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火了。
國際大牌紛紛選擇成都開了他們的中國「首店」,年輕人周末飛去成都只為一個晚上「轉場」三五家有故事的小酒館兒,在街頭大方秀恩愛的LGBTQ群體找到了屬於他們的包容地,開放的政府召喚社會創新團體在這座城市探索著新的城市生產生活模式。
(配圖來自MLA+設計方案文本)
從兩年前 開始,成都的規劃及建築設計項目就從數量到質量領跑國內外了。這讓原本掙扎在北上深的設計師們開始了一場「西進運動」,隨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項目競賽一股腦湧去天府新區這個新戰場。
「註:2014年10月2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四川天府新區,命名為四川天府新區,並明確為國家級新區。」
01
「公園城市」首提地又又又又組織大型競賽
近兩年,更多的大型公共空間加入了競賽行列,去年的天府綠道-錦城公園競賽,以及剛剛結束的天府新區「人」字綠廊設計競賽。
而這次天府新區邀請到SWA Group、ACLA Limited、深圳奧雅設計股份有限公司、來自日本的ATLAS(阿託拉斯)、以及荷蘭的MLA+(畝加)參與規劃天府新區高密度CBD裡留出的一條非常重要的「人」字綠廊。
之所以在天府新區高密度CBD中會拿出如此大面積的綠地做公園,其實支撐在它的規劃設計背後的是成都的「公園城市」理念。
「公園城市」是個啥概念?
「公園城市」 既不是花園城市,也不是城市裡建公園,而是「公園裡面建城市」。 最大化的把城市和自然相融合,從人的尺度出發,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生態中享受生活,在公園中享有服務的新型城市。
公園城市也絕不僅僅只是把城市變得更生態而已,它更能代表一個城市的生活態度和發展模式:
「公」—公共性、公平性,讓全民得以無差別的享受到居住環境中的公園綠地空間;
「園」—公園的自然生態屬性,真正把生態作為城市裡重要的建設條件;
「城」—城市集聚屬性,城市的活力來自於良好的城市社會生態和政治生態;
「市」—公園城市的市場交易屬性,要能夠讓公共空間作為城市資產可運營可持續;
公園城市在成都
為什麼是成都提出「公園城市」?因為這樣開放的規劃態度與成都(以及成都人)骨子裡的市井文化傳承息息相關。蜀道難,自古以來這裡的人們在山清水秀的盆地裡,陶冶出了從容開朗的性情,造就了成都並沒有很強的等級制度的傳統。這從成都與北京民居制式對比中就能看出來。
(成都傳統民居 , 圖片來自網絡)
據大數據統計在成都的家庭周末出行比例遠超北上廣深。換句話說,如果公園就是這樣一個悠閒的公共場所,那成都人真的是把任何地方都活成一個公園。
而作為 「公園城市」 首提地,成都已經完成了眾多研究和實踐。
截至2020年5月,成都建成各級綠道3689公裡,新增綠地面積3885萬平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9.93%;加快培育山水生態、天府綠道等6大公園場景,打造江灘公園、新橋社區、夜遊錦江等場景品牌120餘個,五岔子大橋、城市之眼、香香巷等網紅打卡點位380 餘個;規劃建設14 個TOD示範項目,軌道交通運營裡程達341公裡,新開工「8 類 18 項」公服設施項目2199個,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059條,打造特色精品街區121個、公園小區70個,實現公園形態與社區生活有機融合,基層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質同步提升。(來源:新華網:《公園城市:新發展理念下的城市建設樣本》)
02
「人」字綠廊設計競賽解讀——新公園老生活
其實,如果以上述 「公園城市」 四個字的解讀來評判,成都老城區的任何一個公共空間,在 「公」 和 「城」 這兩點上應該早已達成了標準;而在 「園」 和 「市」 上,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改造,以及經歷政策和市場的反覆磨合。
但是如果是在天府新區裡新建公園,到底要怎麼樣才算合格呢?
題目背景要求
這條佔地21公頃的綠廊規劃在天府新區CBD最為核心的東西軸線上,是構建以望山見水為主體的公園生態骨架並且聯動總部商務區的東西兩翼的生態項目,向東串聯天府公園,向西串聯起錦江生態景觀帶、鹿溪河景觀生態帶和毛家灣森林公園。
但這條綠廊不僅僅只是一條生態景觀帶而已,它作為:
POD(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VOD(Vitality Oriented Development),
也是趕超國際先例的——在CBD這樣的高密度開發中植入的一個集生態、休閒、商業商務、交通樞紐、文化藝術、甚至生活服務等城市複合功能的開放空間。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其實天府新區的招標文寫的非常動人,一下子點了題:這個人字綠廊,正是要承載未來市民在天府新區的美好生活的!
競標方案,誰答對了「公園城市」?
五家投標單位都是國內外知名的景觀界大佬公司,每一家的方案無疑都是帶有非常強的專業性和代表性設計語言。
而對於「公園城市」這個考點,我們好奇的更多的是「公」和「城」以及「市」;相信「園」所代表的生態、景觀、美學這幾家必過無疑。而在脫離了老城的新城,到底如何在新空間裡重塑原本「人」的尺度?提供既面向未來高新尖的便捷和服務?又包容原本成都人骨子裡的「從容」和「悠閒」 ?
這些是我們想從方案中看到的:「公共性」(公)「城市活力」(城)和「可持續運營」(市)。
概念先行,公園城市關乎「人」的生活
首先,從 「公園城市」 的 「公」 和 「城」 來看,幾乎每家單位都在概念裡提出了 「以人為本」 的成都 「生活方式」 ,從 「人」 的尺度出發,塑造城市活力這樣的理念。
作為第一名的SWA給出的大概念就是《生息·城都——LOHAS》,雖然它的英文釋義有點無力吐槽...(lifestyles of hub and sustainability),但評委還是很欣賞把 「智能+人文;有機+生境;便捷+宜人」 作為一種城市生活方式目標為導向的概念。並且無縫套用了10月24日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剛剛發布的公園城市指標(加10分!)。
ACLA也用了 「最生態,最生活,最好玩」 定義了一個 「最成都」 24小時都市樞紐,看看他們給成都人民安排的這24小時,誰不想擁有這樣的生活方式呢。
而MLA+則在規劃本身提出過的TOD, POD到VOD的框架之下,又提出了LOD—lifestyle Oriented Development(生活方式引領的開發模式)。開篇就總結了「公園裡的安逸生活,街巷間的煙火氣息,平原沃土的林田景觀,以及現代和傳統的共生」這四大公共生活屬性,並提煉了相應的設計語言和要素,試圖在空間上還原這寫生活場景。
奧雅的概念雖然更多從生態出發,但也加入了「成都十二月市」的概念,表達上也頗有些古風的意境。
概念有了,設計如何把故事講完整?
概念都很動人,但是要把它們落在設計裡,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MLA+提煉了很多生活場景元素放到了方案裡,從圖面上看清新又可愛,充滿設計感;但不知道是不是幾個分區過於分割,缺乏彼此之間,或者和場地周圍的聯繫及互動;空間的意向和人對空間的使用又有點趨於表象,對場所精神的表達不夠立體;沒有打動評委的心。
ACLA則用了一個比較強的意向去串聯空間:超鏈公園。
方案中最搶眼的就是延綿起伏連結了整個場地的紅色連橋,讓這個方案一下子跳了出來。而且,這個連橋不僅僅在基地內連接各個功能,更是連接了地上地下垂直交通以及場地外周邊的人民生活,可以說是非常「超鏈」了。但是講真的,「紅橋」在「土人」玩火了這麼多年之後,可能已經有點美學免疫了,反觀以陸家嘴二層連廊為代表的大尺度連橋,作為「人」的體驗感並不好,而造價又相當可觀;正因為此 「超鏈公園」 才惜敗於SWA, 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吧。
第一名的SWA答對了什麼?
所以我們再來看看第一名的SWA,到底是怎麼押題的?
總圖畫的當然是漂亮,效果圖也不遜色。但是說實話,一開始並沒有看出特別強的設計概念,反而有點「行活兒」的意思。直到仔細看了它對於空間功能布局的推導,才覺出這個方案的有趣。
這是它的空間概念策略,乍一看,只是把不同尺度的功能 「有機的重複」 出現,突破傳統功能分區手法,模糊單一的線型界面,正好和前面提到的兩家方案形成對比。但是有機重複出現,是不是有點過於隨機?no!都是有理由的。
首先,它詳細分析了未來使用的人群,並定義了他們所需要的空間。
可以看到,這裡已經不再停留在 「巴適」 「好玩」 這樣廣義的空間定義,或是竹林照壁這樣的元素意向。方案解讀到 「現在至未來」,人們會對城市公共空間有著更具體的要求:例如打卡的城市地標,互動智能空間,沉浸式體驗空間,城市靈感空間,潮流文化空間以及節日集會空間。
而這些才是真正激發城市活力的空間。在這些新型的空間定義下,對功能的分區和設計,就變成了阻礙和限制,成了應該被拋棄的舊時代產物了。所以SWA提出的核心理念就是:景觀應當是個動態變化的個體,會根據內外部的次級做出相應的改變,也應當根據人的需求進行調整和更新。
03
小結
說回「公園城市」,只是提 「以人為本」 並不代表真正的理解了 「人」 。未來的公園是什麼樣,還是得 「人」 的使用體驗說了算。也許到未來,公園真的可以是 「所有人」 的,所有人都可以參與設計,為了所有人的使用;更或者,未來的科技可以讓物理空間變成真正的流動、動態、變化的,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就有成千上萬種公園形態。
這又讓人想起最近再一次很火的劉家琨老師,和他在成都做的西村大院兒。
大院兒沒啥,就是一個框架,但是可以足夠包容,讓每個使用它的人都得以在裡面做自己想做的事兒。「這就像一個火鍋兒」,用家琨老師的話說,每個人往裡放自己喜歡的東西,五花八門,結果就很迷人。
城市的活力其實也來源於此,有成千上萬個人就有成千上萬種需求和表達,撞擊在一起,才形成了有魅力的,有活力的 「公園城市」 。
最後想再提一下,關於「公園城市」的「市」字,很可惜在幾個方案裡並沒有看到特別的思考。但如何讓 「生態-生活」 空間和 「 生產」 更好地結合,如何讓公園作為城市公共資產可被運營,似乎還是未來「公園城市」的大課題。也不妨可以借鑑一下紐約布萊恩特公園的案例。
總之,期待四川天府新區CBD的這一「人字綠廊」的儘早落地建成,更期待入駐這裡的成都人民會怎樣進一步的塑造它,加工它,讓它成為真正屬於成都人的「公」「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