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中有一句現實的話,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2020-12-23 花落花又落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網上這句流行語吸引著我看了《皮囊》這本書。

直到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發現,《皮囊》中講述的東西,遠比這句話有深意得多。

《皮囊》這本書的作者是蔡崇達,如同沉重的書名一樣,書裡包裹著14個溫柔又殘忍的故事,裡面容納了一個個既失去家鄉又尚未抵達遠方的生命,就如同正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我們一樣。

蔡崇達書中有趣的是阿太那一部分,最有意思的要屬這一段了:

阿太是個狠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裡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

我看到這樣一位鮮活的老太太的時候差點笑出了聲,但是回頭看看以前村裡的老太太,那些經歷了很多生死離別的老太太,她們又是有幾個鬱鬱寡歡,柔柔弱弱的呢?她們幹事總是手腳麻利,七八十歲了還是能幹一些農活。

這些老人的悲傷從不輕易示人,她們喜歡爭的是一口氣,也是自己做人的骨氣,當作者的阿太連自己女兒去世都沒有流淚的時候,大家都罵她沒良心,這時候她也沒有解釋,只是冷冰冰的說了句:「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如果整天伺候皮囊,那麼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皮囊的人才會成才,這看似無情的話,其實是阿太的人生觀,而我第一眼看的時候。竟然未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知道看到阿太崩潰的時候,九十多歲的老人,去補屋頂的時候摔了一跤,從此之後只能躺著,這個時候阿太終於哭了,說:「阿太動不了了,阿太被困住了。」

《皮囊》中最辛辣現實的一句話,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原文是這樣說的:

「我們的身體本來多麼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了。」

或許,這就是阿太在走過漫長歲月之後,最深刻的人生感悟,她雖沒有受過文化教育,卻知道,了身脫命,生命本輕盈的道理。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懂得對人生做減法,才是對這具皮囊、這縷靈魂的善待。

說白了,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皮囊》這本書是最近第二次閱讀了,每一次讀感覺都不一樣,很佩服作者蔡崇達可以將那麼深刻的感受慢慢的剝離出來,然後試著小心的一點點的展示給讀者,這本書值得在安靜的時候慢慢的品讀!

看完《皮囊》感觸特別深,不是說這本書寫的多麼優秀,而是它真的寫進了我的心裡。對於《皮囊》,蔡崇達自己的評價是「這本書裡沒有一句廢話。」

大家生活在浮躁的世界中,偶爾真的需要撕開皮囊,看一看自己的靈魂走過的路。然後重新認識一遍自己,去思考未來的路,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走下去。

《皮囊》一書給我感悟,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心靈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裡說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就像一盞明燈,不僅僅照亮了生活,也是照亮了過去。

韓寒說:他會把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白巖松說: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劉德華說:看這本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當你初步去讀《皮囊》,你會發現這麼多名人聯名推薦的書,居然毫不華麗,甚至有些「土氣」,每個故事出現的人,都如同我們小學班級,都有一個胖男孩一樣,讓你莫名的熟悉,就像被人猜中了心事。

這特殊的一年,你需要這本書,它像一根細細的數據線,讓你電量滿滿開門搞事情。

當你因為太過迷茫,太過偏執,以至於曲解了夢想和責任,不如先學會生活。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

全書39.8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

相關焦點

  • 《皮囊》中最辛辣現實的一句話,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蔡崇達書中有趣的是阿太那一部分,最有意思的要屬這一段了:阿太是個狠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裡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如果整天伺候皮囊,那麼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皮囊的人才會成才,這看似無情的話,其實是阿太的人生觀,而我第一眼看的時候。竟然未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知道看到阿太崩潰的時候,九十多歲的老人,去補屋頂的時候摔了一跤,從此之後只能躺著,這個時候阿太終於哭了,說:「阿太動不了了,阿太被困住了。」
  • 《皮囊》: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然後捨棄皮囊
    但是不論我們短暫的一生過得好與壞,開心或者是痛苦,長得好看或者是醜陋,你都終將與你的皮囊相伴一生,並且,無可選擇。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然後捨棄皮囊——蔡崇達《皮囊》。《皮囊》蔡崇達的作品,這部作品寫盡了人性的悲哀和堅強。
  • 韓寒、劉德華讚揚《皮囊》: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捨棄皮囊
    有些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捨棄皮囊,看見自己。每個人的一生最終還是會和自己和解,最終捨棄皮囊。今天小白和大家一起聊聊作者蔡崇達的一部散文集——《皮囊》。蔡崇達的《皮囊》,寫盡了人生的悲傷與堅強。書中那一系列刻在骨裡的故事,有鄉愁,有親情,有愛情、友情,每一個都直擊內心,或輕盈、或沉重……作者帶領我們走了一趟心靈的旅途,回答了那些我們終究要回答的問題,這段旅途,從皮囊開始,抵達內心。
  • 《皮囊》: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可有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捨棄皮囊
    縱使,我們都知道這一生最終宿命都是一樣的指向死亡但也要敢於和命運搏鬥遇見自己,看見世界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處,在那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而皮囊本身卻又逃不過殘酷,因為,無論好與壞、痛及苦、幸或者不幸,來人世這一遭,你都要與皮囊為伴,且無從選擇。
  • 借著《皮囊》的苦,贏得身前名: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皮囊》——蔡崇達隨筆集,以人物肖像畫的方式描繪了福建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 在《皮囊》和扎心10句話中,人在這一生中,終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在《皮囊》和扎心10句話中,人在這一生中,最終要學會與自己和解《皮囊》是當代作家蔡崇達的散文集,於首次出版。本文收錄了蔡崇達的14篇散文作品,記錄了他與家鄉、家人和朋友的故事,讀者對「每一篇都是一顆催淚彈」發表了評論。
  • 劉德華親自寫序,韓寒高度評價,《皮囊》: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
    即使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但至少一萬個人中還是有一個人有著美好靈魂的。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然後捨棄皮囊。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作者蔡崇達的一部散文集——《皮囊》。母親為了建一座房子,有家可回,不惜做苦工、撿菜葉,哪怕她知道這所房子不久後會被拆毀,離家歸來的父親病了,但也要全力維護自己的尊嚴。
  • 《皮囊》:有些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捨棄皮囊,更學不會與自己和解
    假如世界上真的有靈魂存在,那麼我們的皮囊,就是靈魂暫時的棲息處,在這副皮囊下,無人打擾,怡然自得。但皮囊終歸逃不過殘酷的現實,無論你的一生經歷要什麼,在人世間,你都要與皮囊相伴,而且沒有別的選擇。有些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捨棄皮囊,更學不會與自己和解《皮囊》這本書名字聽起來,就像是一本雞湯文學,但是翻開書本你會發現,其中所描述的,是人在「撕開」自己的皮囊時,看到的那個「醜陋」的自己。
  •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上映: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固執過、卑微過、痛徹過,最終才懂得,最先放下的人,往往先解脫。最先釋懷的人,往往先幸福。這一生很短,把時間留給值得的事和人。—— by 圈姐如同《後來》裡那種深愛、遺憾和孤單的情緒,影藏這無數人的影子,這首歌劉若英已經唱了18年。可在去年劉若英在演唱會上唱起《後來》,情到濃時依然控制不住自己一度崩潰大哭。
  • 豆瓣評分9.3的《皮囊》,告訴我們5個道理,成年人怎樣過好一生?
    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蔡崇達的《皮囊》用14個小故事,以人物肖像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現了他的家鄉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溫柔又殘酷地表達了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懷念,對友人命運的關心,同時 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
  • 讀完《皮囊》,忍不住落淚:寫盡世間百態,從書中看到真實的自己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不知什麼時候起,這句話在朋友圈掀起了熱潮,甚至有很多人把它當成尋覓另一半的原則,想要找一個有趣的靈魂攜手一生,因而有了「絕不將就」的執念。書中那一系列刻在骨裡的故事,有鄉愁,有親情,有愛情、友情,每一個都直擊內心,或輕盈、或沉重……作者帶領我們走了一趟心靈的旅途,回答了那些我們終究要回答的問題,這段旅途,從皮囊開始,抵達內心。
  •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與自己的平凡和解
    是選擇闖蕩一番,做一個不平凡的人,還是默默接受自己的不平凡呢?在世界經典小說《紅與黑》中,就有一位不甘平凡的少年。為了躋身上流社會,抓住一切機會,一步步往上『爬』的故事。即使自己有才能,躋身上流社會,終究得不到認可,自己仍是那個貧窮的少年。在法堂上,他決定揭下自己虛偽的面具,他說:「即便我的罪不這麼嚴重,有些人也不會因此憐憫我,他們想通過我來警告一個階級的年輕人:永遠也別想著進入上層社會。儘管他們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有資本改變自己的命運。」
  • 我們終究要和這個世界,還有自己和解,然後淡然地笑看人生過往
    如此想來,我們應該感謝這一路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還有遇到的人、經歷的事。遇到的人,無論對我們好還是對我們壞,都讓我們感受了人情冷暖;經歷的事,無論是喜是憂,都教會我們認清了現實,促進我們成長。這也就是告訴人們: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因此,經過歲月的打磨,人就活得越來越明白通透了,也不會再患得患失,那麼糾結、那麼心累了,就會試著用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面對生活,愜意也詩意。
  • 《皮囊》:處於人生低谷時,我們該如何度過生命中的黑暗時刻
    《皮囊》是蔡崇達的一部有著小說質感的散文集,它以平實、冷靜的語言,描繪著一幕幕溫暖而又殘酷的故事。在那故事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人的皮囊下發自靈魂的吶喊,我們從這吶喊聲中,似乎能窺見心靈的真相,認人又認心,在無數的皮囊下,是一扇通向心底深處的大門,讓自己「看見」自己。
  • 《皮囊》: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在地鐵上流淚讀完了
    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皮囊》是作者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作品收錄了15篇文章,記錄的是作者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事和遇見的人。人在折騰之後,終其一生,還是要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和解,與殘酷的世事相處。劉德華閉關兩天,為這本書寫了序言:「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
  • 《皮囊》讓韓寒等了三年,劉德華為它寫序:原來人都是在披著皮囊
    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可有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捨棄皮囊對這本書不太了解的朋友,看書名以為是文藝的雞湯文,但是只要打開它,從開篇就會被深深的喜歡上,沒有多久遠的歷史背景,沒有多麼深沉的主題思想,只講普通人的故事,平凡生活的體會,直入人心。
  • 歲月無情且短暫:餘生,請學會與自己和解
    回首人生,每個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會給予到我們一些東西,有些是恩賜和禮遇,有些則是磨難與教訓。 或早或晚,我們都會與那些曾經有過交集的人漸行漸遠,無論他們帶給我們的是幸福還是痛苦,開心還是遺憾。都會煙消雲散。
  • 《皮囊》中一生必讀的一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太現實
    蔡崇達是一位1982年出生的作家,24歲的時候擔任《生活》月刊《周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導總監,《皮囊》這本書是他第一部文學作品,他對於自己作品的評價就是:「書中沒有一句廢話」。蔡崇達描述阿太最有意思的要屬這一段了:阿太是個狠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裡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
  • 豆瓣9分法國心理學家《內在療愈》:人這一生,終究要與自己和解
    每段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如同每個人都有弱點。這是自然的規律,也是尋常事。那些過的很好的人,都是能夠與自己弱點和平共處的人。我在心理值班時,有一位女生來電說自己被家暴了。原因是昨天相親失敗,回去被爸爸怒罵痛打。遭遇家暴後,媽媽卻勸說自己不要打電話報警。
  • 《皮囊》:人都是有靈魂的,它就住在我們的皮囊裡,活得隨心所欲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皮囊人的皮囊下還有什麼呢?好吧我告訴你,還有靈魂。我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上是有靈魂的,他就住在我的皮囊裡,在皮囊的掩蓋下,他可以活得隨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