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初,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壓力激增,難以承載相應的醫療需求。全國各地醫療隊的支援、方艙醫院的啟用,扭轉了武漢防控一度極為被動的局面。
為應對疫情,中國在武漢動員了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這其中就包括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福建省立醫院黨委副書記李紅帶領的福建省支援湖北抗擊新冠肺炎專科護理隊,他們負責輕症患者的護理任務;同樣衝鋒在一線的還有該院副院長、福建省急救中心主任陳鋒帶領的醫療隊,他們承擔著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李紅:專科護理顯身手
作為領隊,接受習近平總書記慰問後,李紅說要在大戰中踐行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至3月8日休艙,李紅所在的武漢客廳(東西湖)方艙醫院交出的答卷是,累計收治患者1760名(高峰時期在艙患者1434人),實現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進駐人員零投訴、治癒人員零復發。
回顧45天的戰鬥經歷,李紅表示,面對大量的病人、臨時改造的救治場所、多家醫院護理人員組成的臨時醫療隊,交出「五個零」的答卷並不容易。
(圖為福建省立醫院黨委副書記李紅)
護理回歸人文本質
武漢客廳是武漢迎八方來客的大客廳,曾舉辦大型博覽會、大型藝術展等。2月7日,它由「客廳」變身「醫院」後,全國各地近20支醫療支援團隊來到這裡,開艙收治輕症新冠肺炎患者。
三天三夜「速成」的方艙醫院,再加上陌生的疾病和環境,從找不到床位到被集中收治,很多患者在入駐之初難免緊張和不安。
「此時此刻,除了醫療救治,充滿人文關懷的護理服務更顯得尤為重要。」李紅和她的隊員們根據病人實際和身體狀況,開始每日帶領他們打八段錦,做廣播體操、呼吸操等。這是為了緩解方艙內壓抑的氣氛,也為了讓患者動起來、提高免疫力的辦法。
沒想到,這種方法實現了良好的開端,方艙醫院內做操一度成為熱詞,屢次上熱搜,護理隊活躍方艙氛圍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他們先後在艙內設置福建隊愛心食品角、心願牆、七步洗手手繪畫等。抗疫期間正好趕上情人節,李紅說,護理隊還策劃活動給同艙不同區的患者情侶過情人節:「我們為住在方艙的男士買鮮花和蛋糕,讓他們給同樣住在方艙的伴侶表達愛意。」
李紅還把做好患者的生活照料和心理健康當作護理隊的重中之重,「護理的本質,或者說南丁格爾的精神,應該是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這裡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是溫暖和慰藉。」
這種人文關懷不僅針對患者,也給了隊員。救治期間,李紅每天凌晨4:30起床,看著他們吃完早飯,送每天第一班隊員上崗,風雨無阻。她想以這種方式告訴隊員:新的一天開始了,我們在一起。
李紅所帶領的這支護理隊由福建省內56家醫院101名護理人員、1名領隊和1位聯絡員組成。「其中將近一半是「90後」的孩子,」在李紅看來,「這次救援經歷對他們來說是一場非常好的愛的教育,抗疫一線就是護理隊成長的學校。」
福建專科護理隊中的所有人都在努力改善著方艙內的生活環境,作為一個臨時居所,方艙卻有了社區的氛圍。
管理重在護理同質化
除了擔任福建專科護理隊領隊,李紅還兼任武漢客廳(東西湖)方艙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參與方艙醫院的運行管理,「如何讓這麼多醫療隊達到同質化的護理水平,是我的管理重點。」
質量安全任何時候都馬虎不得,方艙醫院開艙不到一周時間,李紅就與多個護理團隊溝通協調,執筆起草了2萬字的方艙醫院護理工作手冊,包括護理管理、工作守則、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崗位職責、質量標準、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對護理工作進行規範。「手冊的內容持續不斷改進,直到快要休艙的時候,才算全部完成。」這一手冊得到院方及其他十餘省市護理隊的高度肯定,並迅速在方艙醫院推廣實施。
推動護理工作同質化的同時,方艙醫院的黨建工作也在創新推進。開艙之時,李紅所在的方艙醫院內就插上了國旗、黨旗,抵達武漢第一天,福建專科護理隊就成立了臨時黨支部,黨員隊員將「我是黨員,有事找我」寫在防護服上 。
方艙醫院的患者多為輕症,李紅多次深入不同病區,將患者中的黨員也發動起來,為方艙醫院的管理盡一份力量。身為公安民警的患者黃鑫(化名)就是其中一員,他積極報名,組織動員、建立交流群……忙起來幾乎忘了自己的病。後來,在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下,東西湖方艙醫院患者臨時黨支部得以成立。
(圖為李紅書記與患者臨時黨支部成員交流)
在李紅看來,這個患者臨時黨支部發揮了重要作用:黨員患者常與心有顧慮的病友拉家常,配合醫護人員做心理疏導,協助護士給病友送衣送飯,維護醫療和生活秩序,並重點關心孤寡老人和帶孩子的特殊病友。「在方艙醫院開展黨建,建立患者黨支部,是方艙救治的經驗之一,也是黨旗高高飄揚在抗疫一線的最好註腳。」李紅說。
陳鋒:重症醫療隊勇當急先鋒
2月13日,福建省立醫院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整建制醫療隊出徵武漢,陳鋒擔任領隊,帶領138名隊員,先後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重症病區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監護病區(ICU)。
(圖為出徵前,陳鋒帶隊宣誓)
迅速反應展現應急能力
醫療隊中有不少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陳鋒自己也是國家救援隊的隊長。「在快速反應、應急救治方面,我們是有一定的基礎和經驗的」,陳鋒坦率地說。
(圖為福建省急救中心主任陳鋒)
入漢伊始,陳鋒帶領的這支醫療隊就面臨著「急考」,一是要在抵達駐地後不到20小時內,完成接管接收任務;二是為了快速接管病區,隊員們接受防護培訓的時間也隨之壓縮,他們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隊員的強化防護培訓。
彼時,武漢地區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定點救治醫院剛剛投入使用,不少重症病人亟待救治。時間就是生命,留給醫療隊的時間並不多。為迅速打開工作局面,陳鋒連夜召開臨時黨支部擴大會議,構建「3+1」黨建管理模式,確立了黨建引領與醫療救治並舉的工作原則,並立即採取了多項措施,一方面迅速動員,激勵隊員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職業使命感克服困難、戰勝恐懼,迅速投入戰鬥,與病魔搶時間;同時即刻調整培訓模式,採取全員培訓與重點培訓相結合,由醫療隊醫院感染專職人員現場培訓為主,並邀請醫院前期抵達的醫療隊同事現身說法、講述經驗,按進駐醫院的醫護組順序針對性強化,達到人人過關,做到救治培訓兩不誤。
(圖為2月13日,臨時黨支部支委會議現場)
在迅速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重症病區後,不到3個小時內,64張床位全部收滿。然而,擺在醫療隊面前的除了危重病人外,還有全新的環境、全新的病房、全新的病情和全新的流程,如何完成救治任務?陳鋒身先士卒,帶領以黨員為主的首批24名隊員衝進隔離病房,邊接管病區,邊接收病人,邊熟悉流程,邊啟動救治,醫療隊按照危險分層迅速分組、分級管理,醫護緊密配合,迅速完成64個重症病人的接收、安置、救治、安撫的全過程。
「這是一支無私奉獻、無所畏懼、無所不能、無堅不摧的隊伍,他們忘我拼搏、衝鋒在前。」隊員們的職業使命感,讓陳鋒動情動容。
學習總結貫穿始終
臨時組建的醫療隊,要形成有效的戰鬥力,光憑一腔熱血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醫療隊及時組建戰時指揮所,下設醫療救治專家組、臨床診療護理組、醫務協調組、質量控制組、醫院感控組等8個專人管理小組,並以最強陣容成立戰時重症醫學科。指揮所定時召開工作例會,各小組明確職責和工作流程,分工協作,步調一致,形成合力。病區實行醫療專家組組長—重症醫學科主任—醫療救治組二線—診療小組一線的分級管理模式,確保醫療質量安全。
針對新發傳染病特點,為及時掌握醫療訊息,醫療隊戰時培訓機制及時啟動,利用「網際網路+」手段,圍繞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危重症搶救等相關知識,按日排出課程表,固定時間開展線上網絡授課。
陳鋒清楚新冠肺炎我們了解甚少,也深知及時總結對於提高救治水平極其重要,在他的帶領下,醫療隊邊學習,邊摸索,邊總結,經過半個多月的工作實踐,提煉出一套「三個一」的救治經驗:綜合治療、多學科精準施策「一人一案」;中西醫結合治療、辯證施治「一人一方」;心理早期幹預、積極引導「一人一策」。在此基礎上,醫療隊還將診療經驗和工作標準予以固化,編輯《醫療救治手冊》《心理疏導手冊》《健康教育手冊》《新冠肺炎知識培訓講義》,很好地指導了在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1個多月的臨床救治。此後,醫療隊奉命轉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ICU,得益於此前的經驗積累,醫療隊完美完成了救治任務。
在抗擊疫情的同時,陳鋒還結合救治和防控現狀,思索未來應對策略。在他看來,在應對突發公衛事件上,我國有三點仍需改善:一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就醫療機構而言,如何做好大型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各自能力擴充建設和分工;二是強化衛生應急指揮體系,如政府各部門、社會各領域的指揮協調等;三是完善公共衛生教育與管理體系,包括公衛管理、院感防控、個人健康管理等方面。
「這三個方面一環套著一環,值得反思和改進。」陳鋒說。
聚焦醫院應急管理和學科建設,陳鋒建議,除建立相關衛生應急組織機構外,醫療行業一方面要加大衛生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力度,定期開展應急演練;一方面要進一步規範急診傳染病預檢與診療管理,做到獨立區域預檢、獨立通道就診、獨立區域隔離等急診疫情一體化管理。此外,醫療行業還應推動院前急救機構人員的防控普及,加大對他們醫學知識和防護實踐的培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