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抑鬱症的治癒,主要取決於當事人的自我心理救贖的能力。
現任清華大學文史院教授的現代文學先鋒作家格非,年少憑藉發表在《收穫》上的《迷舟》而成名。在一篇採訪中格非曾講述自己陷進抑鬱症的旋渦差點走不出來了的經歷,因為時代變遷,文學的環境不再純粹,他找不到寫作的意義,開始停筆不寫,繼而心生抑鬱。
世界上有很多名人都因抑鬱症而放棄生命,在普通人眼裡他們應該是盡享人間繁華,人世間的齷齪跟他們無關,但事實卻還有如此那樣噬心的煩惱,逼迫他們放棄「人間繁華」走向最陡峭的黑暗。
新褲子樂隊有首歌叫《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其中一句歌詞「那些讓人心生敬仰的神殿,只在無知的人心中應驗」,每個心生抑鬱的人都是當心中最堅強的部分被擊碎後。格非曾經認為自己一輩子的期望是寫出偉大的作品,漸漸,為自己的思而不得抑鬱,生命流動中,他漸漸改變了看法,認為文學最核心的功能是理解生命,在對文學的核心功能定義開始改變的初始也就是格非逃出抑鬱生天的時候。
曾經身邊有個抑鬱傾向的朋友,一段時間裡,他陷入惡性循環,時而鬥志昂揚時而看不到希望消沉度日,有過幾次深夜無助痛哭而思考哪種方法離開更沒有疼痛感,幻想世界上有種東西能讓人隨著死去的人忘卻這個人的記憶。
看到現在幸而還活蹦亂跳的還在國外留學一帆風順越走越高的朋友,我好奇他是怎樣走出來的,他認真地告訴我,首先不要熬夜,因為一個人在深夜時分睡不著時最容易進行審視人生的思想活動,再就不要去想太遠太寬泛的問題,比如「我現在這麼差勁是不是一輩子就會這樣碌碌無為了」這種。如果他不滿於現狀,覺得自己被困在當下時,那就從關注每一件小事做起:今天是否作息正常沒熬夜,是否有讀書一會兒,是否早起沒賴床,是否玩手機不超過多少時間,是否完成學習上的一個小目標,工作上的細節把握到位了嗎?是否有運動不吃垃圾食品……關注生活工作中的每件小事,把握細節,從這些細節小目標中尋找成就感,獲得自律,日積月累,行為和精神都處於自律狀態,深夜焦慮也就不再發作了。
peer pressure 同儕壓力最近好像挺熱的,也就是同輩壓力,太過優秀的後浪經過媒體、商業的一番用心宣傳營銷,使得連後浪的邊兒都沾不上的大多數普通年輕人越來越焦慮。
90年代的年輕人是在焦慮中長大的。
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對當代人的心理焦慮有如下分析:
在羅素看來,現代人的不幸有兩個來源。一是社會制度,二是個人心理。人的不幸福往往來自錯誤的倫理觀、道德觀和思維習慣。有時壓倒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大問題,而是小情緒。現代節奏之快,競爭之過度,常常令人有倦怠感,除卻身體的疲憊,精神疲勞才是困擾人的主因。現代人的精神疲勞主要是由焦慮引起,面對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人們總是輾轉反側,殫精竭慮,陷入焦慮的旋渦,卻無法徹底解決問題。而現代人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操心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習性,另外,則是因為人們不願直面恐懼,直面困境。在現代人的焦慮問題上,羅素提倡一種精神自律,他認為,人們應該直面問題,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不然就暫時放下,過多思考則無濟於事。
作家格非停筆一段時間,身邊的人都為他不再寫文章而惋惜,但他自己沒有動力,找不到意義,成天只是上課回家帶娃,因為他害怕寫不出偉大的作品。格非心理上的轉變是從收到一封學生的信開始,寫信人用長篇幅的文字來感謝格非的作品拯救了抑鬱症中的自己,她從格非的文字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她讀懂了格非文字中的生命力。格非大受觸動,他突然明白文字最核心的功能是理解生命,他又開始寫作,不再糾結於寫出偉大的作品。
生命就是這樣,無聊、孤獨是常態,找不到意義才是生命的本質。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正值生命旺盛之季的90一代為了現實和想像差異大而焦慮,為了尋求認同不被理解而焦慮,為了漸漸明白獨自一人是常態而焦慮,也為了大多數時候的無聊而焦慮。
2
格非
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於1986年發表處女作《追憶烏攸先生》,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從此以「敘述空缺」而聞名於「先鋒作家」之中。而1988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褐色鳥群》更是曾被視為當代中國最玄奧的一篇小說,是人們談論先鋒文學時必提的作品。2015年以其「江南三部曲」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本周推薦書籍格非的《褐色鳥群》,這本小說,和所有優秀的小說一樣,你能從中嗅到時光的味道,他的敘事和花樣年華的那種相像,這本不需要結尾,因為它創造了一個世界,理想中的世界,你不需要知道他發生於何時,結束於何地。仿佛就是這個秋天,水邊有褐色的鳥群,書中的我,與女人對話的那一些段落,精彩絕倫,曖昧不定,捉摸不清,任由它在歲月中流淌,格非有著妙筆,他筆下花草樹木,褐色鳥群,男人以及女人,都有著捉摸不透的靈性與詩意,讓人嚮往那個遙遠而又靜寂的歲月。
《褐色鳥群》被評為近現代最玄奧的書是有其道理的,其中每一個出現的意象都可能是一種象徵,水邊,鳥群,棋,我,慄樹色靴子的女人。帶有非常濃重的奇幻色彩,並且邏輯被打亂卻又在可控範圍之內。「我」就像一個精神恍惚的病人,看到的世界就像是夢中的世界,他的記憶,時間,人物都顯得十分錯亂,像一群亂麻,難以理清,有種支離破碎的美感。就像一部現世喻言一樣 ,很是玄妙。
追求有意思的可以去看看,這是一本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一本書。
end
往期文章
好書推薦《三體》
惡之平庸《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好書推薦領導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好書推薦 | 《逆向管理——先行動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