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斜塔為什麼建成傾斜的樣子,又為什麼斜而不倒呢

2021-01-19 追隨歷史品味生活

品味歷史,享受生活。大家好,歡迎來到「追隨歷史品味生活」。感謝大家能夠在這裡與小編一起暢談古今,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因此小編希望在這裡與大家一起探尋歷史真相,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大家有不同於小編的看法,歡迎各位積極留言讓我們一起進步。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一座外國建築,說道比薩斜塔作為中國學生估計第一次聽說他還要感謝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那就是伽利略。因為我們在物理上都學過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不僅成就了自己,同時也令比薩斜塔聞名世界。那有的人就好奇了,比薩斜塔為什麼建成斜的呢?比薩斜塔為什麼斜成這樣了還沒有倒呢?

比薩斜塔於1173年開始動工,當時計劃建造100米左右,然而當設計師波那諾·皮薩諾建造到第三層時塔身就開始傾斜,於是設計師只好等待地基沉降穩定後再繼續動工。到了1275年建築師迪·西蒙繼續動工,他採取了減輕建築自重的措施,採用了輕質材料。到1284年比薩斜塔已經建造6層傾斜仍在繼續同年迪·西蒙去世,工程停工,直到1350年由建築師託馬索·皮薩納完成了七、八層的建造。最終塔高56米,總重量1.45萬噸。

據統計比薩斜塔仍在不停的傾斜,那麼回答之前的問題比薩斜塔為什麼建成斜的呢?又為什麼斜而不倒呢?首先有的人說是設計師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故意建成斜的,我認為這個理由不充分,小編認為主要還是由於地基下方泥土過於疏鬆導致的,那為什麼斜而不倒呢?第一位設計師等待地基沉降有效的解決了傾斜問題。第二位設計師減輕塔的自重也減輕了傾斜程度,第三位設計師,讓重心偏移也有效地減輕了傾斜。小編認為雖然經過設計師的精明設計最終斜塔才能建成,但是根據研究表明比薩斜塔最終還是會倒下,因此無論幹什麼基礎還是要打牢。以上僅是個人觀點,歡迎留言點讚。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比薩斜塔就是不倒?
    1990年,義大利政府召集了一批頂尖工程師,固定著名的比薩斜塔,已經有過許多次端正塔身的嘗試,但是這支隊伍構建出的電腦模型,告訴我們修復已經迫在眉睫,他們的預測是,當塔身,傾斜5.44度使便會造成傾覆,而比薩斜塔的傾斜角已經達到了5.5度,無人知曉為何斜塔仍未倒塌,但危機已經近在眼前
  • 那年今日 「歪美人」比薩斜塔
    ,試圖採取措施,來阻止這座塔的繼續傾斜,但當時的努力無濟於事,比薩斜塔仍持續斜倒著。比薩斜塔始建於1174年,歷經176年的坎坷過程才終得以修成。最初的設計本是座普通的垂直鐘樓,但因其建造在古河流泥沙衝積的平原上,地質鬆軟,且地基處理過淺,塔身又建由巨石,重量太大,因此終成斜塔。  建成後的比薩斜塔一直不斷持續傾斜著,特別是1829年至1910年間,它以平均每年傾斜3.8毫米的速度加快傾倒。
  • 這些斜塔和比薩斜塔之間,夾雜著一個扔鐵球的伽利略
    不知道各位建築師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是不是已經擁有建築夢想了呢?
  • 比薩斜塔與伽利略
    比薩斜塔始建於1173年,是一座圓柱形八層鐘樓。1178年,人們發現,在建的鐘樓從第三層發生傾斜。此後,為了糾正鐘樓的傾斜,工程時建時停,直到1372年竣工,工期拖了將近200年,傾斜並未得到校正,鐘樓從而成為舉世聞名的斜塔。比薩斜塔從地面到塔頂高55米,傾斜度一度達5.5°,偏離地基外沿2.3米,頂層突出4.5米。據香港《文匯報》2013年10月30日報導,比薩斜塔已經止住傾斜趨勢,傾斜度已減為3.99°,減少了2.5釐米。可能因為比薩斜塔知名度較高,各種膚色的遊客熙熙攘攘。
  • 屹立了847年的比薩斜塔會繼續變斜嗎?將要倒塌,最後卻被救了回來
    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伽利略的實驗場地——比薩斜塔呢?他為什麼要選擇在這裡進行實驗?而比薩斜塔變斜的原理又是什麼?接下來由我來為大家一一解答。雖然傾斜,但不至於倒塌通常情況下,地基的傾移將成為整棟建築致命的缺陷。本來比薩斜塔計劃建八層,但是此時的比薩斜塔只建到第四層。這是由於比薩隨後陷入長久的戰爭時期,工程在第四層停滯了將近一個世紀,所以它的整體重量還不算大。如果繼續增加重量的話,來自上層的壓力將使整棟建築下沉,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傾斜。
  • 世上最「斜」的大樓,傾斜度是比薩斜塔的5倍,耗資2.3億美元修建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斜型建築是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但是比薩斜塔是因為重心的原因才形成的這種景象,而首都塔的傾斜則是人為故意設計的,並且傾斜度高達18°,是著名的比薩斜塔的5倍,所以才會引起很多人的關注。據說首都門在建造地基的時候就耗費了總工程一半的時間,當然也因為地基夠穩,所以大樓只要傾斜在一定的範圍內,它的重心就不會偏離。
  • 豐順有個斜塔:傾斜度超義大利比薩斜塔
    豐良斜塔,始斜於何時,無史記述,公布其斜度則始於1982年。據資料載:1982年,中國科學院測定塔身傾斜5度,傾斜蓋因西南角(塔門方向)直徑約10米範圍黏土質地面斷裂下陷所致,塔門頂石樑已斷裂。 佇立斜塔之下,不禁聯想起義大利比薩斜塔。
  • 航拍「世界第一斜塔」——前衛斜塔
    綏中縣前衛鎮斜塔建於遼代,又名瑞州古塔,該塔建成之後雖幾經地震與洪水破壞,卻始終斜而不倒。有關專家呼籲,應加強對斜塔的保護。
  • 你知道比薩斜塔正在一點點地變正嗎?
    掃描上圖二維碼購票,參與全球新興科技峰會1173 年建成的比薩斜塔是中世紀比薩共和國國力的象徵因地基不均勻而且土質較軟,這棟 57 米的獨立式鐘樓自建成起就越來越「歪」。1990 年,比薩斜塔因傾斜程度超過安全範圍(塔身偏離中軸線 4.5 米)而首次暫停對外開放。隨後的 11 年裡,負責維護斜塔遺蹟的 OPA(Opera della Primaziale Pisana)組織陸續進行了多次「糾正」活動。
  • 關於義大利比薩斜塔的那些事,都快倒的樣子,可它卻斜站了800年
    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之一無疑是比薩斜塔。去看看吧,如果你這麼想的話.站在這座醉醺醺的塔前,以一種快活的角度斜靠著自己,拍下他們似乎不遵守萬有引力定律的照片。事實上,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享受著塔傾斜的樂趣也許工程師波南諾·皮薩諾沒有考慮到設計一座185英尺高、地基只有10英尺厚的石塔的後果。這個薄薄的地基依靠柔軟的沙子、碎石和粘土結構繼續不均勻地穩定下來。儘管如此,建築工程仍在繼續。為了彌補傾斜,建築工人使每一個新的層在短邊高一點-但額外的石頭只會使塔下沉更多。
  • 比薩斜塔的傾倒危機,頂尖專家束手無策,卻被一小男孩解決
    導語:比薩斜塔的傾倒危機,頂尖專家束手無策,卻被一小男孩解決世界上有很多充滿藝術氣息的建築,比如巴黎的艾菲爾鐵塔 上海的東方明珠,這些建築也成了現代人旅遊打卡的熱門景點,今天我們要說一說義大利的代表性建築,比薩斜塔,它被稱為世界七大建築奇蹟之一
  • 山西這座塔與比薩斜塔齊名,塔身純木製造,12發炮彈都沒能轟倒它
    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是歐洲的著名景點,舉世聞名,好事者把這兩座塔和另外一座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而這另外一座塔比起前文提到的兩座塔就顯得低調了許多,那就是位於我國山西的應縣木塔,下面筆者就給大家說一說這座「奇」塔。
  • 比薩斜塔 || 莊小軍
    比薩斜塔作者:莊小軍
  • 義大利:讓我們一起來推塔 比薩斜塔和奇蹟廣場
    行走的遊俠  原創的遊記比薩斜塔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源於物理課本上的伽利略自由落體實驗。
  • 世界知名建築賞析——義大利比薩大教堂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比薩斜塔是比薩大教堂的獨立式鐘樓,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是奇蹟廣場三大建築之一,始建於1173年,1372年完工,塔身設計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開始後不久便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鬆軟而傾斜,塔身傾斜向東南,至今仍有不斷傾斜的趨勢
  • 南京有座「東方比薩斜塔」,傾斜達到7.59度,已有800多年歷史
    #這裡是南京#南京有座「東方比薩斜塔」,傾斜達到7.59度,已有800多年歷史有些時候一些事物的產生,是在不經意間形成的,而有些地方,即使人為想要改變,或許也將難以實現完美狀態。斜塔在進行建造前,根本就沒有打地基,直接把它建在了一座死火山上面。斜塔剛好位於火山滾石上面,那時的工匠在參與建造時,要麼就是著急趕工期,要麼就是懶得動彈,斜塔在這種情況下參與修建,又怎能建得立挺結實呢?
  • 【榮昌有文化】舍利塔——傾斜百年不倒之謎
    【榮昌有文化】舍利塔——傾斜百年不倒之謎 2020-12-15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天馬山護珠塔,比比薩斜塔還要斜,講述千年前的傳奇故事
    千年以來,由於地基變動,塔身逐漸朝東南方向傾斜,因此,有了松江斜塔之說,松江二十四景之一的「斜塔初雪」。據記載,建塔人為衡山徐文全,至南宋紹興二十七年,有將軍周文達屢建戰功,高宗皇帝賜予銀色盔甲並五色舍利,便將舍利供藏塔內,塔身時現寶光,這便是護珠塔建塔的緣由與塔名的來歷了。
  • 比薩斜塔、鵝卵石、海螺、高跟鞋如何搖身一變,走進浴室?
    影子有正的、有斜的塔有正的、有斜的衛浴本就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在衛浴界,不僅有斜的龍頭,還有很多從生活中提煉而出的經典造型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這些奇妙的產品~義大利GESSI CONO系列傾斜錐形龍頭
  • 廉江驚現良垌版「比薩斜塔」,至今仍屹立不倒……
    近日,記者與幾位攝影師在良垌鎮東橋河西岸、河仔口村河道旁,發現一座建造於清道光(已亥十七年)年間的古代斜塔由於長期受洪水與海潮的侵蝕,河床移位,造成塔基下沉,迴水亭古塔已傾斜約5.5度,形成了本地版的「比薩斜塔」。文筆塔是紅磚構造的,塔的封頂也是用磚頭一塊塊壘疊完成,這是藉助磚與磚之間的相互牽制的壓力完成的圓形封頂技術,在當時,的確是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塔邊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名為東橋石橋,現已斷塌不能再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嶄新的水泥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