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這項運動是有名的童子功,最小七八歲左右就要開始接受訓練,這個年紀的孩子且不說參加節目知不知道什麼樣才叫"踢得好",即使是十七八歲的少年天才一個重傷就廢掉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按照日本隊目前的水平,中國隊想達到至少需要100萬左右的註冊球員,這麼龐大的數量依靠選秀節目是不可能實現的,很多選秀節目三名以後的選手幾乎都沒人知道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既然是一個節目,必定就要注重節目效果和收視率,這樣勢必會導致節目最終從選拔演變為作秀,選出來的都是臉好看的、"真性情"的、會演戲的、鏡頭感好的(比如被換下時知道要哭),球技反倒成了次要的。
fifa把足球發展成了比建房子還賺錢的遊戲,從賽事到球員到博彩到外場,和造影視明星一樣的製造明星球員和明星球隊來賺錢,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公民消費得起(既有時間也有能力),現在的中國剛剛脫離溫飽線,最重要的還是修路,修房子,造火車,造飛機,造高精尖電子產品。記得之前桌球的這個節目,專門用高速攝像機還原民間高手和退役國手在發球時,球每秒鐘旋轉次數,差異之大令人震驚。三倍的差距啊,瞬間想起來那句話"不要用你的愛好挑戰別人的飯碗",跟退役國手之間差距都那麼大,別說現役國手了。
你如果會控制節奏,直白點說就是找空休息,再加上一定的鍛鍊,30分鐘沒有問題,但是打強隊不行,打強隊其實大家技戰術互相抵消,就只能打體能消耗了。不過我還是認為,體能鍛鍊當然是非常基礎非常重要,場上合理的偷偷默默的找機會休息,也就是所謂的合理分配體能,才是真正的體能技術。
體能分配也是技術,而不是單純的加強鍛鍊。其實足球不是馬拉松或者百米跑那樣的比賽,而是有點像獵豹捕獵或者獅群圍獵,合理的戰術是可以讓自己的優勢保持或者劣勢被彌補的。中國足球土壤根本不行,球員收入不是太高而是太少,願意花錢看球的真沒多少,十幾億人口就養得起兩個聯賽。後面的球隊都沒有球迷去支持了,真要能有歐洲的足球氛圍,每個百萬人口的地級市都能提供足夠的球迷養活一支當地球隊的綽綽有餘。
職業球員都是從小就培養的,每天訓練量在那放著呢,汗水可不是白流的。如果單打還好說,有些天賦好的確實能和職業的拼拼,但是在賽場上還是職業為主,無論是團隊配合還是意識都是職業球員比較強。舉個例子,一個城市的業餘聯賽冠軍,遇上有四個職業球員帶領的業餘隊,那肯定是這個純業餘隊會輸,當然也不排除意外。足球只有有錢人家的小孩才能有時間和金錢去玩,只有他們才能養的起足球教練和場地,教練才能用這些錢去發掘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