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10月底,美國大選「驚奇十月」即將收尾,大選正進入倒計時,兩党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
從消息面來看,這個10月確實很熱鬧。
先是川普感染新冠入院,並在不到一周(有說是3天)就痊癒,高調返回白宮,引起外界關於川普感染新冠真真假假的一系列猜疑;
後是《紐約郵報》爆料,有郵件證明拜登之子亨特與烏克蘭商人存在利益往來,但這一消息的可靠性隨後受到質疑,兩大社交媒體臉書和推特甚至一度限制相關消息的傳播。
再加上此前美媒披露川普涉嫌逃稅漏稅、今年採取郵寄選票方式投票的人數大增,以及兩黨對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選的持續博弈等,都給選情增加了變數。
不過,對於大選前的熱鬧,美國人民多是見怪不怪了,而真正影響大選結果的依然是各自的基本盤。
熱門好書
從民調來看,拜登手握勝點。近期美國多項民調(包括親共和黨的全國民調)結果顯示,全國範圍內,拜登相對川普的領先優勢綜合達到兩位數。
例如,Five Thirty Eight上拜登優勢為10.7個點;站隊共和黨的福克斯新聞為10個點;比較保守的Real Clear Politics是8.9個點。這幾乎是1936年以來總統候選人的最大領先值。
目前,美國疫情仍看不到頭,經濟也大幅下滑,川普政府在應對疫情上的不力暴露了執政能力的弱點,讓中間派和左派民眾非常失望。
類似川普在明知疫情形勢嚴峻的情形下,向民眾傳達「疫情影響較小」等信息,反映出其執政「不誠實」的一面,其「注射消毒水」等言論也反映出其不信任、不尊重科學的態度,引起知識分子群體的極大反感。
根據佛羅裡達大學美國大選計劃的數據,截至當地時間10月19日午後,在44個州和華盛頓特區,超過2960萬選民已經通過郵寄或去投票站現場提前投票,這一數字創下了歷史紀錄,而且已經達到2016年整體投票人數的21%以上。
這被視為有許多不滿川普的人已經迫不及待要將他選下去(「vote him out」)。
而且,在公開報告選民登記黨派的州,近54%的投票來自民主黨登記選民,25%來自共和黨登記選民。看似今年民主黨選民的熱情異常高漲。
而負責管理美國選舉項目的麥克唐納曾預測,今年美國大選投票人數將達到創紀錄的1.5億人(2016年是1.366億人),佔合格選民的65%,創19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投票人數激增、民主黨投票率上升,這明顯有利於民主黨穩固優勢。要知道,投票率實際上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希拉蕊在2016年就是吃了投票率的虧,因為更支持希拉蕊的年輕人和少數族裔,一直就是投票率更低的群體。
當然,很多人並不認為民調是可信的,2016年大選時,民調同樣顯示希拉蕊領先,但結果卻是川普勝選。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就普選票而言,當年全國民調的結果與實際的結果差距其實沒那麼大。在選前,全國民調顯示希拉蕊領先4%左右。大選時,希拉蕊在普選票上仍然領先2%。
但是因為美國大選比的不是普選票,而是選舉人票:當某一方在該州獲得多數選票的時候,該州所有的選舉人票就全部歸該方,像佛羅裡達州就擁有29張選舉人票,如果川普能夠贏得該州更多的選票,哪怕以很微弱的優勢,這29張選舉人票就都歸川普。
川普就是憑藉微弱的優勢,收穫了幾個搖擺州的選舉人票,才贏得了大選。箇中道理,頗有田徑賽馬的意味。
而剛好這幾個州2016年的民調錯得比較離譜。比如威斯康星2016年的民調是希拉蕊領先8%,但結果卻是川普領先0.8%;賓夕法尼亞選前的民調是希拉蕊領先6%,但結果是川普領先0.7%。
所以,如果今年的全國民調如預期偏差不大,而民主黨這次吸取教訓,更加注重鞏固幾個關鍵搖擺州的優勢,拜登只要表現得比川普更「正常」一些,贏得大選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首先,很多人仍然懷疑民調的可靠性,畢竟因為疫情,今年大選確實比較特殊。而即便民調相對可靠,在可能對選情有決定性影響的幾個關鍵州,川普與拜登支持率的差距在縮小。
路透社與益普索集團19日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拜登在賓夕法尼亞州以49%領先川普的45%,差距較前一周縮小3個百分點;在佛羅裡達州,拜登49%,川普47%;北卡羅來納州為48%對47%;亞利桑那是50%對46%。
更何況,被戲稱為第五情報中心的「義烏指數」,指向的卻是「川普將當選」。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義烏指數屬於實物型指數,而今年受疫情影響,線上活動較多,這可能會削弱該數據的可信度。
其次,贏得大選的關鍵一點還在於,究竟誰的政策可以更加吸引到選民的支持。
目前來看,拜登在政策方面並無特別大的亮點,作為經典政治精英,拜登持有一以貫之的政治正確。
一方面,在美國延續幾個月的「黑命貴」運動中,拜登支持黑人的力度過猛,難免遭到白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除了固守「正道」,專懟川普的軟肋,拜登也拿不出一套普遍受歡迎的對內控制疫情、對外行之有效的政策綱領。
再者,支撐川普2016年當選的關鍵——民粹主義浪潮,如今並未得到扭轉。
2016年,川普通過塑造「純潔的人民」與「腐敗的精英」之間的二元對立,贏得了很多支持。
自2017年執政以來,川普政府實施了一系列以「美國優先」為核心的經濟政策。例如,加強基礎設施投資、鼓勵產業回遷、大規模減稅、反對多邊貿易協定、施加高額關稅、打擊非法移民等,旨在「為全球化浪潮中受挫的藍領階層兌現承諾」。
不管政策落地如何,今年大選,在中西部「鐵鏽帶」的中下層藍領工人中,川普還是可以贏得很大一部分支持的。
此外,美國人一直存在反智傳統,即普通人牴觸知識分子和精英的言論。今年疫情,很多美國人不願意戴口罩的原因之一就是普通人恐懼精英的言論,認為這些人說的話都是對社會有害的。
以此看,現在很多美國媒體明顯站隊拜登。近期《紐約時報》公開發表了一個社論,明確表示,2020年11月3日所進行的這場投票,美國民眾的基本出發點應該是終結這個國家正在面臨的危機,而這個危機就是川普執政,呼籲美國民眾將川普從白宮趕走。
然而,美國人不一定會照做,反而說不定會起反作用。
其實,拉長時間線來看,美國歷史上,每一任總統都是彼時國情的剪影:美國「青年時代」一腔抱負的威爾遜與柯立芝;危機中涅槃時身殘志堅的羅斯福;鐵幕落地之際的武人總統艾森豪;意氣風發的甘迺迪,長袖善舞的裡根,咄咄逼人的布希父子與柯林頓……
歷次大選猶如美國給自己照鏡子,而總統就是那個鏡中人。又或者說是因為當年的人造就了勢,而事又成就了人。
那麼,穿透此次選情亂象和複雜局面,背後的「底牌」是什麼?
10月29日下午,福卡智庫諮詢決策•圓桌會將就有關問題進行分析研討。
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王德培將為會員單位作主題報告,重點分析預判以下兩個議題:1)翻美國選情「底牌」;2)為何又是深圳——隱含「十大要點」。
本次會議上半場將同步進行線上直播,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