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自卑到抑鬱,J·K·羅琳到底經歷了什麼?
1990年,在J.K羅琳開始《哈利波特》系列寫作的10個月之後,其母親因為多發硬化症離開了人世。在此之前,父親還拒絕讓羅琳見母親最後一面。母親的去世讓他們的父女關係陷入僵局。此後,羅琳筆下的故事也變得灰暗。
JK羅琳出生在一個中產家庭。她的父親是飛機製造廠的管理層,母親是一位實驗室技術員。羅琳出生後,重男輕女的父母對她大失所望,即使妹妹出生了,她也得不到父母的愛。
加上她小時候長得並不好看,臉上有雀斑,成績也不算好,還常常受到校園霸凌。種種童年經歷,讓羅琳產生了自卑感。
還好羅琳有個可愛的妹妹,天天追著她講故事。於是,她在學校和生活中所受的委屈也有了情緒宣洩口。
在接受妹妹隨時發問的過程中,羅琳創造故事的能力得到極大的鍛鍊,描述場景的畫面感越來越強,對細節的把控也越來越好。她的心中,早已種下一顆成為作家的種子。
讀大學時,羅琳瞞著父母,偷偷地報讀了自己喜愛的古典文學。後來被她父母知道了,他們又讓她加學了法語和英語的雙語文秘課程。
大學畢業後,她做過很多工作,但因為常常在上班時間偷偷寫作,被老闆發現多次,所以她很快又被辭退。
對此,羅琳曾在哈佛演講中說:「我一直深信,自己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寫小說。」
1993年,JK羅琳結束了兩年的異國婚姻,因為她和女兒被吸毒和喜歡家暴的丈夫趕到了大街上,可憐的她只能抱著年幼的女兒前往愛丁堡投奔妹妹。
羅琳一開始想找工作養活自己,可是妹妹看了她寫的《哈利波特》前3章後,覺得故事很棒,就鼓勵羅琳先寫作不工作,還幫她安排了入住的公寓。到了冬天,公寓實在太冷了,羅琳又去了妹夫入股的咖啡屋寫作,那裡溫暖又舒適。
羅琳給自己算了一筆帳,發現如果自己找工作了就領不到英國政府的救濟金。救濟金雖然不多,但勉強夠她維持房租和日常開銷,最重要的是自己不上班的話,就有充足時間去創作。
領取低保的這段時間,羅琳過得很艱難,也很自卑。過度的自卑導致了她的抑鬱,而長期的抑鬱情緒,使她患上了抑鬱症,甚至還想自殺。
但為了女兒和自己的寫作初心,羅琳決定接受心理治療,於是,她花了9個月時間接受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硬撐著活了下來。
2、從抑鬱到逆襲:J·K·羅琳成為作家首富
羅琳說:「困境的谷底,成為我重建生活的堅實基礎。」
憑著自己對古典文學寫作的熱愛和5年的堅守,羅琳把源源不斷的靈感,變成細膩的文字和天馬行空的故事,終於完成了第一本書《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後來,她又在被出版社拒絕12次後,迎來了第一部《哈利波特》的出版。
自此,羅琳在全世界掀起了令人狂熱的魔法風暴,讓《哈利波特》成為一套銷量超4.5億本的系列童書;被翻譯成73種語言、被拍成8部電影的大IP叢書;並使《哈利波特6》的出版,直接打破了吉尼斯的圖書銷售記錄。
她也從一個貧困潦倒、默默無聞的「灰姑娘」,成功逆襲,成為財產超過英國女王、享譽世界的作家首富,還被英國王室授予榮譽勳章。
羅琳說:「失敗使我的內心產生一種安全感,讓我看清自己,這是我從考試中沒有得到過的,也是我通過其他方式無法體會的。我發現,我比自己認為的,要有更強的意志和決心。」
3、心理分析:J·K·羅琳為什麼會自卑?
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自卑,它是一種認為自己無能軟弱的自我評價和認知偏差。容易有自卑感的人,最喜歡反覆和別人作比較。比如,我長得沒別人好看,我的成績比別人差等等,以此否定自己的價值。
這種「無價值」感其實是一種自我攻擊,長期來說,不僅容易導致情緒上的抑鬱,也會讓人放棄機會和自我封閉。
羅琳的自卑源於父母的重男輕女,缺乏愛和關注,還有她對自己長相的不自信。事實證明,人對生理缺陷的自我評價往往是錯誤的。其實人與人之間並無太大的區別,區別的只是一種心態。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其實自卑並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它可以促使一個人去改變自己目前的狀況,就像一個人只有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後,他才能更好地學習,然後迎接更好的生活,這也是促進科學進步的原因。」
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也發現,有些人會把自卑感轉化為較強的戰鬥力和忍耐力,進而成為一種發展的力量,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作用」。
它是我們為了克服自己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或能力上的不足,促使我們著力發展其他方面的優勢,發奮努力,從而趕上或超越他人。
自卑感越強的人,往往補償心理也越強。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努力和刻苦,因為想要彌補自己的弱勢,而在其他方面挖掘天賦和發揮超群的能力。
比如有人的視力有障礙,但是其聽覺、觸覺和嗅覺卻特別靈敏,彌補了視力缺陷;有人因車禍失去了雙手,卻被逼用腳代替雙手,甚至用腳練出漂亮書法;有人生來矮小,卻通過其他努力,讓別人忽視自己的身高劣勢,從而刮目相看。
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有效地補償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發展不輸於他人。正如羅琳在寫作方面發揮天賦,不為原生家庭所拖累,不為不幸婚姻所擊倒,努力實現夢想,從而超越自卑,讓自己變得強大。
4、如何超越自卑,成就自我?
很多時候,自卑是原因,而不是結果。我們要做的是解決問題本身,然後擺脫自卑。接納自己,是接納「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的這一事實,然後允許自己有缺點。
拿破崙說:「默認自己無能,無疑是給失敗創造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樹立自信心是戰勝自卑感的根本方法。那麼,如何做到呢?
(1)正確評價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劣勢,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某方面的缺陷就全盤否定自己。比如羅琳,她雖然不是美女,但是她有創作故事的天賦,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細緻的觀察力,這些就是她的過人之處。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人們常把事情的結果歸之於外界或者自身的原因,即外部歸因和內部歸因。
自卑的人害怕失敗,害怕輸。他們的思維定勢是把所有失敗都歸結於外因,讓自己好受一點,但是沒有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只會讓自己更加自卑。
(2)正確表現自己
自卑往往是人在表現自己的過程中,受到挫折,而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和展露自己的才能,對自己提出合適的期望值。
比如羅琳讀大學時,先考慮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天賦,最終選擇了喜歡的古典文學,這就是她發現了自己真正喜歡和擅長的事,正確表現了自己。
後來她又在妹妹的鼓勵下,堅持寫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並投稿,勇敢地邁出了實現夢想的第一步。當她的小說多次被拒後,她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挑選了一個小的出版社,出版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從而一炮而紅。
心理學家建議,自卑感強的人,不妨先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較大的事情,而隨後的這些成功,就能增強我們的自信心。
(3)正確補償自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生理上的補償能力,還可以進行心理上、才能上的補償。而這些補償,應該是積極向上的。
從羅琳的一系列遭遇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她不被父母和第一任丈夫所愛,屢次被傷害的時候,雖然也曾抑鬱,但她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化悲憤為力量,追求理想,最後名利雙收。
(4)正確地面對人生
所以,人生之路漫漫,我們只要客觀地分析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對前途充滿自信心,樂觀積極,就不會因暫時的挫折而產生自卑心理。
楊絳說:「無論我們的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深以為然!
願我們都能超越自卑,成為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