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孟子曾在《欲為所欲也》中說道「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捨生取義是一種信仰的力量,堅持信仰大於生死。而西方國家對於宗教的信仰也是相同的,儘管不信教的人很難理解,但是至少要明白人的精神總是需要有所依託,無論是為國家大義還是為宗教都殊途同歸。
01
一個國家的體量越大,其發展潛力也就越大。比如在古中國,因為喜馬拉雅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草原、沙漠和大海的隔絕,這片大地成為一個封閉空間,但其中卻也是多民族雜居,相互之間衝突不斷,以農耕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的衝突為甚。但儘管中原在歷史上一次次被草原入侵甚至滅國,但草原始終沒有吞併中原,反而都一一融入了中原,這正是雙方不等同的體量帶來的必然結果。很多草原民族沒有文字,也就沒有歷史文化,所以即使在武力上徵服了漢民族,也會迅速被漢民族給同化,從無例外。
在大航海時代之後,全球逐漸被串聯起來,國家內部的爭鬥也被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所取代,這時候體量大的國家其優勢就發揮出來了。縱觀當今世界上的大國、強國,無非中俄美而已,英法德等西方國家雖然在歷史上有過輝煌,但是單獨一國也難與大國較量,得把歐洲組合成為一個整體才有足夠的話語權。可歐洲偏偏就有這麼一個奇特的國家——梵蒂岡,整個國家的國土面積不過兩個足球場大小,人口還不到一千人,軍隊也僅有240人,分別是瑞士近衛隊的110人和梵蒂岡憲兵130人,但為何沒有國家敢去攻打、侵犯梵蒂岡呢?
梵蒂岡靠近義大利的羅馬,國土面積不足0.5平方公裡。由於其四周都在義大利的包圍中,所以被稱為「國中國」。常住人口共800人左右,其中大多數都是神職人員。1929年,梵蒂岡同意義大利籤訂《拉特蘭條約》,從此梵蒂岡成為獨立國家。這也是目前全球土地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
02
事實上,梵蒂岡的來歷可不小,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公元4世紀時,羅馬帝國衰亡,羅馬城主教看準了這個機會,開始大量掠奪土地,到6世紀時主教已經取得了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也就在此時宣稱自己是「教皇」,並開始建造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宮。不錯,此教皇正是天主教的教皇。自耶穌在巴勒斯坦創建基督教後,天主教和東正教就成為主要的兩支,其中東正教主要分布在東歐,而天主教則在西歐、北歐影響力巨大。教皇是天主教的特色,是最高領導者,只有一個,所以有「皇」之稱,這與東正教最高領導者為各地區牧首是截然不同的。
義大利自然算是天主教的大本營,教皇身邊很快就聚集起了大量的信眾,實力在迅速膨脹中。在很多義大利國民的心中甚至只有教皇沒有國王,因此也就逐漸形成了一個「教皇國」,首都正是設置在羅馬。1377年起,梵蒂岡宮就成為了教皇的主要住所,如同皇帝的皇宮一樣,基本定居於此。梵蒂岡的建築也因此沾染上了濃厚的宗教氣息,特別是天主教特色的哥德式教堂,而且內部還有華麗的浮雕。很多偉大的設計師包括達文西都曾參與過梵蒂岡建築的設計。
教皇的權勢自然早已引起義大利國王的忌憚,而兩者的矛盾衝突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越來越深,義大利國王把教皇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幾乎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但國王作為世俗權力的掌控者,卻很難撼動神權。這可不是中國殷商時期王權與神權的爭奪,彼殷商時畢竟國民對巫術還是畏懼居多,而在歐洲宗教卻早已深入人心。因此王權漸漸被架空,一度到了國王必須由教皇冊封的地步。那段時間教皇在歐洲隻手遮天,因此後世稱那段時期為「黑暗的中世紀」。
後來即使義大利統一,教皇地位也大不如前,但是國王依然不可能從肉體上消滅教皇,反而必須顧及到民眾的情緒加以安撫。教皇被逼到梵蒂岡宮,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對抗國王,最終兩者達成妥協,梵蒂岡也就於1929年獨立。梵蒂岡雖然看似只是不起眼的一個小國,但是卻是整個天主教的中心,可以想像無論誰對梵蒂岡動武都會成為整個歐洲的公敵,因此梵蒂岡也就不需要有正式的軍隊維護國家安全了。
結語
宗教在歐洲人心中的地位是難以撼動的,而梵蒂岡這個全球最小的國家能夠藉助這股力量生存至今,一直無人敢去招惹,成為全球大大小小的國家中最特殊的存在,實在是幸運至極,否則以梵蒂岡的體量,若是沒有宗教保護,恐怕早已被其他國家吞噬得骨頭都不剩了。
參考資料: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