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即刻啟程和小編一起了解歷史吧!
1937年12月中旬,高敬亭應召到武漢長江局匯報工作,同時研究新四軍及四支隊整編工作。和他同行的有在七裡坪學習的胡龍奎,還有周駿鳴派來找胡龍奎的張明河和譚建林。他們一行從七裡坪騎馬來到湖北廣水車站登車,南下去漢口八路軍辦事處匯報工作。
平津陷落以後,日軍步步緊逼,前線烽火連天。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淞滬地區,蔣介石投入參戰部隊七十萬人,日軍投入兵力九個師團約三十萬人,和日本人死拼硬打了一場抗戰中規模最大的,也是傷亡慘重的淞滬會戰,日軍傷亡五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十萬多人傷亡的代價,最後不得不放棄陣地。上海、南京接連失陷,武漢的戰略地位明顯提高。鑑於時局變化,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由項英、周恩來、秦邦憲、董必武組成中共中央長江局,領導南方各省黨的工作;由王明、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組成中共代表團,駐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繼續同國民党進行談判,協商國共合作事宜,籌組新四軍,推動統一戰線工作。
12月21日,國共雙方就成立兩黨委員會問題達成協議,參加委員會成員中共方面為王明、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不久,中共代表團和中央長江局合併,對外稱中共代表團,對內稱長江局,長江局由王明、周恩來、秦邦憲、項英、葉劍英、董必武、林伯渠組成。王明為書記,周恩來為副書記,並報中央政治局批准。長江局領導南部中共黨和軍隊的工作。在人員集中增多的情況下,長江局和八路軍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由原安仁裡搬遷到日租界八十九號的大石洋行對外辦公。12月23日,中共代表團和長江局舉行聯席會議,重點討論組建新四軍問題,認為南方各省遊擊隊應迅速集中,全部開往抗日前線。
華北抗戰和淞滬抗戰及以國共兩黨兩軍為基礎的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有力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但蔣介石最後不得不放棄上海。日寇突進江浙,當時的首都南京也暴露在敵人面前,直接威脅著蔣介石在東南地區的統治地位。鄂豫皖等南方各省紅軍和遊擊區周圍的政治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此之前,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在和國民黨蔣介石等人的談判中,已多次談及南方紅軍遊擊隊的改編問題,但沒有達到結果。南方各省自行談判後,紅軍隊伍仍分散在各個省區,這也是南京軍事當局所不願意看到的,必須把這些"釘子"拔出去。
同時,中國共產黨亦有把這些隊伍集合起來參加抗日戰鬥的願望,於是成立新四軍的設想,才在南京提出來。經過兩次談判,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南方八省邊界地區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周恩來在廬山和蔣介石第二次談判之後來到上海,會見了懷著強烈抗日救國熱情剛從澳門回上海的葉挺。由他出面主持改編南方紅軍遊擊隊,國民黨也許能夠接受。周恩來就與葉挺商量,葉挺欣然接受,並向蔣介石提出將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編第四軍的建議。
蔣介石在國內外壓力的逼迫下,同意了國共合作,但對南方這些紅軍,他也是一直拿不定主意,"剿"又沒有"剿"掉,又不想讓它成軍,壯大共產黨的力量。現在由葉挺來整編,也許是個好辦法。蔣介石在沒有和中國共產黨協商的情況下,搶先於1937年9月28日發出通報:"任命葉挺為新編第四軍軍長。"並撥發了五萬元活動經費。蔣介石想在冠冕堂皇的"團結抗戰"的旗幟下,通過葉挺對紅軍進行控制、削弱,達到新四軍"國軍化"的目的。可是葉挺到延安表示完全擁護中共中央的政治軍事路線,完全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堅決抗戰到底。中共中央也同意任命他為新四軍軍長。
1937年10月12日,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轉發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10月6日的一份電令:"民密。頃奉委員長魚侍參京電開:一、鄂豫皖邊區高敬亭部;二、湘鄂贛邊區傅秋濤部;三、湘粵贛邊區項英部;四、浙閩邊區劉英部;五、閩西張鼎丞部;以上各節,統交新編第四軍軍長葉挺編遣調用。除分令葉軍長外,希分別查照為要。"把南方八省鄂豫皖邊高敬亭部等多支紅軍部隊,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交由葉挺指揮。
這是國民黨的中央政府首次公布新四軍的番號,宣布了新四軍的誕生。鄂豫皖等南方各省紅軍改編為新四軍,使黨與紅軍取得合法地位。新四軍只有取得合法地位,部隊集結、服裝發放、物資供應、經費來源等實際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也才能開赴抗日前線。"鄂豫皖邊區高敬亭部",在蔣介石的命令裡第一次變成中性詞語,沒有了恨之入骨、殺氣騰騰的"匪"字。
漢口,是新四軍軍部進駐的第一站。現在的武漢市漢口區勝利街,過去叫漢口大和街,從街名不難看出這裡原來是日本的租界,每個房間地板上鋪著榻榻米。有意思的是,1937年11月,葉挺就是在這裡掛起新四軍的招牌,開始籌建新四軍軍部,可見,新四軍就是為抗日而生的。
新四軍下轄四個旅級支隊,四支隊是唯一處於江北的支隊,高敬亭可謂是獨當一面。
在抗戰之初,四支隊和高敬亭一直沒有淡出過中共中央的戰略視野。
1937年12月14日下午,也就是南京失陷後的第二天,黨中央政治局專門討論了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等問題。洛甫、毛澤東、彭德懷、凱豐、劉少奇等出席了會議,李富春、曾山列席了會議。會議確定了改編的原則:"各遊擊區將來要求得發展,須留三分之一的武裝,儘可能多留些,不要絕對集中。"這個原則,是根據毛澤東的意圖提出的,也正是高敬亭的想法。
12月14日,毛澤東、項英從延安聯名復電葉挺:"長江以南各支隊……可向東開,長江以北高敬亭支隊暫留江北,不必北開,以便在該地準備沿江遊擊。"
1937年12月23日,項英從延安來到武漢,向中央代表團匯報了中共中央關於新四軍編組和組織領導的決定。長江局一成立,第一次會議第一項議程討論新四軍組建問題,決定南方紅軍各遊擊隊迅速全部集中,開赴抗日前線。12月25日下午,在葉挺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葉挺、項英在漢口召集軍部機關幹部大會,宣布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正式成立。南方湘、贛、閩、粵、浙、鄂、豫、皖等八省十四個地區(瓊崖除外,下同)留下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部設在漢口大和街二十六號。葉挺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兼軍分會書記和東南分局書記。
1937年12月27日,周恩來、葉劍英就新四軍編成及高敬亭部出動參戰事致電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高敬亭日內要到漢與葉軍長商定點編、出動參戰事。該部出動津浦、平漢戰區。該部要暫歸李宗仁指揮。行動、戰鬥俟高來此商定後再報。28日,在延安的毛澤東復電項英,同意新四軍為四個支隊及支隊以上幹部方案。
此時,高敬亭正在從七裡坪來武漢途中。
露天火車的車廂裡,從湖北廣水登車的高敬亭等人,身著軍裝,盤腿坐在烏黑潮溼的煤堆上。列車在江漢大平原上奔馳如飛,沉重而有節奏的車輪滾動聲,把他的心帶到了武漢三鎮。
1937年12月26日下午,高敬亭到達武漢漢口大智門火車站。一到武漢,吸引他目光的就是這座火車站。漢口大智門火車站是京漢鐵路的南端終點站,20世紀初亞洲最雄偉、最現代化的火車站,被視為平漢鐵路全線最耀眼的亮點。車站建成,火車開通,漢口的面貌也跟著改觀。《夏口縣誌》記載,"後湖築堤,蘆漢通軌,形勢一年一變,環鎮寸土寸金"。在中國鐵路史上,大智門火車站也是非常繁華的地方。《漢口小志》名勝類中如是記述火車站前的景象:"繁盛極矣,南北要道,水陸通衢,每屆火車停開時候,百貨駢臻,萬商雲集。下等勞動家藉挑抬營生者,鹹麇集於此。"因為火車站的緣故,車站周圍人口稠密,商業繁榮。
是城氣死鎮,是府賽過城。武漢三鎮的繁華,高敬亭可是從小在家中就聽人口口相傳過的。下漢口是他童年時最大的夢想。紅軍時期也有"會師武漢、飲馬長江""打下武漢過中秋節"的口號,可是這次他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來到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三鎮,東接蘇皖,西鄰巴蜀,北毗豫冀,西連湘粵,是中國的核心地區。長江、漢水水道和平漢、粵漢鐵路在此交會,這裡是連通東、西、南、北、中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曾是洋務運動和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上海失守、南京危急,這裡已成為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中心。國民黨政府的一些重要部門遷到武漢,各民主黨派領袖、社會名流、文化界人士,全國著名抗日救亡團體也都雲集武漢,武漢成為當時全國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
這是高敬亭第一次來到武漢。這次出門不用動腿就跑了幾百裡路,真是大開眼界。可是高敬亭的感覺也很複雜。此時的武漢,自1843年開埠以來,已經發展成為具有現代都市規模的繁盛商埠。在這座冒險家的樂園裡,一方面,現代工商業和文化的萌發生長,給舊中國注入了生機活力;另一方面,社會的醜惡與弊端隨處可見。武漢和七裡坪可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天地。高敬亭等人在大智門火車站下了火車,站臺上充斥著煤灰、蒸汽、人汗和機油的混合味,讓高敬亭感到很不習慣。他隨著人流穿過大廳,從正中的三洞六扇門出來,坐黃包車,一人一輛的那種,迎著冷颼颼的東北風,沿街而行。他們先是到漢口安仁裡,經過江岸大道時,看見江面上都是林立的塔吊,還有那麼多的英國、美國的兵艦和國旗,中國的很少。這時,原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由安仁裡遷到漢口日本租界中街八十九號。武漢"八辦"機構擴大,人員驟增,安仁裡的房子不夠用。
於是,董老出面找他的學生武漢市市長徐會之幫忙,經與國民黨武漢市政府多次協商,由徐會之批准,將漢口中街八十九號(現長春街五十七號)舊日租界大石洋行(一幢四層樓房)撥給武漢"八辦"辦公;洋行對門的九十號撥給武漢"八辦"做招待所;路東的一百二十號撥給武漢"八辦"辦幹部訓練班;成忠街五十三號撥給新四軍武漢辦事處辦公。高敬亭他們又調頭向漢口大石洋行日租界中街八十九號轉去,不多時就來到了八路軍辦事處的大門外。這裡原是武漢日租界中街日商大石洋行,是一幢日式建築,磚混結構,中日開戰後已被沒收。高敬亭看到了門口八路軍辦事處的招牌,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是啊,這裡同他們所見過的國民黨軍政機構不一樣,這裡沒有大門樓,來來往往的人都是那樣年輕、熱情、誠實,沒有虛偽的成分。從樓裡走出的人,個個春風滿面,精神抖擻。八辦所處的街道,車水馬龍、人山人海、賓客盈門、水洩不通,這個勢頭,增加了高敬亭對八辦的仰慕。八辦本來不高的樓房,也顯得雄偉壯觀,仿佛為高敬亭的到來而精心打扮一番。高敬亭看了片刻,他可是從來沒有上過樓房啊,便讓張明河先進去報告。張明河正正軍帽,興奮地向辦事處裡走去。
張明河上了二樓,看到周副主席十分繁忙,不敢上前。周恩來聽說是鄂豫邊區省委和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的代表來了,馬上答應見面。張明河剛要走進周副主席的辦公室,他已迎到門口。張明河不禁怔住了,忙立正敬禮。周副主席點點頭,熱情地和他握手。張明河穩定了情緒,說明了身份和來意後,周副主席說:"我想你們省委的周駿鳴同志早就該來的嘛!他沒有來,你來也行。沒有電臺真誤事,你回去時帶部電臺去。"
張明河忙說:"周副主席,鄂豫皖高敬亭政委還在外邊呢!"
周副主席一聽,立刻笑著說:"怎麼不進來?快讓高政委進來啊!"說著就往樓下走去。
張明河搶先幾步出了大門,對高敬亭說:"周副主席出來了。"
高敬亭驚訝地"啊"了一聲,忙走上前去,剛要舉手敬禮,就被周副主席迎著拉住了。周副主席對他說:"位老來電報說你動身了,我正要派人去車站接你,你就到了。"
幾個人一道上樓後,周副主席和高敬亭握手,給他讓座。接見是在一個較寬敞但不是會議室的房子中進行的,室內擺有寫字檯、椅、凳、茶几,還有兩張沙發,全是高敬亭沒有見過的。周恩來蓄著短髮,長著一對機靈、謹慎的眼睛,穿一身整潔的灰色中山裝,一見面就感覺到他平易近人,謙遜和藹,豪情奔放,有一股引人敬仰而又令人願意傾情傾吐的感染力。他那政治家的風度、熱情的眼神、親切的談話,使高敬亭由衷敬仰,兩眼不住地望著他,激動得一時不知說什麼好。
周恩來高興地對高敬亭說:"敬亭同志,你的功績很大,幹了件很了不起的事,紅二十八軍。"周恩來看到高敬亭似乎還沒有完全明白自己所說的話,便解釋說,"當年為了策應中央紅軍長徵,中央決定鄂豫皖的紅二十五軍組成第二抗日先遣隊,率先長徵,程子華去了,還是我談的話。紅二十五軍長徵後,你們在十分艱苦、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敵後鬥爭,你們的功績很大。堅持了三年,為我們中國共產黨保留了一個戰略區和一支紅軍部隊,這是很了不起的。"
高敬亭一邊聽一邊點頭,激動得有點熱淚盈眶。他說:"周副主席,我們是不是把鄂豫皖的情況匯報一下?"
周恩來說:"不急,你們先休息休息,準備準備,咱們明天再談。中央代表團和長江局要開會聽取你們的匯報。"
辦事處的對面,就是八路軍辦事處招待所。晚上,高敬亭吃到了過去聽過但根本未吃過的新鮮的武昌魚。
這天夜裡,日機飛過武漢,尖厲的警報聲劃破江城的冬夜,探照燈也在江城上空划來划去。水門汀、木地板、鋼絲床、抽水馬桶,賓館臥室裡的一切,顯然讓高敬亭感到很生疏。室內的電燈光那樣明亮,讓高敬亭睡不著,鋼絲床太軟,他睡不慣,就把鋪蓋搬到地板上睡。後來有人說他土,不能接受新事物,還訛傳他打地鋪睡在長江局走廊裡。
高敬亭此時感到一種緊迫感,滿心期待著自己回去,帶著部隊,開赴抗日前線。
隨風來,隨風去。回憶往事,歷史的記憶揮之不去。今天的歷史之旅到此結束了,期待與大家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