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藏 || 在榆林窟工作是什麼體驗?

2021-03-01 不見藏

期待了五年的西北之旅,終於在今年前後腳實現,大漠對南方人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在那麼遙遠的地方,風沙戈壁裡頑強地長出芨芨草,稍微給一點水就能生長出金色的胡楊。這裡的人也和胡楊和芨芨草一樣,在戈壁上的河谷裡用鑿子鑿開一個一個的洞窟,仰著頭勾勒一個一個佛像的形狀,創造出一個一個的奇蹟。

我的行程是從張掖到敦煌,一路向西,一路看到樹木越來越少,戈壁越來越多,當年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的人們,商人們、僧侶們、舞姬們,他們會是怎樣的心態?那留在這裡生活的人又會是怎樣的一個心態呢?

很值得慶幸,沙漠裡的時間流逝得比外面要慢一些但是也只是慢一點而已,因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像先祖們用盡全力將色彩留在戈壁上一樣。用盡全力地保護著它們,希望它們能留得更久些,更多的子孫後代能夠看到。

他們做得很棒。

敦煌研究院管理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我們這次去都看了,每個洞窟都安裝了邵逸夫先生捐助的鐵門;分類售票,讓不同需求的遊客走不同的路線;嚴格地制定並引導參觀規則;復原河谷中塔林原貌;開發各種文創……

石窟的硬體設施做得非常完善,讓遊客們賓至如歸,但是最核心的,還是在這些偏遠的窟中的工作人員們。講解員們精彩專業的講解,是讓敦煌石窟能夠揚名世界的重要原因。這一次我也非常榮幸,一路上認識了好幾位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講解員。她們都非常的年輕,甚至都比我小,穿著統一的制服穿梭在洞窟中,娓娓道來每個洞窟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在和她們的交談中,我能感受到她們認真鑽研自己本職工作的熱情,她們也像是沙漠裡開出的花,攫取著這一千年來流淌在沙漠中的文化,自信而肆意地開放。

 

因此這次我們特意徵集了很多問題來問研究院的講解員們,也很開心得到了她們回答。在徵集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很多來自於行業裡先輩們的鼓勵,我們也把這些祝福傳達給了堅持在敦煌的石窟群工作的講解員們,而他們的回答也讓我們很感動。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研究院的講解員們是如何回答大家的提問的。

在收集來的眾多問題中,很多的小夥伴都非常關心石窟裡的藝術會不會消失,莫高窟會不會關閉,講解員們給出了很明確的答覆——不會。

關於保護石窟,他們介紹了石窟現在正在做的修復工作——

修復工作包括防風防沙,脫落顏料層回貼,地仗層加固,鹽鹼去除,病蟲害防治等等。敦煌研究院致力於研究出合理的「科學依據」,再保存石窟千年。

莫高窟和榆林窟都向遊客開放了特窟,要花上不少的費用才能進入特窟觀看,有人會很好奇,值得花這麼多錢去看特窟嗎?特窟究竟是怎麼定出來的呢?

關於特窟的制定,講解員們告訴我們了一套非常詳盡的評判標準——

評選特窟需要從多方面綜合因素考慮,主要分為三個大的方面:

歷史價值:均為藝術風格獨特的原作壁畫,未經過藝術衰落期朝代的重修;

考古價值:以壁畫、塑像為主題進行圖像學考古,可為當時朝代的社會人文、軍事政治、藝術發展等提供重要的圖像佐證;

藝術價值:保存完整、風格獨特、技藝精湛、文化融合。

我這次前往,所有能看的特窟都看了,不用懷疑,特窟確實是比普通窟要精彩一些,如果時間和金錢條件允許,一定不要錯過特窟。

我們收集到的問題中,有很多人在問講解員如果要來看敦煌石窟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

關於資料的準備,他們是這樣建議的——

想要了解石窟藝術,最好先了解漢代佛教傳入以來的中國簡史、佛教基礎知識、中國傳統藝術基礎知識,如果能夠了解佛陀的哲學思想與神學宗教的關係那就更好了。

在普通人看來,這樣的要求確實有些高,但很明顯地,在敦煌聽講解員們的講解時,感覺這些內容他們都有學習過,娓娓道來的背後,是豐沛的知識託底。

 

在榆林窟工作,每次來回要坐班車140公裡;在莫高窟工作,光是從景區大門口到洞窟就有10公裡的距離,周圍配套設施非常有限,所以很多小夥伴都很關心講解員們的生活。但他們是這樣說的——

不會無聊,因為每天面對的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親朋好友,配套雖少,但一直在完善中,至於選擇原因呢,不僅是因為生活,也確實是因為真心熱愛。

榆林窟 邢耀龍

我一直對「敦煌是博物館或美術館」這個說法保持審慎,因為敦煌它還沒有蓋棺定論。它是一個想像共同體,至今還保有龐大的生命力,它在時間長河裡不斷積累,不斷增長。

敦煌有什麼?有壁畫、塑像、洞窟、人民、棉花、葡萄、樊錦詩、驢肉黃面?

敦煌是什麼?是人類經過將近兩千年以來對敦煌的想像,構成的想像共同體,這比敦煌石窟豐富的多,也龐大的多。這些全部組成了「敦煌」這一個詞,而石窟僅僅是「敦煌」無數個微塵中的一粒。敦煌包括過去、現在,也包括未來,你此刻想了一下敦煌便就成為了敦煌的一部分,像生命一樣不斷演化,野蠻生長。

今天都在談「守護敦煌」,但真正的成長並不是在一個地方虛度了多少青春、也不是經歷了哪些苦難和榮耀,而是今天的我們又給敦煌增添了什麼精神,而讓其變得更豐富。所以守護敦煌的方式,不僅僅只有終年守在石窟這一種,只要你在你生命的某一個瞬間突然被敦煌點亮,這便是一種守護。守護敦煌,姿勢不重要,認知才重要,只要你喜歡,就在你的世界裡守護它吧。

「指窮於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為什麼要傳播,因為這些實物總有一天會消失。但它卻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想像和回憶中,就像這世間早已沒有李白,但當我們舉頭望明月的時候,低頭就想思起了故鄉。至今,我們對李白還有無限的想像,這個想像的共同體就自然具有了生命,這是李白生命的延續,敦煌如此,才能更長久的續命。其實,李白這兩個字走到今天,早已經不是原初的那個真實的李白,它是一代代中國人對於他的想像而塑造成的更為宏大的李白,它的邊界遠比李白其人要遠的多,這就是中國的文化積累。敦煌也是這樣,它不僅僅是牆壁上的那些畫,未來的敦煌,它是所有愛他的人的想像共同體。

在這一次的問題收集中,我們得到了很多業內著名的老師的支持,老師們也有些話想要對這些年輕的堅守在崗位上的優秀年輕人說——

 

徐歡 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

我呢從小生長在西北,大漠風沙,冬日陽光烤在身上暖暖的感覺都成了美好的回憶了……回到現實還是提醒妹妹們做好防曬補好水~

 

楊澤華 故宮博物院 文保科技部書畫修復組組長

非常敬佩那些辛苦的敬業的講解員們,她們默默無聞的在為聽眾們講解介紹這些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向她們致敬!喜歡她們的笑容,是那麼的自信,這自信是一種傳達和感染,希望她們能夠永遠給我們這種笑容。

 

劉甜甜 1039北京交通廣播主持人

最近在看樊錦詩先生的《我心歸處是敦煌》,非常有感觸,在氣候乾燥、黃沙漫天、條件惡劣的大西北,有著那樣的美,也有著那樣的苦,更有著那樣一些為了守護美而吃著苦的人。所以感動於這些普通的講解員小姐姐們,她們和樊錦詩先生一起,成為一代代的敦煌守護者,讓每一位遊客能夠領略到敦煌的盛景和奇觀。

 

一路向西,我發現人類在壯闊的自然面前是真的不值一提,可就是這不值一提,才值得人去用命掙,用命搏,用全部的生命去做一件事情,這樣才能在荒芒原野上留一點自己的痕跡。

所以才有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舉世無雙的藝術,才有了大佛寺兩層樓高的大佛,才有了巨大的河倉城,和改造自然的鎖陽城田墾水利,才有了壕溝與長城,一個關消亡了又建起另一個關,一個城完了修另一座城址。人類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榆林窟的寶藏
    榆林窟,又名萬佛洞,是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重要寶窟之一,位於瓜州縣城南76公裡處榆林河谷兩側的礫石崖壁,是敦煌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全景圖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啞羅漢,上身前傾,張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靈活現,堪稱榆林窟彩塑的代表。榆林窟的塑像雖有不少佳作,但它還不能代表榆林窟的價值。
  • 榆林窟:水月觀音的故事
    ▲2019年7月到訪榆林窟,2窟西壁北側水月觀音臨摹圖(西夏)榆林窟位於甘肅省瓜州縣西南踏實河兩岸的峭壁上,儘管與敦煌莫高窟相距僅百公裡
  • 大美榆林窟
    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啞羅漢,上身前傾,張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靈活現,堪稱榆林窟彩塑的代表。榆林窟的塑像雖有不少佳作,但它還不能代表榆林窟的價值。榆林窟3窟  西夏  文殊變之善財童子榆林窟的價值主要表現在精美的壁畫上。
  • 絲路明珠 | 榆林窟
    榆林河峽谷榆林窟和莫高窟地形相連,石窟建築形制、彩塑、壁畫的題材內容和藝術手法,既密切相關又比較接近,因此屬於敦煌石窟體系。可以說,榆林窟和莫高窟共同創造了敦煌藝術的輝煌。同時,榆林窟的洞窟建造、壁畫內容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是唐代、西夏、元代洞窟的漢地佛教壁畫以及藏傳佛教密教為主的不同民族的優美壁畫,是中國晚期石窟寺壁畫藝術的精華,填補了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空白。榆林窟的開窟年代,缺乏石刻和文字記載,至今無考。從現存的石窟來看,還未見到唐代以前的痕跡,專家根據留存殘跡推斷,榆林窟開鑿於7世紀到11世紀之間。
  • 社會捐資助力敦煌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文物保護
    榆林窟開鑿在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境內的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榆林窟開鑿在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境內的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莫高窟「姊妹窟」的榆林窟是古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石窟,它與莫高窟、西千佛洞等共同組成了敦煌石窟藝術體系,以精美的壁畫和彩塑享譽世界。12月11日,敦煌研究院榆林窟保護展示設施捐贈儀式在榆林窟舉行。
  • 長夢敦煌 | 榆林窟:萬佛峽中觀經變,此生長憶在長安​
    四次前往榆林窟均是從瓜州出發,穿過一片隔壁,漸漸地有綠洲和水流潺潺而現,過破城子和鎖陽城鎮,再經蘑菇臺,榆林窟也就不遠了。榆林窟便修建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峭壁之上,因河得名,又稱萬佛峽。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與榆林窟並稱姊妹窟,所言不虛。榆林窟的開鑿年代已無可考,有些洞窟的形制確實很老,有可能上推到北魏。
  • 榆林窟第25窟的夢幻體驗(上)
    敦煌的主角當然是莫高窟,然而榆林窟以及第25窟的參觀深深震撼了我。當我在朋友圈感慨第25窟帶給我的著迷感覺後,一個好友回覆說同感,她說進入25窟感受到磁場與別處不同。我們都非佛教徒,但都相信確因某種機緣讓我們與1200多年前的唐人相遇。之所以稱之為夢幻體驗,是跟隨講解員邁進洞窟的剎那,身後的鐵門哐的一聲自己關上了。
  • 榆林窟200張高清照片!即刻獲取『莫高窟姊妹窟』的驚豔震撼
    榆林窟外景榆林窟又名榆林寺、萬佛峽,位於今瓜州縣西南的南山山谷中,因榆樹成林而得名,是莫高窟的姐妹窟之一。榆林窟最初的創建年代已無從考證,現存洞窟42窟,歷經唐代盛、中、晚期,五代、宋代、西夏和元代,洞窟現存壁畫約5200平方米,彩塑200餘身。其內容技法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繫或相同之處,但又有著明顯的差異和獨特風格。榆林窟上風光好,比起莫高窟,這裡安靜得多。
  • 《抖音》你是藏在微風裡的歡喜走過了四季是什麼歌
    「你是藏在微風裡的歡喜走過了四季」這一句歌詞大家是不是感覺有些熟悉呢?這一句歌詞小編在之前就有聽說過,但是卻一直都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歌。那麼,大家知道這一首歌叫什麼名字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各位玩家小夥伴帶來了《抖音》你是藏在微風裡的歡喜走過了四季是什麼歌,有不清楚的玩家可以一起來看一看。
  • 記者體驗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餐廳」:「閉上眼睛,打開心靈」
    央廣網北京6月13日消息(記者王晶 張凱航)卸下一切光源,這是一次特殊的就餐體驗。掀開粗布簾,在盲人服務生的引導下,隨後的客人扶著前面客人的雙肩,像排隊似的小心翼翼地走進用餐區,穿過門廊,上一個臺階,便徹底告別光明,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世界。
  • 什麼是藏象?
    ■ ■ ■ 「藏」,作動詞解是藏匿之意;作名詞解則通「臓」,「臓」演變為「髒」,是字的繁簡變化,所以,「藏」亦為內臟的統稱。《周禮·疾醫》曰:「參之以九藏之動。」賈公彥疏:「正藏五者,謂五藏:肺、心、肝、脾、腎,並氣之所藏。又有胃、旁胱、大腸、小腸者,此乃六府中取此四者,以益五藏為九藏也。」
  • 「數字敦煌」使用體驗報告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水峽口下洞子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一個廟石窟、玉門昌馬石窟。莫高窟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366),時間最早創於公元366年(另有始建於西晉末年及東晉永和九年等說),後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時代連續修鑿,歷時千年。窟內繪、塑佛像及佛典內容,是佛徒修行、觀像、禮拜的場所。
  • 一眼找不見餐桌在哪兒,原來摺疊藏到柜子裡!太適合小戶型了
    網友們眾說紛紜,但對於小戶型來說,餐廚一體布局來裝是很適合的,等於說節省了1個功能區空間,而這位業主更有招,餐廚一體設計,可只見廚房不見餐廳,難道是搬椅子圍在廚房檯面上吃飯?那倒不是,見不著餐廳,主要是業主將餐桌藏了起來,藏在了廚房櫥櫃邊的柜子裡,外人確實一眼找不見餐桌在哪兒!
  • 新華熱評:讓孩子「藏試卷」到底在玩什麼「藏貓貓」
    新華社蘭州12月23日電 題:讓孩子「藏試卷」到底在玩什麼「藏貓貓」  新華社記者白麗萍  「明天學校迎接本學期檢查,所有做過的試卷都放在家裡!」「檢查組要來,學校文化牆上再貼幾個標語」……進入12月後,部分中小學師生全力以赴迎檢,有的學校甚至停止正常的教育教學,反覆叮囑孩子「藏好試卷」,造假迎檢。  教育檢查是教育部門通過聽匯報、實地走訪學校、考察等形式,對各學校一年的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評定。有布置有檢查評估無可非議,但實際情況是,年終檢查結果變成學校年終「曬成績單」,與學校的獎懲掛鈎。
  • 一個女人對你「有意思」時,有些細節是藏不住的,別看不見
    一個女人對你「有意思」時,有些細節是藏不住的,別看不見。一個女人對你「有意思」時,有些細節是藏不住的,別看不見 女人對你有意思,看你的眼神會有光有些時候,女人的心思不是太難猜,而是男人根本就沒有花心思去猜,也沒有看到女人舉動背後的真正含義。女人要是對你有意思,看你的眼神就會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