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鞋王隕落:曾經有女人路過的地方就有百麗 如今百麗賤賣了自己】東方財富網19日訊,4月18日,百麗國際(01880)發布停牌公告,停盤原因是鼎暉投資正與百麗高層研究潛在收購交易,具體公告最快可能於本周公布。據稱鼎暉投資牽頭57億美元進行收購,折合443.11億港幣,而百麗國際4月17日的總市值為444.48億港幣。百麗國際近年來雖然積極轉型,但仍然未能改變業績頹勢,此次折價出售,再次說明一代鞋王的隕落。
4月18日,百麗國際(01880)發布停牌公告,停盤原因是鼎暉投資正與百麗高層研究潛在收購交易,具體公告最快可能於本周公布。據稱鼎暉投資牽頭57億美元進行收購,折合443.11億港幣,而百麗國際4月17日的總市值為444.48億港幣。百麗國際近年來雖然積極轉型,但仍然未能改變業績頹勢,此次折價出售,再次說明一代鞋王的隕落。
△圖片來源:百麗國際官網
一代鞋王隕落轉型難改業績頹勢
早幾年在中國,女孩子逛街十有八九會買到百麗的鞋子,畢竟百麗國際旗下的品牌實在是太多,Belle、Staccato、Joy & Peace、Millies、JipiJapa、Mirabell、Tata、Teenmix、Senda、Basto、SKAP、:15MINS、Map by Belle等都是百麗的自有品牌。另外,百麗代理的鞋類品牌有Bata、CAT、Clarks、Hush Puppies、Mephisto、Merrell,代理的運動品牌有NIKE、Adidas、Puma等。女孩子們往往在商場試了一圈,最後發現買的還是百麗的產品。
△ 百麗鞋類自有品牌
作為女鞋品牌中的佼佼者,百麗搶佔先機,以多品牌戰略佔據中高端女鞋品牌最核心的渠道資源,並以高效的執行、運營力保證了先發優勢的不斷強化,曾連續12年位居中國女鞋銷售榜首位。2010 年,百麗佔中高端女鞋市場46%的份額,而居第二名的鴻國國際僅佔6.5%,差距十分明顯。
2007年,百麗國際上市,市值高達670億港幣,之後更是一度超過1500億市值。股價攀升的背後離不開業績的支持。百麗上市後藉助資本的力量,加速擴張,強勢入駐各大商場,百麗國際CEO盛百椒曾說,「凡是女人路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百麗的渠道優勢使公司毛利率一直走高。2006年,百麗營業收入為62億,淨利潤9億;而到了2011年,百麗的營收已經達到289億,淨利潤增長到42億。
然而,自2012年開始,公司淨利潤增長放緩至2%,瘋狂的開店模式也在2014年戛然而止。近年來,零售行業銷售慘澹,昔日鞋王也難擋業績頹勢。2015年,百麗國際淨利潤首次出現大幅下滑,這是上市九年以來首次利潤下滑。
之後公司雖積極轉型,但仍未能改變關店、業績下滑的頹勢。2016年6月到8月,百麗國際在內地淨減少了276家門店、平均每天關店達到3家。2017年3月19日,百麗國際發布去年四季度數據和2016年全年盈利預警報告,公司表示,因鞋類業務表現持續疲軟,預計第四季度淨利潤將大幅減少15%至25%,預計2016年淨利潤將大幅下滑。
風光不再百麗陷入困境的三大原因
百麗曾如此風光,如今業績陡轉直下。總體來看,百麗陷入困境主要是三大原因導致:消費者需求轉變、轉型電商失敗、市場供過於求。
1)消費者需求轉變
消費者需求轉變是百麗業績下滑最直接的原因,百麗國際CEO盛百椒也深深懂得這一點,他在公司2016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公司業績下滑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對品類需求出現很大改變,消費者開始重視性價比、便利及個性化。
百麗國際創立的90年代,百貨市場或街邊小店是消費者唯一的消費場景,市場中沒有強勢品牌。百麗國際憑藉渠道優勢迅速填補消費者需求,旗下各品牌的產品差異非常小,因此百麗的多品牌戰略其實更接近多渠道。
如今電子商務迅速發展,投資者可以接觸全球品牌,百麗的缺點在當前場景下暴露無遺。
在個性化上,百麗現有產品設計美感不夠,並且自主創新度比較低,一味模仿大牌的現象較為嚴重。作為一個時尚品牌,百麗國際的產品並不能很好吸引年輕女性的眼球,在同類產品中缺乏有力競爭。
2)轉型電商失敗
對於這一點,盛百椒也深有體會。他在業績發布會上指出,電商出現對集團造成巨大威脅,公司上市九年以來首次錄得利潤下滑,公司如果不轉型就會死掉,轉型則面臨巨大風險。
百麗的確一直在嘗試轉型,盛百椒很早以前就以壯士斷腕的姿態表示要轉型。2009年,百麗就創建了自己的電商平臺淘秀網。2010年,淘秀網銷售額達到了1000萬元。2011年,百麗成立優購網,並將淘秀網的資源合併到優購網中。然而,這兩個電商平臺都沒有做成功。
△ 優購網首頁
2016年中期業績記者會上,盛百椒發布轉型計劃表示,首先調整定價策略,打破以往「高標價、低折扣」的策略,用更實在的價格,改變線下消費者「等打折再消費」的習慣,使線上線下價格一體化。對線下鞋類店鋪做減法,將原先部分虧損的店鋪清理存貨的功能改由線上渠道取代。
然而,百麗轉型成效甚微,鞋類業務依舊未見好轉。截至2016年11月30日,百麗在國內共設有20630家零售店鋪,其中13145家為鞋類店鋪,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降12.4%。
3)市場供過於求
鞋企業績下滑的不僅只有百麗一家,達芙妮、星期六等女鞋集團同樣陷入發展瓶頸,2016年的業績皆表現欠佳。行業整體供過於求是百麗陷入困境的又一原因,百麗公司也表示,由於鞋類業務表現持續疲軟,導致業務虧損。
有信息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女鞋線下銷售商鋪增長了52%,但市場需求只增加了13%。供給的巨幅增加遠大於需求的增長,這對市場造成巨大影響。2014年以來,女鞋單價開始下滑,2015年下滑比例達到4.2%,市場供過於求的行業背景導致鞋類企業盈利能力下滑,一些店鋪開始關閉。
目前行業內普遍存在高庫存情況,線上線下渠道充斥大力促銷,市場競爭激烈,面對鞋類行業的頹勢,有專家表示,一個系列幾個款式賣一季度的時代已經過去。傳統鞋類企業轉型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企業自救成功的關鍵仍需要更多地從產品自身上下工夫。一味地謀求轉型,不如結合自身優勢與資源配備狀況去發展現有業務。
(責任編輯:D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