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葆純 徐均光 張宗祥
位於經一路中東段的這座德式建築在1938年後曾作為日本憲兵隊駐地。一代跤王譚樹森拜師後留影
江湖上廣泛流傳的「譚式跤法」來自宮廷。出身於清廷大內布庫營的宋振甫在濟南收徒很多。得其真傳,並有所創新者,唯譚樹森先生一人。譚16歲拜宋為師,在濟南府大觀園商場賣藝多年。他所創的「小勝大」、「弱勝強」、「四兩撥千斤」的獨特跤法被稱為「譚式跤法」。他的「鉤子腿」的功夫名揚江湖,並有「神鉤子」之稱。抗戰初期,他即是用自己所創的跤法摔服了日本的相撲教練小野隊長的。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把以「哈哈珠子(親王子弟)」為基礎的布庫營發展成一支包含多門武功的侍衛隊伍。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帝退位,享受「優待條件」的小朝廷內的侍衛仍由布庫營負責。二次直奉戰爭後,國民軍佔領了皇宮,把溥儀皇帝攆出了紫禁城。自此以後,布庫營的成員們各個下崗,自謀生路。他們既不會做工,又不會經商,江湖賣藝還算是一條出路。譚樹森的師傅宋振甫原是布庫營的長官之一,他帶領這批解散後的布庫營的朋友一路西行賣藝,到過山西省和陝西省,後又迴轉河南省的諸多城市,最後來到了山東濟南。他們得到了濟南武林界朋友們的支持,也答應滿足武林朋友們的要求──在山東地裡收徒弟,傳授各門絕技。16歲的譚樹森即是此時拜宋振甫為師的。
當時濟南有很多商場和集市,宋振甫和他的朋友們選中了大觀園商場作為賣藝地點。濟南人性情豪放,愛好並欣賞武功表演,老濟南人常說,濟南有四多:「文人騷詩多,閒人好戲多,在家修行多,江湖好漢多。」因此,他們在濟南賣藝還是能夠維持生存的。幾年後宋振甫又在北京和南京建立了賣藝場,離開了濟南,把大觀園的賣藝場交給譚樹森照管。
盧溝橋的炮聲響起後不久,日本兵很快就兵臨黃河了,十萬國軍不戰而退,日軍未放一槍,便進了濟南城,大觀園內也出現了日本人的身影。
大觀園的藝人們向觀眾教摔跤的招數是非常吸引人的,一日,譚樹森向大家教完了「大別子」後,又讓徒弟演了一遍。此時一位日本軍官走進了跤場,非要和譚摔跤,譚無奈之下,只有從命。雙方連摔三跤,譚倒地三次,他總是抱頭縮身倒地,鯉魚打挺起身,觀眾看罷,鼓掌叫好,這是衝著譚「挨摔」的基本功鼓掌。這位日本軍官很不高興地換上軍裝,走出了跤場。十幾分鐘後,一位日本翻譯官來找譚,並說:「小野隊長有請。」他便拉著譚上了停在大觀園北門的汽車。
汽車在日本憲兵隊的門前停了下來,小野把譚帶進了地下室練功房後退出。練功房內各種練武器具非常齊全,令譚吃驚的是各種跤衣應有盡有,特別是羊皮製成的蒙古式跤衣給譚留下的印象最深。十幾分鐘後一位日本婦女端來了飯菜,譚心想:不吃白不吃,所以放開量,吃了一個風捲殘雲。
中午剛過,小野隊長就握著手槍進了門,把槍放在桌子上,指著槍說:「讓我的不行!」然後把兩件山東人常穿的布跤衣拋在地上,各自穿上跤衣後,便開始「搶把」,譚發現對方有一定的基本功。小野的招法很快,力氣很大,頻頻進攻,總想佔上風……譚沒再讓他,第一跤譚使的是三招聯用之招,即:「得合(滿語)」、「踢」、「彈寧子」,把對方摔出兩米多遠。小野從「榻榻米(日本人常用的鋪墊物)」上起來後,紅著臉猛撲過來。譚猛一低身,對方撲空,譚雙手託住對方的膝蓋,雙肩頂對方的小腹,猛向上挺身,小野從譚的背上翻過並倒地。譚使的這一招叫「過橋」。
倒地後的小野來了個鯉魚打挺起身,並笑嘻嘻地示意,讓譚伸出右手。因為在抗戰期間,日本兵盤查中國人時經常驗手,看你是否握過槍,所以譚伸出了右手。他驗手後說:「你的軍人的不是。」話音剛落,小野便使出了絕招:雙手推譚的兩腮,雙肘頂譚的胸脯,右腿使了個「外砍」。其用力之猛,進招之快,超過一般跤手。原來,驗手是假,用招是真,譚倒退幾步險些倒在地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