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的大山裡,有很多的竹子散落生長在人們居住地的房前屋後,微風吹來,風聲沙鳴,竹影婆娑,頗有一片世外桃源的優美意境。
古語有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古人對竹子的喜愛程度,鄭板橋的瘦竹,把那一種文人風骨刻畫的淋漓極致,雅到極致。
不過,我倒是認為徽州大山的居民們不一定是有著這種看淡物質,注重精神的追求,他們喜愛竹子,可能是竹子能更好的為生活服務吧!
徽州的竹子品種眾多,但由於地處山區,存在著一竹多名、同名別字的情況,據《徽州風採錄》統計,在徽州有著十幾種的竹子,例如毛竹、淡竹、苦竹、金竹、雷竹、箬竹、紫竹、綠皮黃筋竹、觀音竹……,這其中最多的可能就是毛竹、金竹、箬竹、苦竹和雷竹了。
其中毛竹和金竹可能是表親,因為金竹也被稱為淡毛竹,除了稍許的大小區分外,很難分辨;而雷竹和水竹几乎就是一模一樣的雙胞胎,所不同的只是看竹筍在雨前打雷時生長還是下雨時生長;箬竹最好辨認、竹小葉大的就是了,人們一般都是在端午前後和箬竹見面的,因為它就是最好的粽葉;苦竹就是竹界的怪胎,別的竹子的竹筍都是美味可口的美食,例如歙縣問政山的問政筍,透著一股子鮮,而這苦竹倒好,其筍如名,苦苦難以下咽,倒是對得起這個「苦」字。
對於徽州來說這竹子的作用可大了。
首先各縣各鄉的地名裡有「竹」的比比皆是,數數看:金竹嶺、金竹墶、金竹、金竹坑、金竹塢、毛竹源、苦竹塢……。恐怕數都數不過來,有時候一個鄉就有好幾個某竹某。
再者,竹筍是不可多得美味,巧的是,冬天和春天這兩個季節很多菜還沒有上市,人們不能只吃寡飯,菜還是要的。徽州人便背起背簍,帶上鋤頭,房前屋後的去竹林裡去轉上一趟,基本上幾天的菜就有了,配上醃製好的臘肉,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吃的美食呢?
而且,竹子本身就是一種不錯的材料,以前,農閒季節都會請個竹匠來家裡,挑選幾根老竹,做一些日用的農具和器具,把一些破了的竹製品重新修補。這時候便是孩子們最開心人時候,圍著竹匠,好說歹說的讓他們給自己做一件竹子玩具,竹蜻蜓、忽悠圈、小飛箭、有的要一把直尺,竹匠逢人便要誇上大半天,說這孩子將來有出息。
即便是竹子長得不直、不粗、不高,都有它的用處,圍個圍欄,搭個秧架,做根扁擔,哪怕是竹子爛掉了,把它曬乾,也是很好的引火材料,讓起灶點火變得更加簡單。
竹子是容易養活,對自然要求不苛刻,成材快,產量高,註定了在徽州山區能到處生根。竹子各有不同,但為徽州百姓服務的宗旨卻是一樣的,即便是怪怪的苦竹,也是用來做笛子的上好材料。
千百年來,徽州人物輩出,把新安文化、徽文化不斷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度,他們如同這青山之竹,不斷地奉獻自己的才華,返回鄉裡,提攜後輩,為家鄉儘自己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