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瀋陽一位30歲的吃播,在直播前去世了。
他之前為了生活,送過外賣,做過餐飲,收入卻一直很微薄。
偶然一次機會,他開始嘗試直播自己大口吃肉的畫面,收穫了一些粉絲和打賞。
於是,紅燒肉、大肘子、燒雞、燒鵝......這些油膩的食物頻頻出現在他的直播間裡。
半年多時間,做吃播讓他的體重從200斤狂飆至280斤。
6月23日晚上8點,他和往常一樣,準備開始直播吃紅燒肉時,異樣發生了。
他妻子回憶說:「直播開始前,他突然覺得眼睛疼、胳膊發麻,自己覺得不對勁,讓我打120。
我們家距離醫院有10多分鐘的路程,120來得很及時,但是到醫院後,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眼睛看不見,還出現了昏迷、神志不清等情況。」
後來做了頭部CT、頭部血管CT等檢測,發現他是腦幹出血,情況非常危急。
經過一星期的搶救,他還是沒能救回來,在如此年輕的年紀,去世了。
很多人以為,做吃播賺錢是件特別輕而易舉的事情。
每天對著鏡頭吃吃喝喝,就能收穫流量和粉絲,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鏡頭的背後,有的吃播瘋狂催吐,長期用手摳嗓子眼、插管,吐得胃酸倒流、臉部變形;
有的吃出了高血脂、糖尿病,賺了些錢,卻落下了難以痊癒的病根,甚至搭上了性命。
你看到了他們作繭自縛,把他們想賺快錢卻被反噬的事跡當作茶餘飯後的消遣。
我卻看到了他們因窮困而喪失了選擇權的無奈,若不是錢太難賺,誰願意用消耗生命作為代價來換取碎銀幾兩?
02
周六中午,我和閨蜜一起在街邊的小麵館吃午餐。
吃到一半,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男子湊了過來,長滿褶子的臉上堆著笑容:
「美女你們好,看到你們都穿著小白鞋,需要試下這個清潔劑嗎,很方便的。」
我和閨蜜有點尷尬地擺擺手,說不需要,但那位中年大叔仍喋喋不休地在那推銷著他的清潔劑。
最後,他甚至直接蹲在地上,自顧自地開始給閨蜜擦起了小白鞋。
閨蜜尷尬地對他說:真的不需要,之前網上買了好幾瓶還沒用完。
中年男子遺憾地起身,背著他的茶色挎包,繼續去尋找其他客戶了。
他的襯衫背部被汗水浸溼了一大塊,頭頂少得可憐的幾撮頭髮讓他顯得更加無精打採。
若不是因生活所迫,誰願意在氣溫高達39度的外面東奔西跑,蹲著給別人擦鞋呢?
知乎上有個問題: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
有人被迫離職後,選擇在24小時便利店打工上夜班,睡眠質量差到不行;
有人選擇做外賣小哥,凌晨兩三點還騎著電動車在街頭送餐,餓了買盒泡麵草草扒幾口;
有人混成了自己原先最看不上的國企大姐,拿著不死不活的工資,把希望寄托在老公別出軌、孩子別淘氣上。
年輕人能996,通宵熬夜為公司賣命到天亮,而身體機能大幅度下降的中年人,性價比早就不如他們了。
人到中年,頭髮要白,房貸要交,孩子要養,再也不能像年輕時那樣任性地輕易跳槽了。
03
看過一期綜藝節目,鄭爽被問到:「作為演員,有沒有覺得特別艱辛的時候?」
鄭爽特別真性情地回答:「沒有,我是那種特別不爭氣的人,我就想說我不拍了。
我也知道自己這樣做肯定會被劇組的人罵,但我覺得,那不重要。」
坐在她對面的郭敬明,發出了一句疑問:「那假設導演真的說,小爽我們這場戲得拍,那怎麼辦呢?」
鄭爽回答:「就哭啊。」
當魏大勳說自己曾連續拍戲34小時的時候,鄭爽更是輕飄飄地反問了一句:
「為什麼你就不能像我一樣,瀟灑地走開呢。」
也許是她太年輕,也許是她作為流量明星,賺錢的速度和容易程度,都讓她無法理解:
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這麼優越的,平凡的普通人,真的需要為了幾塊幾毛錢低頭。
這幾天,網上一位美女博主曹導火了,她拍了一個視頻,體驗了3天送外賣的生活。
整個送外賣的過程,都是時刻都要溢出屏幕的焦慮、緊張:
每分每秒要卡著時間、要是一單延遲了,剩下的單也會受到牽連;
很多老式小區都是沒有電梯的,要在最短時間內爬上爬下送餐;
很多餐廳都有專門的外賣檔口,路線紛繁複雜,對於新手來說根本找不到;
有些高級商場甚至不允許穿著外賣制服進去,只能取不到單幹著急。
錢太難賺了,即使是外人看上去最不需要技術含量的送外賣,其難度也遠遠超出我們想像。
身體累是一回事,有些公司不把員工當人看,更是令人心累。
前幾天,一位銷售人員小劉,因為其所在的團隊業績沒達標,自己也被要求接受懲罰。
公司的懲罰是要連吃兩包叫「死神辣條」的東西,即使外包裝上明確寫著「禁止吞食」的字樣。
小劉吃完後胃疼難忍,送醫院搶救兩小時才醒來,胃從此留下了後遺症。
而公司沒有給她任何補償,甚至辭退了她,還不給她發原本該得的獎金。
這樣的公司簡直不要太多。有要求員工吃蚯蚓、吃朝天椒的;
有要求員工在所有人面前侮辱自己:「我是垃圾,我輸了」的;
有讓員工在年會上兩兩一組,互扇耳光的......
以為錢好賺,是那些還沒被社會鞭打過的年輕人,最大的錯覺。
04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視網膜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
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容易注意到,別人身上是否也具備這種特徵。
因此,我們看見知乎上頻頻出現的「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年薪百萬」,就以為世界上到處都是高收入精英;
我們看見哪個明星直播帶貨分分鐘破千萬,就以為誰都可以做主播,用流量賺錢簡直輕而易舉;
我們看見國產劇裡光鮮亮麗的白領,踩著12cm的高跟鞋行走在5A寫字樓,住在2室一廳的小資公寓裡,就以為大城市裡處處都是機會,人人都可以活成林蕭或顧裡。
但事實真的不是這樣的,賺錢遠比我們想像得困難許多。
2條建議,給還沒被社會磨平稜角的、每個普普通通的年輕人:
①不要眼高手低,沉下心來努力。
任何平臺都會在你失去價值的時候拋棄你,而你要做的,就是精深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有多少人的技能水平,停滯在了進入公司的那一刻,不再努力提升自己?
有多少人以為自己有5年的工作經驗,其實只是把一項重複無意義的工作流程,用了5年?
你需要勇敢跳出舒適區,保持在學習區,每天都要爭取比昨天進步一點點。
②U盤式生存,打造自己的個人IP。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斯說:「21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
當今時代,個人對集體的依賴性越來越低。組織和個人之間,是雙贏關係,而不是附屬關係。
如果你能提供高品質的獨特價值,並且堅持不懈地輸出,就可以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個人品牌。
學會戒掉打工者思維、學生思維,找到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領域,不斷輸出有價值的內容。
希望你,能有乘風破浪的勇氣,更要有乘風破浪的能力。
共勉。
作者:小椰子,人生必須活得swag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