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奇怪的知識點一直在增加。
看到天貓國際發布消息稱,養樂多海外旗艦店正式入駐;才知道,養樂多竟然已經賣了66年的化妝品。
看到霸王發布的七夕大片,才知道看似對立的「增發高手」霸王和「脫毛大神」瑪貝拉還能官宣CP。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意想不到」和「眼界大開」充斥著化妝品行業。從一些非美業品牌宣告進軍化妝品領域,到令人大跌眼鏡的跨界合作聯名,這種腦洞大開的融合究竟會產生1+1>2還是1+1
非美業傳統品牌的「大膽嘗試」
1955年,代田研究所正式成立藥妝部小郡研究所,開始嘗試生產和銷售化妝品。與飲品主打的乳酸菌成分相同,化妝品也利用乳酸菌發酵技術獲取代表成分S.E.,推出的產品幾乎與乳酸菌相關。
近些年來,集團在化妝品業務板塊上投入不少,但數據顯示,去年化妝品業務在日本的營收僅為224億日元,佔比不到公司總銷售額的1%。巨大的壓力也讓集團開始謀求轉型之路,線上新零售發展正是大勢所趨。
入駐天貓國際,是養樂多首次進軍海外市場。發力美妝行業,加碼中國市場,相信也是其看準了中國消費者對日系化妝品的認可度較高,而養樂多在中國市場樹立的良好品牌形象,也有助於Yakult化妝品的推廣。
而在早前,糧商巨頭嘉吉公司也開啟了美容及個人護理業務,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延續在農業和食品領域超過150多年的專業積累,嘉吉公司一直以來和農民、農場保持著緊密聯繫,可追溯的供應鏈也更為完善,而天然護膚品的原料和食品原料有很多相通的部分,這或許是嘉吉公司跨界美妝領域最大的優勢。
而在去年,作為國內首家A股上市的生活用紙企業——中順潔柔也曾在經營範圍上,新增了衛生用品、化妝品、無紡布製品等,此舉也意味著,企業將正式跨界化妝品領域。
對於入局的非美業傳統品牌來說,無法將原本的專業能力與資源用於這個完全陌生的行業,但他們具備一定的實力與資金沉澱,能夠支撐未來在研發、設備、人才等領域的持續不斷的投入。然而,回報卻是不可預知的。
在社交網絡時代,開拓化妝品這個新的業務板塊,或許是傳統品牌下沉年輕市場的最快路徑。新的業務板塊或許能在品牌營銷上補足主業效用,但就現階段來看,這些化妝品雖然贏在噱頭,但產品體驗與口碑卻遠不及行業的老牌商家。
來自藥企的競爭
藥企跨界日化早就不是新鮮事。2015年,益盛藥業宣布集團已經設立了專門的化妝品銷售團隊,將陸續推出4個針對不同年齡段女性的植物護膚品牌,正式進軍化妝品領域。2016年,原滇虹藥業創始人、雲南白藥首任總工程師周家礽創立雲南群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傳統植物藥功效與全球前沿製劑工藝結合,推出「礽心」「徵服」「裂博」三大洗護品牌。
近些年各大藥企的跨界動作依舊不斷,一定程度上,其在技術和人才配備上更為專業和成熟;而通過跨界生產化妝品所製造的品類衝突不禁會讓人眼前一亮,無形中增強了可信度和新鮮感,再加上營銷內容與趣味性的加持,能夠快速引起消費者的注意。
但因為這些品牌已經在用戶心中形成了一定的「固有印象」,因此品牌在化妝品領域的跨界略顯生硬,也許當下能引發廣泛討論,但熱度一過,難以實現真實用戶的轉化與沉澱。
跨界合作,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俗語說「隔行如隔山」,於是很多品牌選擇了跨界合作的聯名方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近日,美國街頭潮牌Supreme就宣布與美妝品牌Pat McGrath Labs合作,推出一款獨家色號的聯名口紅產品。MAC則與時尚界公認的叛逆靈魂Jeremy Scott合作,將色彩多變的眼影、唇膏以及多功能的彩妝融合錄音帶、音響、新音樂和創意城市街頭文化等元素,打造充滿復古Disco風格的聯名限量。
除了層出不窮的玩趣類新品,不少品牌更是將心思放在了「腦洞跨界」上。恰逢七夕之際,霸王就發布了一條關於「增發高手」霸王和「脫毛大神」瑪貝拉的愛恨情仇故事,直接官宣了這對「冤家CP」。「育發&脫毛」因相對立的功效而結合,別出心裁的跨界帶來了新鮮感,並增強了產品功能認知。
越是「意想不到」的跨界,越能收穫網絡關注度與品牌新客,好像已經成為了一種定式。帶有「跨界」「聯名」標籤的產品往往自帶流量,一經推出就能引爆話題,因此也引得眾多企業與品牌競相入局。
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天貓發布的《跨界寶典x BrandUnion美妝行業品牌聯合跨界研究》顯示,品牌×品牌的聯合跨界合作深受90後消費者喜愛,其對於品牌拉新的幫助非常顯著,超過七成的美妝跨界合作款消費者是品牌新客。與此同時,品牌老客美妝購買力更強,從跨界合作款新老客在美妝類目的人均年消費金額看,老客的消費能力是新客的1.54倍,可見其購買力明顯高於新客。
不管怎說,跨界聯名都算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除了搶佔噱頭製造熱點,品牌更應該注重品質與性價比,進而形成品牌忠誠度。
「跨界即無界」,未來各種時尚關聯單品間互動合作也會越來越多,你會為跨界聯名的化妝品買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