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與南詔之戰,彰顯唐朝兩個突出問題,成為安史之亂的前奏

2020-12-14 騰訊網

沒有被強大的突厥和吐蕃打倒,反倒敗給了不起眼的南詔。這事說起來容易讓人笑話,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天寶十三載,大唐帝國打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窩囊的仗,這一仗發生在大唐和南詔之間,兩軍的主帥分別是劍南節度後李宓和南詔王閣邏鳳。

南詔是雲南的一個小國。唐朝時,西南地區本來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國家,號稱六詔,其中南詔是實力最強的一個。由於它緊鄰吐蕃,在唐蕃交鋒的歲月中,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唐朝和吐蕃爭相拉攏的對象。最終大唐勝出,成功拉攏了南詔,而南詔也在大唐的支持下一舉消滅其他幾個小國,統一了洱海地區。

南詔的強大,讓吐蕃在進攻唐朝時有了後顧之憂。這樣,在西南地區,大唐、吐蕃和南詔形成三方平衡勢力。可是,隨著南詔勢力的逐漸強大,平衡卻出現裂痕,南詔與唐朝出現戰爭。

現存於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詔太和城遺址內,有一座南詔德化碑,碑上記載的南詔與大唐的戰爭原因共6條:

吐蕃是漢積仇,遂與陰謀,擬共滅我。一也。誠節王之庶弟,以其不忠不孝,貶在長沙。而彼奏歸,擬令間我。二也。崇道蔑盟構逆,罪合誅夷,而卻收錄與宿,欲令讎我。三也。應與我惡者,並授官榮,與我好者,鹹遭抑屈,務在下我。四也。築城收質,繕甲練兵,密欲襲我。五也。重科白直,倍稅軍糧,徵求無度,務欲蔽我。六也。

我們逐條分析德化碑中記載的原因,從中了解南詔和唐朝的那段歷史糾紛。

第一條,唐朝打算聯合吐蕃共同消滅南詔。這裡應該是莫須有,如果真的想滅了南詔,根本不需要大唐和吐蕃聯合。這一條理由證明,南詔王很清楚自己在西南的位置,三足鼎立,任何一方出現問題,平衡都會被打破。

第二條,南詔王的庶弟誠節,被國王流放到大唐的長河,但云南別駕張虔陀卻上奏朝廷,讓誠節回南詔,這在閣羅鳳看來是離間計,意圖引起南詔內部矛盾。

第三條,南詔統一洱海後,又發動了對周邊的蠶食和吞併,這讓大唐有了危機感。當初支持他統一是為了對付吐蕃,如今場面眼看要失控。因此,大唐在對被南詔打敗的周邊少數民族,採取了收容和照顧的措施,這讓南詔很不滿,認為是和自己過意不去。

第四條則是南詔赤裸裸的表達不滿。凡是和我關係不好的,你老人家都給他榮華富貴,凡是和我關係好的都受到打壓,這明顯是打擊我,排斥我,我是你大唐扶持起來的,但也不能這樣對我吧。

第五條說的是大唐的防範。面對日益強盛的南詔,唐朝不得不採取防範措施,築城立寨,以防萬一。但是在南詔家門口駐防,這不是把刀架在南詔脖子上嗎?對方當然不願意,因此當他強大到不能忍受的時候,戰爭不可避免。

第六條從徵稅上說。南詔認為自己負擔過重,認為唐朝此舉的目的是壓制自己,以防自己變得強大。

六條原因,從外部到內部,從邊防到稅務都有所涉及。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南詔對這次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

南昌與大唐的衝突開始於天寶九載。這一年,南詔王閣羅鳳按照慣例去拜見雲南太守張虔陀。沒想到,張虔陀不但向南詔王索要財物,還侮辱王后。閣羅鳳上表控訴,朝廷卻沒有任何處置。閣羅鳳氣憤不過,發兵反抗,殺了張虔陀。

《舊唐書張虔陀傳》記載:

舊事

,南詔常與其妻子謁見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徵求,閣羅鳳多不應,虔陀遣人罵辱之,仍密奏其罪惡。閣羅鳳忿怨,因發兵反攻,圍虔陀,殺之,時天寶九年也。

從此,南詔和大唐的摩擦正式拉開序幕。

天寶十載,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八萬兵馬攻打閣羅鳳,閣羅鳳聯合吐蕃,唐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資治通鑑唐紀32》)這一戰,把南詔逼向吐蕃,三足鼎立局面徹底打破。

天寶十三載,急於表現的楊國忠又一次打南詔的主意,讓劍南留後李宓帶七萬人再次攻打南詔。楊國忠想通過邊疆的戰功證明自己,可惜這一戰敗得一塌糊塗。閣羅鳳把李宓的大軍引到大和城外,然後閉門不出。李宓長途作戰,後方供應很快出現問題,加上士兵們水土不服,直接損耗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兵力。考慮再三,李宓決定撤軍。閣羅鳳則趁機出兵,結果李宓被俘,唐軍全軍覆沒。

在西南,大唐先後損失了20萬軍隊,但楊國忠卻頻頻在唐玄宗面前報捷。而整個朝廷居然沒人敢反駁,沒人敢把真相告訴唐玄宗,這是李林甫主政19年留下的後遺症,也是唐玄宗把朝政交給宰相的後果。

唐玄宗對此竟然毫無覺察,他又一次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

唐玄宗眼裡的大唐一片繁華,一片祥和。殊不知,繁華之下已是危機四伏。

倒是高力士看得清楚,他告訴唐玄宗,「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得謂無憂也!」

雲南慘敗,邊將擁兵,這兩個當時最大的問題,高力士終於向唐玄宗明確提出來。可惜,唐玄宗還沒有好好想對策。或許,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唐玄宗老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於解決不了的問題他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可是,歷史的車輪不會迴避,所有的問題集中到一起,終於匯集成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

相關焦點

  • 作為讓唐朝頭疼的南詔國,為何一夜之間徹底滅亡?
    作為南詔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皮邏閣既有堅持追隨唐朝的遠見卓識,也有實實在在的治國才能,在他的帶領下,蒙舍詔戰勝了其它五國,成為了洱海地區最強大的政權。開元二十六年(738)玄宗同意了皮邏閣合六詔為一的請求,南詔正式立國。皮邏閣去世後,其養子閣羅鳳成功奪得了王位。
  • 這個小國靠唐朝崛起,卻給了唐朝致命一擊,將大唐王朝推向滅亡
    不過,南詔有自己的發展模式,自古以來,小國置身於大國之間就是極其危險的,而南詔就是這樣的情況——它西北方是吐蕃,東邊是唐朝,可謂是和當時世界上璻難對付的兩個「帶頭大哥」親密接觸。正是由於這樣的地緣特徵,使得南詔在對外策略上特別的用心,它採用了小國一向喜歡採用的「事大」策略。
  • 唐朝與南詔戰爭頻頻,為何宋朝和大理卻能相安無事?
    南詔時期,儘管從文明發展程度上說,雲南遠不及中原地區發達,但當地民風剽悍,尚武之風卻遠勝唐朝。    及至開元天寶年間,大唐國力達到鼎盛,四處徵戰的唐軍更是把疆土拓展到了遙遠的西域,然而在面對南詔這樣一個西南蠻夷小邦時,鮮有敗績的唐軍卻接連兩次大敗而歸,兩戰之下共計折損精銳十三萬人。
  • 唐朝一個河南人霸氣十足,上打皇帝下打百官,子孫當140多年宰相
    安史之亂,被認為是唐朝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也是唐朝走向衰敗的標誌。一度強盛的唐朝,為什麼會在安史之亂時戰敗如山?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唐朝也不是一夜之間無緣無故變得虛弱不堪。唐朝曾與南方小國進行過一次安史之亂,正是這次安史之亂,使唐朝的傷兵敗退,實力嚴重受損,幾乎完全掏空了唐朝的軍力,因此在緊跟其後的安史之亂中,唐朝的軍隊表現得非常糟糕。那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天寶戰爭」,對戰雙方是唐朝和南詔兩個西南小國。
  • 如果大唐天寶年間沒發生安史之亂,接下來唐朝可能有哪些軍事行動?
    由於唐朝當時精銳部隊都在西北、東北,討伐南詔的並非唐朝精兵,所以南徵唐軍作戰頻頻失利。戰後,南詔歸順吐蕃。天寶十年(751年),唐將鮮于仲通率兵8萬出戎、巂州,進攻南詔,被南詔擊敗,唐兵死亡6萬人。天寶十三年(754年),大唐侍御史、俞南留後李宓率領7萬唐軍再次進攻南詔,又遭失利,7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 唐朝的疆域面積有多大?首次把蒙古高原納入了版圖
    另外,唐朝的勢力範圍也擴大到了最大,包括契丹、奚族、新羅、西突厥五咄陸部和五弩失畢部、吐火羅、大小勃律、昭武九姓等。唐朝冊封該地區的首領的都督和都護,但是並沒有實際控制。另外,在武則天時期,2,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的收縮683年,唐高宗去世,唐朝的實際權力就掌握在武則天的手中。武則天之後,又是唐玄宗掌權。兩個皇帝一共控制全國長達70多年。
  • 平定「安史之亂」的兩個唐朝著名將領分別是誰?
    在歷史學者看來,安史之亂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到了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範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範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說到平定安史之亂的唐朝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郭子儀。
  • 「伊斯蘭秩序」與「華夷秩序」——唐朝中國與阿拔斯王朝的地區秩序關係分析
    而且,中國擁有更為集中的官僚機構,對外省的控制更為嚴密,儘管唐朝也有藩鎮引發的問題。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的社會凝聚力要超過阿拉伯帝國。  唐朝也以對外開放而著稱,突出表現在民族的融合上。其皇室起源於西北的甘肅,據說有突厥血統。王朝制定了不同政策來處理內附人問題,後者是獲準遷居內地的邊境民族,其中一些人擔任了政府高官,如安祿山父母據說即為「雜胡」。
  • 恆羅斯之戰——唐朝失去控制中亞機會的一次戰役
    縱橫東亞百餘年的唐朝鐵軍,在浴血的殘陽裡,最後一次展現它的雄姿。此戰以唐帝國的失敗而告終,整個中亞的歷史進程被徹底改變。唐朝在西域的輝煌隨風消逝,華夏文明黯然隱退,阿拉伯帝國完全控制了中亞,中亞開始整體伊斯蘭化的過程。相反,阿拉伯人俘獲了會造紙術的中國士兵,造紙術由此傳入阿拉伯,並進一步流入歐洲,西方文明因此獲得了迅速發展。
  • 唐朝最後的名將:領兵五千破敵十餘萬,卻被史官罵為叛臣
    唐朝前中期,名將輩出,後期雖然國勢衰微,但依然出現了一些名將,比如說最後一位名將高駢。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高駢放縱黃巢北上,也不率軍勤王,還斷絕唐朝的賦稅,妄圖割據一方,死後被歐陽修列入「叛臣傳」,怎麼就成為唐朝最後的名將了呢?其實,這裡面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重新審思!
  • 通過地圖看唐朝版圖變遷:一個龐大帝國,最後走向瓦解!
    唐高宗在位時期,唐朝疆域達到了頂峰。公元650年,車鼻可汗(後東突厥)被剷除;公元657年,蘇定方剿滅西突厥,其地成為安西都護府轄區;公元660年,契丹、奚歸附唐朝,朝鮮半島的百濟也被唐朝所滅;公元663年,新羅降唐,唐朝在此地設置雞林州,同年吐谷渾為吐蕃吞併;公元668年,唐朝大軍攻滅高句麗。這時唐朝疆域達到最大,為1237萬平方公裡。但這一疆域維持的並不長久,漠北地區幾年後就脫離了唐朝的統治。
  • 歷史上雲南一帶的南詔小國,為何敢進攻大唐帝國?
    在大理國之前還有兩個,分別是南詔國與大長和國。 當時的唐朝對西南地區的控制力還是很強的,皮邏閣顯然不敢與唐朝作對。怎麼辦?皮邏閣的辦法其實很簡單——花錢。皮邏閣出重金收買了唐朝的劍南西川節度使王昱,請王昱替自己向唐玄宗說情,讓南詔合併其他五詔。唐玄宗最終同意了皮邏閣的請求,南詔趁勢合併了其他五詔。 實力增加後,皮邏閣開始進攻吐蕃,把吐蕃打得暈頭轉向。
  • 漢朝盛世比唐朝持續時間更長,為何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從盛世持續的時間長短看,漢朝盛世持續的時間比唐朝更長。但是,今天的外國人卻把中國人稱為「唐人」,遍布在國外的中國人聚居區被稱為「唐人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兩個盛世帝國對外交往的特點找到答案。
  • 安南都護府作為唐朝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為何南詔國也想來爭?
    唐朝的安南都護府做為唐朝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南部邊疆地區的主要機構,屬嶺南道。唐高宗調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為嶺南五管之一。所以安南本來就是屬於大唐的地盤。土人怨怒,引導南詔兵,騷擾安南境。懿宗鹹通元年(公元860年),安南土人又引南詔兵合三萬人,攻破交趾。鹹通四年,南詔再度攻破交趾,殺掠十五萬人。下面我就說說南詔國以及與唐朝的恩怨。
  • 唐朝覆滅(公元860~884年)
    這意味著唐朝遇到了極為嚴重的問題。雖然起義軍很快被朝廷鎮壓,但這體現了南方人民對朝廷的不滿情緒。有一半的起義軍,數量超過3萬人,是忍受不了沉重的賦稅,被迫放棄土地的農民。他們只得變成土匪來維持生計。南方是朝廷收入的主要來源,「安史之亂」以後也一直效忠於朝廷,可現在唐朝失去了這一重要的支持。
  • 唐朝如何處理與四鄰複雜多變的關係
    這些政權相繼崛起,除了回鶻,其他轉而成為唐朝的主要對手。王貞平教授以「多極」作為研究唐朝複雜外交關係的分析工具,考察了唐與四鄰的關係。本文為該書的導論,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標題為編者所擬。但六大部落——六詔——中實力最弱的南詔卻選擇堅定不移地支持唐朝。南詔的忠心終於在712年為其帶來豐厚的回報,當年第四代南詔首領被唐廷封為「郡王」。他和他的繼承人在唐的默許和支持下吞併了其他部落,在735年建立了南詔國。但是,南詔和唐不久之後就反目成仇。南詔企圖向雲南東部擴張,而該地區已經部分處在唐廷的控制之下。激烈的戰事隨之而起。南詔君主害怕遭到唐朝的報復,遂在751年與吐蕃結盟。
  • 唐朝皇帝列表
    唐朝也是秦漢、隋朝以來,第一個不築長城的統一王朝。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高宗與武則天的勵精圖治、到玄宗李隆基「稻米流脂粟米白」的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唐朝在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
  • 怛羅斯城:東西帝國碰撞之地,唐朝打開西方市場的關鍵要塞
    但是相對於文化的傳播而言,怛羅斯城是唐朝絲綢之路重要的一個途徑地,唐朝的絲綢之路也促進了雙方文化的交流。怛羅斯城的地理位置優越,成為當時東西帝國碰撞之地怛羅斯城在唐朝歷史上是一片非常重要的疆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唐玄宗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迅速由盛及衰,並進入唐朝歷史上相對昏暗的時期,唐朝皇帝開始失去對全國的管理權。安史之亂共持續八年,雖然沒能動搖唐朝的根本,但因為唐朝沒有順勢解決存在的割據問題,唐朝開始長期存在藩鎮,直到最終滅亡。
  • 南詔:葬送20萬鼎盛唐軍的小霸王,如今東南亞各國爭相認祖歸宗
    ,唐玄宗在南守的國王皮邏閣扶植,並幫助唐南大門的看守之後,南朝滅亡了唐朝,統一了六國,成為雲南王但是,隨著南朝的滅亡國家日益強大,其與唐朝也逐漸產生了離心力另外,唐朝認為南詔是自己「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僱傭軍,因此唐朝邊境的官吏都欺侮南詔公元745年,雲南太守張虔連公然侮辱南朝滅亡閣羅鳳的妻子後來,只有張虔知道一個人想做惡徒告狀,閣羅鳳謀反閣羅鳳大怒,親自率兵攻打張虔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