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醫藥行業充滿機遇與考驗的一年。新版《藥品管理法》的實施,優化審評審批與推進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將進一步釋放企業創新活力;控費降價的風暴席捲行業,促成我國藥品定價機制在新醫改十年後全面蛻變……從「天花板」到「地板」的價格差,決定了企業必須在運營戰略、資源配置、價值鏈條等多方面做出變革。多重政策交織下,行業重組洗牌的大幕已然拉開。
2020年8月30日,「2019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在第37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發布,透過榜單,我們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創新與變革。
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近萬億
受多項政策落地實施的影響,2019年度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26147億元,同比增長8.0%,增速較上年同期放緩4.7個百分點。然而改革的陣痛是為了實現結構的優化,百強企業憑藉更強的市場能力和更有價值的產品線,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296.4億元,同比增長10.7%,超過醫藥工業整體增速2.7個百分點。兩位數的增速,代表著百強企業出色的抗壓能力,也表明行業正朝著優化集中的方向穩定發展。
2015-2019年百強企業總體主營業務收入(億元)及增速
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行業集中度首超三分之一
長期高於行業整體水平的增速,表現為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8745家,百強企業數量僅佔1.1%,主營業務收入佔比卻高達35.6%,同比提升3.1個百分點;其中數量僅為0.1%的十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比為11.8%。龍頭企業對我國醫藥工業的貢獻度持續提升,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增強,彰顯了我國醫藥工業調結構、促轉型的努力卓有成效。
2015-2019年十強、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行業集中度
十強榜單產生了5年來最為顯著的席位更迭
隨著醫藥工業集中度加速提升,龍頭企業格局逐步形成,百強榜單已趨於穩定,企業排名波動幅度縮小。然而,近兩年行業改革逐漸深入,政策調控作用持續發酵,隱藏在榜單中的細微變化終於在2019年匯聚成磅礴的變革力量。本年度百強企業大幅變化,特別是十強榜單產生了5年來最為顯著的席位更迭。
具體來看,榜單前三甲分別是:揚子江藥業、廣藥集團、國藥集團。雖然面孔未變,但三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均突破400億規模,前三強差距逐年縮小,競爭進入白熱化。其中以國藥集團醫藥工業營收增速最快,本年度大幅增長20.8%。隨著國藥旗下各大業務板塊併購重組完成,資源整合優勢顯現,發展勢頭迅猛。
前十強作為百強企業的核心代表,既榮譽加身,又必須以身作則,承擔起引領產業發展的重任。本年度新晉十強榜單的有兩家企業:遠大集團、江蘇恆瑞。作為我國本土製藥企業轉型升級的成功典範,這兩家企業多年來排名穩步提升,2019年更是以加速度實現超越,終於殺入榜單前十。遠大集團憑藉跨界併購,在優勢治療領域多元化發展;江蘇恆瑞則聚焦自主研發,創新產品帶來豐厚營收回報。由此可見,外延式擴張和內生式增長,已成為我國製藥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主流方式。
2019年醫藥工業十強企業排名變化
主營業務收入破百億,本年度「百億俱樂部」再添5家新貴
除十強之爭外,主營業務收入破百億成為龍頭醫藥企業的另一道門檻。本年度「百億俱樂部」再添5家新貴:阿斯利康、魯南製藥、深圳東陽光、賽諾菲中國以及華北製藥,總數量突破歷史新高達27家。同時,百億成員也在不斷向更高層次躍遷,除國藥集團突破400億外,遠大集團、江蘇恆瑞、石藥控股新晉200億集群。在全行業面對嚴峻考驗的時期,百億企業的增長步伐從未放緩,從0到1乃至更高規模的層級,強者恆強已成為市場不變的定律。
2015-2019年百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規模層級分布
另外,本年度百強上榜門檻進一步提升至28.6億元,增速為9.5%,較上年度同比增長7.5個百分點。企業能否順應行業發展趨勢、擁有核心競爭力,將成為登榜與否的關鍵因素。7家新晉企業中,甘李藥業專注於胰島素類似物的研發和生產,打破了全球市場的寡頭壟斷格局,對降低胰島素價格、提高可及性起到重要作用。先發優勢、產品線布局優勢、價格優勢等共同構成甘李藥業的核心競爭力,促使其市場份額逐年提升,保障民生的同時成功步入百強行列。
研發費用持續增長,平均研發費用5.5億元
2019年百強企業的研發費用持續增長,平均研發費用5.5億元,平均投入強度為5.9%,均為歷年來的最高值。百強企業在研發上的重視和熱情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成為企業良性、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
2015-2019年百強企業研發費用(億元)和投入強度
進一步比較個體研發投入強度,多家由仿到創的轉型企業表現突出。投入強度大於15%的企業由上一年的3家增至5家,分別是江蘇恆瑞、浙江海正、深圳信立泰、成都康弘及北京四環。儘管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製藥企業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但研發創新永遠是企業轉型升級和提升競爭力的根本動能,不能「因噎廢食」,重視研發的企業才有未來。
作為創新驅動的典範,江蘇恆瑞在本年度首次進入榜單前十,其成功與長期一貫的高研發投入密切相關。根據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9年獲批的27個一類創新藥中,江蘇恆瑞的數量最多,擁有呲咯替尼、卡瑞利珠單抗、甲苯磺酸瑞馬唑侖3個創新藥,這表明經過多年的技術積澱,該企業已初步形成高研發高回報的正反饋機制。浙江海正則是轉型升級的成功案例,其研發投入強度逐年提升,2019年進一步升至16.6%,該企業也正以研發創新為發展動能,駛入從原料藥向製劑、仿製藥向獨家仿製藥乃至創新藥轉型的快車道。
據了解,本年度上榜企業以化學藥品製劑製造、中成藥製造為主,生物生化製品製造企業數量雖少,但已逐年增長至4家:長春高新、三生製藥、華蘭生物、以及2019年首次上榜的甘李藥業。生物製品的治療領域廣、市場需求量大、總體臨床成功率高,已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