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了五年的西北之旅,終於在今年前後腳實現,大漠對南方人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在那麼遙遠的地方,風沙戈壁裡頑強地長出芨芨草,稍微給一點水就能生長出金色的胡楊。這裡的人也和胡楊和芨芨草一樣,在戈壁上的河谷裡用鑿子鑿開一個一個的洞窟,仰著頭勾勒一個一個佛像的形狀,創造出一個一個的奇蹟。
我的行程是從張掖到敦煌,一路向西,一路看到樹木越來越少,戈壁越來越多,當年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的人們,商人們、僧侶們、舞姬們,他們會是怎樣的心態?那留在這裡生活的人又會是怎樣的一個心態呢?
很值得慶幸,沙漠裡的時間流逝得比外面要慢一些但是也只是慢一點而已,因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像先祖們用盡全力將色彩留在戈壁上一樣。用盡全力地保護著它們,希望它們能留得更久些,更多的子孫後代能夠看到。
他們做得很棒。
敦煌研究院管理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我們這次去都看了,每個洞窟都安裝了邵逸夫先生捐助的鐵門;分類售票,讓不同需求的遊客走不同的路線;嚴格地制定並引導參觀規則;復原河谷中塔林原貌;開發各種文創……
石窟的硬體設施做得非常完善,讓遊客們賓至如歸,但是最核心的,還是在這些偏遠的窟中的工作人員們。講解員們精彩專業的講解,是讓敦煌石窟能夠揚名世界的重要原因。這一次我也非常榮幸,一路上認識了好幾位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講解員。她們都非常的年輕,甚至都比我小,穿著統一的制服穿梭在洞窟中,娓娓道來每個洞窟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在和她們的交談中,我能感受到她們認真鑽研自己本職工作的熱情,她們也像是沙漠裡開出的花,攫取著這一千年來流淌在沙漠中的文化,自信而肆意地開放。
因此這次我們特意徵集了很多問題來問研究院的講解員們,也很開心得到了她們回答。在徵集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很多來自於行業裡先輩們的鼓勵,我們也把這些祝福傳達給了堅持在敦煌的石窟群工作的講解員們,而他們的回答也讓我們很感動。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研究院的講解員們是如何回答大家的提問的。
在收集來的眾多問題中,很多的小夥伴都非常關心石窟裡的藝術會不會消失,莫高窟會不會關閉,講解員們給出了很明確的答覆——不會。
關於保護石窟,他們介紹了石窟現在正在做的修復工作——
修復工作包括防風防沙,脫落顏料層回貼,地仗層加固,鹽鹼去除,病蟲害防治等等。敦煌研究院致力於研究出合理的「科學依據」,再保存石窟千年。
莫高窟和榆林窟都向遊客開放了特窟,要花上不少的費用才能進入特窟觀看,有人會很好奇,值得花這麼多錢去看特窟嗎?特窟究竟是怎麼定出來的呢?
關於特窟的制定,講解員們告訴我們了一套非常詳盡的評判標準——
評選特窟需要從多方面綜合因素考慮,主要分為三個大的方面:
歷史價值:均為藝術風格獨特的原作壁畫,未經過藝術衰落期朝代的重修;
考古價值:以壁畫、塑像為主題進行圖像學考古,可為當時朝代的社會人文、軍事政治、藝術發展等提供重要的圖像佐證;
藝術價值:保存完整、風格獨特、技藝精湛、文化融合。
我這次前往,所有能看的特窟都看了,不用懷疑,特窟確實是比普通窟要精彩一些,如果時間和金錢條件允許,一定不要錯過特窟。
我們收集到的問題中,有很多人在問講解員如果要來看敦煌石窟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
關於資料的準備,他們是這樣建議的——
想要了解石窟藝術,最好先了解漢代佛教傳入以來的中國簡史、佛教基礎知識、中國傳統藝術基礎知識,如果能夠了解佛陀的哲學思想與神學宗教的關係那就更好了。
在普通人看來,這樣的要求確實有些高,但很明顯地,在敦煌聽講解員們的講解時,感覺這些內容他們都有學習過,娓娓道來的背後,是豐沛的知識託底。
在榆林窟工作,每次來回要坐班車140公裡;在莫高窟工作,光是從景區大門口到洞窟就有10公裡的距離,周圍配套設施非常有限,所以很多小夥伴都很關心講解員們的生活。但他們是這樣說的——
不會無聊,因為每天面對的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親朋好友,配套雖少,但一直在完善中,至於選擇原因呢,不僅是因為生活,也確實是因為真心熱愛。
榆林窟 邢耀龍
我一直對「敦煌是博物館或美術館」這個說法保持審慎,因為敦煌它還沒有蓋棺定論。它是一個想像共同體,至今還保有龐大的生命力,它在時間長河裡不斷積累,不斷增長。
敦煌有什麼?有壁畫、塑像、洞窟、人民、棉花、葡萄、樊錦詩、驢肉黃面?
敦煌是什麼?是人類經過將近兩千年以來對敦煌的想像,構成的想像共同體,這比敦煌石窟豐富的多,也龐大的多。這些全部組成了「敦煌」這一個詞,而石窟僅僅是「敦煌」無數個微塵中的一粒。敦煌包括過去、現在,也包括未來,你此刻想了一下敦煌便就成為了敦煌的一部分,像生命一樣不斷演化,野蠻生長。
今天都在談「守護敦煌」,但真正的成長並不是在一個地方虛度了多少青春、也不是經歷了哪些苦難和榮耀,而是今天的我們又給敦煌增添了什麼精神,而讓其變得更豐富。所以守護敦煌的方式,不僅僅只有終年守在石窟這一種,只要你在你生命的某一個瞬間突然被敦煌點亮,這便是一種守護。守護敦煌,姿勢不重要,認知才重要,只要你喜歡,就在你的世界裡守護它吧。
「指窮於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為什麼要傳播,因為這些實物總有一天會消失。但它卻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想像和回憶中,就像這世間早已沒有李白,但當我們舉頭望明月的時候,低頭就想思起了故鄉。至今,我們對李白還有無限的想像,這個想像的共同體就自然具有了生命,這是李白生命的延續,敦煌如此,才能更長久的續命。其實,李白這兩個字走到今天,早已經不是原初的那個真實的李白,它是一代代中國人對於他的想像而塑造成的更為宏大的李白,它的邊界遠比李白其人要遠的多,這就是中國的文化積累。敦煌也是這樣,它不僅僅是牆壁上的那些畫,未來的敦煌,它是所有愛他的人的想像共同體。
在這一次的問題收集中,我們得到了很多業內著名的老師的支持,老師們也有些話想要對這些年輕的堅守在崗位上的優秀年輕人說——
徐歡 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
我呢從小生長在西北,大漠風沙,冬日陽光烤在身上暖暖的感覺都成了美好的回憶了……回到現實還是提醒妹妹們做好防曬補好水~
楊澤華 故宮博物院 文保科技部書畫修復組組長
非常敬佩那些辛苦的敬業的講解員們,她們默默無聞的在為聽眾們講解介紹這些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向她們致敬!喜歡她們的笑容,是那麼的自信,這自信是一種傳達和感染,希望她們能夠永遠給我們這種笑容。
劉甜甜 1039北京交通廣播主持人
最近在看樊錦詩先生的《我心歸處是敦煌》,非常有感觸,在氣候乾燥、黃沙漫天、條件惡劣的大西北,有著那樣的美,也有著那樣的苦,更有著那樣一些為了守護美而吃著苦的人。所以感動於這些普通的講解員小姐姐們,她們和樊錦詩先生一起,成為一代代的敦煌守護者,讓每一位遊客能夠領略到敦煌的盛景和奇觀。
一路向西,我發現人類在壯闊的自然面前是真的不值一提,可就是這不值一提,才值得人去用命掙,用命搏,用全部的生命去做一件事情,這樣才能在荒芒原野上留一點自己的痕跡。
所以才有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舉世無雙的藝術,才有了大佛寺兩層樓高的大佛,才有了巨大的河倉城,和改造自然的鎖陽城田墾水利,才有了壕溝與長城,一個關消亡了又建起另一個關,一個城完了修另一座城址。人類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