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 吳璇 第127屆廣交會6月24日落下帷幕。作為首次網上廣交會,此次廣交會讓「線上辦展」的模式受到廣泛關注。線上辦展有哪些優勢?是否可以取代線下展會?在廣州市政府新聞辦2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不少會展界專業人士指出,線上廣交會將成為傳統會展業轉型升級的新契機,但線下展會的地位仍不可取代,線下和線上結合的「一展兩模式」將是未來的方向。
線上辦展有獨特優勢
針對全球疫情嚴峻的形勢,第127屆廣交會從實體展館遷移到網上,這是60多年來廣交會首次在網上舉辦。
「目前國內還沒有級別這麼高、規模這麼大的展會全部放在線上的先例,」 振威展覽股份董事常務副總裁鄧小輝指出,此舉將成為傳統會展業轉型升級的新契機。
「疫情之下,線上舉行展會已成行業風向,越來越多的展會將搬至網上。」鄧小輝認為,疫情加快會展的信息化、科技化發展,直接倒逼傳統會展創新改革,線上展覽成為傳統會展的有效補充。
鄧小輝說,線上展會是利用「網際網路+」思維,將多種呈現方式和VR技術運用到參展商的全景展示中,打破空間、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客戶雙方建立起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垂直接觸,長時間為雙方建立往來服務,更快捷深刻細緻地增進了解,提高貿易效率和機會。
世展和新展聯合展覽(廣州)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綦宜龍則指出,線上模式有它獨特的優勢,比如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隨時溝通交流。在這次疫情之下,這種優勢就尤為明顯。
「線上線下協同是一種創新,會展節賽演的融合也是一種創新。」廣州西碼展覽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郝軍認為,對於參展商、觀眾而言,最優價值的創新不止於手段和形式,更要在內容上實現創新,以真正的幫到展商和觀眾,讓參展成為最具性價比的營銷舞臺,讓觀展成為最有趣的生活方式。
傳統線下展會地位仍不可取代
線上辦展是否會取代線下模式?參與發布會的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傳統線下展會的地位仍舊不可取代。
鄧小輝指出,線上展覽投入成本巨大,比如平臺建設、3D建模、人才引進、影像拍攝、全息投影等信息化技術的投入,人臉識別技術、AI服務、VR技術、線上直播、短視頻等各種技術手段和新營銷方式運用,整體成本較傳統展會有大幅增加。
此外,他還指出,如何做大線上展覽的流量、如何進行有效的線上營銷推廣和觀眾引流、深入挖掘線上海量數據、持續性功能優化和後臺維護等問題,都是會展企業必須思考的運營模式和會展價值的重構。
漢諾瓦米蘭佰特展覽(廣州)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琳則表示,作為傳統的實體(線下)展覽會,現場可見、可觸碰、可體驗、可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優勢。「一場好的展覽,關鍵在於吸引多少採購商並促成訂單,從這個觀點出發,確實線上可以實現一部分,但線下展覽會更能實現。」
陳琳指出,工業類展會主要面對的是製造業,「網上見」並不能在短時間內取代「面對面」。而且,線上展需要「技術」、「觀念」、「產品屬性」多方面的配合。「但可以作為展會創新、延續、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式。我們更傾向於一展兩模式的發展,即以實體展會為基礎,線上展會為宣傳延續發展的方式。」
廣州佳美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永忠指出,線上展覽離不開線下實體展覽的支撐和哺育。因此,會展業關注和擁抱線上展覽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線上展覽仍未找到可以支撐其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仍必須依靠線下實體展覽的強大資金和資源的哺育。
「尤其是對於中小民營展覽公司,沒有廣交會這樣強大的資金後盾,只能量力擁抱,量力嘗試,找到一條適合的線上線下展覽融合發展之路。」廣州佳美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永忠說。
「經過這次廣交會線上展的實踐可以看出,線上線下融合辦展會是行業未來的大方向。」綦宜龍表示,線上模式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但是應用不易,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才能夠大大活化國內外的商務交流,有效帶動傳統產業擁抱線上發展,真正起到對產業和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專家:會展業重啟對於城市經濟復甦大有裨益
會展業將給疫後經濟的復甦帶來哪些利好?廣東會展組展企業協會會長、廣州大學教授劉松萍指出,雖然會展業本身產值並不是很大,但是會展業具有強大的帶動效應,能夠帶動是吃、住、行、遊、娛、購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會展業重啟對於城市經濟復甦絕對大有裨益。「據估算,在會展業發達城市,每1萬平方米展覽會可以吸引約1萬名展商和觀眾參與。」
劉松萍還指出,產業會展是產業振興的平臺,能夠促進信息技術交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尤其各行業的品牌展會,集聚了一個行業裡面最優質的信息、技術、人脈、渠道、產品等資源,其背後的價值是巨大的。」
她以德國為例:德國漢諾瓦工業博覽會、慕尼黑工程機械博覽會、杜塞道夫橡塑展、紐倫堡玩具展、科隆五金展等展會都是依託當地優勢產業發展起來的,反過來吸引全球資源集聚德國,促進德國製造業走向全球。
「會展業對相關產業具有大比例的聯動效應。」蔡景峰指出,重啟會展業,對實現「六穩六保」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會展業涉及服務、廣告、裝飾、安保、通信等諸多部門,還能推動其關聯產業如餐飲業、酒店業、零售業、文化業、交通業、旅遊業、環保業乃至保險業等行業的共同發展。」
蔡永忠說,廣州美博會每屆到會人數20多萬,加上招商會、論壇等大大小小几百場活動,估計到廣州的人數不會少於40萬。直接依賴美博會的包材、機械、原料、標籤、印刷等供應鏈企業達上萬家。「在目前發展階段,線下實體展覽對落實「保就業、穩就業,保產業鏈供應鏈,保市場主體」工作的促進作用似乎更加明顯、更加重要。」蔡永忠說。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