類電競比賽中,鬥魚等直播平臺皆會與廠商、賽事籤署轉播協議,以高價的轉播費獲取賽事的直播權益。
  • 榜樣 | 永不消逝的電波背後有這麼一個光頭哥
    箇舊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組建於1997年,在市委、政府和上級公安機關的組織領導下,堅守在平安建設第一線,為創建平安個舊作出了積極貢獻,曾獲全省公安機關110接處警工作先進集體、箇舊市巾幗文明崗等榮譽稱號,被群眾稱為守護平安「永不消逝電波」。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民警胡繼平,就是這「永不消逝電波」的忠實守護者。胡繼平,1965年生,現年54歲。
  • 【百年瞬間】第十集 永不消逝的電波
    您現在聽到的,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對當時歷史場景的真實再現。何蘭芬:有問題。李俠:繼續發。何蘭芬:我來發吧。李俠:不,我發。蘭芬,你先帶著小明走,明天早上六點鐘,我們在外灘公園見。電影中,男主人公在最後關頭吞下電報的情景成為幾代人心中對英雄的永恆記憶。李俠: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在被捕後的4個多月裡,李白遭受了殘酷的刑訊逼供,但敵人始終無法從他口中得到任何信息。妻子裘慧英帶著年僅5歲的兒子前去獄中探望,李白平靜地對妻子說:「天快亮了,事到如今,個人的安危都不重要了。」
  • 《永不消逝的電波》:締造舞界以柔潤剛的現代型傳統美感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至今已在全國巡演近兩百場,創造出幾乎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舞臺藝術佳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雜技劇《戰上海》和評彈劇《醫聖》,是上海近兩年間創作出品的三部極具代表性的文藝作品。——編者王一川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至今已在全國巡演近兩百場,創造出一票難求的舞臺藝術佳績,令人不由思考這一佳績背後的美學原因是什麼?具體而言,這樣一部「紅色」題材的舞劇,為什麼能夠深受當代普通觀眾的傾情喜愛?它到底有什麼東西能與他們內心深處的審美與情感訴求豁然貫通?
  • 「VVV」——「潛伏者」李白最後的電波
    原創 宋瑩 東方紅啦左:《永不消逝的電波》李俠右:李俠原型——李白烈士1958年,新中國製作的第一部諜戰片《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映。李俠的故事是有真實的人物原型,電影裡的許多情節,主要來自於上海地下黨聯絡員李白默默無聞又輝煌熾烈的人生。現實中,李白也的確發出了最後的電波。這道從上海發出的電波,在1948年12月30日的凌晨,被年僅16歲的女報務員蘇採青在中共中央的駐地——西柏坡接收了。
  • 《密戰》:每個人釋放出來的力量,上演一場永不消逝的電波!
    除此之外,對於這部劇的某些情節,相信看過《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朋友們,會發現兩部影片還比較相像的,比如:發電報的時候,如果說《密戰》是根據它翻拍的,或許也不為過吧。無論是否屬於翻拍,最起碼這部電影所詮釋的意義是達到了,也讓觀眾們認為每個演員,為了劇中的角色,體現自己的價值,上演一場永不消逝的電波。
  • 湖州「怪老頭」王金法:永不消逝的鄉村電波
    為了讓這個廣播永不消逝,王金法開始「帶徒弟」,他精心傳道授業,著力把大學生村官們培養成基層宣講的主力軍。而這群年輕又充滿活力的青年人也沒有辜負老王的期望,他們跟隨老王下基層做廣播,更把廣播事業發揚起來。織裡鎮總共有45萬人口,其中10萬本地人,35萬外來人員,他們大多分布在織裡鎮的童裝企業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