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歸智,中國當代紅學家、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男,祖籍山西祁縣。1961年考入太原六中(初72班),1975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園林系,1978年至1981年師從山西大學中文系教授姚奠中(章太炎的關門弟子)讀研究生學習古典文學,畢業後曾長期在山西大學中文系任教,1991年評為教授,1999年調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元曲研究和傳統詩詞創作方面成績突出,開創了紅學研究中的一個新分支"探佚學",影響廣泛。已版學術文化著作《石頭記探佚》、《神仙意境》、《簫劍集》等二十部。1995至1996年在美國紐約約克學院哲學系、2006至2008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文化系、2010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市教育局任客座教授。2012年9月,其首先向社會披露了最新發現的《紅樓夢》手抄本"庚寅本",引起了學界的關注。與胡德平一樣,梁歸智另一得意之處是作為"紅樓六家談"之一,於中央電視臺講"曹雪芹的超前之思"、"《紅樓夢》的斷臂之美"。下面的文章「初識莫斯科」、「素描莫斯科」選自梁歸智《紅莓與白樺——俄羅斯遊學記》。
題詩一
鵬飛萬裡將何之?落日浮雲別意滋。
不北走胡南走越,和風挾雨入羅斯。
送歸智學棣赴俄講學,公元二零零六年秋作,二零一零年初冬書。
九八叟姚奠中
題詩二
周汝昌
簫劍先生喜壯遊,牧羊北海念重裘。
仍持漢節傳華語,不忘胡天訪絳樓。
雪窖挑芹香易散,寒檠走筆墨難流。
一編包蘊千秋業,莫作尋常奉字求。
奉題梁歸智教授新著《紅莓與白樺
——俄羅斯遊學記》七律一首
辛卯正月廿八
(2011年3月2日)
作者:梁歸智
初識莫斯科
夜經莫斯科機場
2006年9月初赴俄,乘坐的足中國民航,只能到莫斯科,半夜換俄羅斯國內航班去聖彼得堡。要從謝列梅捷沃l號機場轉到2號機場。時間本來從容不迫,但行李轉盤傳送,還沒傳進候機大廳,箱子就從傳送帶上掉了下來。折騰兩小時,找櫃檯的管理員,往返幾次,出了好幾身汗,才取到行李,時間就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
出機場大廳,立馬有計程車司機上來攬生意,搞定了25美元。舊式小巴,車身有些髒,能坐七八個人的那種,出機場三拐兩繞,就黑燈瞎火一片。俄羅斯危險叢生,黑遭猖獗,此時就一種生死置之度外聽天由命的氣概。察司機年齡約五十開外,似乎神情良善。其實行車不到二十分鐘,直接停在了候機廳門口。
初來俄國,語言不通,一臉茫然。找驗票安檢口,拿著機票用英語問了好幾個人,都熱情。向一對青年夫婦問訊後,送上兩盒中國香菸,笑著謝絕;又一位中年婦女,拿我的票到窗門細問,把我領到等候排隊的地方。
莫斯科人很好。
後來聽說,莫斯科管理嚴格,外地人前往,超過三天,必須到公安處報臨時戶口,街上的警察隨時查證件,找岔子罰款。我班上的學生白雪(自己起的中國名字,俄文名尤麗雅)告訴我,她去年前往莫斯科,晚上看戲,證件放在旅館,碰上警察檢查被罰了款。葉芙根妮婭也說她對去首都發怵。她的一個烏克蘭朋友,長相完全是俄國人,在莫斯科被檢查扣押,罰巨款,買的東西也弄丟不少。黃山學院的吳嘉佑要去莫斯科,聖大的系主任告訴他,遇上警察讓他看返程車票,說我剛來,沒超時,來的車票別給他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國人民心心相印。
與莫斯科擦身而過
2007年7月初參加金環旅遊團,前一夜先自己從聖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車站坐火車,次日清晨在莫斯科的列寧格勒火車站和導遊會合。火車五點就到了,離集合還有兩個半小時。同行的中國訪問學者都特警惕,在候車大廳守株待兔。我浪漫情緒蠢動,心想凌晨最安全,小偷流氓等忙活一夜早回窩了,就一個人走到車站外轉悠。
火車站和地鐵站相接,許多人在等候地鐵開門。旁邊的小廣場有列寧同志的立身雕像,不太高,平易近人。不像候車大廳裡邊雄偉的列寧半身像,在高高的臺柱上俯視蒼生。聖彼得堡的莫斯科站候車大廳裡則有彼得大帝半身像,從彼得大帝到列寧,從彼得堡到莫斯科,從莫斯科到列寧格勒,遙相對應。列寧格勒車站原來叫尼古拉車站,蘇聯解體後沒有復闢舊名,是有意思的。
◇去莫斯科的火車
在中國坐火車我很少能睡著覺。車速快,車廂搖晃。車輪與鐵軌的碰撞聲使人難眠。而俄羅斯的火車速度比汽車慢。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也就五百多公裡。火車卻要開八九個小時。穩穩噹噹,慢慢悠悠。輕輕地搖晃。好像睡在搖籃裡,很舒服。
——梁湘如《在俄羅斯坐火車》
火車站另一側有紅色大理石紀念壇雕塑,前面停著幾排計程車,司機們在閒聊。馬路對面三座尖塔式建築,努力辨識俄文,認出一個是莫斯科商場,門臉氣勢宏大。還有喀山火車站和雅羅斯拉夫火車站。俄國疆域廣闊,莫斯科的小火車站不算,光大火車站就有7個,按地區方向分別售票乘車,通往亞歐各地。這裡有三個火車站集中在一起,很方便旅客中轉。人口少,車站分工細,和中國比,在俄國旅行輕鬆而有序。
街心廣場不小,當中一尊雕像,從地下通道走上廣場,卻有臨時圍欄阻止行人深入,兩個警察在裡邊遊走。遠遠張望,雄偉的銅像似乎是詩人萊蒙託夫。後來知道,這裡叫共青團廣場。
晨曦中,淡淡的殘月,淺淺的朝霞,路燈和建築物上的彩燈還亮著,一種清炯的格調,好像人剛睡醒揉眼睛的光景。
這都只是擦身而過,不能算去了莫斯科。2008年7月,專門前往兩次。第一次只待了一天,早至晚歸。第二次待了三天,住兩宿。紅場,新聖母公墓,新老阿爾巴特街,遊了兩次。克裡姆林宮,特列季雅科夫畫廊,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一次。
素描莫斯科
地鐵站與麻雀山
莫斯科是俄羅斯最大的城市,但也不像中國的大城市那樣高樓林立,聳人云霄,人潮如織,總的感覺是疏朗而略顯陳舊。簫簫在新阿爾巴特街感嘆,總算看見兩座比較高的樓房了。八零後嚮往的現代化就是大都市,而大都市的樣板就是北京、上海、深圳。俄羅斯的優勢是地方大、人少,但又為人口少、出生率下降發愁。中國人太多,本來也不算小的國土就擁擠逼仄了,也發愁,但人多也有了大市場,似乎又是一根稻草。
莫斯科的地鐵被傳得神乎其神。去觀賞了幾個經典的地帙站:「馬雅可夫斯基」的柱廊穹頂簡潔大方氣派,「革命廣場」的戰士雕雕塑栩栩如生英姿勃勃,「麻雀山」開闊明亮,還有「斯維爾德洛夫廣場」、「和平大街」和「勝利公園」。柱廊多為大理石,雕胡,浮雕,透雕,玻璃拼花,馬賽克鑲嵌畫,紅星,領袖,工農兵,盛裝的俄羅斯婦女,革命歷史的神話,穹頂上彩繪著形饔各異的花卉,紅玫瑰,紫丁香,金黃的向日葵,藍天白雲中各種型號的飛機……「地下宮殿」宏偉壯麗名不虛傳。莫斯科的地鐵是—個大蜘蛛網,共有10條幹線,122個站點,聖彼得堡是個小蜘蛛網,只有4條線53個站。
莫斯科地鐵站內雕塑
莫斯科地跌號稱「地下宮殿」,名不虛傳,也是
蘇聯曾經輝煌的見證。這一組雕像讓我想起
《卓婭和舒拉》,還有《青年近衛軍》
在麻雀山出站,山道上一大溜賣紀念品的, 五顏六色色,繽紛耀眼,大大小小的俄國食娃、漆盤、玩具娃娃,如來佛手掌心裡的孫悟空有好幾個尺碼的,據說這裡的貨大多從中闊販來。於是明白在彼得堡舊貨市場淘的那—個「古董」,真是翻不出佛掌心的孫猴子。
麻雀山也是舊名復闢,蘇聯時期叫列寧山.莫斯科大學就在山上,這是俄國的清華北大,聖彼得堡大學則相當於復旦南開。莫大又叫羅蒙諾索夫大學,校園開放廣闊,主述築類似克裡姆林宮的鐘樓,與聖大本部是一座封閉式宮殿不同。
紅場印象
紅場小,小得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先有一個天安門廣場作參照。紅場的地面也不像天安門廣場那樣平整,舊青磚漫鋪,略有弧度,像故宮裡面。看電視上的紅場閱兵儀式,會誤以為紅場很大。廣場正中的列寧陵墓,是一個三級階梯的方型建築,外邊用紫檀色天然大理石鑲嵌,紅裡透黑,莊嚴肅穆,背倚克裡姆林宮牆,有士兵守衛,不可靠近。後面宮牆腳下蘇聯領導人的墓也只能遙望,史達林、勃列日涅夫……據說高爾基、加加林和寫《震撼世界的十天》的美國記者瑞德也在那兒。列寧墓本來是木造結構,現在看到的是1930年重新設計的。陵墓每周有幾天開放,供遊人瞻仰,但只三四個小時,兩次都無緣。
廣場小也因為周圍建築環立。烈土長明火熊熊燃燒,兩邊肅立著持槍的士兵,雄偉的歷史博物館前聳立著躍馬揚威的朱可夫元帥銅質巨像,旁邊地面上有一個大圓形圖案,據說其圓心就是莫斯科的中心點,莫斯科最大的商場古姆(俄文名第一個字母簡拼)大樓豪華壯觀,商場斜對面有一個不大的教堂,新裝修過,色彩華麗。大型建築都以紅為底色,與作為背景的赭色克裡姆林宮牆很和諧。廣場上有一個白色石塊壘成的宣諭臺,曾是沙皇頒布政令和處死犯人之地,1648年支持索菲婭公主反對彼得大帝的禁衛軍,1671年農民起義的領導人拉辛,都在這裡被處以極刑。今天的遊客們則圍在旁邊投擲硬幣,擺弄姿態,作秀攝影。
列寧墓
對列寧墓,大多數俄國人其實已經很平
和,把它作為一種歷史的遺存物來客觀
對待了,作為建築藝術,也值得欣賞。
瓦西裡教堂
最美麗的是聖瓦西裡教堂,九個高低參差的洋蔥頭型小教堂組成一建築群,聖彼得堡的聖血教堂明顯模仿它,但色彩不及其亮麗。這座教堂乃伊凡三世始建,本來造型樸素,紀念俄羅斯軍隊戰勝喀山汗國和完成莫斯科周圍各公國的統一,後來不斷增建,九個教堂也就是九次戰爭,每打一次勝仗,就加建一座小教堂,像一幅不斷皴染增添的畫稿,繪作多年才最後完成了今日的七彩繽紛,童話般的一簇洋蔥頭。1588年瘋狂修士瓦西裡死後被尊為聖者,
安葬於教堂東北側,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個教堂。慢慢成了整座建築的稱謂。據說這位瘋修士曾預言伊凡雷帝(伊凡四世)會殺死自己的兒子。
有一個傳說,伊凡三世問建築師是否能再建一座同樣漂亮的教堂,建築師說能,伊凡就弄瞎了他的眼睛。這恐怕是渲染聖瓦西裡教堂魅力的民間演義,既然九個教堂分九次累加建成,它的美麗也是逐漸實現的,傳說的合理性經不住推敲。
莫斯科紅場瓦西裡教堂
紅場的瓦西裡教堂,作為俄羅斯的標誌
性建築,在電視新聞中經常出現,那一
站一坐的兩個人是米寧和波扎爾斯基。
「老大哥」的底細
聖瓦西裡前面還立著一座兩個人的青銅紀念碑,米寧和波扎爾斯基。1612年俄羅斯反抗波蘭侵略的民族英雄,在紅色石臺上一站一坐,微側著,面對面,兩人各以一隻手共同拄一把劍,立像的另一隻手高舉,手掌五指叉開,坐像的另一隻手握著一個豎著的盾牌,盾牌上雕滿花紋,小心是一個鬚髮如獅傺的戰士頭像。俄國和波蘭是一對老冤家,在波蘭工作的朋友告訴我,波蘭人反俄的情緒乾柴烈火,歷久彌深。卡廷基森林謀殺案是最近的血印。華沙也會有抵抗俄國侵略的波蘭民族英雄紀念碑吧。
銅像1818年建立,原本在廣場中央,為給列寧墓騰地才被轉移到教堂前面。老英雄總要給新英雄讓路,時間具無上威嚴。未來的英雄又將是誰呢?蘇聯剛解體那幾年,吵著要搬遷列寧陵墓,芬蘭表態願意接受列寧遺體。因為列寧允許了芬蘭獨立出去。近兩年遷陵的聲音又變小了。
像瓦西裡這樣的瘋修士死後大多成了聖人,俄羅斯的氣質裡也有幾分瘋吧?好勇鬥狠耀武揚威,沉迷於宗教精神,表裡結合,英雄和聖人層出不窮;南徵北戰東伐西擴外疆拓土,打了勝仗建個教堂或者凱旋門。祖先的遺產越積累越豐厚,蘇聯解體大敗家一次,但敗家後的領土仍居世界之首,真是瘦不死的駱駝。
這兩年翻閱俄國史,對以前的「老大哥」才漸漸知根知底.歐洲所有的鄰居,波蘭、瑞典、土耳其、法國、德國、波羅的海三國,都可謂其「世仇」,沒有不曾和俄羅斯打過仗的。俄羅斯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分合恩怨,那就更如同我們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一般複雜了。而亞洲韃靼 (元朝的蒙古)曾佔領俄羅斯近三百年。俄日爭鋒,讓中國戰火橫飛。沙俄那麼大,為什麼還要奪取滿清的國土呢?
俄羅斯讓人痛苦,讓人嘆息,讓人羨慕,讓人著迷。
克裡姆林宮教堂
沙皇在聖母安息大教堂舉行加冕典禮,在聖母報喜大教堂行浸洗禮和婚禮,在總領天使大教室行葬禮。對基督教東正教和俄國歷史缺乏了解的中國人,大概只會感受到一種氣派和色彩的暈炫吧。
聖母安息教堂中有三個寶座.右邊是伊凡雷帝的,中間是大主教的,左邊那個,到底是王子的還是皇后的,沒弄清楚。這大概是為加冕典禮而設置。總領天使教童裡排滿了彼得大帝以前歷代沙皇和皇族的棺柩,伊凡雷帝和被他誤殺的皇太子的陵墓最讓人流連,稍後去特列季雅科夫畫廊,在那幅著名的列賓作雷帝殺子油畫前駐足良久。
同行的王凡是新疆師範大學教美術史的教授,他說這幅油畫的印刷品看過無數次,但真跡還是把他雷了一下,那滴滴的血珠逼真生動,是印刷品上感覺不到的。看畫展多了以後,有一個發現:名畫的印刷品和照片等絕對不如原作,但一些普通的油畫展覽,其宣傳畫冊上的複製品卻比原作好看許多。
克裡姆林宮教堂
「金碧輝煌」、「萬笏朝天」這些
中國成語用在這兒挺恰當。
克裡姆林宮裡還有幾個珍藏品陳列館,都需要另購門票。兵器陳列館最負盛名,其實裡面不僅展覽兵器,而包括歷代沙皇宮廷的各種寶物。莫納馬赫王冠號稱鎮館之寶,據說是當年拜佔庭莫諾馬赫帝王賜給莫斯科大公的,1547年開始成了歷代沙皇加冕時的皇冠。展品真的很豐富,很奪目,很精緻,很燦爛,葉卡捷琳娜女皇穿過的皇袍,沙皇和貴族們乘坐過的馬車,各種珍玩和器皿,金的銀的鑽石的琥珀的珍珠的首飾和藝術品,歐洲式樣的亞洲傳統的,爭奇鬥豔,讓人目不暇接。
但曾經擁有這些寶物珍品的主人們,其實也不過滿足了幾年的佔有欲而已。生前真正觀賞和享用過幾次呢,克裡姆林官內還有一幢現代化大樓,蘇聯時期蓋的,當年蘇共中央的巨頭們在裡面辦公、謀劃和鬥爭。從建築格局來說.這座大樓的確和古老的教堂群不甚和諧,成了莊嚴交響樂曲中的一個噪音。
克裡姆林宮
小時候上學,語文課本裡有一課,講北京少年林鎮南和莫斯科少年維加的友誼,兩個人沒見過面,但交換了書包。那正是中蘇關係蜜月期的一個投影。到上中學,就開始中蘇論戰和發表「九評」了。莫斯科在我的印象裡,就是《西遊記》裡二郎神使用的三尖兩刃刀那樣一個塔樓,上面燦爛著紅星。那是小學課本裡的插圖。而北京西郊那個蘇聯展覽館(後改名北京展覽館)的建築就是其翻版模型。
那是克裡姆林宮的標誌。蘇聯或俄國等於莫斯科,莫斯科等於克裡姆林宮,克裡姆林宮就址那個三尖兩刀的塔樓頂端的打紅星。蘇俄的克裡姆林宮和紅場與中國的中南海和天安門,都址頂級的縱橫捭闔,尖端的風雲叱吒。
真走進克裡姆林宮.才知道原來是—組教堂構成的城堡式大院落。14世紀初,莫斯科成為各個公國的首府,那時的克裡姆林是一座白色城堡。15世紀末莫斯科公國完成境統一,克裡姆林慢慢演變成幾座教堂,伊凡三世邀請一些義大利的傑出建築家,把克裡姆林最終變成為莊嚴磅礴的教堂群堂群。
克裡姆林宮城樓
今日的克裡姆林宮,主要是一個旅遊勝地。
但「閃閃的紅星」,還是引人遐想。
俄國的歷史政治,和宗教特別是東正教不可分割。耶穌解袍教堂就是1480年俄羅斯總主教葛隆提下令修建的,紀念他和沙皇伊凡三世爭辯的勝利。爭論的問題是教會作息是應該遵守太陽時序還是相反,總主教以辭職相威脅,迫使沙皇認錯。這成了總主教的私人教堂,但1653年又被皇室成員徵用。皇權和教權,互相利用又互相爭鬥,此伏彼起。
現在供遊客參觀的,除鐘王和炮王外,有聖母安息大教堂,聖母報喜大教堂、總領天使大教堂、十二使徒教堂、救世主教堂、耶穌解袍教堂、拉扎爾教堂、閣樓宮、多稜宮。
特列季雅科夫畫廊
在彼得堡看了不少博物館藏的傳世名畫,莫斯科特列季雅科夫畫廊的珍藏更精粹。特列季雅科夫是熱愛藝術收藏的工商企業家,他去世前就把畢生收藏捐獻給了莫斯科市。這是個基礎,後來市政府又不斷增加新的收藏品,蘇聯時期還把一部分冬宮的藏品移入,博物館便成了最負盛名的藝術畫廊,收藏有十萬件藝術品。
想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參觀諾貝爾獎頒發處的情形。贊助科學和收藏藝術,是打發巨額財富的良方,如此財富就不讓人仇恨而讓人肅然起敬。祈願中國正在崛起的富豪們起而效之,不是最好的「為人民服務」嗎?
王凡來過不止一次了,這一回是給做短期旅遊的夫人和孩子當導遊。跟美術史專家—道參觀,鑑賞提高了層次,長了不少專業見識。
伊凡諾夫的《基督顯靈》是滿面牆的巨作,畫了20年(1837-—1857),除了最後的成畫外,還展有不同時期的草稿,局部的多次樣稿。原來畫一幅畫耗如此多心血!這簡直比曹雪芹寫《紅樓夢》還投入,這些草圖、樣稿的演變,不就是從《石頭記》到《紅樓夢》的各種抄本系列嗎?王老師指點我們:基督在曠野顯靈了,信仰者無不熱血沸騰,虔誠激動,但那邊還畫了一個阿拉伯的異教徒,無動於衷,臉側在另一邊。
瓦斯涅佐夫的{三勇士》也畫了20年(1876---1896)。此畫似乎到處有複製品,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博物館也有—幅,不知哪一幅是原創?畫中的三勇士是俄羅斯民間傳說中的英雄,分別叫伊裡亞.穆拉密茨、裡尼亞.尼基奇和阿寥沙.波波維奇。但王凡告訴我們,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俄羅斯的三個主要民族:斯拉夫、俄羅斯和韃靼。聽他說了再細看畫,果然三勇士穿著三個不同民族的服裝。
蘇裡科夫的《禁衛軍臨刑的早晨》、《女貴族莫洛卓蛙》、《緬希例夫在貝遼佐夫鎮》都極其悲愴英雄氣質。彼得大帝處死支持索菲婭公主的禁衛軍是俄國歷史上的大事件,絕望的禁衛軍,悲痛欲絕的親屬,佔據了主要畫面,那邊騎在馬上的彼得大帝畫得較小。
莫洛卓哇是沙皇的親戚,17世紀俄國的宗教改革中,她是分裂派的領袖。畫面表現莫洛卓娃被拖在馬拉的雪橇上去受審訊,一邊是同情她的人群,佔據主要畫面的是向她祈禱致敬的一群婦女,一個老符合一個窮老頭坐在雪地裡,向她伸著手;另一邊的一小群人遠而小,突出了兩個笑著的男貴族,明顯在幸災樂禍。莫洛卓娃在視點中心,戴著鐐鏈,半躺在雪橇上,仰面橫眉怒目,戟指上舉,狂熱強韌,激烈鬥爭的氣氛滿滿。
緬希柯夫本是彼得大帝的寵臣,大帝死後被流放西伯利亞的貝遼佐夫鎮。畫面上他和三個女兒侷促在一所舊木屋中,只有小女兒在讀書,本來將成王妃的大女兒,兩隻眼睛充滿憂憤。緬希柯夫本人,一手握拳,面孔落魄而不失堅定,一代梟雄虎死不倒架的氣質躍然。
俄羅斯歷史上的電閃雷鳴和暴風驟雨都在藝術品中傳下精氣神。中國則大異其趣,畫的大都是高山流水的隱逸和花鳥美人的情趣,除了民族精神的趨向有異,大概也和油畫、國畫不同的畫具、畫法有關係。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博物館裡展有《攻克雪城》和《蘇沃洛夫越過阿爾卑斯山》,也是蘇氏的作品,同樣大氣磅礴,但少了些壓抑而多了些雄健。
列維坦的《深淵》,取材於民間故事,講一個磨坊主的女兒和一個青年農民相戀,女方的父親反對,收買了兵役局,抓青年去當兵。沙皇時代當兵是終身制,姑娘絕望了,從枯木搭成的橋上跳入水塘而死。普希金為這個傳說打動,在這條河邊醞釀過名詩《女水妖》。據說列維坦對故事和詩歌都十分著迷,有一個傍晚,他從自己住處的露臺上向遠處眺望,昏暮中似乎看到了黑沉沉的死水潭上有幽靈浮起,不禁靈感勃發,創作了此畫。畫面上幾根腐朽的木頭架在水潭上,對岸的灌木叢深不可測,綠得令人膽怯。王老師提示我們說,那是情人的淚水,姑娘的歌聲,大自然幽謐的詩情。王老師的兒子正在大學藝術系學畫,小夥子一個人在畫幅前坐了很久,大眼睛中汪起了淚水。
這男孩名叫王牧寒,因為出生在秋天的新疆。我稱讚好不俗的名字。王凡的夫人高興地說,我起的,我又受表揚了!王凡夫人開朗而健淡,能一下子就把陌生人變成熟人,她見了我第二天就說,我一見你就覺得遇到了一個世外的高人隱士。
這一幅是列維茨基的寓意肖像畫《立法者葉卡捷琳娜二世》。
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
從畫廊出來,幾個人坐在道旁咬嚼麵包香腸和西紅柿,還有王凡夫人剛從烏魯木齊帶來的新疆饢。進克裡姆林宮時讓存包,門衛一看,笑著和女同事說了聲「巴米多爾」,表情幽默,這是俄語中的西紅柿。大概很少有旅遊者帶著一大包西紅柿要進克裡姆林宮。
下一個目標是國家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博物館原來屬於莫斯科大學,成立的構想是有系統地收藏西歐藝術作品,讓俄國人對西方美學升堂人室。1896年莫斯科市杜馬(議會)做出決議,把市中心的一片土地撥給大學建立博物館。接下來是建築方案競標,最後獲得金質獎章的建築師克萊因中標。工程1898年起始,1912年落成。1923年博物館脫離大學,成為獨立的藝術機構。
造型博物館像希臘羅馬的廟宇,正面一大排巨大的愛奧尼亞式柱長廊。館內分上下兩層,二樓的天花板是玻璃的,採光極佳。有幾個不同的陳列展廳,雕塑、油畫、鑄器、馬賽克鑲嵌藝術不一而足,內容多為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中的故事,據說大多是義大利和法國等歐洲博物館中真品的複製,但已經可以亂真。
因為是複製品,遊人可以任意拍照。靠裡面一個展室,藏有六千多件古埃及文物,真品,故不準攝影。古埃從沒有歐洲的人性解放,藝術品也就不那麼悅目,對一般旅遊者來說,不讓照相也沒有多少遺憾。
沒有去過西歐的人,造型藝術館讓你嘗鼎一臠。
新處女修道院
新處女(或譯作聖女、聖母)修道院,也是戰爭的紀念品,那一次戰役中,俄羅斯從波蘭和立陶宛手中搶奪了些邊境領土,還奪回了斯摩稜斯克城。它是1524年莫斯科大公瓦西裡三世下令修建的,紅頂白牆,十六個金圓頂。修道院後來充當了女監冷宮的角色,索菲婭公主、彼得大帝的第一任妻子,都曾被幽禁於此。修道院裡有一幅16世紀的斯摩稜斯克聖母像,曾是斯摩稜斯克公國的聖物,從藝術上說,是拜佔廷風格的典範。與基督教隔膜的
中國人,對教堂和聖像大多並無興趣,但一定會去教堂後面的墓園,那裡有27 000位各界精英的墳塋。
俄國人的墓碑都成了雕塑藝術。新處女公墓,就是一個死亡藝術的露天展覽館,林林總總的墓雕真是各出心裁。黨,政,軍,科學和文化,各界精英死後相聚於此。中國人最熟悉的:蘇共前總書記赫魯雪夫,《鋼鏽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尼古拉·奧斯託洛夫斯基,笆蕾舞巨星烏蘭諾娃,作家果戈裡和契訶夫,還有王明夫婦,唯二的中國人。最近,又增加了葉爾欽。據說果戈裡的墓中並沒有他的遺體,是耶?非耶?
赫魯雪夫墓
是黑白交錯,還是黑白分明?
讓我想起了武則天陵墓前的無字碑。
赫魯雪夫的墓在外園靠裡,大理石一面黑色一面白色,長短互補,巧妙地結合為一體,黑白之間為墓主的頭像。這是雕塑家涅依茲韋斯內的傑作,果然樸素大方,寓意深遠。赫魯雪夫當權時批判過涅氏的「異端」藝術,下臺後又懇請他為自己設計「蓋棺論定」的墓碑,也無意同成了「行為藝術」。葉爾欽在一進大門不遠處正中,整座墓做成俄羅斯的三色國旗。一裡一外,赫氏和葉氏,也就是從蘇聯到俄羅斯的歷史。戈巴契夫的夫人也已經安息於此,墓碑尚未立,兩個墓穴也未覆蓋,等待著最後一位蘇聯總統的到來。
果戈裡、契訶夫、馬雅可夫斯基,奧斯託洛夫斯基,都在裡面的老墓園。奧斯託洛夫斯基墓的設計藝術味道格外濃鬱。淺浮雕的作家側身而坐,高額頭,長發後梳,面孔瘦削。下面是一頂灰色厚毛氈老式紅軍帽,放在騎兵的馬刀上,正是小說中保爾·柯察金的經典行頭。這種軍帽成了旅遊點上的熱銷紀念品,主要由於保爾形象的影響。《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許讀的人少了,但保爾的帽子卻滿天飛。
奧斯特洛夫斯基墓
我找到了卓婭和舒拉的墓,這是我們那一代人少年時期的英雄偶像。卓婭墓前是一個乳房極為誇張的少女塑像,據說卓婭當年被德國軍人殘忍地割去了乳房。有意思的是,那天卓婭墓前不僅鮮花盈溢,而且一束紅花下壓著一張寫著字的白紙,俄文寫的獻祭懷念短文,落款居然是一個中國人和他的家庭。
其實還有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畫家列維坦,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戲劇家斯坦尼拉斯夫斯基,作家阿·託爾斯泰、法捷耶夫、布爾加寧、莫洛託夫、米高揚、日丹諾夫以及絕望自殺的史達林年輕的夫人阿利盧耶娃……
阿爾巴特街
老阿爾巴特街和新阿爾巴特街前後並列。新街蘇聯時期叫加裡寧街,高樓摩天,車輛飛馳,巨型廣告牌花裡胡哨,是莫斯科的現代化徽章,走到頭就是俄羅斯聯邦政府大樓,聳立於莫斯科河畔的二十層大廈。因為樓是白色的,人們叫它「白宮」,據說兩層式的設計手法頗有特色,最高處有一座大型時鐘。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政府辦公樓也叫白宮,但那是一幢在花園裡的圓型小建築,二者風貌大相逕庭。老街是步行街,保存著古老的風貌。在新街的街口略作停留,就拐入老街散步慢行。
這條街已經有500年的歷史,過去是通往斯摩稜斯克城的起點,阿爾伯特之名來自阿拉伯語,本來是郊區的意思。加裡寧大街改名新阿爾巴特街後,此街才加了個「老」字作區別。
新阿爾巴特街
新阿爾巴特街的意義,在於警示用
領導人的名字街道一類行為之短視。
儘是畫畫的,滿街藝術家。男畫家多,但也有女畫家。王牧寒看了幾個人作畫,感慨說畫得太好,自己都不想學畫了。小夥子的畫藝已經不錯,手裡拿著紙筆,在博物館,在街道,隨時作速寫,還畫了自己的爸爸媽媽,挺傳神,挺逗。他如此讚嘆俄國的街頭藝術家,感染了我這個外行,對俄國藝術氛圍之濃鬱傳統之深厚更增加了敬意。
出售工藝品的也不少。前一次和黃山學院的吳嘉佑老師前來,因為彼得堡的手機沒法用,吳向一個賣工藝品的男人藉手機,打電話和朋友聯繫,對方答應得很爽快,而且不要錢。打完電話我慫恿吳買了一個小套娃,那個男人仍然禮貌地說謝謝。
快走到街的盡頭,有普希金夫婦的全身銅像,雕鏤精細,金光閃閃,二人相攜並肩,夫人的拖地長裙如波浪起伏。後面的房於是昔希金1831年結婚時租住過的。現在是博物館,但好像不常開放。這是遊客們都要駐足留影之處。普希金像在俄羅斯隨處可見,但和夫人在一起的,大概只有這一處。
普希金夫婦雕像
是的,我幸福過;是的,我享受過;
我陶醉於平靜的喜悅,
激動的熱情……
但飛速的歡樂的日子哪裡去了?
如此匆匆消逝的夢境,
歡情美色已經枯凋,
在我四周,又落下無聊底沉鬱暗影!
……
——普希金《「是的,我幸福過」》
(查良錚譯)
街道中段,有一處是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像,立在—個華蓋下,小巧玲瓏.另一處雕像更別具風昧,引人矚目,那是布拉特·阿庫扎瓦,蘇聯時期的一位著名行吟詩人。雕像是邁步行走的樣子,昂首挺胸,正從一座拱門中走出,前面有—個方柱體,上面刻著他的姓名。後面那座樓大概是故居吧。
阿庫扎瓦的雕像如此突出,折射著歷史的投影。我知道阿爾巴特街,不僅由於它的藝術和歷史氛圍,還因為我讀過一本小說:(阿爾巴特街的兒女)。
歷史的拐點
《阿爾巴特街的兒女》的作者是安·雷巴科夫。《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寫的是史達林「個人迷信」和「大清洗」的悲剮。它曾是「禁書」,其出版問世本身就是蘇聯政治變遷的風雨表。1967年(新世界》雜誌和1979年《十月》雜誌都曾先後發表預告,說要連載它,又都奉命撤銷。
1984年4月起,《各民族友誼》雜誌終於開始連載。中國的灕江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了夏仲翼和劉宗次的譯本,正是戈巴契夫「公開性」新思維大行其遭之時,再過兩年多,蘇聯就解體了。
原來,老阿爾巴特街在十月革命前是貴族聚居之地,十月革命後變成了蘇聯高級幹部和高級知識分子居住的街區。它一直是政治神經最敏感的地方。行吟詩人阿庫扎瓦少年時代住在這裡,父親是老布爾什維克,20世紀30年代的「大清洗」中被槍決,母親也被逮捕。
「人民敵人」的「狗崽子」阿庫扎瓦,奔赴前線參加衛國戰爭,希望用鮮血為父母贖罪。他始終是普通一兵,但命運沒有讓他受傷犧牲。史達林死後的50年代中期,父母獲得平反且恢復名譽,經歷滄桑的阿庫扎瓦寫詩作文,反思歷史。他彈著吉他吟唱阿爾巴特街的命運故事,低沉的歌聲,蒼涼的感情,把俄羅斯知識界敲打得靈魂出竅,被冠以「城市知識分子歌謠」的美名。
雷巴科夫正是阿庫扎瓦的朋友,兩人的身世經歷也可謂「難兄難弟」,他們一個用小說,一個用詩歌,抒發的都是「阿爾巴特街的兒女」的情懷,其實也就是蘇聯那幾代知識分子的鬱悶,血淚和掙扎。
詩人阿庫扎瓦雕像
背後的拱門象徵著歷史的拐點
我明白了阿庫扎瓦雕像設計的匠心命意:昂首步行的詩人在吟唱,背後的拱門象徵著歷史的拐點。他正在吟唱《阿爾巴特之歌》(劉宗次譯):
你像一條河那樣流動。名字多麼奇怪!
你的瀝青路面,也像河水那樣通明。
阿爾巴特街啊,我的阿爾巴特,
你——是我的使命。
你——既是我的歡樂,也是我的不幸。
……
縱然愛上四萬條別樣的街道
但你的深情留下的創傷無法治癒,
阿爾巴特街啊,我的阿爾巴特,
你一一是我的祖國,
永遠也不能把你走到頭!
說阿爾巴特街走不完,當然是一種隱喻。真正走不完的,是莫斯科大大小小的教堂,而最耐人尋味的,當數距離克裡姆林宮不遠處莫斯科河畔的耶穌救世主大教堂,俗稱金頂大教堂。它奠基於1839年,完工於1880年,1889年在隆重的祝聖典禮後正式啟用,1931年被史達林政府炸毀,1990年後葉裡欽政府又照原樣重修,直到2000年1月接受祝聖,再度開放。意識形態啊意識形態,你讓人們折騰來折騰去,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