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的通信兵陳列館裡,陳列著一本叫《通信戰士》的雜誌,上面有著毛澤東為通信兵的題詞:
「你們是科學的千裡眼順風耳!」
這句話從此成為我軍通信兵的座右銘,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直以來,做通信兵的大多都是無名英雄,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一部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第一次將我黨隱蔽戰線工作者的故事呈現在大眾面前。
電影上映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觀眾才注意到在戰鬥歲月裡,那些用科技手段為民族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優秀兒女。
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就是有著「電訊大王」之稱的王士光同志。
如果你了解過這位革命事業的領頭人,可能也要忍不住驚嘆聲:「這真真是個奇男子!」
論出身,他是名門望族的貴公子,論學歷,他先考北大後入清華機電系,論長相,更是十分英俊帥氣,連他的親外甥劉源在受訪時,都毫不掩飾道:
「舅舅極其的高大英俊,正直而隨和……」
普通人若是擁有這其中一點,就夠吹一輩子,但厲害的人還能有更多……
他是偉人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的胞兄,也就是偉人劉少奇大舅子,也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英雄的原型之一。
他的愛情更是十分感人,曾為了黨的地下工作與戰友假扮戀人,在共同戰鬥中產生真情而結為夫妻,最後苦等對方八年,再執手一生。
後來,在動蕩年間,身陷2年牢獄,但為了祖國的電子工業,他又在獄中寫下了密密麻麻的70萬字的寶貴資料。
可以說,從戰爭歲月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在通信事業上立下汗馬功勞的偉人,王士光先生必須有姓名。
1915年,王士光出生於天津的一個名門望族(他原名叫王光傑,參加革命後改名),父親王治昌早年東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改學商科,回國後進入了北洋政府一路從農商部的參事做到了總長。
他一生參加過兩次極為重要的會議,一次是一戰後的巴黎和會,另一次是華盛頓九國會議。
他的母親董潔如是個真正的大家閨秀,受過良好教育,思想新潮開放,對於兒女的理想極為支持。
王士光從進入校門,就展現出了和妹妹王光美一樣的天資:理科成績門門都是班裡的扛把子,妹妹在中學裡被同學稱為「數學女王」時,他就已考入了北京大學數學系讀書。
第二年,尋著自己的愛好,他又轉入了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無線電工程。
試問,這得多優秀,北大清華的大門能隨時為他敞開……
關鍵是這樣一位理工科的學霸,顏值還非常高。
在妹妹王光美的兒子劉源寫的《漫憶舅舅王士光》一文中曾明確的寫到:
「對舅舅,我印象很深,他高大又英俊,正直而隨和,穩重又幹練,有堅定的原則和意志,記不清什麼時候,我記得他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英雄的原型之一。」
所以說,帥的人,都奉獻給了國家……
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受進步書刊的影響,王士光參加了「一二九愛國運動」,1936年,他追隨黃敬同志加入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成為了王家投身革命的第一人。
受哥哥的影響,王光美也捨棄了去美國留學的機會,奔赴了延安,最後嫁給了劉少奇同志。
而後,他的其餘三個妹妹也相繼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中。
一家子,都是值得尊敬,無私奉獻的愛國革命者。
1938年,中共北方局需要在天津建立秘密電臺。
姚依林同志知道王士光是一名清華大學機電系出身,精通無電線技術,是籌建秘密電臺的最佳人選,就將他從北平招到了天津,把他安排在天津的英租界伊甸園中,在此建立秘密地下機關,設置電臺。
也就在這時,他的愛情開始了。
在那個年代出於革命工作的需要,組織就會安排黨員們假扮夫妻來迷惑敵人,王士光從事的工作極其重要又隱秘,上面就調來了一位女同志與他裝扮成夫妻,互相掩護。
這位女同志,就是王新。
在幾個月的相處中,王光傑生病時她如真正的戀人般守護著他,王光傑太忙時她就學習如何發報來減輕他的負擔。
漸漸的感情的種子,在彼此的心中紮下了根,本著共同的理想,這對戰友發展成了夫戀人,經過組織批准後,這年年底他們結婚了。
婚後不久二人接到上級命令撤銷秘密電臺,一同奔赴去了平西革命根據地,王光傑憑著出色的工作成為了晉察熱遼軍區司令部無線中隊電機務主任。
妻子王新則去其他地區開展婦女工作。
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夫妻二人失去了聯繫。
在那個通信遭到敵人破壞的年代,他們根本接收不到對方的信,竟然斷絕音信長達8年,卻互相矢志不渝的等待著對。
直到1947年他們才再次重逢,王士光握緊了妻子的手,這次再也沒有鬆開過。
這一年敵人集中了火力,率領25萬的大軍開始進攻陝甘寧邊區,王士光和戰友們每晚7點堅持收聽陝北臺的播音動態,他要做的就是「決不能讓黨中央的聲音中斷!」
1948年王士光又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電子元器件和無線電通信裝備的生產上面 。
他與被毛澤東主席譽為我軍通信兵——「 開山鼻祖」 的王諍將軍心心相印,肝膽相照。
他們為了新中國通信事業的發展,幾乎沒日沒夜的勞動著。
就是這些通信裝備,讓西柏坡的一個個命令下達到前線,而前線的所有捷報再傳到了後方,歡快的奏響了新中國的樂章。
1950年10月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志願軍使用了數以萬計的電臺,電話機,交換機等通信裝備器材,這些都是哪裡來的呢?
其實有些是在抗戰時從國軍、美軍、日軍手裡繳獲的,還有些是從蘇聯買來的,另一部分就是新中國自行生產的。
哪種最好用呢?
根據志願軍的通信兵反應:最好用的還是我們的國產電臺,好在體積更小,總量更輕,功率也大,所以深受作戰部隊的歡迎。
而這些國產電臺的性能如此優良,離不開王士光同志做出的貢獻。
1963年,王士光開始分管電子工業的科技和生產,他深入科研第一線,為原子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國防工程提供了測控設備,又為艦艇、坦克、火炮等武器提供了配套電子設備。
不幸的是,在那個動蕩的時期,他因為胞妹受到牽連,被關進了監獄中。
在獄中,他拿著1支蘸水筆和1把小尺子,在本應寫交代材料的紙上,寫下了密密麻麻的近70萬字的寶貴技術資料。
這些資料有多珍貴呢?經過多位專家的研究,一致得出結論:
「這些資料所涵蓋的有關雷達、通信、電子戰、聲納等軍事電子裝備方面的設計方案,其範圍之廣、論述之嚴謹、計算之準確和畫圖之專業,實在令人嘆服!」
老爺子的暮年就是這麼牛氣,在獄中他都要想著為國家貢獻一份力,在這70萬字的手稿中,他還寫下了一句話:
「我在這裡一定要努力看書學習,盡我最大的努力,力爭為革命事業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2年之後,王士光老先生終於出獄,看著百廢待興的新社會,年過半百的他,因為這十年國家失去了眾多的棟梁而深感痛心。
他用加倍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一直忙到以70歲的高齡退休。
那時作為中國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的他,被電子部一致推舉為院士,王士光堅辭不受,他淡然的說了一句:
「年齡大了,當院士沒實際意義,要讓年輕人當,國家的強盛,要靠年輕一輩。」
僅此一句,足以展現這位「電訊大王」的高尚品德。
2003年,王士光同志悄然無聲的辭別了人間,享年88歲,坦蕩無憾。
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在送別哥哥後,為他題寫了12個字:
人民的功臣,兄弟姐妹的楷模。
回首這位「電訊大王」的一生,從抗戰時期,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發出的紅色電波,離不開他;
從解放區廣播的戰報背後,我們知道有他;
從陸海空軍和民用手機的信號磁波中,仍可找到他;
一直到今天,家家戶戶的電視劇和家電,始終沒離開他……
偉人身已逝,但精神早已融合在了黨和國家不滅的希望中——與那永不消逝的電波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