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劍「水龍劍」為什麼會被日本當國寶收藏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文化上有極緊密甚至有些是傳承的關係。然因地理、語言之隔閡,多年來在歷史等文化領域交流並不通暢,因此日本不少很常見的與中國有關的史料文獻,長期以來並不為中國重視。故現在的日本雖然不存在「令嚴不許傳中國」之現象,而且還一直在努力收集、整理中國的歷史文獻,但對中國而言,在日本與中國有關的文獻資料,卻依然頗多「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蕩無通津」之感。
目前存於日本,身份確定為來自中國且著名的隋唐傳世刀劍,,有四天王寺藏的七星劍、丙子椒林劍,正倉院藏的水龍劍、金銀佃莊唐大刀、寶石銀飾唐短刀等,為數不少。不過上舉那三口名為劍的,其實都是刀,並非真正的劍。七星、丙子椒林兩口乃隋刀,是日本聖德太子佩刀;水龍則是唐刀,為日本聖武天皇佩刀。
至於將刀叫做劍,蓋因古代日本以劍為貴之故,這在日本是習以為常之事。如日本最古老的史書、自和銅五年(712年)開始編寫的《古事記》裡,凡涉及神性之刀劍,多以劍名以尊顯其高貴。《古事記》的上卷,主要內容是日本上古神話及創世傳說,有神與日本列島之由來、初代天皇誕生等等,此卷中就很多時候刀劍不分,且神及初代天皇之刀劍多以劍名,如十拳劍、草那雲劍、神度劍等等,亦有將神及天皇所佩刀劍概稱為「御刀」云云。
圖:丙子椒林剣,隋代的刀,聖徳太子佩刀,現藏於四天王寺
圖:隋朝「七星劍」
以此故,七星、丙子椒林、水龍這三口皇家佩刀,後代亦循慣例稱之為劍,顯其尊崇。其中為聖武天皇所佩的的水龍劍,原形制是一柄唐代杖鞘刀,後為明治天皇所愛,特意重製劍鞘而服之,名為「水龍劍」。有意思的是,明治用此刀,乃是向正倉院借的刀,並不算他所有,只有鞘是他的。
《古事記》的中卷和下卷,主要記載的是皇室系譜和歷代天皇事跡,基本是當時人記當時事了。因此從中捲起,記載中對刀的稱呼及分類也變得很精確,出現的有劍、刀、大刀、橫刀、紐小刀(小刀)等,這些稱謂都分指不同的種類,而其中的橫刀與其他刀,尤其是與大刀的界線十分清楚,無混用現象出現(2)。
這些日本的文字記載說明,在日本,橫刀是與刀、大刀有區別的一個獨立品種。而能證明唐橫刀形制的最關鍵也最直接的證據,則是《國家珍寶帳》內有關正倉院御物來歷的《東大寺獻物帳》,及存於正倉院內的傳世品「金銀莊橫刀」。
圖說明:東大寺獻物帳,正倉院藏品,御物。
在《東大寺獻物帳》中,有一份日本天平勝寶八年(756年)六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日本皇室給東大寺供奉珍寶的清單記載,其曰:
太上天皇舍國家珍寶等入東大寺願文,皇太后御製。
今天咱們就看看水龍劍。裝具是明治時代重做的,刀條可是有1200年歷史的古物
水龍劍:
全長80.2釐米,刃長62.3釐米 裝具為日本後配。
現藏日本奈良正倉院
水龍劍,與《東大寺獻物帳》中天平勝寶八年六月由日本皇室供奉給東大寺的那口橫刀,尺寸不一,裝飾也不一,並非同一口刀。此刀連鞘全長54.4cm,刃長34.6cm,莖長12.6cm,把長14.8cm,鞘長39cm。其全長與把長、鞘長總和略有所出入,是因把、鞘之間尚有鐔和切羽相隔之故。
按日本刀劍寸法,此橫刀的刃長為一尺一寸五分三釐,這與諸大刀的刃長差異較大,但與珍寶帳中記載的「橫刀」及「佩刀」的形制與長度,卻是一致的。
圖:黑漆裝唐直刀、金銅黑漆塗平文拵、唐刀櫃,日本鹿島神宮藏品,國寶。
(1)日本保存的其它名為「橫刀」的刀劍實物數量也不少,但除正倉院外,其餘的傳世「橫刀」,時代早的也多為室町時期產物,以後各時期也一直都有名為「橫刀」的這一刀劍種類存在,箇中代表以「玉纏橫刀」為最,其已成為皇室及神的象徵性物品。無論從形制還是功能等各方面看,這些所謂「橫刀」都是一種在日本本地演進後的衍生品種,與七世紀前後隋唐、奈良時期的「橫刀」已完全不是同一種類了,故不在此討論。
除正倉院保存的這口傳世橫刀外,日本尚有一些出土的同期橫刀實物,如北海道北大博物館所藏的「金銅莊絲卷橫刀」與「黑作橫刀」等,其含外裝的長度均只有70 cm有餘,不到80 cm。
因此,有關橫刀尺寸應小於普通兩尺以上唐大刀這點,已分別有文字記載及多例實物存在可證,且實物形制與文字記載也完全吻合可互為印證,當可確認無疑。
另外值得一提並可列為旁證的是,在眾多日本學者的著述中,無論是考古還是文獻研究者,均以橫刀的佩帶方式為橫於腰間、長度較短為其兩大構成要素(這倒可以為探討橫刀名之由來提供相當的參考),此在日本學界已是一普遍認識。還有些日本學者,甚至乾脆認為橫刀是日本脅差的始祖。由於這類著述相當繁多且易得,就不一一引述了。
除日本外,能證明唐四刀中的「橫刀」是短刀的史料,在中國也倖存了一條。其雖非直接證據,但卻是個反證,能與上述橫刀乃小於兩尺大刀的短刀之考互為正反,證實這一觀點。
據《新唐書·王及善傳》載,唐將王君愕從唐太宗徵高麗戰死,其子王及善襲封邢國公。後為唐高宗所賞識,除右千牛衛將軍,高宗對其言道:「以爾忠謹,故擢三品要職。群臣非搜闢,不得至朕所。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乎?」
按唐書所記,左、右千牛衛為唐皇室的侍衛部隊,武器以弓為主,同時掌管京中各類武器。高宗既曰「大橫刀」,以常理推之,「橫刀」一物本不大。再結合《唐六典》說橫刀為「兵士所佩」之說,則可知千牛衛兵士所服之「橫刀」不大,惟有王及善這等千牛衛將軍身份,方能服尺寸異於普通「橫刀」的「大橫刀」近侍皇帝,故高宗強調說你能佩大橫刀在朕側,可「知此官貴乎」。此亦說明佩帶大尺寸刀具近侍皇帝,乃當時極高的榮耀,一般近皇帝身侍衛者,佩帶的當為比較短的刀,也就是普通橫刀。
另外,李錦繡女士在《陌》文中說:「府兵戰士自備橫刀,宿衛時常佩橫刀,唐橫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但橫刀與陌刀不同,它不是重兵器,私家可擁有。」同時她還認為《唐律疏議》中說「私家合有的兵器有弓箭刀楯」,是「指陌刀之外的另外三種刀,更多的是指橫刀」,並引日本《大谷文書集成》中的《唐天寶二年交河郡市估案》為證,證實橫刀可私人擁有,且是唐政府允許民間自由買賣的兵器。
圖:持笏佩囊的唐代官員
李錦繡女士的這些觀點和論證,都支持橫刀是刃長不超過兩尺的比較短的戰刀的這一特徵。
陌刀是毫無疑問的大殺器;儀刀則為羽儀所執,又其用規範和範疇;鄣刀是軍中主戰刀,矛、矟是主戰長兵,具裝是騎兵重甲,甲、弩亦為軍用主戰武備,這些禁之合乎常理。而唐政府不禁民間擁有橫刀,甚至還允許其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其原因只能是它的殺傷不如其它三刀。而要使橫刀的殺傷力不如其它三刀,唯一的可能就是它的長度不如其它三刀,別無他解。
我想,到這裡其實已完全可以下結論說,標準的唐橫刀,是一種兵士所佩、刃長不超過兩尺,一般刃長在尺半左右的較短的制式刀。如參照《國家珍寶帳》的記載及「金銀莊橫刀」和其它橫刀、唐大刀的尺寸推測,全部安裝好刀裝以後橫刀總長度,應在50到80cm之間,也就是唐尺一尺半到兩尺餘。因為「金銀莊橫刀」的莖長約13cm,各唐大刀的莖長大約在16~27cm之間,如果橫刀的規範是刃長在30cm到60cm之間,那麼其長度最多只能到80釐米多點,合兩尺多。而刃長小於一尺的,在日本屬於匕首類,不視為刀,且其形制和外裝也都與刀類完全不同,在中國亦差不多如此。
在確認了橫刀是較短的佩刀後,日本正倉院所存的「金銀佃莊唐大刀」和「水龍劍」的正確身份,亦迎刃而解。這些經常被誤認為是橫刀,柄後無環、刃長兩尺以上的唐大刀(七星、丙子椒林兩口是隋刀),就是唐代軍中的另一主戰刀具鄣刀,而且也只能是鄣刀了。
圖:銀飾鑲寶石唐短刀
整理分享自網絡 僅供參考
龍泉寶劍
微信號:longquanbj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萬裡橫戈探虎穴, 三杯拔劍舞龍泉」【名刀、名劍、名兵器】、【刀劍知識】、【解密鑄劍工藝】、【對話工藝師】、【強悍性能測試】、……你想知道的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