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仙」盧仝「罹甘露之禍」慘死當屬謠傳

2020-12-18 騰訊網

「茶仙」盧仝「罹甘露之禍」慘死當屬謠傳:盧仝卒年或下距「甘露之變」二十二年

@佚名[原文]

@鐵山青士(笑獨行)[編補]

/

河南濟源思禮村「唐賢盧仝」塑像

/

宋元文人筆記中說,盧仝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的「甘露之變」中被誤捕誤殺,亦即所謂盧仝之死乃因「罹甘露之禍」。但在《新唐書·韓愈傳》之後附的盧仝小傳中卻並未涉及「甘露之變」說。

近年來,關注盧仝的學者對盧仝「罹甘露之禍」這件公案作了深入探究,潛心閱讀了涉及盧仝之死的相關史料以及與盧仝有交往的韓愈、賈島的詩文,發現宋元筆記的說法(青士註:源於唐李玫所撰帶有「神話」小說性質的《纂異記》)極為牽強,而且有很大的故事成分在內。通過對相關詩人作品的分析,考證出盧仝約死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前後,下距「甘露之變」20多年,故而不可能經歷「甘露之變」(青士註:此前曾有學者通過分析盧仝、賈島等人的詩作得出結論,「甘露之變」時盧仝應該不在長安,而是在洛陽或塞外遊歷,所以不可能「罹甘露之禍」)。

宋錢易《南部新書》記述盧仝「罹甘露之禍」稱:「[盧]仝亦涯客,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夜,偶宿涯館。明日,左軍屠涯家族,隨而遭戮。」而劉克莊《後村詩話》則謂:「唐人多傳盧仝因留王涯第中,遂預甘露之禍。仝老無發,奄人於腦後加釘焉,以為添丁之讖。」(青士註:該記述以「唐人多傳」四字起敘,可見詩人劉克莊對此說之真實性是很有保留的。而對「腦後加釘」應讖之說,劉克莊更是不以為然,懷疑乃「好事者為之」,並感慨道:「[盧]仝處士與人無怨,何為此謗?」)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述此說還添加了一筆「前因」,可謂首尾完整:「元和間,月蝕,[盧]仝賦詩,意譏切當時逆黨,[韓]愈極稱工,餘人稍恨之。時王涯秉政,胥怨於人。及禍起,[盧]仝偶與諸客會食[王]涯書館中,因留宿,吏卒掩捕,[盧]仝曰:「我盧山人也,於眾無怨,何罪之有?」吏曰:「既雲山人,來宰相宅,容非罪乎?」蒼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禍。[盧]仝老無發,奄人於腦後加釘。先是生子名『添丁』,人以為讖雲。」

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籍記述關於「甘露之變」時均未提及盧仝死於罹難,這說明盧仝罹難說是沒有任何史實根據的。如果盧仝真是死於「甘露之變」中,後代的史家是不會漏載的。也許有人會說史書不提與政變無關的人物是正常的,那麼,王涯從弟王沐因向王涯求職暫留王宅,與政變也毫無關係,但抄家的時候被一起收捕殺害,此事載入了《資治通鑑》,而元和年間知名人士盧仝被害卻隻字不提,這顯然是不正常的,這也從旁反襯了盧仝被害之事並不存在。

盧仝摯友賈島在《哭盧仝》一詩中沒有透露盧仝屈死於「甘露之變」。賈島詩云:「賢人無官死,不親者亦悲。空今古鬼笑,更得新鄰比。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闢召,地府誰來追?長安有交友,託孤遽棄移。冢側志石短,文字行參差。無錢買松栽,自生蒿草枝。在日贈我文,淚流把讀時。從茲加敬重,深藏恐失遺。」若盧仝真是屈死「甘露之變」,這等大事賈島怎麼可能漏而不悼?

盧仝在元和五年(810年)前後所寫《與馬異結交詩》中自述「盧仝四十無往還」,此後不久又在《示添丁》中稱:「慚愧瘴氣卻憐我,入我憔悴骨中為生涯」,「氣力龍鐘頭欲白,憑仗添了莫腦爺」,可見盧仝在元和五年前後已呈現出不久於人世的可能性。

此外,盧仝有臨終「託孤」之舉,這也證明他的去世實屬正常死亡,而非橫死。

由賈島詩中的「託孤遽棄移」句可知盧仝的兒子還很小。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韓愈曾有《寄盧仝》一詩,內中有句說:「去歲生兒名添丁。」可證盧仝的兒子生於元和五年。如果盧仝死於甘露事變,那麼添丁已經26歲了,早已成家立業,何談「託孤」?

退一步講,就算「託孤」對於年已26歲的添丁來說符合常理,盧仝是在添丁26歲時的「甘露之變」中遇難的,但那是一場突發事變,當時刀光劍影、屍橫遍地,盧仝怎麼可能有未卜先知地向賈島從容託孤的機會和時間?可見,盧仝「罹難」託孤之說完全違背賈島詩原意。

綜上可見,詩人盧仝是死於疾病,絕不是因偶然捲入「甘露之變」而罹難。他的生年應定在773年前後,比韓愈小5歲,比賈島長6歲,屬同輩人。

/

明丁雲鵬《玉川煮茶圖》局部

/

【附錄】

盧仝傳(全文)

@[元]辛文房[撰]

/

仝,範陽人。初隱少室山,號玉川子。家甚貧,惟圖書堆積。後卜居洛城,破屋數間而已。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終日苦哦,鄰僧送米。朝廷知其清介之節,凡兩備禮徵為諫議大夫,不起。時韓愈為河南令,愛其操,敬待之。嘗為惡少所恐,訴於愈,方為申理,仝復慮盜憎主人,願罷之,愈益服其度量。

元和間,月蝕,[盧]仝賦詩,意譏切當時逆黨,[韓]愈極稱工,餘人稍恨之。時王涯秉政,胥怨於人。及禍起,[盧]仝偶與諸客會食[王]涯書館中,因留宿,吏卒掩捕,[盧]仝曰:「我盧山人也,於眾無怨,何罪之有?」吏曰:「既雲山人,來宰相宅,容非罪乎?」蒼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禍。[盧]仝老無發,奄人於腦後加釘。先是生子名『添丁』,人以為讖雲。

仝性高古介僻,所見不凡近。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一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後來仿效比擬,遂為一格宗師。有集一卷,今傳。古詩云:「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鱮,相戒慎出入。」斯所以防前之覆轍也。仝志懷霜雪,操擬松柏,深造括囊之高,夫何戶庭之失。噫,一蹈非地,旋踵逮殃,玉石俱爛,可不痛哉!

——摘取自元辛文房撰《唐才子傳》卷五

/

鐵山青士附註:該文帖主體系摘編自【盧仝死因之謎:唐代茶仙盧仝是死於「甘露之變」嗎?_趣歷史官方】一文帖,以原文帖所引元辛文房撰《唐才子傳》記述盧仝「罹甘露之禍」文字非原文,遂從網絡所傳《唐才子傳》文本中摘取原文替換,並附錄「盧仝傳」原文全文。

/

(2019年5月摘編,2020年8月訂補)

相關焦點

  • 狷介之中有雄豪——記唐代著名詩人、茶道大師盧仝
    斯所以防前之覆轍也。仝志懷霜雪,操擬松柏,深造括囊之高,夫何戶庭之失。噫,一蹈非地,旋踵逮殃,玉石俱爛,可不痛哉!【注】①逆黨:指當時宦官結成的黨羽 ②甘露之禍:宦官作亂引發的一場誅殺之禍。譯文盧仝是範陽人。最初隱居在少室山,號玉川子。他的家及其貧困,只有圖書堆積。後來以佔卜選擇住在洛城,只有破屋幾間而已。
  • 盧仝的《七碗茶歌》
    盧仝的《七碗茶歌》來源:悅讀茶書會 編輯:I說茶   2018-09-03 17:32:54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盧仝是僅次於茶聖陸羽而被後世尊為
  • 歷史上的「茶聖」「茶祖」「茶仙」分別是誰,第一個很多人知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陸羽》:「 羽 嗜茶,造妙理,著《茶經》三卷……時號『茶仙』。」茶祖----神農氏唐朝「茶聖」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曾概括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另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 盧仝的「七碗茶詩」,你真的讀懂了嗎?
    【作者】盧仝(775?—835),唐代,自號玉川子,範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年輕時隱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窮困,刻苦讀書,不願仕進。甘露之變時,由於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為宦官所害。其詩對當時腐敗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於散文。盧仝著有《茶譜》、《玉川子詩集》,被尊稱為」茶仙「。
  • 茶聖是陸羽,茶仙是盧仝,那麼茶詩之冠是誰?自然非白樂天莫屬
    飲茶之盛,上至王侯公爵,下至平民百姓,都把茶當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劑品,有人甚至一日不可無茶。陸羽因寫《茶經》而被後人尊稱為「茶聖」,盧仝[tóng]也因一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被譽為「茶仙」,這些人,都是茶中有名的人物。
  • 茶仙的故事(千年仙蹤,葫蘆福地)
    據北流民間史書記載,茶仙故事發生於 1300 多年公元 713 年的農曆 2月 11 日,一直在當地民間被人人稱道,以採茶製藥濟世民間,消除疾病、瘟疫的 李修善兩位女兒,大姐叫李品賢,二姐叫李品惠姐妹倆,在採茶當天下午挑著
  • 誦持《東嶽解冤經》能使罪罹蠲消冤讎和釋,九幽罷對五苦停刑
    《東嶽解冤經》,系四真人啟問元始天尊所說,不僅可以令國平民樂,兵息穀登,而且可以延年益算,家門昌盛,罪罹蠲消,冤讎和釋,苦惱痊平,九幽罷對,五苦停刑,上生天堂。《東嶽解冤經》指出:三元五臘、四時八節、甲子庚申,每月三七,鬥降本命、朔望吉旦之辰,能施財帛設立壇場,廣陳供養,焚香燃燈,虔心懇禱,皈命東嶽大帝,即得國平民樂,兵息穀登,宮壺清寧,皇圖鞏固。就誦經者而言,可以罪業消除,災衰洗蕩,福果臻身,延年益算,家門昌盛,子嗣綿長,出入起居吉無不利。
  • 古詩詞裡的蒙頂「甘露」
    以上這二首,都是稱讚飲茶後的美妙通靈之感:讓人才情飛揚、思如泉湧、創意迭出,讓人寧靜愉悅、清景如夢、飄然若仙。其六:木瓜香帶幹林杏,金桔寒生萬壑冰,一毆甘露更馳名。 恰二更,夢斷酒初醒。其七 :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餘香在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陶家。
  • 蒙頂甘露的小知識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品種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要屬龍井和碧螺春,但蒙頂甘露也不遜色,立於中國十大名茶之中,是中國名優綠茶、捲曲型綠茶的代表之一。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居於四川省眾多名山之中的蒙頂茶,坐擁天時地利,東有峨眉山,西靠夾金山,南倚大相嶺,北臨川盆地,山腳下的青衣江如絲帶圍繞著蒙頂山,依山傍水,風景獨好。
  • 《邊境線之冷焰》完美收官 甘露不說再見
    網易娛樂1月20日報導  改編自蘭少寅長篇小說《邊境線》系列,並由蘭少寅親自導演,趙潔擔任總製片人,張志煒擔任製片人,李雅男、甘露主演的電視劇《邊境線之冷焰》在騰訊視頻熱播,該劇講述了我國邊防公安在中俄兩國邊境搗毀跨境走私槍枝犯罪集團
  • 王幸福:治溼熱之良方——甘露消毒丹
    一生無可炫耀之光環,但懷一顆治病救人之心,治過數十萬例病者,深受患者信任和讚揚,借古文賣油翁一言自我評價:「無他,但手熟尓」。出版臨床心悟文集五部《杏林薪傳》《醫燈續傳》《杏林求真》《用藥創奇》《臨證創奇》,多次印刷,銷售一空,為廣大中醫同道喜愛,粉絲數十萬,是一名臨床中醫,擅長治療各種疑難重症。
  • 甘露文化 | 藏藥之王——訶子的美麗傳說
    甘露,是西藏甘露藏藥股份有限公司系列產品的註冊商標,由雪山和三條蜿蜒的河流匯集而成的大海,以及被藏醫稱之為「藏藥之王」的訶子(藏青果)組合而成。在藏區的傳說中,訶子樹系天降甘露灑在地上而生成,長在須彌山頂神之住所。它是在藏醫藥書籍中排在植物類藥的第一位,同時被藏傳佛教、蒙古族及古印度供奉的「藥師佛」右手所持(全株訶子)。在各民族醫藥,尤其在藏藥中,訶子的應用十分廣泛。
  • 『甘露軍荼利明王』
    由於在密教裡,瓶往往是甘露的象徵,所以此詞又譯作甘露軍荼利。此一明王以慈悲方便,成大威日輪以照耀修行者。流注甘露水,以洗滌眾生之心地,因此又稱為甘露軍荼利明王(阿密利帝明王)。又因為現忿怒像,形貌似夜叉身,所以也稱為軍荼利夜叉明王。此外,也有『大笑明王』的異稱。
  • 韜晦顧問第40篇:中晚唐藩鎮割據與甘露之變
    然而與西漢歷經「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政治」後的由盛轉衰,至西漢覆滅的「王莽篡漢」前皇帝頻繁更迭一樣:李唐在開啟「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並飽受了「安史之亂」的重創,在易帝的表象背後,卻是王朝逐漸衰弱致滅亡的事實,最終出現了「甘露之變」的悲劇。 「中晚唐」時期的「中唐」是指安史之亂至甘露之變時期,之後為「晚唐」時期。