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45次閱讀
作者:孟晶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0年11月24日
收藏深秋冬初,在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廠區,防老劑TMQ全流程連續化生產試車正在緊張地進行。試車成功後,國內第一條全程連續化TMQ生產線將在這裡誕生。這個孕育了無數中國化學工業第一的老牌企業,正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煥發新機,向著「百年老店」的目標一路前行。
在不少老牌名院紛紛遭遇「成長的煩惱」、數家500強企業陷入生存危機時,如何讓創新的力量持續迸發,讓科技真正成為企業發展的驅動力,讓科技創新在平臺上發揮更大作用,中國化工報記者日前就上述問題採訪了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正剛。
產銷研一體化 激發積極性
「南化是中國橡膠助劑的起點,從1952年到現在,歷經風風雨雨,南化對橡膠防老劑不僅沒有放棄,更志在做強、做優、做精。要做強,創新是基礎條件。」楊正剛說。
除了正在進行試車的塔式、釜式防老劑TMQ全流程連續生產工藝外,南化公司在防老劑6PPD的新型貴金屬催化劑研究以及高含量橡膠防老劑TMQ產品上,也進行了技術儲備。
「新工藝開發『三連發』,是南化產銷研一體化優勢的一個集中體現。精細化工特別需要這種一體化的體制和機制。我們有自己的研究院,自己開發、自己生產、自己銷售,開發人員、生產人員和經營人員的積極性都非常高,這就有利於不斷開發新品種、不斷地擴大規模、不斷地提高技術經濟水平。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一直堅持產銷研一體化的原因。」楊正剛表示。
壯大人才隊伍 暢通成長通道
「我們歷史上技術創新的高峰時期,也是最尊重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的階段,充分證明了人才隊伍的能力素質是企業發展的恆久力量,也是最核心的競爭力。解答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給人才成長通道的大課題,為幹實事的有為專業人才提供『暖心工程』,是這幾年我們幹的一件大事兒。」楊正剛說,「以前總在提暢通三支人才隊伍成長通道,但並沒有落到實處。這兩年多,我們對職稱評定設計了更加科學的考核辦法,一定要讓幹事的有位子。」
為健全源頭培養、跟蹤培養、全程培養的素質培養能力建設體系,2018年下半年開始,南化公司持續推進各層級專業技術和技能操作崗位競聘,在全公司範圍開展專業技術、技能操作人才選拔聘用,對高級專業技術、技能操作人才給特別待遇。一系列重能力、重水平、重業績的專業技術崗位競聘工作,讓努力工作、做出成績的幹部員工感到可以不再論資排輩、不論鬍子短長了,也讓一些因技術保密而始終是科研一線「無名英雄」的員工,有了新的上升通道。
內外腦合力 讓科研接地氣
將公司的博士生放在生產一線學習、掛職,讓高層次的科研人員更接地氣;讓企業的科研人員到高校去培養、提升;讓高校的老師帶著課題到公司進行研發,是記者感受到南化公司近年來的一大變化。
「我們之前在創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總感覺有些成果和生產實踐脫節。」楊正剛表示。為了避免這種「脫節」,南化公司讓博士下到一線,一些一線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博士生會從另外的角度找到真正的原因。在生產中找課題和落腳點,更多滿足一線需求,也讓搞科研的高端技術人員有了獲得感和滿足感。
同時,南化公司還和不少高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國家現在需要解決這個問題,科技創新的成果既需要保密,更需要合作。象牙塔裡面的老師、教授,他們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很好,但是對工業化生產中的具體問題了解程度很可能比較有限,需要和實體結合在一起,從實際生產中提出問題,才更容易產生真正的產業價值,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楊正剛介紹說。
打造創新平臺 發力科技產業
「從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來看,放在首位的是科技創新平臺,是科技產業。在這個指導思想下,我們給了研究院一個更大的舞臺,內腦和外腦一起用,成立創新平臺。」楊正剛如是說。
深入推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科技同產業無縫對接,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2月在南京考察時的囑託。聚焦創新創業,創新探索人才團隊持大股、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的「南京模式」在南化公司也即將加快推進。
楊正剛認為:「按照『南京模式』孵化、正在籌建的這個平臺,將是一個實體。有了平臺,科技人員將能『說了算』,將不再被資本綁架,技術工業化的速度將加快。」
「南化是從科技進步起家的,靠創新成長起來的,南化的未來一定也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實現『建設新基地,發展新產業,搶佔新高地,打造新南化』的目標。」對未來,楊正剛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