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劉心月在臺媒撰文說,在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和臺北市議員陳怡君等人的檢舉和抨擊下,蔡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已正式發函圖書業者、電商通路如博客來等,下架大陸繪本《等爸爸回家》;同時,包括臺北市立圖書館等所有公立圖書館均已下架這本書。換言之,《等爸爸回家》一書在臺灣已形同禁書。
根據臺灣圖書館的解釋:「書刊的查禁,是透過行政手段下令禁止列印、流通、閱讀和銷毀,以達到箝制思想的目的。」臺灣自1987年「解嚴」以來,基本上已不再查禁書籍刊物,此番蔡當局文化主管部門以要求《等》一書全面下架其實已形同實質禁止出版。
而民進黨當局之所以勒令《等爸爸回家》一書下架、不準出版,理由是因為「綠委」認為,這本書美化大陸的抗疫成績,是屬於大陸「紅讀計劃」的出版品,內容是大陸的「大內宣」。
民進黨政治人物認為,大陸「紅讀計劃」的出版品對臺灣學童進行「洗腦」 ,必須防堵。這些綠色政治人物可能有嚴重的被迫害妄想症,因為大陸從今年9月1日到明年5月20日所實施的「紅讀計劃」,是希望大陸各級學校能設立自己的讀書節、閱讀日等讀書活動,提升校園的閱讀氛圍。
「紅讀計劃」針對不同層級的學校訂有不同的目標,推薦優秀讀物,或許其中也有樣板讀物,但總的說來,這就是個推廣閱讀的活動。當然,政府舉辦這類活動,難免會鼓勵、促使出版商出版一些帶動社會正面氛圍、乃至於宣傳政府施政的出版品,各國各地政府都會這麼做;民進黨當局應該有信心,透過廣泛閱讀,臺灣學子自會形成自己的判斷力。
更何況,民進黨執政以來,類似的出版品還算少嗎?「中選會」11月才剛出版了《高雄市第3屆市長韓國瑜罷免實錄》,花納稅人的錢出版這種書,豈不是比「大內宣」更等而下之?說到「大內宣」,民進黨當局的專業程度和誇張程度也不遑多讓吧!
蔡當局文化主管部門要求全面下架《等爸爸回家》一書,結果就是禁止該書在臺灣的出版和發行,其做法一如「NCC」駁回中天新聞臺的換照申請,來達到等同於撤照的效果。表面來看,只是某一本書被下架、只是某個新聞臺換照沒有過關,但實際上這就是箝制出版、新聞和言論自由。
民進黨當局從上到下,一概強調,尊重「NCC」和蔡當局文化主管部門等行政機關的決定,但其實這些舉措骨子裡就是民進黨當局高層本於狹隘的意識形態所下的指導棋。
因此,這類行政措施的威力非常強大,不但等同封鎖了《等爸爸回家》一書流通的機會、讓中天新聞臺被迫退出頻道,阻斷了閱聽人接收相關信息的管道和機會,更會產生寒蟬效應。
從此之後,出版業者心知肚明,大陸出版品最好少進為妙;而看到中天的命運,又有哪個新聞臺敢再發出異議之聲?行政權無限擴大的撒手將會讓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明哲保身,寧可三緘其口。
臺灣的言論和出版自由進入寒冬,「綠色戒嚴」已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