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 開百裡
水西彝族的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文化對貴州本土文化影響深遠,他們是黔西北的主人。例如,畢節的其它民族喪葬,都有丟買路錢的習俗,只有彝族不丟,因為他們是這塊土地的主人,不用花錢向其它人買路。水西土司統治黔西北約1500年,堪稱歷史奇蹟。
一、水西土司概述
水西土司是貴州宣慰司的俗稱,也是明朝貴州彝族土官管轄的行區之一。初隸四川,明朝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貴州建省改屬貴州。
水西彝族的遠祖源於古代西北氐、 羌族的一支。蜀漢時,居於閩(今雲南東川)的水西彝族遠祖火濟(或作濟火,又名妥阿則) 助諸葛亮南徵有功,受封為「羅甸王」。南梁太清三年(549),濟火閩支第二十世,由閩(今雲南東川)向東北擴展,據今水城、大方、黔西地帶,號盧鹿部。
宋皇祐年間號「羅氏鬼國」。元始設土司,治所在今貴陽市,以鴨池河劃分「水西」、「水東」分別治理。明設「貴州宣慰司(治今貴陽市)」,由安氏世襲宣慰使,宋氏世襲宣慰同知,兩宣慰各有分地。安氏轄境約當今貴州省西北部息烽、修文以西,普定以北,水城以東,大方以南地區。以其大部分在鴨池河以西,通稱水西。
崇禎三年(1630)因「奢安之亂」,削其水外(指鴨池河以東)六目之地設置衛所。水西土司治理,由「貴州宣慰使」改降為「水西宣慰使」,轄境遂以水西為限。清順治十五年(1658)水西宣慰使安坤歸順清朝,也稱水西宣慰使,康熙間以安聖祖絕嗣停襲。
二、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中原王朝以土治土的制度踐行,核心是選一個土官世襲治理當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土司制度在維護中央集權、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上是有積極意義的。
貴州在1413年建省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四大土司:面積最大的思州田氏土司,軍事力量最強的播州楊氏土司,勢力較弱的水東宋氏土司,延續時間最長的水西安氏土司。水西土司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建制最早,世襲最長,佔地最廣,影響最大的土司。在蜀漢後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建立,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水西土司才在改土歸流的浪潮中因為沒子嗣而被滅,延續了1474年,不得不說也是一個傳奇了。
水西土司能夠延續這麼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朝代更替時,審時度勢,主動歸附新政權,保持其統治權和政治利益。可見歷代水西君長,選邊站隊,非常準確,很有政治遠見。
三、土司治理模式
水西分為四十八目十三則溪(又稱為十三宗親),均可作為最高土司的候選人,其中四十二目十一則溪地處烏江中遊鴨池河以西地區,稱「水西」或「水內」,另外六目兩則溪位於鴨池河以東,稱「水東」或「水外」。
今貴陽市開陽縣宅吉鄉即為水東兩則溪之一。「則溪」是彝語,本為「倉庫所在之地」,後演變成政治、經濟區劃和軍事據點,由高級土司——宣慰使委派「穆魁」、「寫」分別掌管錢糧、軍事。史載水東兩則溪稱為「於的則溪」、「六慕則溪」。
據史料記載,水西彝族於屬漢建興三年(公元224年)進入貴州,逐漸強大後,成為了西南地區最強大的水西土司政權。其勢力在明代從烏江以西擴大到烏江以東,共分為十三則溪,又稱為十三宗親,其首領為慕魁。十三則溪又共下瞎四十八目,統治了今水城、納雍、大方、織金、黔西、金沙以及清鎮、修文和息峰的一部分。十三宗親(慕魁)各霸一方,都修建有巨大的糧倉,均有資格可以參加可以參與水西最高土司更替時期的競爭。
四、璀璨的水西文化
水西文化,是烏江鴨池河水以西而發展起來的文化,屬於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蜀漢至清初的1400多年間,今天畢節市所屬大部分均屬水西,包括貴陽、安順、六盤水的一部分,歸彝族世襲統治,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水西文明。豐富的彝學文典,彝語彝文彝族古籍,使水西成了中國彝文化研究中心。
這裡,深明大義的彝族首領濟火,為諸葛亮南徵獻糧開道,受封創建了部落之邦——羅甸王國;如今,殘留的都城和武侯祠遺址,任人憑弔。這裡,巾幗女傑奢香夫人,為國家統一、民族和睦,開九驛以通中原,聲震明王朝;如今,光潔的驛道石仍映著萬裡西行的艱辛。這裡,水西人擊碎了吳三桂搞民族分裂的圖謀;如今,硝煙遠逝,戰場猶存,令人平添許多感懷。
五、水西文化遺蹟
奢香博物館館藏和眾多水西文化遺蹟是解讀水西文化、研究土司制度的寶貴資料。至今仿佛還印證著那句名言:「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
漩渦
1.諸葛亮祭七星遺址
七星關山上七峰高聳、崖壁陡峭、古道盤桓,山下江流湍急,地勢極其險要。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平定南中,曾在關口築壇禡牙七星,在關上的楚敖山巔(七星關區楊家灣鎮今敖家包包)與濟火結盟,開民族團結之先河,至今已近一千八百年歷史。明清以後多次在此處建武侯祠,紀念諸葛亮功德。
2.奢香九驛
奢香九驛分別是:龍場驛、六廣驛、谷裡驛、水西驛、西溪驛(也叫奢香驛)、金雞驛、閣鴉驛、歸化驛和畢節驛。九驛走向大致與今天貴畢公路走向一致。600多年前,奢香夫人帶領水西人民踏勘修築的龍場九驛驛道線路竟然與如今的貴畢公路大部分路段不謀而合,見證了奢香夫人的智慧和膽略。
3.《濟火碑》又名《妥阿哲紀功碑》
現收藏於畢節市大方縣奢香博物館內,內容為蜀漢建興丙午年(蜀漢建興四年)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彝族部落首領濟火(又名妥阿哲》與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徵時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敖家包包會盟所立紀念碑或紀功碑。碑文敘述蜀漢時貴州省大方縣彝族首領濟火迎接諸葛亮進入貴州,並協助諸葛亮攻打孟獲有功,受封為羅甸國王之事。
4.《水西大渡河建石橋記》
彝文碑名直譯為《黃巖嘯霧罩河建橋碑》,又名《大渡河橋碑》《糯努溢抖匹》,刻立於明萬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在貴州省大方縣雞場鄉大興村和黔西縣錦星鄉紅旗村交界處的大渡河橋北,彝文、漢文碑記各一通,型制相同,高178cm,寬73cm 。現在,漢、彝兩通石碑均收藏陳列於奢香博物館之中。
5.奢香博物館
奢香博物館,位於大方縣城北0.5公裡處奢香陵園內的東南角,坐東向西,佔地1600平方米。1993年5月1日奠基並動工興建,歷時11個月,於1994年4月16日竣工落成,是西南地區第一個以民族歷史人物為名的博物館。奢香博物館展示的是聚居在貴州黔西北,以大方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古代水西彝族歷史文化的輝煌。奢香博物館內有6個陳列室,收藏了大量的彝文古籍, 博物館旁便是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墓。
6.慕俄格古城
貴州宣慰府建於蜀漢時期,原坐落於大方縣北郊螺螄塘畔的,時稱羅甸王府,到明代史始稱貴州宣慰府,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因戰爭毀於一旦。如今,氣勢輝煌的「一場八院九層」貴州宣慰府已恢復重建。工程佔地137畝,總建築面積7969.8平方米。大方縣被譽為「古彝聖地、奢香故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尤以古彝文化為盛,是羅甸王城慕俄格的所在地。彝文典籍《策尼勾則》記載:「茲諾勾凸兔,摩諾臥仇女,布諾大波排,阿買色代史,覺竹捨得烏」,意為「鶴為君,鵑為臣,鷹為師,民眾為鳥」。慕俄格,即是天子腳下的地方君王,後漸演變為城名。
7.奢香墓
在大方縣城北0.5公裡處雨龍山下烏龍坡頭的洗馬塘畔。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奢香病逝,年僅38歲。奢香墓,明王朝遺使到水西奢香故裡,參加祭奠葬禮,加諡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並賜以朝衣錦帛。墓葬按正三品的規矩結合彝俗的墓建風格營造。
8.織金八步水西萬人墳
康熙三年(1664),水西頭領安坤、皮熊率部反抗清廷。吳三桂奉命徵剿,屯糧於三岔河,調滇軍由畢節七星關攻入水西地帶,令提督李本深駐守六圭河。前鋒徵南總鎮劉文進、遊擊侯才深入至毗喇(今織金)猓龍汛(今八步以北一帶),被安坤、皮熊領導的水西軍圍困。劉文進兵困糧缺,向吳告急,請求派兵增援,乞將糧草速運六圭河南岸。慌亂中,告急文書誤將「六圭」寫成「六廣」,致使清軍援兵及糧草俱往修文六廣河,劉未得救援。六圭河南岸猓龍迅的清兵被水西軍圍困兩月之久,人困糧缺,水西軍大獲全勝,指日可待。誰知水西部隊滋生了驕傲情緒,加之內奸出賣,反被劉文進徵剿平服。戰爭結束,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渠,清朝統治者既不管陣亡將士,也不掩埋屍骨,附近百姓目不忍睹,遂以土掩埋。
參考文獻《大定府志》,部分資料來自網絡。
友情連結:
聖萊斯家居,屋中之櫃,有如體中之骨。聖萊斯家居定製,自主生產,品質保證,效率安裝。從生產到安裝,從材質到尺寸,從搭配到色彩,打造您心中的家居。您想,我們做,愛的訂製,竭力打造您的私享空間。主營,衣櫃,櫥櫃,鞋櫃,辦公家具等,如您有需求,將竭誠為您服務。
成品展示廳地址:畢節市七星關區碧陽一號,A2棟301。
聯繫人:張臣18798319989(微信同號)。
建築防水保溫,首選貴州固舍(公司總部畢節)。公司所經營的西牛皮牌CPS反應粘防水卷材是廣西南寧西牛皮公司在中國首創的防水產品,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卷材的通過西牛皮中隊安裝在混凝土上後,能夠滿粘不竄水,第二個特點是有良好的蠕變抗開裂的特性,也就是這個防水層能夠在應用過程中不隨著混凝土的開裂而開裂,保證防水的完整性。公司有專業施工隊伍,能做到不漏水的好防水。
公司地址:畢節中鼎華城售樓部二樓。
聯繫人:孫洪1858698666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