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03 17:49:12
不久前,福州提出,「十四五」期間,將通過「強省會」和「強門戶」,爭創國家中心城市。這也是福州多次在「兩會時間」向外釋放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聲音後,首次官方「蓋棺定論」。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劉豔美
福州 圖片來源:攝圖網
福州、廈門兩座城市的較量,蔓延到了「國家中心城市」的申報上。
不久前,福州提出,「十四五」期間,將通過「強省會」和「強門戶」,爭創國家中心城市。這也是福州多次在「兩會時間」向外釋放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聲音後,首次官方「蓋棺定論」。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福州對廈門的一次「勝利」。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長發指出,事實上,福州和廈門都有意爭取國家中心城市,兩座城市原本各有優劣,並沒有一方有絕對優勢,但福州有省會的定位,福建省上目前全力支持福州。
在外界看來,這也是福州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近幾年在福建召開的國際會議,從金磚五國領導人會晤、二十國集團(G20)財政和央行副手會議、到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投洽會),無不選址廈門。更不用說困擾福州已久,在有計劃單列市(廈門)的省份中,唯一一個非「副省級城市」省會的尷尬身份。
再次重啟「國家中心城市」話題的,不止福州。
僅最近一段時間內,就有杭州、寧波、昆明三座城市相繼加入「競爭」。其中,浙江發布《中共浙江省委關於制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唱好杭州、寧波「雙城記」,大力培育國家中心城市。
這難免讓人聯想到,國家中心城市已許久沒有「新成員」——第九個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獲批已有3年時間,而與外界猜測的「12~15個國家中心城市格局」還有一定距離。躍躍欲試的城市均在等待「靴子」落地。
「從上海到廣州之間相距1400多公裡,還缺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丁長發認為,「如果比照GDP,去年福建排在全國第8位,有機會新增一個國家中心城市。」
福州夜景 圖片來源:攝圖網
與廈門相比,已得到福建省支持的福州,對國家中心城市背後所代表的政策資源更為迫切。
丁長發認為,當城市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後,包括財政、土地、城市規劃等一系列政策也將有望跟進。更有甚者,福州渴望多年的副省級城市定位亦可能落地。
有媒體報導,1994 年 ,中央確定廈門等 16 市為副省級城市後,福建省也曾向中央上報《關於將福州市行政級別定為副省級市的申請報告》。此後,福建曾兩次再度向中央提出將福州升格為副省級城市,但三次均擱淺。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5年,獲批自貿區的福州,再次以省人大代表聯名的方式提交「關於福州市升格為副省部級城市的建議」。但據丁長發透露,此次嘗試最終仍以「難產」告終。
差距是福州長期孜孜以求的動力。此前有專家就指出,與大部分具備副省級城市身份的沿海開放型城市相比,福州「遺珠」之感格外強烈。特別是對比已有副省級城市身份的「兄弟城市」廈門,無論是政策資源、還是具體到幹部的身份待遇,均存在落差。
對於此次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福州也拿出前所未有的「大手筆」——不僅提出將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市建成區從現在的301平方公裡擴大1倍至600平方公裡,同期城區人口也將力爭達到500萬,推動跨入特大城市行列。
但曾錯失「副省級城市」的福州,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面前,是否有足夠的「籌碼」?
福州提出的思路是「強省會」和「強門戶」。但從眼下福建城市的發展格局來看,福州距離「領頭」位置似乎還有一定差距。
有人指出,福建省對於福州和廈門最初給予了同等支持。比如,「兩套程控電話,福州、廈門各一萬門;福州、廈門各建一個飛機場;兩個萬噸級港口碼頭,福州、廈門各一個」……
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廈門已將福州甩在身後。以門戶樞紐水平為例,在航空客運吞吐量上,廈門高崎機場2019年以2741萬排名全國第13位,而福州長樂機場僅以1476萬居於28位;在貨櫃航運量上,廈門港2019年完成1112.22萬標箱,排名全國第七,而福州港區僅達到353.9萬標箱。
廈門碼頭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有人將此總結為福建經濟地理格局的「南重北輕」——廈門、泉州等城市由於閩南文化相親,在「三來一補」政策下接受大量來自臺灣的合作;而即便是全國唯一一個靠海的省會城市,福州更親近內陸的文化特徵使其錯過了開放發展的浪潮。
在新的發展需求下,兩座城市愈加呈現出互相追趕的勢頭。
一個例子是,福州與廈門曾在「十二五」期間同被賦予「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定位,而到「十三五」規劃中,廈門再先福州一步獲得「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定位。
今年,在福建省提出「力爭設立福州空港綜合保稅區」多年後,福州出口加工區、福州保稅港區先後獲批整合優化為綜合保稅區。同年,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廈門海滄保稅港區兩個海關特殊監管區緊隨其後,亦完成向「綜保區」的升級。
在丁長發看來,儘管尚不及廈門,但福州亦有提升門戶功能的優勢——6縣7區的廣闊空間意味著其仍有大量帶動空間。
在「強省會」建設上,也能感受到福州的努力。
2019年,福州與廈門GDP分別為9392.3億元和5995.04億元,福州優勢明顯。但若比較人均GDP,福州則比廈門少了近20000元。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上,福州僅有38719元,更是遠不及廈門55870元。
在經濟質量比數量更重要的當下,設法推動產業升級成為兩市發展的共同目標。比如,在「數字福州」建設背景下,福州已連續三年召開「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並於今年提出打造「全國數字應用第一城」。而廈門去年轟轟烈烈引進「趣店」、聘請投資顧問的一系列動作,無不意在搭上網際網路「快車」。
但你來我往的互動,沒能從根本上打破福建兩市向上突破的「天花板」。
在丁長發看來,兩座城市的發展存在類似的「兩難」。一方面,兩座城市都是生活成本較高、配套相對不足的城市。他舉例說,廈門的房價一直高居不下,在全國範圍內一度能位列第四,福州的房價也能達到第十的水平。加之「福州缺好大學、廈門缺學位」的問題,導致兩市的人才吸引力進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新經濟產業「水花」不大,尚不完整的產業鏈難辭其咎。
有人分析廈門網際網路企業「折戟」時指出,由於相關產業缺失,使得少數企業難以在城市中建立起完整而成熟的商業鏈條,進而形成對其他企業的聚集效應。而少數企業也難以帶動一個良性的人才供應網絡,沒有持續的人才注入,也難以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模式。
丁長發提到一個具體的例子:同樣的2萬月薪,深圳企業可能比廈門更容易招到網際網路人才,因為深圳當地完整的產業鏈給了人才更多發展可能。
廈門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以福建省內唯一一所985大學廈門大學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為例。在2019屆畢業生中,僅22.5%留在廈門,10.5%留在福建其他城市,剩下的畢業生中,有20.8%前往廣東發展,前往江浙滬的也有21.6%。據其《就業質量報告》分析,該結構與畢業生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源結構有密切關係。
「縱向比較,福州和廈門已經有了進步,但和其他省份的城市,短板還是比較明顯。」丁長發說,「我們要擺正位置,北邊的長三角和南邊的珠三角,都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群,對福建人才、技術的虹吸效應都比較大。」
如何彌補差距,真正實現兩座城市的發展?
丁長發認為,最緊要的還是補足配套短板。「對於福州來說,還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丁長發說,「打破『玻璃門』『捲簾門』和『旋轉門』,然後再考慮如何發揮比較優勢,吸引全球閩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