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精湛的表演和厚重的臺詞,《哥本哈根》徵服了觀眾。 週遊 攝
三個演員、三把椅子、兩扇門劃分出來的兩個時空……在白色橢圓形舞臺上,三個死後聚首的靈魂對話,帶領著觀眾重回現代科學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會見之謎」。3月25日、26日,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執導,國家一級演員梁國慶、楊青、何瑜主演的話劇《哥本哈根》在福田石廈戲劇主題館上演。
這部由深圳八釐米戲劇公司引進的經典話劇將拉開首屆「深圳戲劇周」的帷幕。據介紹,此次「深圳戲劇周」是國內首次開展「世界戲劇日」紀念演出,戲劇周內8場演出均採用平票價惠民,最高僅為150元、最低僅為30元。
票價不高,演出水準卻並不低,現場看過《哥本哈根》的觀眾對該劇大呼過癮,並希望可以在深圳看到更多的類似《哥本哈根》一樣高品位的話劇。
「不要覺得戲劇只是消遣娛樂」
《哥本哈根》徵服過美國「普利茲」獎和「託尼」兩項國際大獎的評委。1998年5月,《哥本哈根》由英國皇家國立劇院在倫敦首演,在歐美引起了廣泛轟動。第一輪就持續上演了15個月,成為保留劇目,繼而又成為紐約百老匯的常演劇目。
《哥本哈根》取材於現代科學史上的一件真實事件。
劇中三個人物分別是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和瑪格芮特,以及一位備受關注和爭議的德國科學家、二戰期間在德國主持原子彈研究的海森堡。
波爾和海森堡本來是忘年交,但是在1941年短短十幾分鐘的哥本哈根會見之後,兩個人徹底決裂。他倆到底說了什麼,外界對此有種種猜測,這就成了「哥本哈根之謎」。
這個至今沒有揭開的謎,對於二戰期間原子彈的研製與付諸實戰、今天世界所面臨的核威脅、未來科學與人類生存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話劇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靈魂的回憶和深度交流,通過對三個死去的人物靈魂之間的對話,告訴觀眾科學家內心的掙扎。
《哥本哈根》徵服過美國「普利茲」獎和「託尼」兩項國際大獎的評委。1998年5月,《哥本哈根》由英國皇家國立劇院在倫敦首演,在歐美引起了廣泛轟動。第一輪就持續上演了15個月,成為保留劇目,繼而又成為紐約百老匯的常演劇目。它被翻譯為各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演出,評論界稱這股勢頭為「哥本哈根現象」。
2003年,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導演此劇。王曉鷹告訴記者:「那時國家話劇院剛剛成立,我們覺得有提高話劇層次和水平的責任,《哥本哈根》正在歐洲和美國演出,我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時差向國內的觀眾介紹國外最新的戲劇發展成果」。
該劇同名中國版由中國國家話劇院排演出來之後,劇中飾演科學家波爾妻子的是曾經主演話劇《社會形象》、《高加索灰闌記》、《結婚》的演員楊青。另外兩個男演員中,梁國慶曾經主演話劇《和氏璧》、《唐璜》及影視作品,何瑜曾主演話劇《第十二夜》、《老婦還鄉》、《花房姑娘》等。
目前該劇已在國內各大劇院連續上演一百餘場,場場爆滿。
王曉鷹說,這個戲在形式和思考內容上給人很大的震撼。
「我希望《哥本哈根》能使他們從戲劇中獲得思想。看這個戲的觀眾不會覺得戲劇只是一種淺顯、消遣的娛樂,希望新一代的年輕觀眾不要對戲劇有這種偏狹的誤讀」。
劇場滿座背後的深度思考
儘管沒有娛樂明星參與、沒有各種各樣的噱頭和招牌、沒有網絡詞彙和娛樂搞笑,《哥本哈根》在徵服了海外各地的觀眾之後,也徵服了石廈戲劇主題館的話劇愛好者。
劇中常常出現的大段臺詞對於演員臺詞功力是一場考驗。活動承辦方深圳八釐米戲劇公司總經理趙佳告訴記者,該戲自首演至今從未更換過一次演員,這種情況在當代戲劇舞臺上非常少見。
一臺高質量的話劇,劇本、臺詞、導演、演員……環環都是關鍵。一位觀眾告訴記者,看話劇肯定是要有挑選,但凡是國外的獲過大獎的劇本,肯定是強於大多數國內的劇本,在選擇時,自己也會以劇本為標準。
一百多場演下來,《哥本哈根》成為觀眾眼裡的「經典」卻並不拘泥模式化,多場次的磨鍊使得演員們常常會根據現場演出情緒進行再創作。楊青說:「它的文字和整個劇本像個魔方似的,怎麼琢磨都有新的東西給你。不像我拍過的其他劇,幾遍以後或者演過十幾場以後覺得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再給予我了。」
趙佳說起了一個小細節,25日演出完並與觀眾交流完之後,時間已經很晚了,但是導演和演員們仍然會進行一些總結和溝通,例如今天演得怎麼樣,哪兒可以改變一下等。
儘管沒有娛樂明星參與、沒有各種各樣的噱頭和招牌、沒有網絡詞彙和娛樂搞笑,《哥本哈根》在徵服了海外各地的觀眾之後,也徵服了石廈戲劇主題館的話劇愛好者。
現場上座率幾近滿座。記者了解到,現場不僅有資深劇迷進入劇場,更有從周邊城市特地趕來觀看的觀眾。
觀眾劉小姐是資深話劇迷,她告訴記者,這是一部在深圳市場上不太常見的話劇,近幾年的深圳戲劇舞臺,各種各樣的民間演出團體已成風氣,諳熟商業和藝術法則的導演們總會揣摩著觀眾的心理,時不時地搔下痒痒。在宣傳詞中,「笑點」和「尿點」次數成為常見修辭。
「但是在這個話劇裡看不到這些東西,透過演員精湛的表演和深厚的臺詞,我能看到更深層次的思考,一個作惡國的好人,他將要面臨的人性抉擇,劇中的科學家最終沒有為德國造出原子彈,但是他並不能阻止美國造出原子彈,並投到廣島和長崎,在原子彈下遭受傷害的大多仍是普通的無辜平民。他將如何面對這種『背叛』?這樣的意義可以引申到我們生命中更寬廣的領域。」
網絡上,「梧桐樹1112」表示:「一次簡短的談話引發的一個嚴肅主題。簡單的人物,複雜的問題,長久的反思,以及與以往看到的小劇場話劇不同的場景形式,相當費腦的一劇!」
「Marble先生」認為,話劇《哥本哈根》深度討論了人類偶然性抉擇對人類命運和歷史的戲劇性影響,並展示人類在自身抉擇中的盲點和糾結背後的種種無奈、恐懼和痛苦。人類的發展命運絕對不是純粹的物理科學,它是更高智慧的博弈。
《哥本哈根》只是一個開始
在當晚與深圳的觀眾進行交流之後,王曉鷹覺得,從現場看戲的人來看,深圳的觀眾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戲迷差別並不大,深圳的戲劇觀眾有非常好的素質,深圳也有發展高品質戲劇的觀眾基礎。
看過該劇的觀眾稱讚不已,沒看過的觀眾也大呼「遺憾」。在與現場觀眾的交流中,有觀眾告訴趙佳,這麼好的話劇如果不是身邊一個朋友力薦的話,幾乎就要錯過了。
這讓趙佳有些意外。三四年之前,趙佳和她的團隊深圳市八釐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就已經在深圳進行戲劇演出和普及工作。
2011年,八釐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深圳市駿辰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打造了「劇匯星期天」和「戲聚星期六」兩個群眾公益文化品牌。
「儘管有了這麼長時間的探索,說實話我並沒有找到適合我們的人群,按照我們的定位,應該是有學者、白領這樣的人群進入劇場,但是實際上來看,觀眾和《哥本哈根》這樣的話劇還是有距離的。」趙佳說。
王曉鷹說:「《哥本哈根》這樣的戲需要觀眾有很強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對戲劇的介入能力,它要求觀眾在看戲的過程和結束後對這個戲有進一步的延伸和追究」。
幾年間,王曉鷹曾多次往返深圳進行別的演出、朗誦會以及戲劇普及講座等,在當晚與深圳的觀眾進行交流之後,王曉鷹覺得,從現場看戲的人來看,深圳的觀眾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戲迷差別並不大,深圳的戲劇觀眾有非常好的素質,深圳也有發展高品質戲劇的觀眾基礎。
儘管如此,王曉鷹也認為,「單場的觀眾恐怕不能全面地反映群體的變化」,受眾群體的培養或許需要做得更多。
事實上,《哥本哈根》只是一個開始,趙佳告訴記者,作為揭幕演出,《哥本哈根》之後,深圳戲劇周還將有多場演出,包括中國國家話劇院、江蘇省京劇院、中國第一編鄒靜之與青年新銳導演黃盈合作編導的2012年首部原創話劇《花事如期》、傳統京劇《野豬林》、《鳳還巢》以及香港THEATRE NOLR劇團等演出團體帶來的話劇、戲曲表演。
「深圳戲劇周」融話劇和戲曲於一體,聯動造勢以求培養更多觀眾,希望能引起更多學生、海歸人士、白領年輕人的參與和觀看。
翻看深圳戲劇周的劇目名單可以發現,戲劇周的劇目大都缺乏市場噱頭和賣點。如何讓更多的市民知曉併購票進劇場?低票價是最為直接的策略。
記者了解到,此次戲劇周的演出都將通過宣傳文化基金以及福田石廈戲劇主題館的場館惠民文化服務體系,採取平價票政策,最高票價150元、最低票價30元。戲劇周期間,還將以「開啟戲劇之門——握手深圳」為主題邀請來自各地的戲劇界嘉賓發表集體感言。
另外一方面,王曉鷹也認為,商業戲劇要在票房上面取得成功,除了靠戲的娛樂性和明星效應之外,商業推廣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如果是有更高藝術品位的作品,除了組織演出之外,很大的一部分力量就是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推廣和宣傳。「演出前的宣傳可以促進票房,演出後的票房可以延續戲的影響,培養觀眾,畢竟好酒還得靠吆喝」。
「非營利性戲劇」的文化影響力
《哥本哈根》在深圳演出掀起的熱潮也一度引人思考,除了娛樂性強烈的商業演出之外,嚴肅的高品位話劇如何能走向市場?「話劇有很強的市場屬性,但是它本身的文化品格註定了它不是一種非常有市場性的產品,要思考話劇的商業屬性和文化屬性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近年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深圳的文化飛速發展,市民對於文化的需求和購買力逐步上升。深圳也成為戲劇導演們爭先恐後進入的市場。優秀導演如賴聲川、林奕華和孟京輝的戲劇在深圳連連上演,國家級的話劇、舞臺劇以及戲曲團體的演出在深圳也時常可見。
深圳文化學者胡野秋認為,戲劇從某種程度上是「世界語言」,不同國家的民眾都能讀懂他國的戲劇,他們通過舞臺、形體、音樂、表演等了解陌生的文化,目前北京的很多實驗性的話劇,都以佔領深圳為成功的標誌。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可借世界戲劇日慶典「深圳戲劇周」在文化的欣賞趣味上逐漸增加國際性和現代性。
《哥本哈根》在深圳演出掀起的熱潮也一度引人思考,除了娛樂性強烈的商業演出之外,嚴肅的高品位話劇如何能走向市場?
「話劇有很強的市場屬性,但是它本身的文化品格註定了它不是一種非常有市場性的產品,要思考話劇的商業屬性和文化屬性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王曉鷹說,話劇應該有多種形態,有的追求商業效果,有的追求個性,有的定位於主流,國內外都是如此。為了追求商業效果,就要通俗化,要有大眾欣賞品位;為了追求個性,就要嘗試實驗性強的形式,甚至是故意追求小眾;為了成為主流戲劇,就要承擔對文化建設的責任。
《哥本哈根》是一部承擔文化建設責任的話劇,在國外的演出中,《哥本哈根》都屬於「非營利性戲劇」範疇。
王曉鷹介紹,在國外,「商業性戲劇」和「非營利性戲劇」是兩個非常明晰的概念。「非營利性戲劇」可以通過各個「口子」獲得政府的扶持補貼和社會性資金資助,而商業性話劇是另外一回事,它無法獲得政府補貼,無權獲得社會性資金資助。但是在國內,這兩個概念非常不清晰。政府衡量戲劇繁榮發展時,會用一些在市場上運作得非常成功的娛樂性戲劇來作為重要的指標,用票房和人數來要求非營利性戲劇,而對於非營利性戲劇的社會影響並未計入衡量標準。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之下,很多政府把演出場次和收入的數字當成戲劇繁榮的指標,而不是精神上的指標,這是不夠的。」王曉鷹認為,目前缺少一個國家和社會支撐文化的完整機制,還不能有效地引導各種社會資源,如基金會、企業資助、稅收優惠等給非營利性藝術提供有力支持。政府更應該加大實質性的重視,給予相應的政策和支持,讓非營利戲劇獲得發展並發揮文化影響力。
南方日報記者 蘇妮 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