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對於所有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大難題,甚至是歷史難題,從被古人奉行的「棍棒出孝子」到如今的「虎媽貓爸」、「女兒富養,兒子窮養」的育兒理念,真的是達到了前後通用,相互融會貫通的場景,一代代的傳承、演變,形成了如今百家爭鳴的局面,各種育兒理念頻出,繚亂了家長的雙眸。針對所有育兒理念,我根據正面管教的題材為大家提煉出了以下教育方式:
嚴厲型教育,家長對孩子採取過度式教育,「我認為的好,就是對你的好」,所以孩子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從來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一味的強制性給予,孩子從來不參與到決策過程,命令式服從。
驕縱型教育,也就是所謂的放養式教育,你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隨便你自己做決定,你也要承擔自己所做的決定,父母不給予指導性教育。
正面管教型,父母孩子之間制定對雙方有利的規則,在遇到問題時相互探討,共同尋求解決方法,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建立合作信任關係。
我大姑姐家,屬於典型的嚴厲型家庭。每天吃早餐的時候,她做什麼孩子就得吃什麼,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她認為早上吃麵條對孩子的腸胃好,所以她每天早上都是不重複換著花樣的煮麵條。但是侄女吃膩了,她看著麵條說:「我不吃,難吃死了」。
要知道在以前,能吃到飯就不錯了,哪還能挑三揀四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生活條件好了,小孩子也要講究精緻主義。為了讓侄女吃飯,姐不得不走「吃飯四步曲」。
第一步:姐苦心對侄女勸說,為什麼要吃早餐,為什麼早餐要吃麵條,吃麵條對腸胃好、也吃得飽。但這一番功夫對於小孩來說是沒有功效的,就像我們上班的時候,父母老是勸說我們要吃早餐,為了多睡幾分鐘,我們從來沒有把父母的勸說放在實際行動中。
第二步:為了讓侄女多吃幾口,她嘗試著放不同的配菜,各種吃麵方法,變著法的換花樣。但侄女假裝吃了一口,轉身就吐在垃圾桶了。
第三步:這可把她惹急了,抓過來就是一頓說教。「以前我們有的吃就不錯了,現在給你做好了,還變著花樣給你做了吃,你說你這樣浪不浪費,該不該打」。小侄女毫不示弱的還擊:「那是你們,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又不能回到你們那個年代,我又不是沒飯吃」。
第四步:姐被侄女的話給氣瘋了,抄手就拿衣架打了侄女一下,脅迫的站在邊上逼著侄女吃飯,哪知道她見招拆招,把飯包在嘴裡慢慢慢慢的咀嚼,就是不吞下去。現在吃飯好像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等她吃完一口時,飯已經涼了,這一口還是沒吞包在嘴裡的一口。
我嫂子家是屬於驕縱型家庭。早上嫂子問侄子:「寶寶,你想吃什麼?」侄子輕車熟路地說:「我想吃餃子,香菇餡的」。嫂子把餃子煮好了,他又說要吃蝦餃。嫂子又重新給他做蝦餃,一番折騰後,侄子吃了一口,又說「媽媽,媽媽,我想喝豆漿,小朋友早上不應該補充營養嗎?」嫂子無奈了,duo duo 的又跑到早點攤給他買豆漿。看到這裡我都想踹侄子兩腳了。
嫂子隨時都在滿足侄子的內心願望,給他做這做那,所以侄子可以讓自己媽媽一天24小時都圍著他轉。有時侄子一天能吃掉好幾袋零食,嫂子無奈說:「不給他吃,他就鬧不吃別的東西」。這就是無限制地滿足孩子需求,無原則的放縱,導致孩子覺得只有指使別人才能獲得滿足感,從而獲得在重要關係中的感知力。
但是,在正面管教的家庭,媽媽早上會問孩子想吃玉米還是雞蛋,給他們限制性的選擇。如果孩子吃了幾口後就不吃,媽媽則會省去所有「嚴厲型媽媽」的說教,讓孩子直接出去玩,一定要讓他知道這麼做的後果。
過了一會兒,孩子餓了,他跑來對媽媽說:「媽媽,我餓了,我想吃飯」。媽媽耐心地對孩子說:「寶貝,我知道你餓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挺到中午的,堅持一下啦」。但是孩子是沒有那麼好打發的,他們會試探你的底線,看你什麼時候會繳械投降,會用各種方法讓你屈服,哭、吵、鬧……為了達到目的,使出渾身解數。可能有的家長會在這個時候會因為許多原因而堅持不下去,那麼恭喜你,成功讓孩子達成了願望,他們知道以後這樣做會讓你屈服,他們會用這種方法對你屢試不爽。這就是「踹飲料自動售貨機效應」。當我們把錢塞進去,飲料卻不出來時,我們會憤怒,拳打腳踢,指望機器能出飲料。
嚴厲型管教,雖然「一時挨打一時爽」,對孩子會起暫時的作用,也會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但是一旦孩子到了叛逆期的時候,他們就會將以前的委屈全部爆發出來,達到不可控的局面。
很多家長認為如果放棄嚴厲型管教,那麼就得採用很不健康的驕縱方法,就會使得孩子成為接受和依賴的人,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精力用在操縱別人為自己服務時,他們就會變得毫無責任感,沒有獨立能力。但如果我們在維護孩子尊嚴、尊重孩子並態度堅定時,讓孩子體驗自己不良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我相信孩子短暫的不良行為加劇,遠比嚴厲型帶來的無休止的權力之爭要良策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