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高波
拉美本土發展理論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中借鑑了諸多要素。結構主義和依附理論吸納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剩餘概念、先進國—落後國分析框架、階級分析方法和政治經濟學綜合分析方法,將其應用於拉美國家發展史的實證研究,提出了中心—外圍關係、依附狀態與發展、外圍資本主義危機等一系列新觀點,駁斥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偏頗看法,有助於深化對第三世界發展問題的認識,也從側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
一、主要概念和基本分析框架的影響
由於時代限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只做了初步研究,但他們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分析框架對結構主義和依附理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結構主義和依附論借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剩餘」概念
「剩餘價值」是馬克思做出的重大理論創新。但新古典經濟學以邊際價值替代了剩餘價值,勞動力的工資等於其邊際產品,剝削也隨之「消失」。普雷維什覺察到外圍國家的資產階級對勞工的超額剝削,但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卻找不到相應的概念來加以闡釋。於是,他從馬克思那裡借用了「剩餘」概念,並從生產率角度做了重新定義:中心國家的高技術傳入外圍國家,原來在低技術層次就業的勞動力逐步轉移到更高的技術層次,生產率得到提高。但是,由於勞動力增長過多過快,形成倒退性競爭和工資下跌,導致勞動力報酬的提高低於生產率的提高,甚至出現巨大的差距,這就是外圍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結構性剩餘。普雷維什還以剩餘為核心構建了他的理論體系。
(二)拉美本土發展理論借鑑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全球視野和二分法的分析框架
馬克思在19世紀已經在用全球眼光來審視資本主義的發展了,這在《共產黨宣言》中有充分體現。列寧在分析中使用了帝國主義國家—殖民地框架。新馬克思主義學者保羅·巴蘭則使用了先進工業國—落後農業國的框架。
結構主義和依附論借鑑了馬克思主義的全球視野和分析框架。普雷維什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外圍」框架,認為世界經濟體系是由少數中心國家和一批外圍國家構成,中心國家既是技術進步的中心、資本輸出的中心,同時也是全球性經濟周期的策源地,外圍國家的經濟結構、發展動力都受到中心國家的嚴重影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主要中心國家是英國,其後美國取代了英國的主導地位。中心與外圍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弗蘭克用「宗主國—衛星國」來表示這種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係。多斯桑託斯使用帝國主義中心國—依附國的框架來闡釋新型依附關係。
(三)拉美本土發展理論借鑑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和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並將其應用於拉美發展問題的研究
馬克思等經典作家把階級和階級鬥爭置於歷史發展的核心,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結構主義和依附理論的學者對拉美自殖民地時期以來的歷史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以普雷維什為代表的結構主義理論家原本局限於純經濟分析,但進口替代工業化的失敗和巴西、阿根廷的軍事政變讓他們開始反思自身的理論缺陷。「為了建設新的(理論)體系,有必要讓視野超越純經濟理論。不能把經濟因素與社會結構分割開來,舍此便不能正確回答那些(有關發展的)問題。」雖然普雷維什沒有使用「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等概念,但他使用了「社會上層、中層、下層」概念,而且分層的標準就是對生產資料的佔有程度,社會上層是生產資料的主要佔有者。在他看來,擁有生產資料的上層不僅擁有經濟權力,而且具有政治影響力。「它對於政黨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影響往往是極大的,既可以影響到稅收和公共開支,也可以在取得合同、關稅優惠、補貼和其他特權方面施加影響,使得某些社會集團可以犧牲其他集團的利益來增加剩餘量。」階級分析和政治經濟綜合分析,已經成為結構主義的基本分析工具。
依附理論學者普遍使用階級分析和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其中,卡多佐對拉美國家的階級分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他提出,拉美的發展並非由中心國家單方面決定的,拉美國家內部各階級在利益爭奪中進行的互動才是決定性因素。因此,拉美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性變革一直都伴隨著階級關係新模式的出現。與經典作家不同的是,他的分析中不僅包括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還納入了傳統寡頭集團、中產階級和中心國家的資產階級等成分。
二、中心—外圍關係問題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強調資本主義宗主國的擴張性,強調了宗主國對殖民地的雙重作用。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先進國家發展模式擴散與全球同質化的過程,而且先進國家對落後國家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結構主義對此提出了不同見解。馬克思強調宗主國商品的低廉價格引發的後果,普雷維什與另一位經濟學家辛格則提出了外圍國家貿易條件惡化的理論,被稱為「普雷維什—辛格命題」。普雷維什對拉美國家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中期的國際貿易數據進行分析後指出:在這一時期內,中心國家對外圍國家的工業製成品出口價格並沒有因為生產率的提高而降低;同時,由於外圍國家出口的初級產品價格水平呈長期下降趨勢,所以二者之間的貿易比價不利於外圍國家,由此造成的結果是外圍國家對中心國家貿易條件的長期惡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合邏輯的現象?這是因為初級產品與工業製成品相比,其收入的需求彈性更低。也就是說,隨著收入的提高,對製成品的需求增長更快。這一速度甚至超過了製成品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它造成了製成品價格的居高不下。儘管貿易條件惡化論至今仍無定論,但結構主義學派對價格機制的考察無疑深化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也是有益的補充。
從貿易條件惡化論出發,結構主義和依附理論進而對中心—外圍關係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一方面,來自中心國家的技術創新和資本輸出可以為外圍國家提供發展動力;另一方面,中心國家會給外圍國家造成多重不利影響。中心對外圍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並存,難以實現對外圍的同化。外圍國家只能通過工業化和一體化減輕來自中心國家的不利影響,以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富爾塔多、弗蘭克等一些依附論者則更進一步,提出「欠發達是由發達造成的,它們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卡多佐並不認同中心國家的決定性作用,他認為,儘管在中心國家的主導下確立了與外圍國家的結構性聯繫,「但正是依附國的各種集團、階級、組織和社會運動決定了是延續、改變還是中斷這些結構性聯繫」。這一觀點增強了依附理論的解釋能力,東亞經濟體在20世紀中後期的快速發展也證明了其正確性。
三、資本主義危機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指出,可變資本比例下降會造成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結構主義則圍繞剩餘分配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危機理論。普雷維什提出,外圍社會上層集團憑藉其所有權佔據了大部分剩餘,並且將其浪費於多樣化的、奢侈性的消費。國家機構的膨脹也消耗了部分剩餘,因為國家要吸收部分過剩勞動力,減輕失業壓力。除此之外,中心國家從外圍榨取了大量剩餘,減少了外圍可以在國內分配的剩餘數量。因此,當勞工和城市貧民的工會權力、政治權力上升時,圍繞剩餘的爭奪就會加劇,工資與價格交替上升,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和經濟秩序的崩潰。上層集團會以暴力壓制社會下層的分配要求,強行恢復剩餘的積累和經濟增長。
在危機根源方面,拉美本土發展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存在相同之處,都認為剩餘的不平等分配是產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出路方面,結構主義傾向於一種和平的中間道路,而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依附理論則傾向於社會主義革命。
總體來看,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分析框架、分析方法對結構主義和依附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結構主義和依附理論使用這些概念、方法對拉美歷史與現實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富有啟發性的新結論。這種情況不僅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影響,吸引更多學者去關注、研究馬克思主義,也有利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在拉美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傳播。
(摘自《拉丁美洲研究》2018年第5期)
[責編: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