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亮晨
最近有消息稱,足協準備推進中國各級別足球俱樂部改為「中性隊名」,什麼是「中性隊名」?為何要改名?會造成什麼影響?國際足壇又是如何做的?
「中性化」這次是硬性規定
趙亮晨(以下簡稱趙):足協推進球隊改中性隊名,現在進展如何,實行的機率大嗎?
林本劍(以下簡稱林):這次是硬性規定,俱樂部名稱中性化,將在2021賽季成為俱樂部中超準入必須達成的A標,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除了大連人俱樂部外,其餘的都不得不動起來。
北京國安希望保留隊伍名
趙:也就是說大家熟悉的廣州恆大、廣州富力,乃至歷史更悠久的上海申花、北京國安這些名稱,都將成為歷史?
林:據我了解,中超15支球隊都已經著手改名事宜了,雖然也有像北京國安這樣給足協寫申請要求保留隊名的,但實際上也在做兩手準備。
深圳佳兆業很早就叫「深圳足球俱樂部」了,只需把隊名改為中性即可。像恆大、上港這些聯賽「頭部隊伍」都已經選定了俱樂部和球隊新名字,其他球隊也會效仿。
學習「百年老店」,與國際接軌
趙:改中性名稱,你覺得會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林:去除俱樂部球隊的「企業化」隊名,改用中性名,使得俱樂部球隊的名稱無論是在哪個年代、哪家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情況下,都能傳承延續,這是參照歐洲足球的做法。
趙:職業球隊改中性名稱,也算是和國際接軌的舉措了。在歐洲足壇,絕大多數聯賽和俱樂部都是中性名稱,曼聯、利物浦、AC米蘭、拜仁,他們的贊助商一直在變,很多豪門的投資主體也換了甚至不止一茬,但它們的名稱始終如一。
林:這種做法確實有利於打造中國足球的「百年老店」。不受投資主體的變化而影響,能大大增強城市球迷的歸屬感。這些可能是目前看最積極的影響了。
趙:中國職業聯賽在1990年代初發端的時候,俱樂部名稱又所在地的地名和大股東的名稱組成,是一個非常順拐的邏輯。當時最重要的是吸引投資人來「吃螃蟹」,冠名無疑是最直接、也是當時足球環境下為數不多的紅利了。
林:相比起來,歐洲足壇發展歷史更細水長流,從一開始就較少這方面的考慮。
上海申花的隊名似乎本身就有中性意味
趙:所以在中超司空見慣的商業化的球隊名,到了歐洲足壇卻成了「異端」,比如德甲的萊比錫紅牛,一度還成了德甲公敵……
林:保持球隊名的中性和長期性,可以幫助增強球迷的歸屬感,以及和國際接軌,算是兩大利好。
中超球隊更名的特殊困境
趙:中國職業足球的發展路徑畢竟不同於歐洲足壇,這次改名一定也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林:是的。我覺得首要的問題是,那些老牌球隊將面臨巨大的無形資產的損失。自1994年職業化以來,中超已經有了一些「老字號」球隊,比如北京國安、上海申花、河南建業等。雖然這些球隊名稱也有企業名字,但對於中國球迷來講,這些名字都叫了已經快30年了,早已成為俱樂部的無形資產。
趙:尤其是,這些名稱已經不只是為作為投資方的企業的品牌服務的了,它們已經和球隊融為一體,成為球隊歷史文化的一部分。球迷在感情上很難接受這種變化。
林:另一方面,中性名稱在歐洲很普遍,是因為它們的職業聯賽早就有了多樣化的營收路徑,比如轉播分成、更穩定的球市,還有非常成熟的球隊文化周邊產品的製作與銷售模式。
廣州富力改成廣州南獅好像不錯
趙:確實,相比起來,中國職業足球的營收方式太過單一,即便中超已經號稱「世界第六大聯賽」了,可大部分球隊還是需要母公司輸血。
林:俱樂部球隊名稱目前仍是最大的廣告載體和最好的商業回報方式。中國本來就沒有一家足球俱樂部是盈利的,經營壓力都很大。足協一邊強制降薪,縮減俱樂部開支,目的為俱樂部減負,一邊卻斬斷了企業最大的商業回報途徑,似乎有點自相矛盾。
趙:我倒覺得不矛盾,足協限薪和推進中性名稱是一套組合拳,限薪的目的就是減少俱樂部營利的壓力,減少因為改成中性名稱造成的有形和無形資產的損失。
林:其實,中國足協現在有更緊迫的事要做,比如職業聯盟何時成立、國家隊如何確保衝擊12強賽成功、裁判水平如何提升等。
趙:希望足協能夠多頭並進吧!
廣州兩隊名字該怎麼改?
趙:你覺得廣州兩支球隊會怎樣改名呢?
林:據我了解,廣州恆大這次選了10個名字報給集團領導,最終選定了「廣州隊」,俱樂部由「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改名為「廣州足球俱樂部」,相關材料已經上報廣州市足協。
廣州恆大改名廣州隊,你覺得如何?
趙:確實,如果追溯歷史的話,廣州恆大本來也是繼承了廣州足球的衣缽。
林:市足協也認可,同意把「廣州隊」給恆大,現在還差工商註冊的通過。一旦通過,就可以上報中國足協,按流程等待批覆。
趙:廣州恆大改叫「廣州隊」,廣州富力豈不是要「退出群聊」了……富力球迷肯定會有不同意見。
林:廣州富力也許可以學學曼聯,叫「廣州聯隊」。當然,如果從匹配球隊的定位和風格來講,叫「廣州南派」或「廣州南獅」也不錯。
趙:南獅感覺不錯,除了中性,也比較有地域文化的特色。
林:是的,我擔心如果球隊都直接改成所在城市名,多少會有重返當年專業隊的感覺,有些無聊。相反,現在許多俱樂部的名字,都陪伴球迷度過了足夠長的時間,不僅有認知,而且有了感情。比如「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山東魯能」、「河南建業」等等。對於這些俱樂部的球迷來說,在2021年支持一個全新名字的俱樂部,大概率是件彆扭的事兒。
趙:看我們的近鄰日韓職業球隊,J聯賽球隊的名稱是中性的,但並不只是地名,還加入了不少和當地文化有關的詞彙;K聯賽倒是不乏企業冠名的球隊,很多球隊的前身都是大企業的足球隊,但在隊徽上都進行了一定的藝術化處理。
林:換句話說,「中性化」未必是必須的,「個性化」卻是必須的。
趙:嗯,改名只是手段,建立具有歸屬感的球隊和球迷文化才是目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具體的做法還是應該更柔性、更有變通才是。更何況,阻礙球迷文化發展的因素太多了,這個鍋,不應該全由球隊的企業化名稱來背,改名舉措本身也不應該反過來成為阻礙。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視覺中國
責編 | 徐揚揚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李思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