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委會表示,若疫情不能在5月下旬前得以控制,東京奧運會可能會取消。
對於延遲或換城市的提法,奧委會成員表示稱延後將和其他賽事重合,且因籌備時間短,其他城市難以替代。
對此,相信很多人都難以接受。
運動員們四年如一日的訓練,背後的艱辛只為在奧運會上的一刻呈現,然而這一切或將破滅。
是什麼一直支撐著奧運會的舉辦?
1829年,希臘宣布獨立,並以古代奧運會作為民族光榮象徵。
於是,先後在1859年、1870年、1875年、1889年舉辦了四屆奧運會。
這四屆奧運會為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打下了基礎。
1894年6月16日,,世界各國體育界領導人在巴黎舉行會議,並且通過了顧拜旦提出的復辦奧運會的提議,決定創建國際奧委會,奧運會每四年舉行一次。
1895年,顧拜旦好友迪東提出「更快、更高、更強」的格言。
隨後,在1913年國際奧委會正式定為奧林匹克格言並納入奧林匹克運動憲章。
這一格言激勵著世界各國運動員們刻苦訓練並在賽場上全力拼搏著。
人類自誕生以來,追求體能的不斷超越,適應環境、力抗自然一直是永恆的主題,奧林匹克運動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從古代奧運會起 ,運動員們一次次衝擊自己的身體能力極限,次次改寫新的世界紀錄,樂此不疲。
那時的獲獎者只有精神獎勵,冠軍會得到一個橄欖枝花環,是純粹的力量與美的體現。
到如今,現代奧運會仍是由這種不息精神支撐堅持著,並逐漸灌注更多永恆新鮮的生命力。
奧運選手們直面挑戰、勇於競爭 、不斷超越的進取精神與品質,強烈地感染著世人。
除了人文力量外,還有我們我們很少接觸到的科技力量。
誕生於19世紀末期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也是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的一項重要社會實踐。
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現代奧林匹克奧運會能夠迅速發展並壯大起來,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比如:
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辦的第25 屆夏奧運會上,首次使用了基於計算機技術的 「全能運動作業系統 」,將分散在各個賽場的電子計時器、光電測距儀和自動計分裝置等組織在一 起成為網絡系統。
1996年,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辦的第26屆夏奧會上,採用了網絡計算機系統下的比賽組織和信息查詢系統 。
2006年,在義大利都靈舉辦的第20屆冬奧會上,首次全面採用高清晰數位技術採集和傳輸電視信號。
2016年,在巴西 裡約熱內盧舉辦的第31屆夏奧會上,手機 APP被廣泛用於比賽轉播、賽事服務等領域 。
.....
在歷屆奧運會的籌辦當中,科學技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重要支撐保障作用。
回顧這一百多年來的奧運發展史,可以發現,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連。
奧運發展之路,是運動員向自身潛能極限的挑戰,是奧運精神的傳遞,某種程度上也是各國科學技術實力的競賽。
無論東京奧運會會不會如期進行,叮咚課堂都相信奧運精神永不滅,科技迭代也絕不止於此,人類雖然在災難面前如此渺小,但我們能做的,也決不至於此,叮咚課堂也將用自己的方式為線上教育獻一份力量,相信未來和平美好的世界還會回來,相信公平競爭、互相理解、友誼團結的奧運會還會一如既往呈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