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入倉,我市江寧區湖熟街道80後「新農人」王勝虎喜獲豐收——收穫30萬斤麥子,交售33萬元,扣除每畝成本500元,淨掙13萬元。
紮根土地,耕耘十餘載的王勝虎以豐厚的回報向父親證明了種地也能致富。新技術的加持,新機械的應用,使傳統農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統計,截至2019年,我市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3.6萬人。
2008年,原本另有職業的王勝虎不忍心看著年過五旬的父母年復一年地操勞,於是他決定接過父母的擔子,把父母承包的40畝地接過來耕種。
不同於父母的辛勞,新農人王勝虎更擅用農用機械,他告訴記者,「從育秧、插秧、施肥、病蟲防治到收割,都可以用機械替代人力。」記者在王勝虎的倉庫看到,僅四五百平方米的室內,停放了七八臺大小不一的機械,有兩米高的收割機、插秧機,還有半米高的無人植保機和育秧流水線設備等。
近年來,王勝虎又陸續承包了周邊其他農田,截至目前,共有1300畝,「有了機械助力,我一個人能忙得過來。」王勝虎表示。
在王勝虎家碧綠的稻田邊,記者看到3000餘只黑頭麻鴨,老遠就聽到「嘎嘎嘎」叫聲一片,毛茸茸的一群小鴨子在田邊覓食。王勝虎介紹,這是他今年新嘗試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
同樣是種地,兩代農人體驗大不同、收益大不同:父親王紅根以前種植的是口味一般的雜交稻,現在有了口味更佳的南粳系列;以前病蟲防治只能靠噴灑農藥,現在有了更環保的生物技術,如性誘劑、殺蟲燈等;以前老農人單憑經驗施肥,現在有了更精確的「測土配方施肥」。
王勝虎介紹,在湖熟街道農業服務中心的幫助和指導下,他的農田應用了多項農業新技術,如「硬地硬碟育秧技術」「航空植保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等。
記者在湖熟街道農業服務中心遇到王勝虎的時候,正碰到他來領「2019年度江寧好大米」銀獎證書,紅彤彤的證書上印著「南京市江寧區勝虎家庭農場」字樣。據了解,這是由江寧區農業農村局牽頭,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專家參與評審的專業評比活動,這既是稻米產品PK的擂臺,也是江寧農戶相互交流、借鑑的平臺。
在新機械、新技術的助力下,種出好大米的王勝虎,自然有更好的收入。他家承包了1300畝土地,每年種植一季麥一季稻,今年還養殖了肉鴨,一年下來,約有30萬至50萬元的收入。
眼看著家裡的日子越過越好,父親王紅根打心底裡高興,從前他和老伴辛苦一年,年收入只有兩萬元。現在,他再也不說「種田比不得坐辦公室,還不是要在外頭曬太陽」這樣的話了,他覺得「農民」如今已是一份有尊嚴又自豪的職業。「前兩天,我剛續籤了1300畝土地的租約,準備再幹十年!」王勝虎對新農人的前景非常看好。
(文章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