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被強大的突厥和吐蕃打倒,反倒敗給了不起眼的南詔。這事說起來容易讓人笑話,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天寶十三載,大唐帝國打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窩囊的仗,這一仗發生在大唐和南詔之間,兩軍的主帥分別是劍南節度後李宓和南詔王閣邏鳳。
南詔是雲南的一個小國。唐朝時,西南地區本來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國家,號稱六詔,其中南詔是實力最強的一個。由於它緊鄰吐蕃,在唐蕃交鋒的歲月中,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唐朝和吐蕃爭相拉攏的對象。最終大唐勝出,成功拉攏了南詔,而南詔也在大唐的支持下一舉消滅其他幾個小國,統一了洱海地區。
南詔的強大,讓吐蕃在進攻唐朝時有了後顧之憂。這樣,在西南地區,大唐、吐蕃和南詔形成三方平衡勢力。可是,隨著南詔勢力的逐漸強大,平衡卻出現裂痕,南詔與唐朝出現戰爭。
現存於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詔太和城遺址內,有一座南詔德化碑,碑上記載的南詔與大唐的戰爭原因共6條:
吐蕃是漢積仇,遂與陰謀,擬共滅我。一也。誠節王之庶弟,以其不忠不孝,貶在長沙。而彼奏歸,擬令間我。二也。崇道蔑盟構逆,罪合誅夷,而卻收錄與宿,欲令讎我。三也。應與我惡者,並授官榮,與我好者,鹹遭抑屈,務在下我。四也。築城收質,繕甲練兵,密欲襲我。五也。重科白直,倍稅軍糧,徵求無度,務欲蔽我。六也。
我們逐條分析德化碑中記載的原因,從中了解南詔和唐朝的那段歷史糾紛。
第一條,唐朝打算聯合吐蕃共同消滅南詔。這裡應該是莫須有,如果真的想滅了南詔,根本不需要大唐和吐蕃聯合。這一條理由證明,南詔王很清楚自己在西南的位置,三足鼎立,任何一方出現問題,平衡都會被打破。
第二條,南詔王的庶弟誠節,被國王流放到大唐的長河,但云南別駕張虔陀卻上奏朝廷,讓誠節回南詔,這在閣羅鳳看來是離間計,意圖引起南詔內部矛盾。
第三條,南詔統一洱海後,又發動了對周邊的蠶食和吞併,這讓大唐有了危機感。當初支持他統一是為了對付吐蕃,如今場面眼看要失控。因此,大唐在對被南詔打敗的周邊少數民族,採取了收容和照顧的措施,這讓南詔很不滿,認為是和自己過意不去。
第四條則是南詔赤裸裸的表達不滿。凡是和我關係不好的,你老人家都給他榮華富貴,凡是和我關係好的都受到打壓,這明顯是打擊我,排斥我,我是你大唐扶持起來的,但也不能這樣對我吧。
第五條說的是大唐的防範。面對日益強盛的南詔,唐朝不得不採取防範措施,築城立寨,以防萬一。但是在南詔家門口駐防,這不是把刀架在南詔脖子上嗎?對方當然不願意,因此當他強大到不能忍受的時候,戰爭不可避免。
第六條從徵稅上說。南詔認為自己負擔過重,認為唐朝此舉的目的是壓制自己,以防自己變得強大。
六條原因,從外部到內部,從邊防到稅務都有所涉及。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南詔對這次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
南昌與大唐的衝突開始於天寶九載。這一年,南詔王閣羅鳳按照慣例去拜見雲南太守張虔陀。沒想到,張虔陀不但向南詔王索要財物,還侮辱王后。閣羅鳳上表控訴,朝廷卻沒有任何處置。閣羅鳳氣憤不過,發兵反抗,殺了張虔陀。
《舊唐書張虔陀傳》記載:
舊事
,南詔常與其妻子謁見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徵求,閣羅鳳多不應,虔陀遣人罵辱之,仍密奏其罪惡。閣羅鳳忿怨,因發兵反攻,圍虔陀,殺之,時天寶九年也。
從此,南詔和大唐的摩擦正式拉開序幕。
天寶十載,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八萬兵馬攻打閣羅鳳,閣羅鳳聯合吐蕃,唐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資治通鑑唐紀32》)這一戰,把南詔逼向吐蕃,三足鼎立局面徹底打破。
天寶十三載,急於表現的楊國忠又一次打南詔的主意,讓劍南留後李宓帶七萬人再次攻打南詔。楊國忠想通過邊疆的戰功證明自己,可惜這一戰敗得一塌糊塗。閣羅鳳把李宓的大軍引到大和城外,然後閉門不出。李宓長途作戰,後方供應很快出現問題,加上士兵們水土不服,直接損耗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兵力。考慮再三,李宓決定撤軍。閣羅鳳則趁機出兵,結果李宓被俘,唐軍全軍覆沒。
在西南,大唐先後損失了20萬軍隊,但楊國忠卻頻頻在唐玄宗面前報捷。而整個朝廷居然沒人敢反駁,沒人敢把真相告訴唐玄宗,這是李林甫主政19年留下的後遺症,也是唐玄宗把朝政交給宰相的後果。
唐玄宗對此竟然毫無覺察,他又一次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
唐玄宗眼裡的大唐一片繁華,一片祥和。殊不知,繁華之下已是危機四伏。
倒是高力士看得清楚,他告訴唐玄宗,「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得謂無憂也!」
雲南慘敗,邊將擁兵,這兩個當時最大的問題,高力士終於向唐玄宗明確提出來。可惜,唐玄宗還沒有好好想對策。或許,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唐玄宗老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於解決不了的問題他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可是,歷史的車輪不會迴避,所有的問題集中到一起,終於匯集成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