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苓:臺灣孩子是這樣生下來的,大陸呢

2021-01-08 觀察者網

我媽是怎麼生下我的?嗯,這個問題起碼一年值得關注兩次,一次是自己的生日,一次是母親節,所以就讓我們在五月的第二個禮拜認真看待這個問題。如果你去問醫學百科,可能會得到這樣的響應:「當子宮收縮的時候,下節子宮便逐漸延伸並變薄,子宮頸亦隨著擴張,於是產道逐漸形成,而胎兒也下降經過骨盆……」。

於是你查到的數據,可能也適用於小英與阿仁,村上春樹與西蒙波娃。但是這個問題如果問到社會學家,她們通常會把問題變複雜,把簡答題變成申論題,而且還堅持要跟你互動問答。她們強調,生產並非僅是生理過程,而是個社會文化現象,而且每個社會如何組織生產照護的資源,還是個充滿權力糾葛的過程。

三姑六婆來助產

我媽是怎麼生下我的?這得看你生在哪個時代。讓我們從一百年前的臺灣社會談起。早年大部分的婦女在生產時,往往由家庭成員來協助在家中進行。很多婦女都是下田到最後一分鐘,痛得無法忍受,才回家生產。她們可能利用蹲坐跪臥等各種身體姿勢的調整,來減緩陣痛,而有經驗的年長女性,也會參與協助產婦的生產。有時村子裡會有一名特別睿智而有膽識的婦女,自己生過幾個小孩,之前也見習過其他生產,學得一些技藝,就擔任其他婦女的接生人。

日本政府殖民臺灣,開啟了新式產婆的訓練,也讓臺灣首度以稱之為現代醫學的模式,來進行助產。日本政府在臺推行這項新的政策,當成是「科學殖民」的重要策略,希望引進新式的醫學措施,以這種統治的福利,換得民心。當時很多政府官員、公共衛生專家與醫師,在推行新式產婆時,大力批評臺灣傳統產婆如何愚昧無知,造成母嬰的傷害,在許多衛生教育倡導上,也會把採用舊式產婆,當成是臺灣民間的陋習。

1933年,臺北醫院訓練的新式產婆,在現今的臺大醫院門口拍畢業照(照片來源:臺大醫院婦產科百年史料輯錄)

社會學對於這種「新一定比舊好」的說法,總會特別謹慎。這些譴責傳統產婆的說法,主要來自於有書寫能力、能夠將自己意見廣為流傳的政府官僚與知識精英,他們的說法也可能僅是一家之言,並不能輕易地就當是社會事實。傳統產婆、產婦、鄉裡村民這些當事人的經驗與看法,由於較少以書寫的形式來正式記錄,因此常容易被忽略。但是女性主義特別會注意這類邊緣化、甚至被醜化的女性經驗與觀點。社會學家劉仲冬就曾指出,三姑六婆,原來是九種女性的工作,現在卻被扭曲成婦女說長道短的負面說法。三姑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為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而穩婆就是傳統中國社會的接生婆。這些三頭六臂的女性,深受村落鄰裡所仰賴,卻可能因為知道很多身體的知識,社會關係的秘密,因此而被打壓。於是近年來一些研究,就特別強調要突破精英書寫的史料,透過傳統產婆與婦女的口述歷史、民間歌謠如歌仔冊等數據,重新看待傳統產婆的貢獻。

助產的三姑六婆,在晚近的一些研究,有了新的風貌。首先,日治時期常把新生兒破傷風歸於傳統產婆缺乏現代醫學知識,然而當時醫界的實證研究,根本無法輕易判定新生兒死亡是否來自於破傷風,自然破傷風與接生人之間的因果關係也難以輕易成立。再者,口述歷史資料提出,傳統產婆以薴仔絲綁緊臍帶、斷臍後在肚臍塗抹麻油,可能也具有消毒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婦女的口中,這些協助婦女生產的年長女性,能幹、熱心、有膽識、經驗豐富,是大家敬重的長者。在日治時期後期,其實臺灣各地都設有新式產婆,仍只有一半的婦女採用,又讓政府官員與醫界大嘆臺灣婦女愚昧無知,殊不知這可能是傳統產婆可靠好用,才如此深受民間信賴。

助產士的全盛與凋零

國民政府來到臺灣之後,初期國家政策也設定以助產士作為主要的接生人,助產士逐漸成為協助媽媽們生產的主力。從日治時期以來,這些婦女進入現代產婆學校,獲取正式訓練,之後常開設助產所,四處奔波為人接生,堪稱新時代的職業婦女。當初固然是因為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性別規範,才以女性來協助女性生產,而助產士往往要獨立作業、冷靜判斷、處理產家各種狀況,卻也開拓了女性氣質的光譜。

助產士騎著腳踏車,準備到產婦家中接生(照片來源:鍾淑姬)

我媽是怎麼生下我的?如果你是五年級中段班,那還有一半以上的人由助產士接生,也許你媽媽開始陣痛時,會請她們來家裡協助,或是自己前去助產所。當時僅有兩成由醫師接生,其他則為所謂的「不合格接生人員」接生。然而,對六年級生而言,醫師接生的比例首度超過了助產士,而且從此一路取代。現今的年輕世代,大概都以為助產士是歷史名詞,沒當成是現在進行式。

如何解釋助產士在臺灣的式微?常見的說法是,助產士的衰落似乎是科學知識累進、社會發展所不可避免的趨勢。1996年,「衛生署」在一份公文就說:「我國因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生活及知識水平相對提升,目前絕大多數之產婦,已習慣於分娩前後,接受婦產科專科醫療院所提供的整體性專業服務。」這種過於簡化的線性進步史觀,或是現代化的觀點,社會學總是會睜大眼睛、保持存疑。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是我們常用的存疑起點。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比臺灣更加「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生活及知識水平相對提升」,卻仍然以助產士作為主要的接生人。英國的產婦們多由小區的助產士進行產檢,七成的英國產婦由助產士接生。荷蘭的媽媽們不只由助產士接生,還有三成在家裡生產。藉由這種跨國比較,也容易讓我們開始反思,解釋臺灣助產士的式微,也許需要其他的解釋模型。

一些社會學家提出了更精緻的解釋模型,建議我們要觀察四個行動者——國家、醫師、助產士、消費者——如何在三個面向採取行動:生產照護的福利體系、專業界線、消費者組織動員程度。就臺灣而言,在醫學與護理教育都有碩博士學位之際,國家一直未能提升助產教育為高等教育;在公保開辦初期也排除開業助產士在給付範圍、納入後也給予較為低廉的費用。這些教育與社福制度設計都貶抑了助產士。醫師與助產士原本是平行分工,在正常產與異常產上各司其職,卻在提倡裝置樂普(一種子宮內避孕器)的家庭計劃年代,逐漸發展出上下的從屬關係,衛生署甚至違背助產士法,提出「助產士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之下才能擔任接生」的行政命令,把法令規定能夠獨立作業的助產士,貶為醫師的助手。

隨著「生產很危險」的意識形態加強,民眾傾向進入醫院生產,而助產士也鮮少進入醫院體系,民眾就越來越難以接觸到助產士。相較於其他國家陸續發展出民眾走上街頭,要求「給我助產士」的社會運動,臺灣這方面的要求僅在1990年代,助產士跌到谷底之際,出現了一批要求由助產士居家分娩的行動。這批很不尋常的婦女,從現今主流的醫療體系出走,往往是不滿於當代「過度醫療化」的生產,於是另闢蹊徑。這樣的行動,雖然引發了一些省思,但還沒有撼動主流的生產模式。

你我都是剖腹兒?反思過度醫療化

我媽是怎麼生下我的?如果今日的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要問,大概有三分之一是透過剖腹產手術而誕生的。昔日有句「生贏雞酒香、生輸四塊板」,意味著生產的風險,而現代醫療科技,像是剖腹手術,也成為救命的資源,但是如果每三個新生兒就有一個需要透過這樣的手術而誕生,顯然不是婦女都不會生產、或是胎兒都變得更加異常,那到底是為什麼?

《時代》雜誌於2008年針對亞洲節節升高的剖腹產率,進行探討

臺灣社會在1990年代中期,統計數字開始揭露臺灣的高剖腹產率名列前茅之後,大家也紛紛提出原因與對策。其中,譴責婦女又成為最常聽到的說法,包括婦女迷信選時辰、婦女怕痛等等,既然錯在婦女,因此該做的就變成教育婦女。然而,一些本地的研究發現,健康產婦為了選時辰、怕痛而自行要求剖腹產僅是少數案例,大多是事先由醫師表示有狀況,需要剖腹產,婦女才選個好時間。怕痛的擔憂也顯示臺灣產科對於非藥物減痛的資源太稀少,搞得產婦十分無助,只得想到求助於剖腹產。真正該探討的,可能在於醫界對於要施行剖腹產的臨床理由太過寬鬆,以及生產過度醫療化的現象。

社會學界所指稱的「醫療化」,指的是一些狀況與行為定義為醫療問題、且需要醫療手段來解決的過程。社會學很關注,一些原先被視為是人生命的自然現象,如生產、性、月經、老化、死亡等等,也逐漸成為醫療事件,往往由醫療模式來做處置。想想一下我們並不陌生的生產畫面:即使是健康的產婦,到了醫院,也一樣換穿病人服,待在病房裡,躺在病房裡,不時吊著點滴,被當為病人處理……。曾有一度,醫院生產又多隻重視生產生理上的結果,忽略產婦所需心理上的支持。生產過程中也逐漸以胎兒健康為重心,醫護人員為主導,沒有充分注意到產婦的各種需求。如果像這樣仍將生產定義為一病理現象,且仍以接生人員,而非產婦為生產的主導者,各種醫療介入就容易頻繁地被使用。剖腹手術以及一些醫療措施,有時的確是救命的必要措施,但是非必要性的醫療介入,卻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健康危險。

開發多元友善的生產資源

助產士幾已消失、剖腹產居高不下,這樣極端的現象,在過去十五年來,促發了臺灣社會各種改革倡議,像是人性化生產、溫柔生產、友善生產等等新形態的生產模式。說法看似不同,目的都是希望能夠提出生產改革的願景,建立一個以產婦為中心的生產照護環境,適當地使用助產資源與科技,支持產婦的需求,讓她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達到良好的生產效果。目前這些措施,有些已經得到醫界的認可,有些僅限於少數醫師在施行,有些在政府缺乏相關政策下,仍窒礙難行。

換一個角度來看,缺乏多元的生產模式,仍是臺灣目前的生產困境。也就是說,如果近年來的新世代要問,「我媽是怎麼生下我的」,從接生人、生產空間、到生產措施,答案可能相當單一。

目前的接生人力主要以婦產科醫師為主,並在偏遠地區有人力不足的問題,醫院醫師與護理界也都有過勞的現象。學理上,如果生產過程中可以提供連續性支持,那麼可以達到比較好的生產質量,而如果須要高質量的陪產與助產措施,那就需要優質的助產人力。在英國,國家即規劃一比一的人力配置,力求達到一對一的照護人力比,臺灣的產科人力配置遠低於此。而臺灣目前已經有五百多人取得「助產師」(助產士的進階版)資格,以此身份執業的卻僅有四人,明顯浪費優質的助產人力。

從三姑六婆的消失,反思我們需要那類的生產體系

目前臺灣有七成的生產在醫院進行,三成在診所,僅少數在助產所、或由助產師進行居家分娩。傳統在醫療院所生產,必須與其他病患出入同一空間,而大多數的產婦都是健康的人,並無病痛。待產與生產時,往往要與諸多陌生人共享空間,並無留予親友陪產的空間,很難讓待產與生產成為一家人共享的時光,也有礙產婦透過走動、按摩、使用產球、淋浴等方式來減緩陣痛、舒展身體。更可能因為醫院科層組織層層分工的方式,產婦往往一路要從檢查室,到待產室、經推床轉到生產室、再經推床轉到恢復室,最後到產後病房,一共要換五個房間,可能換八次床,增加產婦的不便。

 

經過多年的倡議與討論,過去有些不合宜的例行性措施,例如對於低風險的健康產婦在待產期執行常規性灌腸、剃毛、禁食、點滴給予、人工破水等等,已逐漸被醫界所檢討。然而,還有許多溫柔生產與友善生產的措施,臺灣還沒有普遍施行。例如,在許多文獻上提出各種處理待產婦陣痛的措施,包括有人持續的陪伴鼓勵、按摩腰背部和腳部、淋浴、身體的放鬆和視覺想像、調整呼吸節率、下床走動和改變姿勢(側躺、步行、蹲踞、坐姿等)、下床坐生產球等。這些方法都可以增進舒適,促進有效的子宮收縮,有助於產程進展。

2013年母親節前夕,臺灣婦運的龍頭婦女新知基金會(編者按:創立於1982年,前身為「婦女新知雜誌社」,在臺灣多項婦運議題上扮演開拓和倡導的角色,並以提倡和監督婦女政策、遊說立法、推動女性參政、培力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等作法,逐步改造體制和性別文化。同時也致力於開發婦女潛能,培訓民法諮詢熱線志工,提供婚姻家庭法律的免費諮詢及轉介服務。),以及立法院幾位女性立委,要求政府提供更多「多元友善的生產資源」的要求。生產是女性成為母親的重要歷程,也是檢驗一個社會是否尊重母親的重要指標。她們提出,政府在助產人力、生產空間、生產措施的改革上,責無旁貸。在醫院人力配置上,要求增設助產師,並在國家所屬的醫療院所帶頭推行優質的生產環境與生產措施,並透過獎勵措施給予少數具前瞻性的醫師與助產師資源,並在孕產婦手冊以及其他生產推廣的資源上,提出這些國際上行之已久的友善生產理念。這些團體呼籲,與其浮誇地歌頌母親,不如從制度面給予這些婦女友善的生產環境、多元的選擇。

婦女新知與立委們召開記者會,主張建立多元友善的生產制度(照片來源:婦女新知)

書寫生產故事的新頁:兩個媽媽的小毛

小毛問:我媽是怎麼生下我的?小毛剛滿四個月,已經會笑瞇瞇的翻身了,但是她還沒法開口問,我媽是怎麼生下我的。小毛的誕生,反映了臺灣生產故事的新頁,特別值得一說。小毛有兩個媽媽,是利用人工生殖科技所生下她的。其中一位媽媽提供卵子、另一位媽媽提供子宮。由於臺灣的人工生殖科技僅適用於不孕的已婚夫妻,因此小毛的兩個媽媽要千裡迢迢赴及海外,利用精子銀行的精子,以及俗稱「試管嬰兒」的技術,孕育出小毛,經過十月懷胎,在臺灣生下了她。

小毛的兩個媽媽是一對相親相愛的女同志,非常渴望生小孩,人工協助科技也提供了她們成為媽媽的新興方法,但是臺灣法令並不允許,小毛的媽媽們只好出走到提供多元成為媽媽的國度。小毛的誕生,開拓了成為媽媽的新方法,也促發我們反思目前的制度框架。目前全世界針對人工協助生殖科技有法令規範共計53國,僅20國限定已婚夫妻才可使用,其中12國為回教國家,另外8國是亞洲國家,包括臺灣。臺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就主張同志也應享有生育權,呼籲要像許多先進國家一般,享有使用人工協助生殖科技的權利。

臺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出版的《當我們同在一家》,提供女同志成家的方法

過去十幾年來,我訪問過將近200個媽媽,詢問她們生產的故事。產婆接生的媽媽、居家分娩的媽媽、剖腹產的媽媽、三胞胎媽媽、女同志媽媽,每個故事都讓人著迷。不管這生孩子的故事,是發生在幾天前,還在八十年前,媽媽們經常說個不停,畫面總是栩栩如生。生產這看似短暫的時刻,想必是她們刻骨銘心的人生經歷。而這些生產故事,更是臺灣社會的縮影。這個社會設想迎接新生代的方式,也映照出這個社會對文明、科技、以及女性的看法。每個人都值得在母親節探問自己是如何被生下來的,並藉此連結臺灣社會的各種制度,思考改革行動的路徑。

相關焦點

  • 大陸又對臺灣放「狠招」 放寬臺生申請大陸高校標準
    據環球時報7月6日報導,大陸方面日前宣布放寬臺灣學生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引發島內擔憂。有臺灣高校的校長稱,大陸這波放寬會搶走臺灣一些中等程度學生,對臺灣中段大學招生造成重大衝擊。 「學測」(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是臺灣最大規模的高校招生考試。考試科目5科,各科最高為15分,滿分75分。考試成績分為五級:頂標級(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12%)、前標級(前25%)、均標級(前50%)、後標級(前75%)和底標級。大陸從2010年開始接受臺灣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當年由於是試辦,門檻是相當高的頂標(前12.5%)。
  • 大陸遊客遊臺灣,心中很疑惑,原來真實的臺灣是這樣的
    中國遊客到臺灣旅遊心裡感到疑惑,原來臺灣就是這樣不同,那麼,實際在臺灣生活如何呢?去臺灣旅行的一位遊客這樣說,他認為臺灣的生活與內陸大不相同,臺灣的現代化發展比中國大陸早幾年,所以這裡現在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經濟、科技、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都是可能的,上世紀90年代,臺灣在全世界被稱為亞洲的四小龍。
  • 大陸學生赴臺學習 臺灣私立學校:學費高於本地生
    大陸學生赴臺學習 臺灣私立學校:學費高於本地生 2010年11月12日 14:1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高中生忙著跑大陸,我們怎麼辦?
    和大陸家長為孩子讀大學的事情操碎心一樣的,還有臺灣的家長,而且他們比大陸家長更著急上火,因為許多人要漂洋過海來「陪考」。什麼都別說,我們先以圖為證。最近有位臺灣網友發帖曬了張照片,照片裡密密麻麻看不到盡頭的隊伍,就是來廣州參加中山大學面試的臺灣考生和家長。
  • 嚮往大陸「廣闊天地」 臺灣高中生掀起「大陸求學潮」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前幾天,一名臺灣母親在社交網站上貼出一張照片,照片中一大批臺灣高中生在廣州中山大學排隊等候面試,場面令島內民眾頗感震撼。這名陪孩子來大陸高校面試的臺灣母親感嘆:「這是臺灣的孩子們在用腳投票。」此前有臺媒報導,大學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結果公布時,許多臺灣學生捨棄島內的大學轉戰大陸。
  • 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從大陸看到臺灣
    ­  臺灣人的名字和大陸人的名字最大的差別就是:臺灣人的名字,絕大部分都是三個字,這個「絕大部分」高達九成。而大陸人名字則是有七成是兩個字。­  例如我吧,我叫王道偉,但我在大陸已經認識了四個王偉。我問其中一個王偉說:你爹媽為什麼不多取一個字?王浩偉,王添偉,王什麼偉的都可以,他說他也不知道,可能是因為懶吧。如果看文章的你知道原因,歡迎告訴我。
  • 【我在大陸看臺灣】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
    【我在大陸看臺灣】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  臺灣人的名字和大陸人的名字最大的差別就是:臺灣人的名字,絕大部分都是三個字,這個「絕大部分」高達九成。為什麼會這樣?身為一個臺灣人我可以告訴你:是的,就是因為懶,他們的爹媽懶。  在臺灣,我們管這種名字叫「菜市場名」,什麼意思?就是「在菜市場一喊,有N個人應答」的意思。
  • 大陸電視劇在臺灣熱播
    2003年1月16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 李峰:有臺灣媒體說近兩年大陸電視劇在臺灣頗為風光,例如《康熙王朝》剛一製作完成,臺灣的東森綜合臺,年代新聞臺,八大戲劇臺以及中視,一起上門搶購,最近又掀起了重播的浪潮,收視率仍然是居高不下。那麼《康熙王朝》為什麼在臺灣百姓中引起了這麼大的轟動,大陸的電視劇為什麼會受到臺灣百姓的青睞呢?
  • 大陸遊客遊臺灣,心中很疑惑,原來真實的臺灣是這樣的,不一樣
    中國遊客除了去一些西方發達的國家,還有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以外,我國的寶島臺灣也深受中國遊客的喜愛。以前的時候我們中國大陸同臺灣之間是不互通的,導致人們想了解這裡只能通過一些電視或媒體上的報導,現在兩岸人民可以隨便的自由往來了,於是很多人就想親身去體驗一下這個地方到底是怎樣的一副面貌。大陸遊客遊臺灣,心中很疑惑,原來真實的臺灣是這樣的,不一樣那到底真實的臺灣生活是怎樣的呢?
  • 臺灣樂團上大陸
    不誇張地說,過去的 2018 是臺灣獨立樂團的大陸元年。臺灣樂團的大陸路徑,在這批樂團出現之前,只有一個清晰的例子:五月天。作為臺灣唱片工業下最成功的樂團,五月天從無名高地登上了鳥巢,中間是他們向主流樂壇靠攏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以至於直到今天,關於他們太商業、「偽搖滾」的爭議從未平息。
  • 臺灣遊客來大陸旅遊後,這樣形容大陸,為何臺灣人聽後感到懷疑?
    臺灣,相信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它與大陸可是不可分割的,不過這兩個地區之間也存在著很深的誤解與生活水平的差異。比如說,我們之前所提及的茶葉蛋,臺灣人覺得大陸是吃不起茶葉蛋這種食物的,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在大陸茶葉蛋可是隨處可見的小吃,在許多街頭的小店一般都能看見。像這樣如此之深的差異與誤解還有許多許多。這不就有一名臺灣遊客到大陸來旅遊後,發自內心的來形容了大陸一番,臺灣人聽後表示懷疑。
  • 有人擔心一覺醒來,大陸「佔領」臺灣?放心,生米會煮成熟飯的
    作者:政委工作室 小吳同學 據媒體報導,近日,拜登國安顧問團隊成員,退役美軍上將麥克裡斯特爾在採訪中稱,"中國的軍事實力發展速度,比外界想像得快得多",他還表示,"對於在亞洲與中國制衡、防止中國大陸"佔領"臺灣這樣的事情,美國快要錯失時機了。"
  •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女生都愛搞「姐弟戀」嗎?
    說真的,如果不是大陸朋友特別和我說,我還根本沒有發現這回事。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造成姐弟戀在比例上比大陸多得多。臺灣的女生通常不會為了「年齡到了」或「父母之命」就委屈自己嫁給可能不適合的人。反而這樣的自由婚戀風氣下,有一個很不好的結果:大家遲婚,不婚,造成臺灣的少子化非常嚴重,人口成長已經是負數。甚至,很多人就算是結婚了,也覺得沒有必要生小孩,寧願養狗貓來陪伴,這就是所謂的「丁克族」,這樣的人也很多。少子化更是變本加厲。在婚戀觀上,臺灣和大陸是完全不同的。大陸朋友覺得結婚就要早,小孩就要多,這在臺灣完全不適用。
  • 臺灣樂團闖大陸-虎嗅網
    大陸的朋友來這邊看演出,看到前排坐著長官,居然不上臺致詞,還把表演從頭到尾聽完,都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在這樣的獨立音樂土壤下,臺灣近幾年還有「農村武裝青年」這樣專為政治而生的樂團存在。而和董事長樂團的命運一樣,阿達在臺灣混得風生水起,而在內地卻無人知曉。在阿達離開居住了15年的臺北,在老家租了一座三合院居住下來,將「身體革命」變為了「生活革命」的2016年,草東沒有派對發行了第一張專輯,變身「草東沒有門票」,臺灣魯蛇一代走向了大陸。
  • 認知臺灣--祖國大陸少年兒童訪問團結束臺灣訪問
    解說:  結束在臺北市的活動,訪問團的下一站就是遊覽臺灣著名的風景勝地——日月潭,在許多大陸孩子的眼裡,日月潭是臺灣的象徵,是臺灣最美的地方之一,今天終於親眼見到了。  導遊:目前我們的雨水少,所以水位也有所降低。  通過船長的介紹,同學們了解到臺灣百年未遇的乾旱正影響著日月潭,寶島臺灣的自然資源有它脆弱性的一面。
  • 兒童親子樂園體驗(臺灣 VS 大陸)
    沒錯,是大人在替孩子排隊,而不是小孩子在排隊,隊伍裡一排全是大人,偶爾有幾個小孩跟著的,也是站在隊伍的旁邊,是大人站在隊伍裡。玩什麼也是大人參與很多,人多的地方都去湊個熱鬧,好不容易排到了趕緊讓孩子來玩。總之,大人似乎才是主角。在臺灣不是這樣,基本只有父母帶孩子出來玩,而在需要排隊的地方比如兒童樂園,也是孩子在排隊,家長在一旁陪著,從來沒見過幾個大人分別幫孩子排隊的情況。
  • 臺灣棒球教練「登陸」:希望在大陸推廣棒球運動
    現年57歲的他,「想到大陸走走」,「我的技術在大陸可以得到發揮,希望促進棒球運動在大陸的推廣,促進兩岸的交流。」  來大陸前,江仲豪在臺南的一個家族球隊指導棒球。他了解到有些臺灣教練到大陸執教城市球隊,雖然也有個別執教高校球隊的,「但第一次聽說大學要臺灣的棒球教練帶著學生一起來交流」。
  • 臺灣飛行員林賢順,駕駛戰鬥機回歸大陸,最後結局如何?
    上個世紀,我國的飛行員儲備十分不充足,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位來自臺灣的飛行員駕駛著飛機投奔了我們,之後,這位飛行員怎麼樣了呢?一、身在臺灣,心向大陸林賢順,1953年生於臺灣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林賢順出生的年代,兩岸關係十分緊張,這讓幼年的林賢順十分迷惑,雖然他年紀小,卻知道對面的人和臺灣說一樣的話,寫一樣的字,也同樣稱自己為「中國人」。可是,同為中國人的兩方,怎麼又勢如水火呢?這個問題,林賢順問過父母,問過老師,可大人們回答他的,都是無奈的苦笑。
  • 臺「前教育部長」:臺灣政治不友善,大陸家長不敢讓孩子來
    【環球網綜合報導】蔡當局上臺後,大陸赴臺學生人數不斷減少,臺灣前「教育部」長吳清基說,臺灣政治氣氛不友善,讓大陸家長不敢讓孩子來臺就讀大學,陸生赴臺人數驟減,「兩岸同文同種,誰也不能改變」。據臺灣《旺報》11月18日報導,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臺,兩岸關係逐漸陷入「冷對抗」,不只學生赴臺就學人數縮減,大陸交換生與研修生來臺人數也同樣驟減。
  • 臺灣棒球教練大陸執教:見證大陸棒球發展 有望出徵奧運
    【解說】在北方工業大學的操場上,一位六旬老人正帶著一群學生練習著棒球——他就是北方工業大學棒球隊總教練,來自臺灣的江仲豪,如今在大陸執教已有6年。近日,他在學校的操場邊,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大陸生活。  【同期】北方工業大學棒球隊總教練 江仲豪  我很滿意在這裡的生活,這裡給我的感覺就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