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剛60歲的傳奇球王馬拉度納意外逝世,遺體於一座出租屋中被發現。
消息震驚世界,全球痛悼。
曾獲奧斯卡獎的英國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為這位傳奇球星拍攝過一部備受好評的紀錄片《迭戈·馬拉度納》,於2019年在坎城電影節首映,豆瓣評分高達8.3。
恰巧,我的好朋友,畢業於愛丁堡大學的社會學博士、旅英作家崔瑩曾在去年參加謝菲爾德國際紀錄片節時,聆聽了導演卡帕迪爾的大師課。
卡帕迪爾曾被英國《金融時報》評價為「改造了紀錄片的導演」。
他在大師課上講述了諸多關於《馬拉度納》拍攝的幕後故事,比如他和馬拉度納的溝通、交往等等。如今讀來分外唏噓。
斯人已逝,謹以此文悼念這位傳奇球王。
紀錄片《馬拉度納》導演與馬拉度納
紀錄片《迭戈·馬拉度納》的導演是48歲的英國印度裔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他在紀錄片界大名鼎鼎。
因拍攝巴西傳奇賽車手埃爾頓·賽納的紀錄片《永遠的車神》,他一戰成名,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紀錄片獎。
緊接著,他執導的關於英國歌手艾米·懷恩豪斯的紀錄片《艾米》,又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紀錄片獎等多項大獎。
迄今,《艾米》和《永遠的車神》依然是英國票房最高的兩部紀錄片。
《馬拉度納》上映後照例好評如潮,IMDB7.7分,獲得了多項大獎提名,入圍坎城、BAFTA等。
去年謝菲爾德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期間,卡帕迪爾應邀開設「大師班」,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聽眾一起,聆聽了講座。
採訪馬拉度納費盡周折
拍人物記錄片,獲得信任最重要,何況,這個人是一身新聞的馬拉度納。一個天才的、傳奇的、又同時被吸毒私生子等各種負面新聞纏身、充滿了爭議的球星。
卡帕迪爾導演說,如果沒有馬拉度納本人的參與和配合,這部紀錄片不可能誕生。而說服馬拉度納,取得他的信任、配合,卻並不容易。
大概在2016年10月,在紀錄片項目啟動約半年後,導演帶隊去拜訪馬拉度納本人。
馬拉度納的家位於杜拜卓美亞棕櫚島上。導演覺得這趟拜訪應該可以拍出點料,大費周章地預定了studio,帶了攝像師、翻譯等一共7、8人前往。他們按約好的時間到達約定的地點,不想卻被告知:
「對不起,改明天吧!」
而到了第二天,他們又被告知:還要再等一天。
結果是,他們就這麼等了一天又一天,眼看著就要到返程日期。
杜拜的物價是眾所周知的昂貴,紀錄片的拍攝預算卻是有限的,他們不得不想別的辦法。
導演於是跟馬拉度納的助手拉關係,說就想見一下馬拉度納,和他打個招呼。
然後,助手終於幫助協調安排了一次會面。會面時間是,5分鐘。
那天,馬拉度納下樓,和卡帕迪爾導演握了個手,還說了句客氣話:我們一定會拍一部很棒的紀錄片。
然後,他就走了。
因為安排一次見面實在太費錢,卡帕迪爾不敢輕舉妄動了。他第二次再見到馬拉度納,已經是一年後。
他回憶說,「那個期間,我經常去那不勒斯、布宜諾斯艾利斯,找資料、做採訪。一年後,我才再次和團隊一起前往杜拜。這一次,我們見到了馬拉度納。」
然而,雖然是見上了面,和馬拉度納的交流卻十分費勁,因為馬拉度納喜歡說他自己的語言——他經常創造出一些詞彙,很多阿根廷人也聽不懂他究竟在說什麼。
「這次會面,我基本沒搞明白他到底在說什麼。他也不等翻譯的,誰也不等,就自個兒說一堆。」天才果然都不按常理出牌。
第二天,他們再次見面,這回還不錯,他們交流了一個半小時。導演嘗試問了一些相對好回答的問題,比如談他的家庭、母親、成長的環境等。只不過,馬拉度納能夠忍受的採訪時間,也只有一個半小時。
他又不耐煩了,採訪就此結束。
導演沒有放棄。第三次再拜訪馬拉度納,他抓住機會直接問了關於私生子的問題。
馬拉度納有點生氣,變得很情緒化。
馬拉度納說,大多數人都不會直接問他這樣的問題。
但導演沒有放棄。一個刻意迴避真相和爭議的紀錄片,是沒有價值的。
他執著地繼續追問,你能不能再回答一遍剛才的問題?因為我們好像並沒有得到你的答案。
馬拉度納最後回答說,這個問題有些複雜。
這次見面,卡帕迪爾對馬拉度納進行了大概2個小時的採訪。
在這次採訪中,馬拉度納提到了卡帕迪爾此前拍攝的紀錄片《永遠的車神》,他說自己很喜歡這部紀錄片。
卡帕迪亞最終還是贏得了馬拉度納的信任,但他的聲音斷斷續續。
當然,一個人物紀錄片當然不能只有「主角」的一面之詞,原因不難猜想。
「有些時候,主人公並非是關於他自己的最好證人。」導演如是說。
充滿矛盾與衝突的馬拉度納
卡帕迪爾導演的前兩部人物紀錄片,都只用了主人公的姓或者名,而沒有使用全名,但馬拉度納這部紀錄片,特意使用了全名。
導演認為馬拉度納具有雙重個性。
一方面,他是一個甜蜜、脆弱的男人:迭戈。
另一方面,他也是全球億萬球迷心中的偶像,是人們在球場和大屏幕上看到的球王「馬拉度納」。
這部傳記片的一個重要核心,是呈現馬拉度納身上無處不在的矛盾性和衝突性。
《迭戈·馬拉度納》呈現的既是這位偉大足球隊員,從「迭戈」到「馬拉度納」的轉變過程,也是他如何成為「迭戈·馬拉度納」的生命之旅。
「觀眾看著名人物的紀錄片不像看結局未知的小說,在看紀錄片時,觀眾可能已經都知道塞納是一位去世的天才賽車手,艾米是一位經常有負面新聞曝出、但卻極有天賦的女歌手。而馬拉度納呢,大家都知道他是天才級足球隊員,但後來吸食古柯鹼,卻把事業搞砸了。
觀眾帶著已知的結局去看紀錄片,看的是主人公的生命旅程。我們拍紀錄片,也是為了找出他們的生命旅程。
他們的經歷,他們的轉變,他們之前是誰,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們成為了後來的那個人?」
卡帕迪爾說,這就是他想通過紀錄片捕捉和表達的。
500多小時未被披露的珍貴資料
《馬拉度納》一共搜集到500多個小時從未公布過的珍貴影像資料,素材來自馬拉度納童年的朋友、他的前經紀人豪爾赫·希特茲皮雷。
希特茲皮雷最初拍這些影像資料時,也是為了做一部紀錄片,把馬拉度納推介到美國市場,但他的紀錄片沒做成,最後貢獻給了如今這部紀錄片。
這些珍貴影像資料從1981年開始拍攝記錄,包括了馬拉度納的諸多重要時刻,也有他的訓練場景、和朋友聚會的時光等片段。
在紀錄片的開頭,觀眾可以看到這樣的歷史性時刻:
一輛普通的掀背車在那不勒斯的街道上快速行駛,車裡正坐著馬拉度納。
那是1984年的夏天,23歲的馬拉度納正趕往聖保羅體育場籤約的路上。那一天,他以400萬美元加盟那不勒斯,創造了當時的轉會費世界紀錄。
緊隨其後的車裡探出攝像機,拍下了馬拉度納的車穿行於圍觀的騷動人群,現場到處是閃爍的警示燈。一切都在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之後,簡要介紹了馬拉度納的家庭背景,導演將重點放在了馬拉度納在那不勒斯隊的七年。馬拉度納當年以創紀錄轉會費加盟該隊後,被那不勒斯的球迷們視為「救世主」。
馬拉度納到來之前,那不勒斯隊從未贏過義大利甲級聯賽,馬拉度納的出現,給這個貧窮的城市帶去了可以記載史冊的榮譽和驕傲。
因為馬拉度納,那不勒斯隊贏了兩次義大利甲級聯賽,還贏了義大利杯、義大利超級盃。
休賽期件,天才球王馬拉度納又率領阿根廷國家隊,打敗英國隊,奪冠1986年世界盃。在這場比賽的第51分鐘,馬拉度納用左手打了一個後來被稱作「上帝之手」的進球。
英國《太陽報》用了「上帝之手」做今天的封面圖與標題
「上帝之手」在英國導致了長久、激烈的爭議,但也成就了足球史上至今仍被說道的「傳奇」。
馬拉度納製造的爭議和衝突,不止於此。1990年世界盃半決賽,阿根廷對戰義大利。彼時效力於阿根廷隊、對戰義大利隊的馬拉多拉,觸怒了他原先的粉絲。
比賽在那不勒斯的聖保羅體育場舉行,等於是義大利隊的主場,結果馬拉度納卻在賽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輕率聲稱:「那不勒斯人不是義大利人」,呼籲當地的鐵桿球迷們支持阿根廷隊。
最後,那不勒斯的少數球迷照著偶像的話這樣做了,他們連同馬拉度納一起,被稱為是那不勒斯的叛徒。
這場比賽之後,馬拉多拉在那不勒斯的形象大變,人們往他家中扔石頭,他的私生活也被曝光。
紀錄片援引了當年新聞報導的影像資料,「引出」了馬拉度納被指與義大利黑手黨集團成員交往,以及他拒絕承認私生子等往事。
紀錄片自然也不可能迴避馬拉度納吸食古柯鹼,成為重度癮君子的事實。
對於一個存在諸多爭議的傳奇人物而言,客觀呈現人物的兩面,保持儘可能中立的立場,是紀錄片拍攝者必須堅持的職業倫理。
導演坦承,做到這一點不容易。「畢竟,人們對馬拉度納的評價存在很多分歧。有人認為他是天使,也有人會認為他是魔鬼。」
如今,一代球王已逝。馬拉度納結束了他傳奇又充滿爭議的一生。
歷史前臺的看客們,會記住他的天才,記住他創作過的燦爛瞬間;至於那些爭議,馬拉度納自己,也未必希望人們美化他、粉飾他。
截圖為豆瓣網友評價《馬拉度納》記錄片
謹以此文紀念馬拉度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