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也是西漢王朝的第一個治世,這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父子共同創造的,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呂雉去世而以藩王身份繼承帝位的人,同時由於漢文帝顯得比較軟弱,年僅22歲的他就被周勃、陳平等功臣立為皇帝,入宮繼承大統。公元前202年出生的漢文帝,公元前157年去世,享年46歲。據史書記載,漢文帝是病逝的,具體是什麼病,目前還不知道,但從漢文帝一生的經歷來看,除了患病,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漢文帝出生於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88年,當時漢文帝只比漢景帝大14歲,如果再算上懷胎十月,那漢文帝13歲結婚,這還不算什麼,最神奇的是,漢文帝在成為皇帝前,還有4個嫡子,注意,4個嫡子,那就是一個母親生的,那漢文帝結婚幾年?
據史書記載,在竇太后之前,漢文帝本來有一個王妃和4個兒子,而且這4個兒子都是王妃所生,如果不是雙胞胎的話,也算得上是一年一個,也得花4年的時間,而且這4個兒子都比漢景帝年長,漢景帝是在14歲時出生的,那漢文帝豈不是12歲結婚生子的?按現在的說法,12歲是個孩子,但是漢文帝當時雖然身為代王,那麼早就結婚了,那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吧,男性的身體發育期一般在12~23歲左右,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般在12~18歲,這才算性成熟,但此時身體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還要過4~5年才算真正成熟。
可是漢文帝12歲時就結婚了,估計是剛生完孩子就結婚了,這個年齡雖然理論上有生育能力,但身體還沒有完全成熟,過早結婚生子會摧殘身體,影響發育,漢文帝顯然受了影響,身體不太好,他最早的四個嫡子,在他繼承皇位之前,都應該是過早結婚生育,孩子也不健康的原因所致。
因此,早婚早育影響了漢文帝的身體,他最後的死亡,也與之有關。漢文帝身上長了瘡疤。
漢文帝時期,有一位寵臣名叫鄧通,史書上有記載,鄧通曾用嘴幫助漢文帝吮吸身體上的腫塊,腫塊一般長在頸背上,用現在的醫學解釋,是由細菌引起的皮膚壞死,是皮膚病的一種,但此病也可引起頭痛、發熱、畏寒等症狀,甚至嚴重者可引發敗血症。漢文帝
現代醫學有抗生素,可以輕易地治療癰腫,但是在漢文帝時期,用抗生素,這一疾病是很難治癒的,而且鄧通給漢文帝吮吸了患處,也只能減輕它的疼痛,並不能緩解它的病痛,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漢文帝死於什麼疾病,這肯定和瘡腫有關,因為瘡腫可以引發敗血症,當時根本無法根治。但話又說回來,漢文帝46歲並不算短,已經算不短了,西漢時期全國人民的平均壽命也不到30歲,先有王位,再有皇帝,生活、醫療都比一般人好許多倍,超過平均年齡16歲,這已不算短命,而是算正常。
從基因上看,漢文帝並沒有活得長,與父親劉邦相比,漢文帝的壽命還是少了一點,劉邦的一生不過是活了62歲,比漢文帝多活了16年,而漢文帝的母親雖然不知道活了多少年,但是絕對比漢文帝的一生要長,因為漢文帝去世2年後,母親薄太后才去世,薄太后還做過魏王魏豹的妃子,算薄太后20歲,那麼薄太后一生也是68歲,比漢文帝大22歲。
所以漢文帝比他的父母親活得久,也算是短命的另一種形式。
又看漢景帝,他生於公元前188年,死於公元前141年,年僅48歲。比父親漢文帝多活了2年,但比母親竇太后少活了6年,而如果竇太后15歲生下漢景帝,那麼她一生就是69歲,將近70歲,竇太后算得是長壽了。
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位皇帝,都沒有他們的母親活得久,換句話說,母親必須為他們的兒子送葬,這其實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活得太短,雖然皇帝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漢文帝和漢景帝都比他們的兒子長,但白髮人送黑髮人,不就是說明他倆的壽命相對來說,還短了一點。
但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劉徹卻活了70歲,和他的祖母竇太后一樣長壽,這說明漢景帝的家族有著長壽的基因,那漢景帝是怎麼死的?為何只有48歲?
史上記載,漢景帝是因病去世的,不知有何疾患,但無疑是一種急症,因為漢景帝是公元前141年正月得的病,到三月九日才過世,前後兩個月,古人說四十歲是不惑之年,五十歲是知天命之年,漢景帝這一死,還未知天命,因為也算是意外。
有可能影響漢景帝壽命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他是漢文帝十四歲時所生的兒子,其父身體未發育成熟,生兒育女難免會有身體問題,會影響壽命。二是遺傳因素,漢文帝有癰疽病,可能是免疫力低下所致,漢景帝估計免疫力也不強,所以容易得病,但癰疽病不是遺傳因素,漢景帝的病應該是其他疾病所致。
因此,從整體上看,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壽命,既超過了中國封建皇帝的平均壽命,也超過了當時人民的平均壽命,但是和他們的家族相比,卻沒有算長壽,這是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