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大學黨委書記 徐東升
「傳承信仰需要我們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實踐證明,你們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9月23日上午,校黨委書記徐東升在開學典禮上為全校8244名2020級新生上了開學第一堂思政理論課,現全文轉載如下:
同學們,2020年的這場戰「疫」,在中華民族史冊、人類發展史冊上寫下悲壯雄渾的篇章,也給同學們的人生增添了一個新的坐標原點。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攬全局、果斷決策,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全國人民風雨同舟、眾志成城,構築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廣大醫務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徵,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捨生忘死挽救生命……從平地驚雷到山川肅靜,從八方馳援到同向同行,從曙光乍現到山河無恙,一個個畫面,一幕幕場景,鐫刻著一個民族的風雨無阻,烙印著一段歲月的盪氣迴腸。在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我們中國共產黨向全世界展現了「視民如傷」的熾熱情懷,展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堅守,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正在備戰高考和研考的你們,同樣也經受了疫情防控的「大考」。你們同樣靠自己的頑強毅力和執著拼搏,克服了我國高考制度改革40多年來從未遇到的困難,交出了高考和「疫考」雙份合格答卷。實踐證明,你們同樣是好樣的,同樣有著堪當大任的潛質!
今年恰逢魯東大學建校90周年,明年我們將迎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九秩風雨,薪火相傳,魯東大學始終同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進步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孕育形成了厚重的革命傳統、愛國傳統、紅色基因,為每個魯大人築牢青春信仰提供了充足的思想養料和精神動力。傳承信仰需要我們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在此,我向同學們提三點希望,與大家共勉。
一是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築牢青春信仰,把個人冷暖、集體榮辱、國家安危融為一體。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偉大的抗疫精神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華和偉大實踐精神的升華。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可知可見可感的,它的味道是陳望道在忘我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誤食的墨汁,是甜的;它的溫度是長徵路上紅軍女戰士留給鄉親的「半條棉被」,是暖的;它的容貌是抗疫一線逆行者臉上口罩壓出的道道血痕,是美的……我校2009屆畢業生張廣秀,作為村官以高度的責任感紮根基層、奉獻人民,贏得了社區百姓的信賴,當無情的病魔襲來之時,她沒有怯懦和退縮,而是用生命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被譽為「最美大學生村官」,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覆信慰問與高度評價。希望你們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向革命先烈學習,向抗疫英雄學習,向張廣秀師姐學習,篤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主動把個人之夢融入「兩個一百年」新徵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滾滾大潮,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二是練就過硬本領,匯聚青春力量,不畏險阻勇攀科學高峰。當今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興起,創新特別是尖端領域的創新競爭日趨激烈。我們今天擁有了很多世界第一,但依然還有許多高科技領域比較落後、受制於人,失去了獨立自主,就無法自力更生,註定要「被動挨打」、被「卡脖子」。創新創業一直是魯大人的優秀傳統,是魯東大學最閃亮的一張名片,我校是「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前50強、「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前40強。今年剛畢業的我校交通學院2016級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卓越班36名同學,四年期間共發表學術論文17篇,獲批發明專利14項,榮獲創新創業大賽獎國家級29項、省部級84項,研究生考取率達到70%,被媒體稱為「學霸班」。同學們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學習是你們在大學的第一要務,是你們託起夢想、成就人生的奠基石。希望你們傳承「學霸班級」「學霸宿舍」的「馬扎精神」,珍惜稍縱即逝的學習時光,如饑似渴地學習,心無旁騖求知問學,在刻苦學習、勤奮鑽研中增強本領、錘鍊品性,在讀懂有字之書、領悟無字之書中提升能力、增長才幹。希望你們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敢於創新的雄心壯志,永葆創新創造的激情,把「卡脖子」技術作為攻堅克難清單,把目光投向田野鄉間、生產一線,在關乎國家戰略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勇於探索、不斷創新。
三是矢志艱苦奮鬥,擔當青春使命,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最是艱險顯擔當,最是奮鬥見精神。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後,我校張興曉教授第一時間請戰科研應急攻關,帶領團隊從大年初三開始,克服種種困難,連續18天吃住在實驗室,成功研發了快速檢測試劑盒並無償捐獻定點醫院,快速應用到了防控一線。我校重慶(巫山)煙臺博士工作站的34名博士教師,跨越千裡,常駐重慶,還綠水青山,造金山銀山,帶動2萬餘人穩定脫貧致富,助力巫山縣高質量整體脫貧「摘帽」,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同志對他們給予充分肯定。郭笑彤等20餘位女博士組成的創新服務團隊,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長期深入農村田間地頭,為鄉村振興、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播撒青春汗水,貢獻魯大智慧和力量,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民群眾的高度評價和熱情歡迎。今年9月1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將九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一箭九星」騰空而起、直衝雲霄、盛況空前,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獨立掌握海上航天發射技術的國家。我校參與該項目的滕瑤教授勇攀高峰、集智攻關,帶領「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團隊嚴謹治學、潛心研究,肩負起了多項科技創新重任,圓滿完成了發射海上平臺支持、長徵十一固體火箭設計與測控等各項任務。新時代,同學們既擁有建功立業的歷史際遇,也肩負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希望你們志存高遠、勇於擔當,紮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實際,勇於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國家建設的一線、項目攻關的前沿砥礪奉獻、錘鍊意志、增長才幹,讓理想信念在創新創業中升華,讓青春在不懈奮鬥中閃光。追夢之旅不可能一帆風順,平川高山、緩流險灘都是人生的風景,奮鬥始終是人生的底色。不管經歷何種艱難險阻,唯有激發奮鬥力量、揚起實幹風帆,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兢兢業業幹好每一項工作,才能創造無愧於青春和時代的業績。
同學們!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新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明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開啟「第二個百年」新徵程。逐夢新徵程,青春再出發。當我們迎接你們跨入校門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了你們青春的活力和為民族復興而發奮努力的決心。當我們站在「看我乘風破浪、多認真的亮相」新生照片牆面前,看到你們那一張張陽光燦爛、青春靚麗的面龐……我們有理由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夠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珍惜在魯大的大好時光,發奮努力,天天向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最後我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院士送給廣大青年學生的三句話分享給同學們,與大家共勉:我們的同學們不但要有要求,更應該有追求;不但要有志氣,還要爭氣;不但要有熱情,更重要是要有激情!
(鳳觀煙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