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兒童最喜愛的古典英雄形象之中,哪吒是最不可或缺的。傳說他是玉皇大帝身邊的得意戰將,但是他最初的形象卻源於佛教。
哪吒,梵文全名那羅鳩婆(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也譯作哪吒俱伐羅。原創於佛教,後經過本土化,成為中國道教文化中的兒童神話人物。
唐惠琳《一切經音義》載有關哪吒的經有兩卷:「哪吒俱缽羅求成就經一卷,哪吒太子求成就陀羅尼經一卷。」可見,哪吒在佛教中地位十分崇高。
哪吒本是釋迦牟尼的忠實崇信者。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經載:「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見彼綠色樹林不?』白言:『已見。』『此是烏盧門萘山。我滅度一百年後,有麼士羅兄弟二人,一名哪吒,二名婆吒,而於彼處建立寺舍,當號名哪吒婆吒。』」
後來,哪吒逐漸被神化,成為佛教的護法神,歸屬夜叉神系統。《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曰「哪吒鳩缽羅藥叉大將」。哪吒,有時是天王,《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般怛羅大神力都攝呪王陀羅尼經》曰「召哪吒鳩伐羅天王」;而有時,卻是鬼王,《釋迦陀野儀軌》曰「曩謨東方哪吒鬼神王,南方哪吒鬼神王,西方哪吒鬼神王,北方哪吒鬼神王,中央哪吒鬼神王,大神哪吒鬼神王」。《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列鬼王號」中就有「阿哪吒王,大阿哪吒王」的記載。
作為北方毗沙門天王的三太子,哪吒的責任是輔佐毗沙天王維護佛法,掃除邪惡,保護世人。
到了南宋,原本是毗沙門天王三太子的哪吒,隨著李靖演化為毗沙門天王,哪吒也成為李靖之子。哪吒最終成為中國文化的元素符號。
關於哪吒與其父母的故事,也十分離奇,這就是哪吒析肉還母,析骨還父。《西遊記》第八十三回載:哪吒下海洗澡,不小心將水晶宮弄倒,之後捉住龍太子要抽筋,其父天王害怕以後惹出更大禍根,就想殺了哪吒。哪吒大怒,用刀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靈魂上天告訴佛,佛以藕為骨,荷葉為肉,再造哪吒之身。之後,哪吒尋父報仇,天王告訴佛,佛賜給天王一座寶塔,塔上有佛。天王可用塔制止哪吒復仇,父子從此和好。
實際上,三頭六臂的夜叉神哪吒,正是由於《西遊記》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小戰將。
在小說裡,他是一位聰穎、神奇的孩童道教神仙,法力無邊,身著六種神器。第四回描繪哪吒:「總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秀骨更清妍。誠為天上麒麟子,更是煙霞彩鳳仙。龍種自然非俗相,妙齡端不類塵凡。身帶六般神器械,飛騰變化廣無邊。今受玉帝金口詔,敕封海會號三壇。」第五十一回寫哪吒:「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壯。真箇是:玉面嬌容如滿月,朱唇方口露銀牙。眼光掣電睛珠暴,額闊凝霞髮髻髽。繡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環絛灼灼攀心鏡,寶甲輝輝襯戰靴。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這裡描繪的就是一個小屁孩神仙。
因此,孫悟空還取笑哪吒:「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乾。」
不過,哪吒的原型還是佛教的三頭六臂的護法神。第四回寫哪吒與孫悟空打仗:「哪吒憤怒,大喝一聲,叫『變』即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來打。」第五十回則寫哪吒與大王鬥法:「只見那太子使出法來,將身一變,變作三頭六臂,手持六般兵器,望妖魔砍來。那魔王也變作三頭六臂,三柄長槍抵住。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將六般兵器拋將起去。是那六般兵器?卻是砍妖劍、斬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兒,火輪兒。大叫一聲『變!』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都是一般兵器,如驟雨冰雹,紛紛密密,望妖魔打將。」雖然很多兵器、打法已是中國元素,但是三頭六臂,「奮怒」「兇惡」等性格形象,還是佛教夜叉神。
在《西遊記》裡,李靖已演化為道教玉皇大帝的天兵首領託塔李天王,封降魔大元帥。哪吒則為託塔李天王的三太子,成為玉皇大帝的重要戰將,封三壇海會大神。
那麼,這個「三壇海會大神」到底是什麼職位呢?
「三壇」,即道教用語,是指天、地、水三壇界,俗稱海陸空,或者「三界」。
「海會」,即佛教用語,出自《華嚴經》,是指聖眾會合之座,德深猶如大海。其實,按照一些佛經解釋,「海」一般用來比喻德高、數眾。人們經常將很多高僧會聚在一起的場面稱為「海會」。趙樸初《訪雲岡石窟及華嚴寺》中載:「仿佛靈山聚海會,弟子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悲或欣然。」
在原義基礎上,禪宗也對海會作出解釋:僧眾到寺院來修行,就好像百川入大海,歸宿和目的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眾僧會聚寺院修行,也被稱為「海會」。
因此,「三壇海會大神」的言外之意就是指具有天地水三壇界,如海會般力量的神仙。當然,我們還可以理解哪吒指揮著海、陸、空三種龐大力量的天兵。「「三壇海會」也就是指成千上萬的三軍兵力,即哪吒為統領十萬天兵天將的大神,同時還象徵著哪吒擁有威嚴霸氣,勇冠三軍兵權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