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新春短片《女兒》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美好——女兒的懂事,乘客的友好,家人的團聚,母親的愛,周迅的美,一切都很美好。
還有用iPhone展示的重慶山景,以及超高動態範圍展現的明暗鮮明的夜景,美得不像是iPhone拍的。
然而,在摘下名為iPhone的濾鏡後,現實的殘酷不會讓我淚目,更多的是心塞。
短片《女兒》是根據武漢的姐李少雲的真實事件改編,或者說是根據2018年的紀錄片《生活萬歲》中的部分情節改編。
在現實中,滿臉的滄桑李少雲不像是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與父母重大的矛盾、離婚、失業這種遭遇一件就是重大打擊的事情,不止一次地降臨在李少雲身上。能讓她在紀錄片中保持微笑,可能全靠女兒依依的陪伴,這是支撐她走下去的唯一動力。這也是《女兒》這個名字誕生的原因。
在蘋果的短片中,《女兒》一是指周迅,是作為張愛麗的女兒,二是指徐多多,作為周迅的女兒。故事起因是周迅不圓滿的婚姻與張愛麗產生了矛盾,導致周迅離家出走,帶著年幼的徐多多開始奔波的生活。多年的離家生活,讓周迅和張愛麗均產生了思念之情,兩人一次偶然的相遇,讓三代人團圓在一起,家庭的溫馨從計程車溢出了屏幕,讓人感動。
在短片中,可愛又懂事的徐多多令人印象深刻,但現實中的依依,有著這個年紀該有的小情緒。徐多多會主動和乘客打招呼,而依依的小脾氣則會阻擋母親的生意,不讓母親載客。
徐多多會幫媽媽換輪胎,而依依會哭會鬧,需要媽媽來哄。
徐多多機靈靈動,會給周迅帶來許多生活的樂趣。而我們從紀錄片中看到的,更多是依依給李少雲帶來的負擔。
一個人帶孩子有太多不易,更別說還要用工作支撐起兩個人的生活。
劉少雲的計程車只能接兩個乘客,而且後備箱還不能放行李,這樣一來就少了大部分機場和火車站乘客的收入。
孩子小的時候還好,到了三歲,要上幼兒園了,每年8000塊的費用對於一個夜車司機來說,是一筆難以承受的開銷,更別說之後的學費了。
在所有關於李少雲的報導中,很少提及她的父母。在這方面,從《女兒》中周迅扮演的角色的家庭布置可以看出,家境還算殷實。這讓周迅的行為更像是少年時期的意氣用事,至少還有個家可以回。
蘋果不是第一次這麼拍廣告片,但這次的故事架構更複雜。
2018年由陳凱歌導演的《三分鐘》和2019年由賈樟柯導演的《一個桶》,都有一個具體的意向帶給觀眾懸念:「三分鐘是什麼意思?」、「桶裡裝的是什麼?」
用7分鐘的短片來解一個謎,謎題解開短片結束。故事涉及的主要人物也控制在兩個人,時間線很簡單。這樣既控制了短片的體量,也讓故事更加完整。
在觀看《女兒》的時候,給觀眾的懸念是「故事下一步該怎麼發展?」。在第一個男乘客上車的時候,我甚至在想「這個人不會是小女孩的爸爸吧」這種狗血想法。這種非明確的懸念,擴大了故事的體量。
在影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除了周迅、張愛麗、徐多多,還有男乘客、女乘客、車站的四口之家,都在為劇情服務。短片的時間線也更複雜,除了主時間線外,還在插敘的回憶中包括了離家時和年少時兩部分。
在短短7分鐘內,容納如此多的信息量,最終的成品相比於前兩部顯然更像一部劇,而不是短片,所以產生了前兩部沒有的劇情的跳躍感與違和感。
其實《女兒》從腳本、拍攝手法、剪輯到成片,質量是在平均線往上的,我在看的時候也確實被感動到淚目,過年團圓的人情味也確實感受到了,讓我產生了對父母的思念之情,這對《女兒》來說是已經成功了。過於負面的評價,確實有些吹毛求疵。
只能說這次蘋果選擇的拍攝題材有所欠缺,既要展示家庭矛盾及代溝造成的艱辛生活,還要體現家庭團圓的美好。這在客觀上是矛盾的。
至少李少雲是幸運的,她的事跡被人們感知到了,有過紀錄片、也被蘋果這樣的大廠注意到。李少雲能被人們記住,不是因為她帶著女兒開計程車,而是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依然保持著善良。出了車禍,承擔了自己的那份責任,撿到1.68萬元現金,也能做到主動歸還。
這是李少雲的最寶貴的財富,卻被蘋果的短片丟掉了。
撰文:椰子
編輯: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