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心臟的主動脈瓣膜作為心臟出口的總閥門,隨著年齡增長、瓣膜逐漸退化,鈣化等,導致「閥門」狹窄或關閉不全,重度的狹窄或關閉不全容易導致暈厥、猝死、心力衰竭、心絞痛等情況,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治療是外科開胸手術,需要鋸開胸骨、切開心包、心臟停跳、人工體外循環、切開主動脈,切除受損的瓣膜、縫合固定新的瓣膜,創傷大、恢復時間長。
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是一種全新的微創瓣膜置換技術,在透視下,經股動脈送入約5mm粗的導管進入主動脈瓣口,放入一個記憶金屬支撐的生物瓣膜,瓣膜到位後會恢復記憶形成人工生物瓣,替換損壞的瓣膜;這種方式不需要開胸、縫合、心臟停跳及體外循環等傳統外科心臟瓣膜置換手術過程,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後恢復時間快、耐受性好,是目前心血管領域發展最快最熱門的技術,該技術特別適合70歲以上的老年人及70歲以下的身體條件差的老年人,特別是有胸部併發症、腎臟疾患、身體狀態差、高齡等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
目前在發達國家,介入手術已成為瓣膜疾病的首選診療方式,介入下行瓣膜置換數量已遠超開胸瓣膜手術,佔比達到近70%,該項技術自2010年我國首例開展以來,現在全國多家大型醫院開展,技術已非常成熟。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姜正明教授心臟瓣膜團隊是我國第一批開展該技術的完整團隊,近年來已成功為眾多主動脈瓣狹窄、關閉不全患者實施TAVI術,患者最大年齡92歲,最小53歲(合併肝硬化失代償、重度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血小板極低)平均年齡74歲,術後恢復良好,多數患者術後次日下床、3-5日出院,複查顯示長期效果良好。
據了解,昨日姜正明教授團隊為一位極度橫位心、心臟內旋、成角103度88歲的超高齡患者實施TAVI手術,患者嚴重心衰、胸廓畸形,該例手術替代既往病例中成角最大的93度,成為我國TAVI史上橫位心角度最大的成功病例。
本例患者手術難度極大,經仔細評估顯示,患者為二葉式主動脈瓣,鈣化極重度且非對稱,這些因素不僅削弱徑向支撐力,同時大大增加術中出現瓣膜移位、瓣周漏等風險,尤其是其主動脈弓及升主動脈擴張扭曲、角度極大,瓣膜輸送、釋放難度都是前所未有。
在鄭大一附院多學科通力合作、緊密配合下,姜正明心臟瓣膜團隊結合心外科張新教授團隊、3D列印中心吳豔教授團隊、體外循環團隊、麻醉醫師、超聲科、技師等,針對患者病情反覆討論,制定周密診療計劃,並多次多學科會診、討論,經3D模型推演術中手術細節及可能出現的情況,如在心臟極度橫位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導絲塑形、如何建立瓣膜輸送軌道,如何操作瓣膜在軌道上滑行,推演瓣膜在釋放時力的傳輸和可能走向及如何矯正、制定詳細方案和應急預案。
手術過程中姜正明教授團隊配合默契,瓣膜輸送系統克服重重困難精確到位並實現成功釋放,最終順利完成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術後患者麻醉甦醒,恢復良好,一般情況良好返回普通病房。
專家名片
姜正明教授,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結構性心臟病學組委員,河南省醫學會心臟病分會結構學組副組長,組建河南省內首個完整的心臟瓣膜病治療團隊,負責開展心臟瓣膜病的微創治療及科研任務;獨立開展主動脈疾病的腔內治療,獨立開展各種複雜心律失常綜合診治,如室速及房顫的導管射頻消融手術、冷凍球囊手術、左心耳封堵術及CRT-D等各種心臟疾病的起搏治療;熟練完成慢性閉塞病變等複雜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等,是國內少有的將心臟瓣膜疾病、心臟結構性疾病、起搏電生理、冠狀動脈疾病、大血管疾病的微創治療融會貫通的人才之一。
【來源:大河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