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現場的孩子們,這座城市所有的孩子,都知道我們很關心他們的成長。我們也希望此舉能影響到整個城市,整個州,甚至整個國家。」
這是詹姆斯在「I Promise」學校揭幕儀式上說的話。
現在的勒布朗-詹姆斯,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史上最佳」。
文/ 陳 新進 編輯/ 趙 高明
「今天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時刻之一」
北京時間7月31日,勒布朗在家鄉阿克倫開辦的「I Promise」學校正式揭幕。學校由詹姆斯家庭基金會和阿克倫公立學校共同設立,是一所公立的非特許學校,詹姆斯家庭基金會是學校最大的捐贈者。學校旨在讓那些頻臨退學或處於困境的兒童受到教育。
目前,學校開設了三年級和四年級兩個年級,第一批招生人數共計240人,兩個年級各120個學生。學校未來將會開設更多的年級,2020年招生人數預計達到1000人以上。這些孩子都是從阿克倫學生中挑選出來的——他們的閱讀水平都明顯低於自己的同齡人。
「我們打電話給這些孩子的父母,說:'你願意成為新事物的一部分嗎? I Promise School』」。 ——阿克倫公立學校協調員Keith孩子們就這樣成為了第一批學校學生。
這所學校課時比普通學校長,學期從七月到五月,每天早上9點到下午5點是上課時間。經過翻修以後煥然一新的學校坐落在麥當勞和便利店之間,校內充滿了「I Promise」元素:
揭幕儀式,校園十分漂亮
看起來有點豪華?
有趣的裝飾牆
整潔乾淨的教室
勒布朗元素不能少!
偉人元素也不能少
詹姆斯在比賽中穿過的114雙鞋,每雙鞋都出售,買家在得到鞋子的同時能在相應位置留下自己的名字。球鞋收入將全部用於基金會的阿克倫項目。
「I Promise」項目是詹姆斯家庭基金會近十年最受關注的項目,但創辦這個學校也並非易事。這個過程中,詹姆斯在揭幕演講上再三提到的低調女性Michele Campbell和他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這對基金會來說,就像太空旅行一樣是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但阿克倫之子在第一次聽到Michele辦學校的想法時就立馬決定付諸行動了。
為了成立這所學校,基金會與學區委員會合力匯集了包括家長、企業贊助商、學生、教師、行政人員、志願者等120名相關人員,向他們了解所在地區學生的真正需求。
另一方面,基金會與當地政府進行了積極的交流,最終確定與俄亥俄州表現最差的學校之一——阿克倫公立學校合作辦校。可見基金會真的在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學校不僅為孩子們提供數學,科學,語言等常規課程,還開設了一系列課程幫助孩子們應對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創傷和困難。學校的每個學生都免費得到了一輛自行車,一個谷歌筆記本以及所需的一切學習用品。
除此之外,他們也在幫助孩子們減輕經濟困難帶來的壓力,包括為他們提供家庭服務,食品,在必要的時候還會安排住宿。他們還開設了一個為期七周的夏令營計劃,避免孩子們因為空閒時間過多而去惹麻煩。
他們甚至為成年人提供幫助。他們為父母們提供GED援助(北美的一項考試,通過後可拿到美國或加拿大的高中文憑),當失業的父母和一些無家可歸的家庭向學校尋求幫助的時候,校方給出的答案都是「yes,yes,yes」。
而 I Promise學校的教師也能享受免費的心理服務,每周三下午還有職業培訓,詹姆斯甚至聘請了一位私人教練給那些想要在工作之餘鍛鍊的老師上課。
學生負責人Davis 在談到學校時表示,「這將是一所開創性的學校,我們將努力成為全國公認的公立學校典範。我們要讓所有人都感受到我們的支持和愛。「
讀到這裡,你應該能夠理解為什麼詹姆斯會在揭幕式反覆強調「This is a huge moment」了吧?
你真的了解詹皇的慈善之路嗎?
當年青澀稚嫩的阿克倫之子如今已經滿臉胡茬,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那顆善良的心。從2003年進入聯盟,詹姆斯就一直在儘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
事實上,在「I Promise」學校建成之前,詹皇就已經是個大慈善家了。2015年年度運動員慈善排行榜,詹皇排名第6,是唯一躋身前20位的NBA球員。
熟悉詹姆斯的人對「8700萬美元」、「4100萬美元」這兩個數字都不陌生,這都是這個克裡夫蘭人「大手筆」的捐獻金額。
8700萬美元:2015年,詹姆斯家庭基金會為阿克倫大學的2300名學生提供了四年的獎學金資助,詹皇最終累計捐出的金額大概會在8700萬美元左右,平均每個學生能夠得到3.7萬美元獎學金。4100萬美元:2016年,他又捐款4100萬美元,幫助1100個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
這兩筆「闊綽」的出手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時候,當事人詹姆斯並沒有停下過慈善的腳步。事實上,對他來說,慈善無大小、更無關金額,而是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成為慈善的一部分。
這也是他十餘年來堅持在阿克倫舉辦自行車慈善賽的原因之一,即便在他出走邁阿密被千夫所指的時候,亦是如此。除了將自行車慈善賽的所有收入捐贈給阿克倫地區基督教會、詹姆斯家庭基金會和阿克倫城市聯盟以外,詹姆斯每年都會通過基金會向阿克倫孩子捐贈自行車,並攜克裡斯-保羅等好友一起「參賽」。
除此之外,詹姆斯和基金會還曾和惠普公司一起向59家不同區域的男孩女孩俱樂部捐贈了1000臺新電腦。而從2003年進入聯盟到如今成為「三旬老漢」,他一路參加了無數慈善賽和慈善活動,從籃球界的「仲夏夜魔法」慈善賽、卡特裡娜颶風慈善賽到麥迪壘球慈善以及與好友Jay-Z一起舉辦的「Two Kings」慈善活動,他都從未缺席。
更不用提拍賣球衣這樣的善舉了,NBA對他上賽季總決賽G1身穿的球衣進行的拍賣最終成交價為100322美元,合人民幣65萬元,這筆錢最終也用來被做慈善。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那個深受詬病的決定1了。年少的詹皇選擇直播的原因其實也和慈善有關——他授權ESPN直播獲得的全部報酬會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雖然方式有待商榷,但很多時候,人們只學會了看人的不足而不是優點。
這樣的善舉數不勝數,當我們回顧這些的時候,會發現:詹姆斯家庭基金會和青少年是詹皇慈善事業中非常重要的兩個部分。
由詹姆斯牽頭成立的非贏利性「詹姆斯家庭基金」成立以來舉辦了很多慈善活動,上文提到的很多活動,都離不開基金會的支持,包括赫赫有名的 「I Promise」項目。基金會致力於發展青少年教育、推廣健身和運動、幫助貧困家庭以及那些頻臨退學困境的年輕人。
而這些活動,很大一部分都圍繞著「青少年」。學校揭幕式上詹皇說:「人們問我為什麼建學校?因為我是阿克倫的孩子,我知道這些孩子正在經歷著什麼,因為我都曾經歷過。作為土生土長的孩子,我幼時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權利,但現在學校的孩子們可以。我們大人要讓孩子們走在正軌上,因為這些孩子就是我們的未來。」我想這很好地說明了為什麼詹皇的慈善「選擇」。
就像他在學校揭幕儀式上感謝了教育系統、工作夥伴、基金會、親朋好友、現場孩子們……卻唯獨沒有提起自己一樣,他幾乎不會主動提起自己的善舉。對他來說,慈善並不是一件需要掛在口上的事情。
如何評定史上最佳?詹皇正在定義新標準!
如果你對勒布朗的印象還停留在「他是NBA打球最厲害人」,那你只了解了這個男人的一部分。當你真正地去了解他,你會發現,籃球,真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這個男人,在賽場上他是最優秀的球員,能用實力贏下MVP獎盃,和隊友共同贏得總冠軍。離開球館以後,他是好父親、是好丈夫、是慈善家、是演員、是老闆、更是敢於發表意見的「政治家」。
近年來,愈發成熟的詹姆斯已經把責任放在了這個時代的問題上,特別是那些有關黑人社區的問題。
2012年,黑人少年Trayvon Martin遇害後,詹姆斯和隊友們穿著連帽運動衫紀念他,這是對保守派Geraldo Rivera的荒謬言論的反對——他認為馬丁穿著一身不吉利的連帽運動衫導致了遇害。兩年後,勒布朗身穿「I CAN'T BREATHE」T恤,這是受害者Eric Garner的最後一句話。2016年,勒布朗在推特上悼念兩名黑人男子被警察槍殺:「我為這一切流下了眼淚」, 風塵四俠也在ESPY頒獎現場呼籲停止槍枝暴力。
名場面!四個人誰最帥?
除了這些,勒布朗也曾數次公開懟總統川普。自川普就職以來,勒布朗就一直在對其不恰當的舉動進行評論。儘管此舉遭到了支持者們的批評,甚至有右翼電視臺公開批評勒布朗,但他仍然堅持發聲。
事實上,這的確取得了效果,就像他去紐約不住川普酒店的「抵抗」,整個騎士甚至其他NBA球隊後來都以此表示了對於川普的不滿。
這也許是他的職業生涯與喬丹的最大區別。喬丹表現出的避談政治,或許是為了積累更大的財富,又或許是認為事情並不足以讓他進行幹預,因為2016年黑人死亡事件高頻出現的時候,他的確也發聲了,他寫了一封公開信,聲稱「no longer stay silent」 (不再保持沉默)。但顯然,勒布朗是更傾向於發聲的那一個。
現在,詹姆斯轉會到洛杉磯,他在媒體和娛樂行業當「老闆」的計劃又進了一步。這一點此前生態圈在《詹姆斯效應:探秘籤約湖人背後的體育商業世界》一文曾詳細分析過,不再贅述。
在這裡,我無意去太多反駁那些所謂「他不是一個純粹的球員」的論調。當一個能在保持「本職」工作依舊出色的時候,為什麼不去嘗試做其他事呢?Why Not?
而有關誰是NBA史上最佳球員這個問題,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不同的答案。我們承認那些「上古神獸」的威力,也承認那些創造歷史的NBA球員的優秀,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詹姆斯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定義史上最佳。
Cord Jefferson在最近的文章中提到了一個觀點,「LeBron James is the goat ——because he speaks his mind」。 我深表贊同,無論是他人生的重要決定和計劃,還是他回饋給社會各界的所有,都向人們展示著:我可以是球場上的最佳球員,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最佳模範。
寫到這裡,想起之前採訪對象說的一句話,「我們總要想想,你到底能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想,詹姆斯有想過,他能夠給這個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很多人會因為「雖然我去洛杉磯了,但俄亥俄永遠是我的家」這句話而感動。但在我心裡,最感動的還是,他真真切切地影響著新一代的年輕人。很多年後,我們也會給後輩帶去同樣的正能量。
這是一件幸福而有意義的事情。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