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獎導演講述:我為馬拉度納拍紀錄片-虎嗅網

2020-12-17 虎嗅APP


才剛剛60歲的傳奇球王馬拉度納意外逝世,遺體於一座出租屋中被發現。


消息震驚世界,全球痛悼。


曾獲奧斯卡獎的英國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為這位傳奇球星拍攝過一部備受好評的紀錄片《迭戈·馬拉度納》,於2019年在坎城電影節首映,豆瓣評分高達8.3。



恰巧,我的好朋友,畢業於愛丁堡大學的社會學博士、旅英作家崔瑩曾在去年參加謝菲爾德國際紀錄片節時,聆聽了導演卡帕迪爾的大師課。


卡帕迪爾曾被英國《金融時報》評價為「改造了紀錄片的導演」。


他在大師課上講述了諸多關於《馬拉度納》拍攝的幕後故事,比如他和馬拉度納的溝通、交往等等。如今讀來分外唏噓。


斯人已逝,謹以此文悼念這位傳奇球王。


紀錄片《馬拉度納》導演與馬拉度納


紀錄片《迭戈·馬拉度納》的導演是48歲的英國印度裔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他在紀錄片界大名鼎鼎。



因拍攝巴西傳奇賽車手埃爾頓·賽納的紀錄片《永遠的車神》,他一戰成名,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紀錄片獎。




緊接著,他執導的關於英國歌手艾米·懷恩豪斯的紀錄片《艾米》,又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紀錄片獎等多項大獎。




迄今,《艾米》和《永遠的車神》依然是英國票房最高的兩部紀錄片。


《馬拉度納》上映後照例好評如潮,IMDB7.7分,獲得了多項大獎提名,入圍坎城、BAFTA等。


去年謝菲爾德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期間,卡帕迪爾應邀開設「大師班」,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聽眾一起,聆聽了講座。


採訪馬拉度納費盡周折


拍人物記錄片,獲得信任最重要,何況,這個人是一身新聞的馬拉度納。一個天才的、傳奇的、又同時被吸毒私生子等各種負面新聞纏身、充滿了爭議的球星。



卡帕迪爾導演說,如果沒有馬拉度納本人的參與和配合,這部紀錄片不可能誕生。而說服馬拉度納,取得他的信任、配合,卻並不容易。


大概在2016年10月,在紀錄片項目啟動約半年後,導演帶隊去拜訪馬拉度納本人。


馬拉度納的家位於杜拜卓美亞棕櫚島上。導演覺得這趟拜訪應該可以拍出點料,大費周章地預定了studio,帶了攝像師、翻譯等一共7、8人前往。他們按約好的時間到達約定的地點,不想卻被告知:


「對不起,改明天吧!」


而到了第二天,他們又被告知:還要再等一天。


結果是,他們就這麼等了一天又一天,眼看著就要到返程日期。


杜拜的物價是眾所周知的昂貴,紀錄片的拍攝預算卻是有限的,他們不得不想別的辦法。


導演於是跟馬拉度納的助手拉關係,說就想見一下馬拉度納,和他打個招呼。


然後,助手終於幫助協調安排了一次會面。會面時間是,5分鐘。


那天,馬拉度納下樓,和卡帕迪爾導演握了個手,還說了句客氣話:我們一定會拍一部很棒的紀錄片。


然後,他就走了。


因為安排一次見面實在太費錢,卡帕迪爾不敢輕舉妄動了。他第二次再見到馬拉度納,已經是一年後。


他回憶說,「那個期間,我經常去那不勒斯、布宜諾斯艾利斯,找資料、做採訪。一年後,我才再次和團隊一起前往杜拜。這一次,我們見到了馬拉度納。」


然而,雖然是見上了面,和馬拉度納的交流卻十分費勁,因為馬拉度納喜歡說他自己的語言——他經常創造出一些詞彙,很多阿根廷人也聽不懂他究竟在說什麼。


「這次會面,我基本沒搞明白他到底在說什麼。他也不等翻譯的,誰也不等,就自個兒說一堆。」天才果然都不按常理出牌。


第二天,他們再次見面,這回還不錯,他們交流了一個半小時。導演嘗試問了一些相對好回答的問題,比如談他的家庭、母親、成長的環境等。只不過,馬拉度納能夠忍受的採訪時間,也只有一個半小時。


他又不耐煩了,採訪就此結束。


導演沒有放棄。第三次再拜訪馬拉度納,他抓住機會直接問了關於私生子的問題。


馬拉度納有點生氣,變得很情緒化。


馬拉度納說,大多數人都不會直接問他這樣的問題。


但導演沒有放棄。一個刻意迴避真相和爭議的紀錄片,是沒有價值的。


他執著地繼續追問,你能不能再回答一遍剛才的問題?因為我們好像並沒有得到你的答案。


馬拉度納最後回答說,這個問題有些複雜。


這次見面,卡帕迪爾對馬拉度納進行了大概2個小時的採訪。


在這次採訪中,馬拉度納提到了卡帕迪爾此前拍攝的紀錄片《永遠的車神》,他說自己很喜歡這部紀錄片。


卡帕迪亞最終還是贏得了馬拉度納的信任,但他的聲音斷斷續續。 


當然,一個人物紀錄片當然不能只有「主角」的一面之詞,原因不難猜想。


「有些時候,主人公並非是關於他自己的最好證人。」導演如是說。



充滿矛盾與衝突的馬拉度納


卡帕迪爾導演的前兩部人物紀錄片,都只用了主人公的姓或者名,而沒有使用全名,但馬拉度納這部紀錄片,特意使用了全名。


導演認為馬拉度納具有雙重個性。


一方面,他是一個甜蜜、脆弱的男人:迭戈。


另一方面,他也是全球億萬球迷心中的偶像,是人們在球場和大屏幕上看到的球王「馬拉度納」。


這部傳記片的一個重要核心,是呈現馬拉度納身上無處不在的矛盾性和衝突性。



《迭戈·馬拉度納》呈現的既是這位偉大足球隊員,從「迭戈」到「馬拉度納」的轉變過程,也是他如何成為「迭戈·馬拉度納」的生命之旅。


「觀眾看著名人物的紀錄片不像看結局未知的小說,在看紀錄片時,觀眾可能已經都知道塞納是一位去世的天才賽車手,艾米是一位經常有負面新聞曝出、但卻極有天賦的女歌手。而馬拉度納呢,大家都知道他是天才級足球隊員,但後來吸食古柯鹼,卻把事業搞砸了。 


觀眾帶著已知的結局去看紀錄片,看的是主人公的生命旅程。我們拍紀錄片,也是為了找出他們的生命旅程。


他們的經歷,他們的轉變,他們之前是誰,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們成為了後來的那個人?」 


卡帕迪爾說,這就是他想通過紀錄片捕捉和表達的。



500多小時未被披露的珍貴資料


《馬拉度納》一共搜集到500多個小時從未公布過的珍貴影像資料,素材來自馬拉度納童年的朋友、他的前經紀人豪爾赫·希特茲皮雷


希特茲皮雷最初拍這些影像資料時,也是為了做一部紀錄片,把馬拉度納推介到美國市場,但他的紀錄片沒做成,最後貢獻給了如今這部紀錄片。



這些珍貴影像資料從1981年開始拍攝記錄,包括了馬拉度納的諸多重要時刻,也有他的訓練場景、和朋友聚會的時光等片段。


在紀錄片的開頭,觀眾可以看到這樣的歷史性時刻:


一輛普通的掀背車在那不勒斯的街道上快速行駛,車裡正坐著馬拉度納。


那是1984年的夏天,23歲的馬拉度納正趕往聖保羅體育場籤約的路上。那一天,他以400萬美元加盟那不勒斯,創造了當時的轉會費世界紀錄。


緊隨其後的車裡探出攝像機,拍下了馬拉度納的車穿行於圍觀的騷動人群,現場到處是閃爍的警示燈。一切都在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之後,簡要介紹了馬拉度納的家庭背景,導演將重點放在了馬拉度納在那不勒斯隊的七年。馬拉度納當年以創紀錄轉會費加盟該隊後,被那不勒斯的球迷們視為「救世主」。



馬拉度納到來之前,那不勒斯隊從未贏過義大利甲級聯賽,馬拉度納的出現,給這個貧窮的城市帶去了可以記載史冊的榮譽和驕傲。


因為馬拉度納,那不勒斯隊贏了兩次義大利甲級聯賽,還贏了義大利杯、義大利超級盃。


休賽期件,天才球王馬拉度納又率領阿根廷國家隊,打敗英國隊,奪冠1986年世界盃。在這場比賽的第51分鐘,馬拉度納用左手打了一個後來被稱作「上帝之手」的進球。


英國《太陽報》用了「上帝之手」做今天的封面圖與標題


「上帝之手」在英國導致了長久、激烈的爭議,但也成就了足球史上至今仍被說道的「傳奇」。


馬拉度納製造的爭議和衝突,不止於此。1990年世界盃半決賽,阿根廷對戰義大利。彼時效力於阿根廷隊、對戰義大利隊的馬拉多拉,觸怒了他原先的粉絲。


比賽在那不勒斯的聖保羅體育場舉行,等於是義大利隊的主場,結果馬拉度納卻在賽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輕率聲稱:「那不勒斯人不是義大利人」,呼籲當地的鐵桿球迷們支持阿根廷隊。


最後,那不勒斯的少數球迷照著偶像的話這樣做了,他們連同馬拉度納一起,被稱為是那不勒斯的叛徒。


這場比賽之後,馬拉多拉在那不勒斯的形象大變,人們往他家中扔石頭,他的私生活也被曝光。


紀錄片援引了當年新聞報導的影像資料,「引出」了馬拉度納被指與義大利黑手黨集團成員交往,以及他拒絕承認私生子等往事。


紀錄片自然也不可能迴避馬拉度納吸食古柯鹼,成為重度癮君子的事實。



對於一個存在諸多爭議的傳奇人物而言,客觀呈現人物的兩面,保持儘可能中立的立場,是紀錄片拍攝者必須堅持的職業倫理。


導演坦承,做到這一點不容易。「畢竟,人們對馬拉度納的評價存在很多分歧。有人認為他是天使,也有人會認為他是魔鬼。」


如今,一代球王已逝。馬拉度納結束了他傳奇又充滿爭議的一生。


歷史前臺的看客們,會記住他的天才,記住他創作過的燦爛瞬間;至於那些爭議,馬拉度納自己,也未必希望人們美化他、粉飾他。




截圖為豆瓣網友評價《馬拉度納》記錄片


謹以此文紀念馬拉度納。


相關焦點

  • 馬拉度納的紀錄片獲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
    由阿西夫-卡帕迪亞執導的紀錄片《迭戈-馬拉度納》獲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成為本年度最佳紀錄片候選。圖片來源:Iu Sport網站這部由著名導演阿西夫-卡帕迪亞執導的《迭戈-馬拉度納》獲得了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紀錄片提名,最終獲獎名單將在2月2日公布。
  • 馬拉度納紀錄片,看這一部就夠了
    2019年英國出品的紀錄片《迭戈·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透過大量珍貴影像較真實地還原了馬拉度納的傳奇人生。在我眼裡,短時間內了解馬拉度納,看這一部紀錄片就夠了。英國紀錄片《迭戈·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2019年出品,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1,馬拉度納相關紀錄片
  • 拍出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辛普森:美國製造》,ESPN Films和導演...
    今年奧斯卡獲獎的最佳紀錄片是全長近8個小時的紀錄片《辛普森:美國製造》,講述了前橄欖球名人堂成員O.J.辛普森的殺妻案件前後的故事,同時,這也是一個了解美國種族、名人、媒體、刑事司法的文化窗口,被譽為「美國近年來關於階級、種族、性別最有力也最重要的紀錄片」。
  • 追敘《尋找小糖人》導演故事:手機拍出奧斯卡獎
    天才導演的生與死  ——追敘奧斯卡獲獎片《尋找小糖人》導演本德讓勞爾的故事  搜狐文化訊 201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小糖人》導演本德讓勞爾,5月中旬在瑞典去世,年僅36歲。「我也為我的生活奔走。」他笑著說,「我一直很天真,但你必須做些什麼。」  講故事的事  「手機拍出奧斯卡獎」  第一位「小糖人」找尋者,並非《尋找小糖人》導演本德讓勞爾,而是南非開普敦一家唱片店老闆和一位音樂記者。
  • 傳奇球王紀錄片「馬拉度納」亮相坎城
    那不勒斯期間的馬拉度納時光網坎城訊《馬拉度納》是一部關於這位足球運動員的傳記紀錄片,這部關於其並不完美一生的影片,日前在坎城電影節首映,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也與時光網聊了聊這位飽受爭議的阿根廷球王、世界盃得主。卡帕迪爾及其團隊使用了之前未曾曝光的錄像,來展現馬拉度納自1984年加入當時掙扎的義大利那不勒斯隊,直到離開的那段時間。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推薦的四部紀錄片
    在那些可以跨越故事片和紀錄片兩個領域的導演當中,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可以算作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敏銳的目光和閃光的智慧使他成為電影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 奧斯卡獎得主羅思:我為什麼要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故事
    新華社洛杉磯6月5日電(記者高山 朱莉亞·皮爾龐特)「我以前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知之甚少。不但是我,絕大多數西方人也都如此……這也正是我為什麼要拍這部影片的重要原因。」美國女導演瓦妮薩·羅思日前向新華社記者談起她執導的新片《女孩與影像》時滿懷感慨。
  • 點評2019奧斯卡獲獎名單:華裔導演拿獎,《黑豹》僅獲3個技術獎
    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這部紀錄片的口碑不錯,目前豆瓣評分9.1,講述的是一次堪為奇蹟的攀巖行動,很多影迷表示:這樣的故事應該拿來拍電影,拍成紀錄片有點可惜了!一部讓人緊張到手心出汗的紀錄片。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皮克斯出品,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這片技術完美,情感細膩,就是故事有點奇怪。不過好久沒看到華人的身影了,祝賀!最佳紀錄短片:《句尾》講述印度女性與姨媽的爭鬥之旅,句子的結尾僅僅是一句話的結束,而不應該是一個人教育的終結。
  • 《月光男孩》導演再拍新作品 講述黑人夫妻愛情
    《月光男孩》導演再拍新作品 講述黑人夫妻愛情 時間:2017.07.1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紀錄片導演王男栿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紀錄片導演王男栿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2020-10-09 1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金國威現場用中文表白:我們都很愛中國
    當晚,《徒手攀巖》製作團隊領取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後,團隊成員前往後臺新聞發布會廳回答記者提問。期間,一位中國記者首先祝賀並稱讚了整個團隊,尤其是導演金國威(Jimmy Chin),稱他們製作出了一部傑出的影片。隨後這位記者問道:「我很好奇的是,如果你們要在中國拍攝一部紀錄片的話,可能會是什麼題材呢?還有,對於中國的製片人你怎麼看?」
  • 《赤手登峰》華裔導演金國威勇奪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由華裔導演金國威和製片妻子柴瓦沙瑞莉夫妻檔執導、製作的紀錄片《赤手登峰》,勇奪第9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瓦沙瑞莉昨受訪時表示,得獎瞬間彷彿時間靜止、掉入四維空間,『沒有任何言語能描述當時感受,真的難以置信!』金國威則說當初沒抱期望,『有點像做夢,只不過是來真的!』
  • 麥克阿瑟天才獎新鮮出爐,紀錄片導演王男栿榜上有名
    麥克阿瑟天才獎旨在表彰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創造性人才,每年評選各領域20名至25名傑出人士,並在5年中給每人提供總額62.5萬美元的獎金,讓他們能更自由地繼續探索。2020年麥克阿瑟天才獎,有21位各行業研究者及學者入選,其中,美籍華裔紀錄片導演王男栿是唯一一位華人面孔。圖片:John D.
  • 2020奧斯卡紀錄片公布!導演致謝為武漢疫情捐款1億元
    剛才,奧斯卡2020年最佳紀錄片獎得主是此前頗受歡迎的「美國工廠」!提到這部電影,真的是一個大驚喜。首先呢,這部紀錄片是基於美國工廠的文化衝突。為什麼工廠會有文化衝突?原來,這家工廠的老闆是曹德旺,一位來自中國的隱形富豪。
  • 柏林電影節比奧斯卡更愛女導演
    剛剛開幕的第70屆柏林電影節便試圖用事實推翻這個行業潛規則:競逐金熊獎的主競賽單元18席作品中,有5席給了6位女導演的作品,雖然數量仍不及男導演作品,但已經給了「重男輕女」的電影圈一拳重擊。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的《日子》是唯一入選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這部拍了四年都沒劇本的電影入選,再一次證明了柏林電影節在選片上區分於奧斯卡和其他兩大歐洲電影節的獨特標準。
  • 美奧斯卡得主導演將在俄核電站內拍電影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別洛亞爾斯基核電站新聞部門向衛星通訊社表示,美國導演、編劇、製片人,三項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奧利弗•斯通將在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該核電站拍攝電影。新聞部門稱,「他和拍攝組將全天呆在核電站內。我們不了解任何該項目的細節。
  • 手機拍紀錄片拿了奧斯卡 教你手機+APP拍微電影
    瑞典導演馬利克·本德讓勞爾 (Malik Bendjelloul)的作品《尋找小糖人(Searching for Sugar Man)》成功摘得本年度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奧獎紀錄片10%的內容是用手機拍攝的   全長86分鐘的紀錄片《尋找小糖人》,講述的是美國民謠歌手羅德裡格斯( Rodriguez)的故事。在接受外國媒體採訪時,本德讓勞爾說,自己原本使用的是8毫米膠片拍攝,但那很貴,很快製作費就花光了。
  • 有望角逐 2021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十位女導演
    2021 奧斯卡最佳導演入圍名單將於 3 月 15 日出爐,如果依舊出現全男性導演陣容,這樣的結果確實毫無道理可言。從雷吉娜•金 (Regina King) 到索菲亞•科波拉 (Sofia Coppola),多位傑出女導演皆有資格角逐該獎項如果風頭正勁的雷吉娜·金 (Regina King) 和趙婷獲得  2021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她們將創造歷史,成為入圍該獎項的有色人種女性。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名單新鮮出爐!
    毫無疑問,在這個頒獎季裡,最引人矚目的肯定還是奧斯卡金像獎。 據悉,今年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將定於2020年2月9日在加州洛杉磯好萊塢的杜比劇院舉行,屆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將頒發出共計24個類別的學院獎。
  • 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申報在即 「衝奧片」都有哪些
    但該片也出人意料地落選了代表印度「衝奧」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講述脫韁水牛衝入小村莊造成災難的動作片《野牛》(Jallikattu)。  倒是獲得新銳演員獎的《太陽之子》(Sun Children),獲得了代表伊朗「衝奧」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